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伤行为的精神分析解析
作者: Humberto Persano 文 / 996次阅读 时间: 2024年2月19日
来源: mints 编译 标签: NSSI 社会歧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uM$IQ3IG)_#HF-f~

自我伤害是许多青少年患者常见的临床现象。目前观察到自残行为发生率的增加可能与我们当代世界的特征有关,并揭示了年轻人的严重不适。心理学空间Zp7F~?9ih@S

*Pk?[i:w0青少年经常看到他们的同龄人在社交媒体上伤害自己,这导致青春期自残行为的增加。这种现象让他们能够相互认同,并在受虐的编排中复制这些暴力行为。青少年可能特别容易受到社会感染(social contagion)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强烈地寻求认同感和归属感。

a9UO7kt-C+}2IlP0

$y^+s$_o W)_0此外,还存在一些与自我伤害相关的潜在的内心因素、家庭动力和社会动力。自我伤害与人格障碍、抑郁症精神病、进食障碍和药物滥用有关。自我伤害行为的存在是自杀行为的预测指标,特别是在弱势群体中。有代表性缺陷、冲动的心理功能模式和自尊调节困难的人更有可能自残。

F$dU-e\+C0心理学空间8ix1n^0Dq g

自我伤害事件在女性青少年中比在男性中更常见,并可能是浮现出的女性性攻击的表征。自我伤害与解离( dissociative)症状也存在相关性。自我伤害患者有时无法记住他们的自我伤害是如何发生的,也不记得他们在发作期间经历了什么感受。当患者能够回忆起这些经历时,他们经常使用这样的短语:“我不知道我发生了什么,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割伤了自己,我做出这些反应时,看到了血......”

5S G5a4t2xl H0心理学空间fJC gG1f

在家庭层面,世界上许多地方的家庭都暴露在不稳定和暴力(precarity and violence)之中。这可能导致家庭侵犯,进而增加儿童和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他们往往直接攻击自己。家庭侵犯与童年创伤经历有关,婴儿的自我被贯注的攻击性可能比情欲力比多还要多。此外,家庭和社会都无法建立有效保护儿童心理发展的屏障,加上人际关系不断的受到干扰,扰乱了对侵犯行为的监管。所有这些因素都有助于在更广泛的家庭和文化中增加自我攻击行为。心理学空间z)Z;n z6vXt:BCz

e M.{eFwMKmE/X0自我伤害是一种通过行动、精神痛苦和自我脆弱性进行沟通(communicating)的方式。自我伤害通过精神和躯体释放提供了一种短暂的缓解手段。在自我伤害行为中,自我分裂(split)出了主体不知道的部分。尽管这些行为具有受虐行为的特征,但它们可能是承认自己存在一种更深层次人格面向的机会。

UU0Q|ZH:[L3I;r0心理学空间| ah[ O~

自我伤害与情感攻击(affective aggression)有关,情感攻击是由愤怒、悲伤和空虚等情绪引发的。古老的受虐作用与这种情况有关,这是一种与攻击者认同(identification with an aggressor)的防御形式。一些自我伤害的人使用受虐来处理不同类型的冲突,但没有成功。在临床实践中,我们看到了这些表现。当这些患者面对浮现出的、未处理的痛苦场景时,他们往往会使用一些与攻击转向自身有关的行为模式,这些防御机制都是不成熟的、陈旧的。因此,受虐与侵略、冲动和暴力现象交织在一起。

y| ]*kxI tk OP0心理学空间O&Y'\ EZ%qQ

自我伤害也与成瘾(addictive)现象有关。成瘾行为包括强迫性重复和无意识地追求奖励。这种令人上瘾的维度出现在那些反复伤害自己手腕和前臂的人,以及通过反复摄入药物或威胁自杀的人身上。虽然每一次的付诸行动都是有风险的,但被照顾的回报感是强烈的,因此这些表达往往会重复。它们也可能与死亡驱力有关。通过给自己的身体带来痛苦和惩罚,自残者可以屈服于不存在的动力。心理学空间m'wky WT%P,mK

-\!FTCV:c6{/~!G a0道德层面的冲突(ethical conflict)是自我和超我之间难以忍受的紧张关系的根源。在某些情况下,如果未能达到理想的状态,就会带来挫败感,这些挫败感又被表现为冲动地针对自我或身体的攻击,这是受虐和自恋的表征。所有这些表现,都与类似于“我再也受不了了”的表达有关,表达了精神的极度痛苦,以及需要释放大量的痛苦感。

q#UX*{J-x)Y0心理学空间;W2z+Q~^1Ow|5RJ

在当代社会,暴力不仅是身体上的,也是通过社会歧视( social discrimination)来表达的。在当今的文化中,社会歧视有各种形式,网络欺凌是一种强大的放大器。真实的暴力性的社会歧视可以成为个人从事自残行为的催化剂。心理学空间6dX ASQ1@

}P jC\X8z0同龄人之间的欺凌事件进一步加剧了社会歧视问题。青少年和年轻人可能会采取自残行为,试图表达他们对有问题的社会价值观的不满。被边缘化的经历是一种社会现象,但它也影响着青少年的自恋。它可能导致一种受损的自我感。也就是说,这些社会问题产生的羞辱感与这种自恋侵犯交织在一起,导致这些青少年走上了自我伤害受虐的境地。

iKqkVkE x0

I%GxT2H2A0理解这些复杂情况需要一个理论框架,将自我伤害视为一种原始和古老的表达方式。它同时也是社会不满的表现,展示了青少年精神病理学的强化形式。

*i0y"F!t\A+K.E7J7zm0

XD'dMt;jUb)d0

I`n,{$Q^9N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NSSI 社会歧视
«家庭与非自杀性自伤(NSSI) 非自杀性自伤(NSSI)及其预防
《非自杀性自伤(NSSI)及其预防》
自残:非自杀性自伤»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