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行为和孩子的问题
作者: mints 编译 / 3920次阅读 时间: 2021年1月29日
标签: 父性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父亲的行为和孩子的问题
*[gN ~S8HS ?0Eirini Flouri 文
LA;nm$@ObL;k,k9~0mints 编译心理学空间#X JB+Rc!u7y a&|3s
心理学空间[ M^9]1W\
心理学空间a)j7~3F(r[VH#U

心理学空间A|+c4}1b4F\ s!T

概述:Eirini Flouri的理论和证据

;SVD rX&V&Y!r0

i2EB Z"DC`0过去二十年,人们越来越关注父亲在子女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尤其是亲生父亲不住在家里(non-residence)、以及父亲的养育方式会对儿童的心理病理学产生怎样的影响?

.T^&j#~ZP Y`]/|0心理学空间#h7lL A&YR?

标准家庭环境模型、被动遗传模型和儿童效应模型是推动这一领域研究的三大理论观点。本文讨论了推动该领域发展的一些实证证据,并且得出结论:未来的研究需要适当地比较这三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观点。心理学空间jd*W~-VB

心理学空间D?n!aL

1970年代之后,家庭关系和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产生的影响、尤其是对儿童的影响,一直是热议的话题。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父母分居或离婚给子女带来的后果,争论的证据也来自于这三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观点。

1]`$E MC h0

l+[ w CF8A*b0@N4`]0心理学空间0TdJ\.h W^
心理学空间!T!dK"? X%e%y_ W9Jf

IU7I)Q`^{WF01、三种理论观点

*L I6u`!~+I y0

"l'|0x})R-o3^/}CM0心理学空间\8W'nH}

心理学空间 \5fQ&[}.lD$]/jR f.k

最流行的观点是标准家庭环境模型(standard family environment model)心理学空间B#Ju_^4l?4n#AG

心理学空间.wHdlO8n({"uRl?~

这种模型假设,对于儿童的发展和社会化来说,父母离异形成的许多单亲家庭不是最好的环境,暴露在这些环境中的儿童,出现各种问题的风险也会更高。

1vg5@2c+l)Ecy[ e5o0心理学空间V1s?_g W

第二种观点是被动遗传模型(the passive genetic model)

U3h uY3W;u#J0心理学空间.];j~6Z-^&s YQt

这种模型认为,由于孩子的基因来自于父母,因此父母和孩子的行为相互关联。性格有问题的父母,例如神经质或反社会行为倾向的父母更有可能出现冲突和离异。由于父母将这些遗传特征传递给了亲生子女,这些家庭的孩子也就容易遇到各种困难。因此,遗传倾向才是将父母和孩子行为联系起来的因果机制。

}+c4EodM]%J0

'A8_&b:^0G:G7{*U7@0也就是说,这种观点认为父母和孩子心理上的联系是站不住脚的。

$MT riY-fZ2Xr0

\B{\'n&[0最后一种观点是儿童效应模型(child effects model)

N;PW;W`[MR0

}$~8rH}`#N0该模型也对标准的家庭环境模型提出了挑战。儿童效应模型指出,由于绝大多数研究都设计了横截面数据中得出的相关性,因此,孩子的行为是父母分居的原因,而不是父母分居的结果可以是另一种解释,而且这种解释也是合理的。

o ~#Ll S j0

&\cj&~'wD&b_0现在,日益增多的遗传敏感的纵向研究让我们可以比较不同的理论模型,这些理论模型研究了儿童的心理病理学和父亲的育儿模式(如父亲的不在家和父亲的养育模式)之间的相互联系。心理学空间 yU;hBk-awT9C

M"QA_&a2F+kb0然而,对这三种模型进行比较的研究仍然不是很多。遗憾的是,目前缺乏比这些可选择的理论观点的研究,因为这种比较的结果将对理论的发展和干预设计产生重要影响。

