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与客体关系
作者: mints / 3037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2月2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发展的考量心理学空间SY|1WwO

• 历史

7O!_:m&FL \]8H0

▪ 精神分析的所有理论都是根据发展阶段。艾瑞克森(1959)导致了Hartman提出更广泛的自我心理学。因为他在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阶段任务及任务失败的危机,增加了自我心理学的心理社会观点。伊底帕斯大约从三岁开始,这个阶段的小孩从纯粹和母亲的相处当中,开始觉察到加入父亲的三人关系 心理学空间;B r'vdy

◊ 小男孩本来爱的客体就是母亲,因为父亲的介入孩子希望杀死他的对手。这种期待造成罪恶感而且担心被报复,於是佛洛伊德发现孩子这时候出现阉割焦虑,这时候的孩子为了要活命并需要调整对母亲的性趋力而部分认同父亲。於是小男孩想要寻找一个像母亲的人来取代母亲而让自己像父亲。伊底帕斯解决之後,男孩将害怕父亲报复内化成为超我。当代的发展学家认为,伊底帕斯情节也曾经存在著想要和同性的父母结合而排除异性父母的心结,叫做负向伊底帕斯情节。 心理学空间~Nb@o:@ p'K`

◊ 佛洛伊德比较不容易解释小女孩,他认为女孩基本上希望变成男孩一直到自己发现没有阴茎然後觉得自卑。指责母亲让他失去自信於是转向父亲寻求爱,然後希望自己怀有父亲的小孩以便能够满足自己想要有阴茎的需求。佛洛伊德认为女生对出现补偿的行为来弥补没有生殖器的自卑。包括了停止所有的性行为,也就是精神官能症;叛逆性的过度男性化,以及绝对的女性化,於是解决伊底帕斯情节。Stoller(1976)认为女性化是天生的,所以提出了原发性的女性化。当然女性化的成熟的确会受到对於双亲认同程度的影响。其他学者则认为女性对缺乏阴茎和寻求阴Y蒂D高潮不会觉得自卑,这一点也和佛洛伊德不同。 心理学空间9RV j/H#M lj._

• 莫勒(Mahler)

,]ZH&[nn b;Iek%C0

▪ 主要来自於婴儿的观察连结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 心理学空间+^$?/pY!v r M

• 史登(Stern)

:Q-I/TK Z!\C0

▪ 前面曾经提到柯赫认为自体客体需求是终身的需求。後来史登根据婴儿的观察发现从出生的第一天婴儿就知道母亲的存在。在实证研究上也可以了解母亲对婴儿发展的自我是经由肯定以及给予情绪的认证,他认为婴儿的幻想其实是他经验到现实的最主要部分。他发现婴儿需要到坐娃娃车的时候才有能力观察现实,并且有效的利用幻想和扭曲来改变对於现实的知觉。 心理学空间1TMyc5Z h9]:H

▪ 史登认为自体的感受分成五个部分,他认为不是一种阶段的发展顺序而只是自我经验的不同面向,这些自体感觉都可以同时存在。 心理学空间 I8t8o T'R0E~

◊ 身体的自体:出生到两个月,以身体感觉为主 心理学空间:D.Q"L{g0G r7`1q5Z_

◊ 核心的自体:二到六个月,比较能够连接到人际关系 心理学空间 QwxH\)Tp

◊ 主观的自体:七到九个月,符合了婴儿和妈妈的心智成熟度,这时候才形成主观的自体。 心理学空间VI,L*d`#U Lt2U C

◊ 语言或分类的自体:十五到十八个月,能够象徵性的思考与语言的沟通,形成语言和分类的自体。

0fS'X.n]0

◊ 叙事的自体:三到五岁。

#W*r6es3Lv M4H0

▪ 自体的感受有四个特质 心理学空间6k&h[VS2{;^r

◊ 凝聚

|2r+N,DNLe8Lw0

◊ 情感

F2m ]U?2A3iW0

◊ 功能(agency)

ft/?0E6a Na#v}:K0

◊ 历史和连续性

C7mo8L]4| w0

▪ 他认为依附、信任、安全感不是阶段性,而是一辈子的重要议题。而这些基本的能力则是来自於母亲对於孩子情感上的细心调频(attunement)而形成,这如同柯赫认为在心理治疗情境中对於个案产生同理心的共振,才能够有助於增强个案的自我感受。 心理学空间)k@7PaK

• 依附理论

(U*cX7J*|#u0

▪ 早期的教养方式,根据实证研究而来的就是依附理论。Bowlby(1969)所提出的理论受到很多精神分析家的支持。依附理论是以生理为基础,认为儿童和主要照顾者的连结是为了提供安全及儿童的生存。所以儿童会接近主要照顾者主要会挑起照顾者的协助和安抚的反应。於是形成关系的内在运作模式,而且储存成为基模,会变成将来人际关系的公式和期待。 心理学空间4haJ+\~9N+C+O#t

▪ Ainsworth(1978)认为依附的策略不受到基因的影响,从婴儿的时代就开始使用,而且随著时间的进行而相当的稳定。他在实验室当中研究所谓的陌生者情境,包括了娃娃车时期的分离。结果发现

?r(z1{)et(N-R:n0

◊ 安全的婴儿在妈妈回来的时候仍然会接近,然後觉得舒服并且回去玩游戏。在成人时期表现出安全/自主型(重视依附关系)

2hhnZSz0

◊ 逃避的行为:分离的时候比较不焦虑,但是母亲回来的时候比较冷漠。发现这些孩子对於陌生者的偏好和母亲差不多。在成人时期表现出不安全型(这些人否认、贬低、对於现在和过去的关系过度理想化)

r:bz y/h~b6Ea o0

◊ 焦虑-矛盾型(阻抗型):分离的时候反应剧烈,而母亲回来的时候出现极度的愤怒、紧张和黏妈妈的行为。在成人时期表现出专注型(preoccupied,对於过去现在的依附关系表现出困惑而且受到惊吓) 心理学空间WH~ C(d elU*I

◊ 错乱-失去定向型:对於母亲的分离没有固定的策略。在成人时期表现出未解决/错乱型(这些人可能小时候受到创伤或忽略) 心理学空间/s,D x*TyC8N

▪ 依附理论特别强调父母亲的依附状态也会影响後续的亲子互动。核心的理论就是mentalization,也就是双方能够了解对方内在的表徵,而且能够受到对方内在表徵而影响自己的行为和思考。所以如果父母亲可以mentalize调频来符合婴儿的主观世界,婴儿就可以在主要照顾者的心智状态中内化主要照顾者的表徵,并且形成核心的心理自我。 心理学空间3rT%^:P.\#m5h/V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系学派-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入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