自体心理学的哲学观浅谈
时间:2015年11月16日|2488次浏览|1次赞

自体心理学之哲学观

从自体心理学角度审视一种关于人的有哲学味道的思想是艰难的,同时也是有趣的,从自体心理学的视角去抽象出哲学,在下从不敢妄言,记录一些自己的感受我想也是很有必要的

自体心理学的临床发现告诉我们:在一个人的(自体)的发展是:原始的全然的幸福状态随着出生之后不可避免的不完美经历而破坏,破坏之后人会随之从三条线来(目前发现的这三条线——应该说是四条线)试图恢复这种全然的完美的幸福体验,穷极一生,在社会,家庭,个体等层面综合前进,当然中间会遇到重重的阻碍,我们会试着保护自己,潜意识的,前意识的防御机制慢慢升起,越来越成熟。此处仿佛可以说:人的一生有一个任务:追寻曾经逝去的全然幸福体验!这个就是我想要表达的,下面尝试着从精神分析之自体心理学(狭义)角度来看看这样的过程是如何发生的(线条的)。

有些哀伤的,哀伤着逝去的幸福;有些兴奋的,兴奋着可能的重获。人生总是在兴奋和哀伤中来完成,哀伤带来了成长,成长带来了喜悦,喜悦引发了些许的焦虑,焦虑经过了哀伤化成了动力,能力,就这样前进着,前进着......

有时候在想,我们作为人如何过完这一生,而且是“很好”的过完这一生,不知这样的过程算不算大部分人想要的:有一份自己喜欢且很好能够胜任的事业,通过自己的所学来完成它,创造它,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享受着完成,创造所带来的成就感,并得到社会,家人的赞美,认可获得持续的自尊体验,当老去的时候,回忆着自己的一生,感到充实,有价值,丰富的感叹和对人生进一步的理解,躺在躺椅上体会着这一生的获得,安逸,满足,对即将离开这个人世间感到淡然,自然,平静,走不动了,吃不动了,剩下了美好的回忆,体验着,享受着——这是不是就是那种“全然的幸福感”呢?

如果你觉得上面所述也是你想要的,那么接下来我尝试着从精神分析之自体心理学的视角来解读:

做事情需要三个因素:事情本身、完成事情的方法、信心——将事情转化到人生也是一样

信心:来自于自体的夸大一极的功能内化程度(有关进一步专业的内容在此就不赘述了)

事情本身:来自于理想化一极的功能内化程度,所做的事情成为了理想化一极的载体,放到人生的大背景下可以说是理想。

完成事情的方法:我们有信心,有方向,朝着方向前进是需要技能才能的递进实现的,此技能链接了夸大到理想化(信心到事件)的过程,也就是我们通俗的说:有信心一步步朝向自己想要的方向前进,并一步步实现

那么从动力角度如何解释呢?

自体心理学告诉我们:信心(雄心)来自于自恋力比多在张力随着镜映的满足而得到释放,在满足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恰到好处的挫折”经历了哀悼的体验进而“转换性内化”,使得夸大一极得到发展,理想化一极同理。在自体发展的过程中自恋力比多会随着阶段的变化而经历着“恰到好处的挫折”有所撤回,此撤回的自恋力比多会发展自我的功能,而自我功能的发展的重中之重就是储备”完成事情“的”技能才能“所要的心理能量,而不至于使这些能量停留在本能化之中,也还要对超我进行自恋力比多投资的理想化的性质,使得对于人生终极意义追求的不断前行的向往,(以理想为载体)

至此,我们会发现前进一步步是需要”去本能化“的动力来支持的,而不断的自恋力比多的投资是有信心前进的动力,而坚定这个方向没有问题是理想化一极通过超我的自恋力比多投资下的产物。看到此如果觉得已经澄清了,那么我想是不满意的,因为还有一个动力我们不能忘记,就是毁灭的动力

在此,我想谈谈有关弗洛伊德提出的死本能,对其在我的经验中的理解

有一个词语或许很合适:回归

弗洛伊德说死本能是一种从有机物退回到无机物的本能,比生本能来的要更加原始

对此,我们遵从自体心理学的研究,放到人这个范畴内来谈,那么我想回归就更合适了,那么回归什么呢?——寻找逝去的全然的幸福体验——前进中寻找,试图再次拥有长久的全然的幸福体验。如果将死本能的意义这样去理解的话,那么推动人前进的根本动力就变成死本能,而生本能——客体力比多,自恋力比多,将会是完成这个”追寻“的具体化表现以及可能完成的具体动力体现。至此,还有很多很多的内容没有提及到,比如病态的反应,比如防御机制的使用等等。不过我想以上内容基本上可以满意于阐述有关自体心理学哲学观的提及和作为进一步思考和体验的引文。

体验着,完善着,这不也是一个对于人生意义追求的过程和方向吗?

 

标签: 心理学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