$J,k e|Uj u0心理学空间@+Ct6l+O3h Nie


[(w5`aK9Q1|@0心理学空间 [Q.h'Vuym

|?Z5R*Y!U*a(BR(ux/@f02、缺席的父亲心理学空间 ]N,C3^ U"WZ.U

VX5Zz Ox e U1n0心理学空间}:P|z c r

心理学空间Ztvw7e![H zp"E

Moynihan(1965年)在《母系社会的病理学》中的假说认为,父亲的缺席对儿童、特别是男孩具有破坏性,因为这意味着这些儿童将会缺乏父亲提供的经济资源、榜样、纪律、结构和指导。心理学空间-h3~ B%T+kK^

2i&elN1Gt7f(q ZN0自1970年代以来,不仅有大量的证据支持这种观点,而且反驳这种观点的证据也不少。

!Y3r'^LD~0心理学空间F1e`P:g/a Q2}

因此,我们现在对单亲母亲家庭孩子的内在( internalising)问题和外在( internalising)问题之间的联系有了很多了解,我们也在逐步形成了和单亲家庭子女适应问题有关的知识。心理学空间&U r QcQ!n:] _

?%k2W?@)cH0例如,11个欧洲国家青少年的家庭结构与酒精使用(Bjarnason等人,2003a)和吸烟(Bjarnason等人,2003b)之间关系的研究表明,虽然和父母双亲住在一起的青少年,喝酒抽烟的程度比单亲家庭少,但是,和单亲母亲同住的青少年喝酒和吸烟的程度比单亲父亲或没有亲生父母的同龄人轻。心理学空间 D h1Ix n-b,c

%H3Q}:r#gH,b*V0美国的研究揭示了一个类似的情况:虽然单亲家庭的青少年比双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犯罪,但是单亲父亲家庭的青少年比单亲母亲家庭的青少年更容易犯罪(Demuth & Brown,2004),尽管单亲家庭或继父母家庭中的青少年吸毒风险比较高,但是,生活在单亲父亲家庭中的青少年吸毒的程度较高,随着时间推移而增加的吸毒风险也更高(Hoffmann,2002年)。心理学空间&Wwk}y5D.qN

-s5j7rqMpP+e n0事实上,尽管自1970年代以来进行的研究得出的普遍结论认为,经历家庭破碎的儿童,他们出现短期和长期不良心理后果的风险更高,但这种风险并不一致,而且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

?l6o1qGB3y X0心理学空间'aZ1CS n"['{/x

例如,这些风险会因为父母的伴侣关系转变次数和时间长短发生变化。Lansford等人(2006)在一项针对幼儿园到十年级的儿童的纵向研究表明,儿童内在的( internalising)和外在( internalising)行为问题的轨迹更多的和父母在孩子小学期间离婚呈现的负相关程度比后来的离婚/分居相关程度更高。随后的离婚反过来又与儿童的学校成绩负相关。

'W4Z ^aR|*U}8Y A&Z0心理学空间0HN J!u)C;CUn8eBd`

进入单亲家庭(例如,父母分居或父母死亡)的方式,以及家庭破裂后的家庭结构对孩子的影响也各不相同(Hofferth, 2006)。

] FeXeLG0心理学空间7L-B/C h.`ib yu

例如,继父家庭儿童的平均心理适应能力比单亲家庭差。普遍的共识是,通常而言,由于家庭破裂而导致的经济状况恶化是儿童能力和成绩低下的主要原因,尽管不一定是因为父母离婚或分居后儿童的内在和外在行为问题。然而,父母死亡对子女的影响通常小于父母离婚的影响(Biblarz & Gottainer,2000)这一发现也与以下观点一致:离婚的影响至少部分是由于这种选择。

Y!\cI9]bEk/r0

x@(xu%S[5mM0根据选择视角(selection perspective),父母的固有特征,如反社会的人格特征,是导致家庭模式失调、离婚,以及子女问题的直接原因。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的人格和遗传倾向是导致离婚和孩子问题的原因,离婚对孩子造成的明显影响(apparent effects)是站不住脚的。

