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游戏与游戏分析
作者: 转载 / 21538次阅读 时间: 2010年4月25日
标签: TA 心理游戏 游戏分析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HTML clipboard

$lN;T6KUM.r-B0心理游戏游戏分析 (取材自TA Today第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章)

I}W-g;f7W3Y1JH7n2sh }0心理学空间 iT[*dP

  你有没有这种经验,和别人的互动是在很不舒服的感觉下结束的,然后你对自己说类似这样的话:心理学空间*w8HM G}~RM.f

心理学空间t.F^*\CV&F

  “为什么我老是遇到这一类的事?” “为什么又发生这种事?” “我想他(她)应该和别人不一样,可是怎么又…”

UKt D;T'R2B&f?@E0

,a)V*Hwa+D%U siPb!K#b0  你是否会因为事情演变成这样而惊讶,但同时又发现类似的事情以前也曾发生过?

-{7iE#yoS V0心理学空间:n-arC o)PE2mT

  如果你有这样的经验,用沟通分析的话来说,你是在玩一种心理游戏。就如同球类或棋类游戏,心理游戏也有其规则可循。艾伯恩(Eric Berne)是最早注意到“心理游戏的可预测性”的人,他也提出一些方法来分析心理游戏。以下我们将探讨各种分析心理游戏的方法。

XA;c1qXA0心理学空间.P7G1`maZV

一、两个心理游戏的例子

X}:Egt!E5j2X$|0心理学空间U8q @%Ty%Wf

  例一:杰遇到珍,陷入热恋并决定同居,刚开始一却都很美好,但过了几个月,好日子似乎过完了,杰开始忽略珍的需要和感觉,不但对她大吼大叫,还常醉酒晚归,而且花她的钱却老是“忘记”还她。

(t!bI3X P0心理学空间 Lh4f;q N

  虽然他这么恶劣,珍还是和他在一起,而且他的态度越糟,她就越容忍他。这样子持续了三年,珍忽然在毫无预警的情形下离开,投向另一个男人的怀抱,杰回家发现一张纸条写着她再也不会回来了。他整个人都楞住了,喃喃地说“怎么会发生这种事呢?”,他发狂也似地去找珍,求她回到他身边,他越求她,她就越严峻地拒绝他,他陷入忧郁、被抛弃、无价值的感觉中,他努力地去看是哪里出了差错,另一个男人拥有什么他没有的吗?心理学空间[Enz:R!?M @

~ Z z Q N h uFl0  奇怪的是,杰以前曾有过两次同样的经历,每一次他都对自己说:“再也不要这样了。”可是又发生了,而每一次杰都觉得警讶、被拒绝。

L]mi]0

u2@P?#d v o,D R*C{/w ]0  杰所玩的游戏叫“踢我”(Kick me)。心理学空间 oB xksSFy jho2j

.oTSu|2{0  珍以前也有同样的经历,认识杰之前,她曾有过好几个男人,开始时他们都对她很好,可是没多久就变得很恶劣,她都是以“小女人”的态度忍受,但最后她都突然抛弃对方,这么做时,她都觉得自己无可指责,还带着一点得意,她对自己说:“没错,男人都是这样。”之后,她再和另一个男人发展同样的故事。心理学空间:yc_C-[r

H7q5nWe4v%z~0  珍玩的游戏叫“你被我逮着了,狗娘养的。”(Now I've Got You, Son of a Bitch简称NIGYSOB)。心理学空间Mo4g m P q_

心理学空间?[(|!x9U5o2?"_)s

  例二:莫莉是个社会工作者,正和一个沮丧的个案会谈。

:J]qQ u2?1[0心理学空间P,iwx/K%}*A0a5b

  个案:发生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我的房东把我赶走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

Y9X~1fh g8ft(T+C0

;o Pn.S1FY)U0  莫莉(紧簇双眉):真是太糟了,我能帮你什么忙吗?

B9nwvQ{"zP`0心理学空间,Zibl%JxlQ [ }

  个案(没精打采地):我不知道。心理学空间8p,Km8|)`E4?

