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动力与客体关系
作者: mints / 3036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2月26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客体关系

• 历史

1F,|\*I'A-Hs6f0

▪ 自我心理学将性和攻击当作是最主要的驱力,而客体关系是次要的。古典的精神分析将客体当作是「一个人person」。并且认为婴儿是这样的议题就是驱力在一定的压力之下,如何将这些张力宣泄。

b9W TxL/C._0

▪ 客体关系认为驱力出现在婴儿和母亲的两人关系当中。而费尔本(Fairbairn)却认为驱力主要是寻求个体而不是解除婴儿的张力。

U$s"z7`LKI0Hj0

◊ 婴儿所内化的,不单是母亲和客体,而是整套的人际关系 心理学空间W4Q2^F"Z3U

◊ 在母亲关爱的环境当中,形成了原始的自我经验(受到关心的婴儿)、正像的客体经验(专注的、关心的母亲)、正向的情绪经验(愉快、饱足) 心理学空间1L,Ly[j

◊ 如果婴儿的饥饿母亲没有给予即刻的回应,就出现了负向的自我经验(挫折、苛求的婴儿)、不关心而且令人挫折的客体(找不到的母亲)、负向的情绪经验(愤怒甚至是害怕)。这两组经验内化成为两套对立的客体关系,形成了自我表徵、客体的表徵、以及两者所伴随的情绪(Ogden,1983)。

z] o Xjc-@#e`0

◊ 婴儿刚开始内化的母亲,是一种内射,刚开始只有包含和母亲相处时的生理反应,直到16个月,婴儿和母亲的界限产生,才能够逐渐将母亲当作是一个长久的精神表徵,而这时候也逐渐产生长久的自我表徵。刚开始只有身体的表徵,最後逐渐加入感觉、属於婴儿专有的经验。 心理学空间 h O3jhK)B

◊ Schafer(1968)提出,好的客体表徵刚开始只是来自於饥饿的婴儿,对母亲的类似幻觉式的期望(hallucinatory wish),最後逐渐成为一个婴儿的内在的认知直觉功能。 心理学空间|fAJ"XLCA!B!O

◊ 而如何吸收母亲坏的部分比较复杂。原始的动机包括了

Z~YR[iH\0

• 幻想想要将客体包含成为自己的一部分而加以控制; 心理学空间5O7x6g2iB o,q0o kl

• 另外一个动机是,经由持续的经历来自於客体的创伤经验,想要达到掌握的感受。 心理学空间P(LLQw.K I1v

• 第三个动机是,有坏的客体总比没有好。临床的经验显示,内化一个敌意的客体,其实是对於比较好的客体关系有所期待 心理学空间&|H/L:z1y#m R

◊ 被内化的客体和实际的客体没有一对一的关联性。有时候妈妈因为照顾其他兄弟姐妹而没有办法满足个案的需求,婴儿就会内射妈妈一个有敌意的照顾者

&W?y^ D:B.U{:A \y0

▪ 对於冲突的看法 心理学空间"N aBVZ'L4E2gH

◊ 自我心理学认为是来自於原我和自我的冲击。潜意识的冲突挑起了防卫机转 心理学空间4E#Xa L#E3G z

◊ 客体关系认为这两组内在的客体单位相互对立

8y*\4B7nY$K\8_5d0

▪ 客体关系内化的过程,必须要将自我的功能分成潜意识的两套次组织sub-organization(ogden,1983) 心理学空间3?3W)Q O n&`/W

◊ 自体的次组织:是自我架构的一部份,这个人比较可以完全经验到自己的意念、对於自己的感受

!rSP#}rF"BH m0

◊ 客体的次组织:是自我架构的一部份,是自我对於客体认同的一部分,所赋予了意义所组成。这个部分对於客体的认同是这么的完整,所以几乎丧失了对自我的感受 心理学空间$h4R&F1a [p m7}

◊ 这个架构几乎承袭了佛洛伊德超我的观点,就是认为客体的次组织来监控自我的次组织到底在做什么。Ogden也将内在的精神导向人际。也就是说转移关系可以当成两个部分 心理学空间^+^"@%z5Wk