Z/E*iGAp'X0心理学空间cu0vF~W^

2004年的研究已经开始系统的解决了选择效应的问题,并为离婚-子女适应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线索。例如,D'Onofrio和他的同事(2006年)表明,在因为离婚而不和谐的双胞胎子女样本中(通过离婚父母子女和那些父母仍然维持婚姻关系的表亲进行比较)的教育问题、抑郁情绪自杀意念、过早出现性行为、情绪问题都和离婚有关。心理学空间YSQ7TN$Ih~

Ei2qHd5W}0然而,经历过父母离异的儿童过早开始吸毒风险的增加是由选择因素(包括基因混杂genetic confounds因素)造成的。目前进行的一些研究比较了标准家庭环境模型和被动遗传模型,这些研究得出的一般结论是,离婚与儿童精神病理学之间的关联起源于共同的原初环境(Burt, 2009)。

!pb\;R$AO-eR0心理学空间(I6B I }y Z2F7M6Z7K

然而,如前所述,对这三种可选择的模式进行比较的研究非常少。其中的一个例外是Amato和Cheadle(2008年)的研究,该研究使用了前两次全国家庭,以及家庭调查中领养儿童和亲生子女的数据,他们也发现了一些支持标准家庭环境模型的有力证据。

hLn}8^(Hm`)ou0

9zdYg;U o/KB*J}0
:XqsE.M!I&D0

(x q z\b+d\5iy0

u#r@vV~,hu8{03、父亲的养育模式

zy8_s(@[-v4U0

OR#Ye]&J0

8HSi+t9^ ]~3bIp0

#MW7D+E/g0这篇文献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研究的证据——这些研究测试了父亲的养育模式与儿童精神病理学之间的(交互)调节效应。例如,研究人员最初对父亲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开始产生兴趣的时候,通过家庭结构对这种联系进行了测试,而现在的研究经常模拟父母之间的相互作用对儿童心理病理学的影响。

%Vo,oy h,_}/K0

#Tgm} {mv_Hh0关于复原力/心理弹性(resilience)的研究也确立了区分父亲和母亲的养育方式在面对特定的(如Brennan等人,2003年:母亲抑郁)和累积的(如Ge等人,2009年:不良生活事件的数量)背景风险中的重要性。

n az#sz`"H.\S0

&J3G7f/EB$vh04、标准家庭环境模型

RG^*P IY.U0心理学空间r:x4~KQ

过去十年中,遵循标准家庭环境模型假设的研究在很多方面都有所增加和改进。心理学空间\)|Ik/C

心理学空间#\&f7h5o[)?T5^c&a*{&L}

首先,更多的研究强调了特异性(specificity)的重要性。例如,我们现在知道,尽管父亲的支持水平与儿童内在行为问题的程度有关(Bean等人,2006),但是,能够最有效限制孩子外在行为问题的是父亲的行为控制而不是支持(Galambos等人,2003)。心理学空间P([k CQ9?tR

c2bKj8b*e? Q2[*v/}0第二,越来越多的研究不仅考察了权威的绝对作用,而且也越来越多的研究了不同养育模式对儿童问题(outcomes)的影响。尽管有少数例外(e.g. Atzaba-Poria & Pike, 2008),大多数相关研究只考虑了母亲的养育方式,但最近一些关于父亲的不同养育方式以及父母的养育方式在家庭内部之间的差异的研究结果令人印象深刻。心理学空间)C8Iy A"GJ

U r N;G(_a%r0Tamrouti Makkink等人(2004)的研究发现,在同性别双胞胎中,父母的区别对待和儿童的问题高于绝对养育水平之间没有直接的关联。但是,当研究混合了性别不同的双胞胎时。父母不同的控制方式与女孩的内在行为有关,父亲关爱差异与长兄/长姐的外部行为有关。

ndCtO$@7y0心理学空间 x(V3npb5J(L

第三,更多的研究测试了调节效应(moderator effects)的影响。这不仅增进了人们对父亲的养育模式与子女行为之间关系的理解,而且有助于确定具体的干预群体。心理学空间%{ v8l]!}