}T?$u0B!F.FL){ ~0  莫莉:为什么不找报纸看看是否能租到别的房子呢?心理学空间 ~ Mg L;Az$yG-Nq

:@KKh2]6Z0  个案:这就是问题所在,我没有钱付房租。

-O+l^lp4?0

8Q%E/w[.N0  莫莉:我想我可以安排你得到一些救济金。

@#Kr9zk%h0

-uV7_5O-c9}W0  个案:你真好,可是我不想接受别人的救济。心理学空间'wxKm?(e

S4]m ~.yn'`*v4]0wp'^0  莫莉:那我安排你暂时借住青年旅社,直到你找到新的居所为止。心理学空间/`IA0FSk"ke0C\

心理学空间 @ n,pmQmiv%d[

  个案:谢谢,可是我心情这么糟,恐怕无法忍受和许多人一起住。心理学空间bp@F2]!t-u+d)^

m.K!xOjy5p0  莫莉努力想是否有别的办法,可是脑子一片空白。

VKd2JS0心理学空间?c&t.R_,M'p Q

  个案叹了口气,站起来说:“谢谢你尽力想帮助我。”就怏怏不乐地走了。心理学空间:c"U4C gm d&@

7I*Q6]{B'ma8I0  莫莉自问:“倒底是怎么回事?”她开始时觉得惊讶,随后觉得无力而沮丧,她想自己实在不是个好的助人工作者。心理学空间3K8~8W,ZX?

"OdR\(lCBM1~ l0  同时,走在街上的个案也对莫莉很生气,他说:“她不是说要帮我忙吗?结果什么忙也帮不了。”

6` |$s"CS,Y0

+r&xC S!R%^Lv"Y9V.G0  类似的情形,他们两人过去都发生过很多次,莫莉常想帮助案主,并提出许多建议,可是案主却不接受,使她很不舒服;而这位个案不断地拒绝别人的帮助,并对试图帮助他的人生气。

9t#LPF q B0心理学空间,x.XA_ I jKJ

  他们两人的游戏常成对出现,莫莉的游戏叫“你为什么不…?”(Why Don't You…?),而个案的游戏叫“对,可是…”(Yes, But…)。

w E,O+FfV;n\0

dl*sd!c.u0心理学空间H&`"dAQ)JWc!iN)Mh

s)n$UMh0二、游戏的定义心理学空间\&e;a |y.w T

心理学空间g;r0s HZ$P gG

  关于游戏的定义,在沟通分析师间有一些歧见,所以会这样,是因为艾伯恩自己在不同的著作中下了不同的定义,我们倾向用艾伯恩较晚期的定义,就是要符合游戏公式的六个阶段。艾柏恩( EricBerne)的定义,心理游戏是两个人相处时一连串的交流与沟通,但包含着许多双重的、暧昧的讯息,而且它导向一些可预期的结局。所谓暧昧是指表面是一 回事,内在又是另一回事,是双重的;所有的心理游戏都含有操纵性,有意无意的将想表达之本意隐藏起来。对于不懂游戏公式的人,我们可以这样解释:心理学空间\"WUl-X

心理学空间v0I5KO7co*q

  游戏就是做一件事的过程中隐藏了内在的动机,且符合下述几个条件:1.不在成人自我的觉知之内;2.在行为转换前,这个动机一直没有外显化;3.结果造成大家觉得混乱、莫明其妙,而且都想去责怪别人。

x AJ'r*e)m0

3X;^;^+fX-v!Y^0三、游戏的典型特徵

8p+D8R;QX+FE0

*w(i2z"s {+X&q:z8x0  游戏是一再重复的。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最熟悉的心理游戏一玩再玩,人物和背景会变,但游戏的型态是一样的。因此,若与人相处时一再重覆发生同一情况,就要注意其中是否有 Game发生。我们常听到一句话:“为什么这种事老是发生在我身上?”,就很可能是这种情形。

'f}^5m g` z#p {0心理学空间W&s0S kD+\S \

  游戏是不在成人自我觉察之内的。虽然人们一再重复同样的游戏,但自己却不自知,要到游戏结束时,他才会自问:“为什么这种事又发生在我身上?”即使这个时候,他也不知道是自己设计了这样的过程和结局。因此,要知道是否有 Game存在,可从彼此关系中,是否有漠视存在可以看出。因为Game中都含有漠视,漠视自已、别人及现实情况。在玩Game时可能会得到很多的安抚及注意,但都是负面的。所以, 若发现彼此存在有负面安抚的关系时,即代表有Game的存在。

G'l!M jdt'V0

SZ y0q8yF,w*o0  游戏结束时,主角会经历自己的扭曲感觉。心理学空间R7l;fM^ { qeA@-P

eK\1` e;c2l;R3@a/~0  参与游戏的人之间会有隐藏沟通。在表面的沟通下,会有隐藏的讯息在传递,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可以找到和自己所玩游戏相配的人。例如当个案寻求帮助,而莫莉提供帮助时,他们都以为这就是他们的目的,可是由结果来看,他们隐藏的动机却是完全不同 的,从他们所传递的“隐藏讯息”可以看出他们真正的意图,莫莉想得到的是提供帮助却不被人所接受,而个案想得到的是拒绝别人的帮助。

'dvii TG4s0

xnNgh'|9w&k0  游戏包括一段惊讶或混乱的过程。在这个时候,主角会觉得发生了出乎意料之外的事,有时则是角色的互换,如杰发现珍离开,而珍则是突然地决定离开。心理学空间t*s}-C"PJ

&t?R1M*E0  回想自己最近与人互动不舒服的经验,写下当时的过程,核对是否包括游戏的五个特徵,很重要的是,结束时你的感觉是什么?这种感觉是否常发生在你身上?