• 一个是来自於自我的经验 心理学空间3F~1y$W6~v0Jj'T

• 一个是来自於自我的客体经验,将他外化投射在治疗者身上

t#Or%['iw q3F0

• 客体关系的发展史 心理学空间{ \.F5eP8HE

▪ 客体关系起源於英国,克莱恩是其中的开创者,受到Freud的影响但是将焦点放在内在的客体,经由分析儿童的经验,他发展出以潜意识的幻想为主,并且提出了出生第一年的发展时间表。伊底帕斯情节大约出现在第一年的後半断奶的时间 心理学空间?3pJ&@/U:M

▪ 出生的前几个月婴儿主要的害怕和佛洛伊得死亡的本能类似,为了抵抗这些害怕自我发展出分裂。也就是将所有坏和攻击的感受(死亡的本能)投射在母亲身上。 心理学空间g%?z;NU6QEZ

▪ 婴儿活在担心母亲迫害的恐惧之中,因为他们害怕母亲会侵入他们而且破坏他们身上所有的好(来自於原欲),所以婴儿也将好分裂出来存在自己内部而保护他。这种担心成为婴儿的妄想-类分裂位置,主要来自於自我的分裂(类分裂)加上投射(妄想)。

EH?8{#bf$~0

▪ 婴儿将坏投射在理想的客体上,一方面可以和好分开,二方面可以重新内射而来掌握他们。好的客体也需要经由投射婴儿的体内才能够跟坏的客体分开。 心理学空间(| e"o,G[uy b

▪ 这种投射和外射的循环会一直延续,直到婴儿了解好母亲和坏母亲其实是同一个人。当这两个部分整合成为一个客体时,婴儿发现自己虐待和破坏的幻想可能会毁掉自己的母亲,而是出现了对於整个客体的近乎忧郁的焦虑(depressive anxiety),也就是所谓忧郁的位置。这个时候的个案担心自己伤害别人而产生主要的忧郁感。需要经过修复的过程。克莱恩提到伊底帕斯情节就是解决近乎忧郁的焦虑以及罪恶感的修复过程。

\1I6M2T D;qj0

▪ 克莱恩最大的贡献是提出这两种位置,但是和当代精神分析也重视外在世界的影响背道而驰,因为他太过强调幻想的死亡本能。真正的用途其实是在一生的成长过程当中,我们都在这两种辩证的位置交互变动,而不只局限在出生的第一年。 心理学空间 s)}6P f3F'bl/m,n/J

▪ 克莱恩认为趋力主要是寻求不同的客体达到不同的满足,而不纯粹是减轻焦虑。引起的英国精神分析学会的分裂,A团体则继续由克莱恩领导,B团体则由安娜佛洛伊德领导,而中立团体则发展成为今天的客体关系理论,这些人包括了Winnicott、Balint、Fairbairn、Heimann、Guntrip。这个学派的焦点都放在伊底帕斯情节之前的发展,也就是内在的客体关系而不是趋力。但是不像克莱恩团体这群人仍然用精神分析的方法来处理比较严重疾病的个案 心理学空间+u9nU"cF WEP'LA

◊ 为了平衡克莱恩太过强调幻想对於婴儿早期的影响,Winnicott提出了够好的母亲,表示婴儿的发展过程中,仍然需要最少的环境支持。

8e^q&EiR{0

• Winnicott还提出了自我实现。他认为经由母亲的催化,真实的自我可以得到成长,也就是孩子能够在於母亲的互动中真实的表达自己。而Bollas加以补充,认为如果母亲没有办法达成这个角色,孩子就会成为虚假的自我来满足母亲的需求。

T q\;l_.B0

◊ Balint:提出许多病人失去了Basic fault(基本失误),主要是来自於母亲没有办法正确回应婴儿需求造成

%s)T8s9D7M |m(P8nY0

◊ Fairbairn算是最偏离趋力理论的,认为类精神分裂的病人所遭遇的困难不在於趋力,而在於这些个案的母亲没有办法让他们真正相信母亲是爱他们的,所以他认为本能不是寻求快乐而是寻求客体。