心理学空间QtT,~.Y;J*X0I

Lamb(2000)和Parke(2000)的有影响力的评论得出的结论是,在关注父亲养育的研究中,很少关注父亲身份/父性(fatherhood)的功能或方面,忽视了对父亲身份的定义和理解中的亚文化差异。心理学空间z1k.{ tl'oWF

X'l|8f3yug$I.A*p0因此,现在的研究在对父亲-孩子调节关系建模时,越来越多地考虑了人口统计学和文化或亚文化的特殊性。例如,美国的一些研究研究了父亲养育方式和子女行为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种族问题一直是其中的一个调节因素,这在英国也开始受到关注(Deater Deckard等人,2004)。心理学空间O*B {!E'k!Vz

心理学空间$h3E0|8NS+by~tFD

然而,很少有研究测试了儿童的行为与某些重要的父亲维度(如经济供给)之间的调节效应。尽管现在有很多研究已经将父亲在经济负担方面的缺失和子女的心理结果(特别是在没有父亲的家庭中表现出的行为问题Amato & Gilbreth,1999)建立了联系,但是我们对于父亲提供的经济供给在有父亲的家庭中的作用知之甚少,更不知道父亲性格的调节作用对父亲收入与子女结果之间关系。

3S*H~6r Lh0

:I-YBT$y0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父亲的收入可能与子女的积极结果没有关联,例如,父亲没有为家庭开支作出贡献,或者父亲耗尽了家庭资源的预算,尤其是父亲动用家庭资金用于个人物品或服务(Engle & Breaux,1998)的情况。

.~!EF Xr xo0心理学空间$N@d^y#NZ3V

5、儿童效应与被动遗传模型心理学空间%w$M6ad~Rn i,a

*g3_@4II)M3iU0最近,与测试父亲对子女的影响(father-to-child effects)有关的研究数量出现了显著增加,但是只有少数研究测量了儿童对父亲的影响(例如,Hawkins等人,2007;Jaffee等人,2004),而且比较儿童效应模型与其他两个理论模型的研究就更少了。在一项针对被收养的青少年及其家庭的研究中,Ge等人(1996)根据亲生父母的心理病理学测量了被收养者反社会行为的遗传风险。心理学空间:v.YBa,r-][)g

t$}%aYv Cda5Y.pAC0研究发现,与单纯收养孩子的父母相比,他们对领养孩子的行为更为严厉和不一致,而且他们也没有发现他们收养的孩子有着更为严厉和不一致的教养方式。尽管这些数据是横向的截面,但是研究人员也提出了父母-孩子会相互影响的观点:被收养者的反社会行为也受到了母亲(而不是父亲)消极养育方式的影响。心理学空间C \&nW6l1Dg5O

U{W-_W TK:v0Hawkins等人(2007)利用1995年和1996年最具代表性的全国青少年健康纵向研究数据,评估了不在家居住(non-resident)的父亲青少年心理病理学及问题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他们的研究结果支持的是儿童效应模型,而不是父亲效应模型。在英国,Lifford等人(2008)在一个纵向样本中对学龄儿童及其父母进行了交叉滞后相关分析,以及交互效应分析。以便了解母亲/父亲-孩子排斥与儿童多动症症状之间在影响方向上的差异,儿童多动症症状会影响母子关系,而父亲的影响则相反。

EkLc0a5Mi3R0

2Sz-a/f vL0然而,要解决上述三种相互竞争的理论观点的比较问题,需要对父亲的养育方式和子女的适应情况进行纵向研究,这些样本包括遗传风险的良好衡量标准以及来自生物和领养家庭的儿童。我不知道有这样的研究。

U|U"T"SH2Y0

[#?7\9{1l;o'S n[b06、儿童精神病理学与父亲的精神病理学心理学空间/Is!H'G8DM$B

`3rL ?l [ WU0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多项研究检验了父亲精神病理学在儿童精神病理学之中的作用,Phares和Compas(1992)提出,在研究儿童精神病理学时,需要探索父亲精神病理学的必要性,随后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的进展。心理学空间)C0H,TG:M s}+cz I;^:m)e