!S't Po-D0^y2qg0

|QDdA-lc`'Hm0四、游戏的三种强度

i_z4Na.t$FW0

0R6x ^7g"gx0  第一度游戏:是社会性可接受的程度,通常这是和不太熟识的人所玩的心理游戏。玩游戏的人会愿意把结果告诉自己社交圈里的人,上面两个例子都属于这种程度,我们可以想像莫莉和同事在休息时间谈到其自我怀疑,她的个案则在酒吧和朋友痛骂社工人员的无能,而一般人也会认为这些事情没什么特别的。事实上,第一度游戏占了我们一般人际互动里很大的部份。

S\%S w4f*G {.g5bA0

S6B)i*N,^+g:M)}YF0v}0  第二度游戏:常和亲戚、朋友、家人、同事等较亲近的人玩,结局比第一度的严重,柏恩认为它会导致生活上或生命的重要改变,例如:离婚、离职、朋友间不再往来……且不希望让邻居知道这些不好的事。如果莫莉的个案当面质疑她的能力,她可能会陷入更深的沮丧,较不愿和朋友讨论,甚至难过的辞职。心理学空间X?"]Q4Rc$W]

心理学空间c-C ].EF i%ixzp$X

  第三度游戏:是最严重的程度,玩此程度游戏的人,将人生舞台当做扮演,心理游戏的场合,导致严重结局的地点,如医院、法庭,甚至殡仪馆。通常,此种程度的游戏都包含了生理上的伤害,如药瘾、谋杀、强奸……等。 如果杰和珍玩得更凶,杰可能对珍施虐,而珍可能把愤怒累积起来,最后拿起菜刀砍向杰。

yz:v Zb0

5_+rr6v#A7K2R;U0五、游戏公式(Formula Game)心理学空间 H i g:~$j!Z$j9M

心理学空间;Yfv x)o*T5vz,u

  一个开启游戏的人,就像钓鱼的饵,吸引一个人来上钩。只要上钩,游戏便开始。所以,至少要有两个人才能玩心理游戏。如果一个人想邀请我开始玩游戏,而我不给他任何反应,游戏便无从发生。

r}@%m:|P}!M0

,m T'c7HN,C8\rL0  若是一旦开始一个Game,其中会产生很多可长可短的沟通。短则可能是两三个来回的沟通,长则也许持续好几个月甚至几年。有了反应之后,会导致某种转变,带来一些莫明其妙、混乱的感觉,之后结局便出现 了。在这个阶段,有的时候,若能平心静气的回想整个过程,你可能会回想起,当初两个人是为何会开始这样的一个心理游戏的原因。

;W/n(k]!\2F0心理学空间|RX;L$o

  艾伯恩把游戏的过程以六个阶段来描述,他称之为游戏公式:心理学空间%o ie-Z(gQ/WJFd7Y

'm"~S2iM7{6g0  饵 + 猎物 = 反应 → 转换 → 混乱 →代价

zE-ABg"B3O0心理学空间g(i;lf"t:]

  Con+Gimmick=Response→Switch→Crossup→Payoff心理学空间$LA z;y]H:e

心理学空间"\6B)h$yA,B'P1o

  例一 我们把莫莉和她个案的游戏放进来看,他告诉莫莉自己被房东赶走时,就隐藏了一个饵,其意为“虽然你试着要帮助我,但我不会接受,哈哈哈。”这 时莫莉就成了钩(艾伯恩用Gimmick这个字是指一个人具备某种弱点容易接受对方的饵),对莫莉来说,她的弱点可能是脑中有个父母讯息“别人不幸的 时候,你必须帮助他。”心理学空间^RZ SU]2ScU

心理学空间7B9yQ*o-I;PXy

  反应阶段包括一连串互动,可能持续几秒钟,也可能延续几个小时、几天、甚至几年,在这个例子中,莫莉提出了几个建议,而个案一一列举行不通的原因,表面上只交换了一些资讯,但内在却包含了好几次饵加猎物所产生的 反应。转换则发生在莫莉技穷,个案说:“谢谢你试着帮助我。”时。个案离去,莫莉觉得惊讶时,就是所谓混乱的阶段。两人都以自己习惯的扭曲感觉为代价,莫莉觉得沮丧、能力不足,而个案则觉得愤慨。

jb@.p `0心理学空间5\6cjh"@t8SW A

  例二 一个传统家庭主妇来到辅导者面前,述说她的先生经常发脾气,甚至打她和孩子:

Bg'xR4Pw1U%S8A4sK0

@r(b`"}o0D0辅导者:你为何不告诉他你的感受?