8`Z?cZ9m h-wf:GKk0

▪ 这些理论强调了是缺乏而不是如同精神分析的冲突,治疗师不是担任分析冲突的角色,而是担任需要让个案内化来补充内在精神缺陷的角色,这个部分也受到自我心理学的认可。Ston(1967)说到「在成人的分析当中,分析师担任了一个新的个体,而不是只有转移的客体,因为个案会认同分析师这个人以及他的态度」 心理学空间O+c4yxE:}4[$?}2q

• 自体self和自我ego

~ w7aQ7S K(am6x n'`0

▪ 自我心理学不太强调自体的重要性,而强调自我与现实协调的功能。而客体关系强调自体和客体的关连,所以特别花许多澄清来了解自体的功能和重要性。

pJ8ZEX5ll0

▪ 某些美国的理论家例如科恩伯格、莫勒、Jacobson,想要尝试整合自我心理学和客体关系。 心理学空间 V2g-CF7w(NTe4i

◊ 佛洛伊德提到Ich,Strachey在佛洛伊德的标准版文献当中认为就是ego,而且ego成为人格结构的一个特有的部分。 心理学空间#x+l\D ho$CV2[F

◊ Hartmann(1950)更将Ich分成ego和self。他认为ego是属於内在精神的结构,和原我与超我共存,而自体则是与客体互动的部分。有些学者认为他开创了客体关系的理论架构,也就是说自体会随著和环境中的重要客体互动而逐渐发展出来的、相对应的内在客体。

:IL$\S2[9bfW0

◊ 一旦自体和自我区分之後,再来就是自体具备了哪些功能。经由辩证之後,Suthermand(1983)认为自体的基本功能就是主动的寻求和环境有关系以及想要和环境连结。

,c-gw*CE3Gd_U;E@0

◊ 科恩伯格(1982)认为自体是存在於自我当中,而且是由许多的自我表徵所组成的,他是一个终产物,但是却不是一个连续的、固定的实体。也就是说真正的自体包含了许多片段的自我,而且继续受到真实的关系和幻想而一直在变动。而Schafer(1989)认为经由许多的小故事和故事的发展线,我们才形成了一个比较前後连贯的自我。Mitchell(1991)观察到许多的病人需要经由学习如何容忍这么多面向的自体,才能够形成一个比较长久和一致的自体。 心理学空间$Y-vY%dJ O8m8EvK

• 防卫机转

c'^$q`2w|f0

▪ 分裂

;_#rRq^ K { WF0

◊ 潜意识的、主动的将矛盾的感受、自我表徵和客体表徵加以分开,克莱恩认为这是出生前几个月想要在情绪上存活下来的防卫机转。婴儿将不好、不愉快的经验分开以便自己能够保存好的情绪、自我表徵和客体关系,以免受不愉快经验的威胁。科恩伯格认为他也是自我功能减弱的一种防卫机转,必需要将好和坏的内射加以整合才能够将攻击的能量中性化,分裂让这种中性化无法达成,也剥夺了成长的部分能量。

!Vqk~0?.M0

◊ 科恩伯格认为分裂包括了几个特色: 心理学空间!l ? S(O;L8b

• 交替的表达出相互矛盾的行为及态度,看起来就是缺乏思虑,而且常常是否认 心理学空间$khM"o6?f

• 将环境当中的每个人切割成全好或全坏的阵营,给予过度的理想化和贬抑的对待。 心理学空间 L,u vM'I;K3[

• 选择性的缺乏冲动控制。

m8PYAewBt"K&v0

• 同时存在互相矛盾的自我表徵,而且交替的表现出来。 心理学空间)rp%e'S0Qt

• 大部分表现在边缘人格,但是其他病人也可以看到。而且不能做为区分边缘人格和其他病人的指标。 心理学空间(A5ccEe#@

• 科恩伯格认为边缘人格特质和精神官能症的区别在於,边缘人格的分裂大於潜抑 心理学空间/}J1RmKm"|,D

▪ 投射认同: 心理学空间&}?/?-m rV

◊ Ogden(1979)认为包含了三个步骤 心理学空间^2P7_3FEB1|2V3x

• 病人将自我和客体的表徵投射在治疗者 心理学空间 W_2ukv-q1@

• 治疗者潜意识认同被投射的部分,而且行为和感受都符合了病人投射的自我和客体表徵,并且将这种不愉快的感觉归咎於病人所造成(称做为投射反认同)(Grinberg,1979)。 心理学空间*@9a[n-["^*E Hs