心理学空间D%z Z*J2h$a*D3z

Connell和Goodman(2002)的荟萃分析得出的结论认为,儿童的内在问题似乎与母亲的关系,而不是与父亲的心理病理学更密切,但是,儿童的外在行为问题似乎与母亲和父亲的精神病理学有着相似的联系。心理学空间!m+Z:B {3b6_

心理学空间#_y5B'X1m }

许多模拟父母和儿童心理病理学之间关系的研究将父亲养育当做一个干预变量,测试了父亲抑郁或药物滥用对父亲养育方式的影响(Ramchandani & Psycholgiou,2009,综述)。最近的研究探索了一些其他的联结,研究了父亲与其他精神疾病,如多动症(Harvey et al.,2003)之间的联系。

dZ6z1AO0ST4z3A7Nc0心理学空间)\pa0H!IA*N^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儿童和父亲的精神病理学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例如,现在的研究测试了父母在儿童期的精神疾病与后代的精神病理学之间的联系,因为有证据表明,父母童年的精神障碍可能比父母成年后的精神病或物质使用障碍更能预测儿童精神病患的病例数(Clark等人,1997年)。他们也开始考虑父亲和儿童心理病理学之间联系的全特异性模型。尽管现在也开始关注父亲的抑郁情绪(Cummings et al.,2005),但研究重点仍然放在父亲反社会行为和药物滥用对儿童心理病理学的影响(Kelley&Fals Stewart,2004)。

i {u` ?t6?0心理学空间Dru:F$|

然而,使用基因敏感性设计的研究往往没有测试父亲和儿童心理病理学之间相互影响的模型,尽管这种相互影响在一般人群中的研究测试已经显示出了颇具希望的结果。例如,Ge等人(1995)表明,悲痛(distress)的相互影响是显著的,而且是与性别有关,最强烈的交叉滞后关联发生在母亲和儿子之间以及父亲和女儿之间。心理学空间&n@"D1Sni%j*q

心理学空间)gl N+| V

7、结语心理学空间fQxoN.j

R^M4T5h)P3C0我们已经讨论了儿童精神病理学与父亲在家/不在家居住、养育模式和精神病理学之间联系的一些证据,并确定了未来研究的优先事项,这些研究可能不仅推动了发展精神病理学领域,而且也会推动儿童发展。结论部分将概述新研究可以轻松解决的两个问题。

Y2vYd o0

z$kT(P;q)b H0首先,在儿童心理学和精神病学研究中,探讨父亲的精神病理学、养育模式或居住变化对儿童问题影响的范围仍然很窄。例如,我们对父亲养育方式和孩子的治疗反应或行为改变知之甚少(Beauchaine等人,2005年)。

T@&T/ky0心理学空间 N n3f)~/Mw

第二,如上所述,在目前的研究中,会常规化地测试特定的父亲养育维度和特定的儿童心理病理之间的关联,以及特定的父亲心理病理学和特定的儿童心理病理学之间的关联。心理学空间 I}SNW

心理学空间Rh/V ?g+Y}p#Z_

最近的研究也强调了测试父亲的特定心理病理学和父亲的特定养育方式之间关系的重要性。然而,检验父亲的精神病理学,父亲的养育模式和儿童精神病理学,这三个因素之间相关性的中介模型整体特异性的研究却很少。

NJ/A.}] m{(d:[/l:K0心理学空间-q*OB%Ml-CF

这是一个重大的限制,因为要制定成功的干预措施,了解风险在家庭中的传播机制至关重要。未来的研究需要解决这些问题并测试父亲和孩子行为之间相互关联的竞争模式可能是一项挑战,同时也非常令人期待。

2zfK$Vco!^#]4I-Ru0
译者陈明,个人执业心理咨询师,以心理动力学、图式和慈悲聚焦疗法为来访提供接纳、改变和成长的心理空间。工作微信mintschen
心理学空间0i3O XU |.u.t1u

References心理学空间Db*~;b+l2K!SL

oLpw#@%j0Amato, P.R. & Cheadle, J.E. (2008). Parental divorce, marital conflict and children’s behavior problems. Social Forces, 86, 1139–1161.

a)^&X P2M y0

$J.F%[qTK.A0Amato, P.R. & Gilbreth, J.G. (1999). Nonresident fathers and children’s well-be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1, 557–574.