• 被投射的东西经由心理上的处理以及治疗者的修正之後,经由再度内射(re-introjection)回到病人身上。经过修正的投射内容也修改了病人身上的自我及客体表徵以及人际关连性。

~7EFZDY(['u0

◊ Ogden认为这三个步骤不是线性关系,并且认为转移和反转移相对应第一和第二个步骤。并且投射认同已经是一种人际互动,而不纯粹是一种内在的防卫机转。 心理学空间 v&uloF)D

• 这个部分则呼应了Bion(1962)所提出的治疗师担任个案的情绪容器,就如同母亲担任婴儿投射的容器一样。 心理学空间 mOV\.e3sp`

◊ 分裂和投射认同是维持好坏分开的共同重要步骤。 心理学空间#Ed vUHk

◊ 英国的客体关系观念有些不同:他们将焦点放在客体的幻想,而不是病人到底投射了什么。然而克莱恩学派也逐渐受到Ogden的影响,认为必需要从治疗师被个案挑起哪些反应来分析个案到底投射出什么。 心理学空间^ Z+t:Bz%mLX,iB#T

◊ 较为古典的精神分析提出了反转移的挑动(enactment),认为主要来自於个案想将治疗师转换成为转移关系的客体,这有一点类似投射认同。Chused(1991)认为「挑动主要发生在个案想要将转移关系的幻想促成反转移关系的行动反应」。Gabbard(1995)认为自我心理学和克莱恩学派事实上都同意治疗师的反转移一方面来自於治疗师本身的自体及客体表徵,一方面来自於个案的投射 心理学空间u;NtFV%Y O3LL-Y)p

◊ 投射及投射认同的区分 心理学空间3|uKK'SlM8s)d

• Grostein(1981)认为所有的投射都是投射认同,因为投射者都会期待被投射的人会产生如此的反应。但是Ogden不认为如此,妄想的病人会对於许多人投射出不同的企图,即使和这些人都没有接触过。也就是说投射必需要变成投射认同的条件是,当被投射的对象已经被投射者转换成功,也就是说妄想的人接触到某人,而这个人的确也表现出坏客体的行为来做回应,给予个案不公平的对待,这样才叫投射认同。

z` f:m%@8Z+e/H D0

• 科恩伯格认为投射是一个高功能、神经质个案才会出现的行为。但是他认为投射不包括对於被投射对象的同理、也不挑起对方的行为、也不包括了重新内射的过程。他认为投射认同是比较原始的历程,因为包括了自我及他人的界线更容易渗透,因为投射出去的东西还会被吸收回来,而纯粹的投射则不会有这样的现象,表示人我的界线更加的清楚。 心理学空间'PoB&Ay]$p

▪ 内射:表示将外在的客体潜意识的、象徵性的吸收,并且同化成为自己的一部份。像投射认同的第三个步骤就是内射。

;W:MX-w9_ p C0

◊ 佛洛伊得认为忧郁的人会内射对客体矛盾的观点,於是对於内射的内容会感到愤怒,造成贬损自我及其他忧郁的症状。 心理学空间4R|f&g0Y tG,B

◊ 当代的客体关系想要区分内化的两大防卫机转(认同和内射)

7o aN&s{7w c0

• 如果一个病人内射也就是将客体的自我内化而成为个案的一部份,但是却不改变自我表徵。 心理学空间hJ&},UP \y8O

• 而认同则是表示客体内化了自我的一部份,并且明显的改变了自体表徵。

m5UdC2Ts/Oe0

▪ 否认:主要是用来排除创伤的记忆

z@;v?nN7a0

◊ 和潜抑不同的是,潜抑想要排除的是内在的冲动和期望,而否认主要想要排除外在现实令人困扰的情绪。 心理学空间IZVm(S,dw)w-o/z

◊ 可以出现在健康或精神病的个案身上。

xd"i;t3W0u)O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关系学派-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治疗理论》
《客体关系入门》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