?y$g }U0

_8w.d!u$X4a?0Atzaba-Poria, N. & Pike, A. (2008). Correlates of parental differential treatment. Child Development, 79, 217–232.

hX[Ou-fJ }/{0心理学空间2a D@c[A/?6T

Bean, R.A., Barber, B.K. & Crane, D.R. (2006). Parental support, behavioral control, and psychological control among African American you心理学空间 V+Cj,|8sXM'e

,UXF%{g,jvY0th.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7, 1335–1355.心理学空间8v2IB0F*a,ke7Y5?

心理学空间7pwBx[:G7[,B

Beauchaine, T.P., Webster-Stratton, C. & Reid, M.J. (2005). Mediators, moderators, and predictors of 1-year outcomes among children treated for early-onset conduct problems.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73, 371–388.心理学空间){TZh2dVd3~

9SEeU2@7S9sk0Biblarz, T.J. & Gottainer, G. (2000). Family structure and children's succes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2, 533–548.

E#B9I5q[S6z0心理学空间"C-w#X?%]#E0{T

Bjarnason, T., Andersson, B., Choquet, M. et al. (2003a). Alcohol culture, family structure and adolescent alcohol use.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64, 200–208.

$\!c @(d5F `GS0心理学空间\.d1[:r0P/d6B0Q ]

Bjarnason, T., Davidaviciene, A.G., Miller, P. et al. (2003b). Family structure and adolescent cigarette smoking in eleven European countries. Addiction, 98, 815–824.心理学空间[8cw!s/^H wp6v yW

L?&h%yK pK O N0Brennan, P.A., Le Brocque, R. & Hammen, C. (2003). Maternal depression,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resilient outcomes in adolescenc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2, 1469–1477.心理学空间:rQw!Ns/D&}

心理学空间'b7b$LewU%Z!r

Burt, S.A. (2009). Rethinking environmental contributions to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35, 608–637.心理学空间U.rF9vJ I

心理学空间6oqiF T,z/Y

Clark, D.B., Moss, H.B., Kirisci, L. et al. (1997). Psychopathology in preadolescent sons of fathers with substance use disord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36, 495–502.

0a2i`3c#NX'l;LC0

1\:k h5OUa u0Connell, A.M. & Goodman, S.H. (200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sychopathology in fathers versus mothers and children’s internalizing and externalizing behavior problem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8, 746–773.心理学空间CZ(oQ#vw9N

{'dA\+a&~y6n }MS8zy0Cummings, E.M., Keller, P.S. & Davies, P.T. (2005). Towards a family process model of maternal and paternal depressive symptoms.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6, 479–489.心理学空间A*kL*DTr nY

8A"\h A _:i!B @"s0Deater-Deckard, K., Atzaba-Poria, N. & Pike, A. (2004). Mother- and father-child mutuality in Anglo and Indian British families: A link with lower externalizing problem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2, 609–620.心理学空间Rz2]s+W

,SF} g5z bo0Demuth, S. & Brown, S.L. (2004). Family structure, family processes, and adolescent delinquenc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Crime and Delinquency, 41, 58-81.

(^a6R.c9Yn0

(i o.A?7W0D’Onofrio, B.M., Turkheimer, E., Emery, R.E. et al. (2006). A genetically informed study of the processe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marital instability and offspring adjustment.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2, 486–499.

h1T;OB?h S0

.i[fuQ`0Engle, P.L. & Breaux, C. (1998). Fathers’ involvement with children. Social Policy Report, 12(1), 1–23.

'M;~_?n D6p+\4H0心理学空间5l(B#X!y#O u^ l

Galambos, N.L., Barker, E.T. & Almeida, D.M. (2003). Parents do matter. Child Development, 74, 578–594.

%q E2BctoM0心理学空间A-pu8Qc8J3O

Ge, X.J, Conger, R.D., Cadoret, R.J. et al. (1996). The developmental interface between nature and nurture.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2, 574–589.

W2lB!\7[/@[0

2UeM \!keC!F0Ge, X.J., Conger, R.D., Lorenz, F.O. et al. (1995). Mutual influences in parent and adolescent psychological dist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1, 406–419.

E2IL y8ZP0心理学空间TXv7J$n S,WY

Ge, X., Natsuaki, M.N., Neiderhiser, J.M., & Reiss, D. (2009). The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stressful life events on adolescent depression are buffered by parent–child closeness. Development and Psychopathology, 21, 621–635.

u:z L2N#k!b1v`0

u-LA pN0X0Harvey, E., Danforth, J., McKee, E. et al. (2003). Parenting of children with AD/HD. Journal of Attention Disorders, 7, 31–41.心理学空间Vk8zH~O:]-Z

"PZ^ d;}g,a4D0Hawkins, D.N., Amato, P.R. & King, V. (2007). Nonresident father involvement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72, 990–1010心理学空间!~H(QE[ t

-E _4zm`\/_a!J0Hofferth, S.L. (2006). Residential father family type and child well-being. Demography, 43, 53–77.

y:p!S+Kw?-j/H0心理学空间 s*zZ0cHp Y ^X

Hoffmann, J.P. (2002). The community context of family structure and adolescent drug us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4,314–330.心理学空间4]:]TX.^t3x_Jk3^

心理学空间E{!J~}

Jaffee, S.R., Caspi, A., Moffitt, T.E. et al. (2004). The limits of child effect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40, 1047–1058.心理学空间Hg}^l#M7AE'^

心理学空间d w_-G"v_ mi

Kelley, M.L. & Fals-Stewart, W. (2004). Psychiatric disorders of children living with drug-abusing, alcohol-abusing, and non-substance-abusing fathers.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 Adolescent Psychiatry, 43, 621–628.心理学空间+Wy&t Ph0yz-p

心理学空间Jyo1@,c y\#a#_

Lamb, M.E. (2000). The history of research on father involvement: An overview.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23–42.

e2iuj's)mBcW#S0心理学空间2w1^'k'n*c9vtY

Lansford, J.E., Malone, P.S., Castellino, D.R. et al (2006). Trajectories of internalizing, externalizing, and grades for children who have and have not experienced their parents’ divorce or separation.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20, 292–301.

)W{ MfU7G S8j0

k8|Wo"f&f IfF x0Lifford, K.J., Harold, G.T. & Thapar, A. (2008).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s and ADHD symptom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36, 285–296.心理学空间1M obo1Fg(~

O.p2b#bvCJ:{0Moynihan, D.P. (1965). The negro family. Washington, DC: US Department of Labor.

*w/c;L9dkV0心理学空间1Rm9~ejV sw"j:_

Parke, R.D. (2000). Father involvement. 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29, 43–58.  心理学空间-@S^Ms\:E,Y

9l3aB"f:_!a0Phares, V. & Compas, B.F. (1992). The role of fathers i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athology.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11, 387–412.

,bW"ZR(j4w0

-x*qV"dy KcT0Ramchandani, P. & Psychogiou, L. (2009). Paternal psychiatric disorders and children’s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The Lancet, 374, 646–653.

)^M q#p| D/r(La0

X9]A.GD\8Q7k!q3K0O3f0Tamrouti-Makkink, I.D., Dubas, J.S., Gerris, J.R.M. & van Aken, M.A.G. (2004).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absolute level of parenting and differential parental treatment with adolescent siblings’ adjust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5, 1397–1406.心理学空间8zB @M _3N~jk

d B)J;\ dF"iG0

6a@W$`]&\3A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父性
«嫉妒源于自恋 科普
《科普》
羞耻和内疚的心理学研究»

 陈明

清华大学经济学专业,创立心理学空间网。

二级心理咨询师,以精神动力学、图式治疗和慈悲聚焦疗法为来访者提供心理支持、成长和人格内省的体验。
咨询预约加工作微信:mintsch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