{T&D&b!dI0

_.b+Q_f{!u5c3[%u0  当事人:你什么意思,要我告诉他我的感受,说我怕他?不!不!

}@LXWH#E/A0心理学空间1k#P[kR~R u

  辅导者:为何不能呢?

u`0{_Z]0心理学空间`0K.?:|J Io{,Va

  当事人:因为他会笑我,再说,我根本无法打开自己的口这样说。心理学空间U Bl/l'c

心理学空间6lOi$@\}/[

  辅导者:那你为什么不离婚呢?

1I p2n.WI!^0

m{yT S];|&Xi0  当事人:不,不,要是我离开他,邻居会怎么说?

kOU{Y/v*d(j0

!r8j4px&y/k0  辅导者:也许你可以请你先生来这里,我们一起谈。心理学空间^#P r jx"^\7Q

心理学空间7}1y,D&P$],^DLy#z

  当事人:不,我想他不会来的。心理学空间m Cg5ag8l z

.e*{!K}y-UY0  辅导者:也许你可以请亲戚或朋友跟他谈。心理学空间"X6w,M:O ~5F(k!H

心理学空间,y X2a D!`3~&~`

  当事人:嗯,你这样说也许是不错。但我想,我先生不会愿意将我们吵架的事告诉任何人的,他一定会很生气的。心理学空间a7~$x V+V0OX

心理学空间+X$so2ds8Zt

  辅导者:如果他生气,你也对他生气回去嘛!心理学空间`8u h5ZL:U7VH?

KHN.eq%B0  当事人:(很生气的)我认为你一点也不了解台湾。在台湾,太太是不能够对先生回话的。(立刻站起来)我想我还是去找别的辅导者好了!

D2C5RZ$m+B3_0心理学空间jQ T_WS#~

  这是很常见的心理游戏角色扮演,在当事人表示"我有麻烦,请你帮助我"的时候,“饵”即出现。而我是个很好的人又想帮助她,于是便是“上钩”。当事人叙述很多她的情 况,而我充满创意的给她一些建议,这是“反应”。但每次建议后,她总是说"是的,但是··"表示行不通。而当她推开椅子并责问"你不是一个好的辅导者 "时,便是一个“反转”。于是,我开始感觉到“混乱”,她到底要我怎么做?同时也出现了“结局”。对当事人来说,会产生不舒服的感觉。因为,她抱着期望到此来要求帮助 ,却未达成。她会在内心证明"我是无辜的,世界是无法改变的",这样的谘商过程对当事人是没有任何帮助的。这样的情形可用G公式来分析,也可用交流分析图(图八)来看这情况。当事人似乎用 A和辅导者的A做沟通,但其中隐藏一些非语言性(Non-verbal)的意思,证明"你是无用的,根本无法解决这件事"。若辅导者为了 "证明自己是个好的辅导者,能解决这一切",则从P发出讯息对当事人的C,当这些内在非语言性的想法互相产生时,就是两人之间的“反应”R。心理学空间3MyS"i0[Gy9z x

/GR1_Z ^7i+F#kh0试着描述杰和珍彼此相扣的游戏,公式的六个阶段分别是哪一部份。把自己所想游戏的例子,也以各个阶段来区分,每一个阶段隐藏的讯息是什么呢?心理学空间(h-[i1bB%Zgj6T-w

心理学空间C+Ek@!egF

六、戏剧三角形(Drama Triangle)

*a&j:N\ vU,@0

m'r9o3{K!\0  史卡曼(Stephen Karpman)设计了一种简单有力的图形来分析心理游戏,就是所谓戏剧三角形(图23-1),他认为只要是玩心理游戏,主角必定属于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三种角色之一。

b.V?!U1] wy7L?c(A0心理学空间Gk{&It!U Z

  迫害者(Persecutor)贬低别人,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心理学空间)WH P6y0A7j

心理学空间NY)? R~

  拯救者(Rescuer)也是把别人看得较低下、不好,但他的方式是从较高的位置提供别人帮助,他相信“我必须帮助别人,因为他们不够好,无法帮助自己。”心理学空间.@)YVfIT4v

心理学空间;`Vn]1x0R

  受害者(Victim)则自认自己较低下、不好,有时受害者会寻求迫害者来眨抑自己,或是寻找拯救者提供帮助,而肯定自己“我无法靠自己来处理”的信念。

,lc[.Oz A"b9R&t y7[q"h0

j(iU(Tk(S0

B9SWS FB0心理学空间o {CHI Z

0r*]"^h(_ vgg:u3]m0

+iM$eLQ$o H4l0图23-1戏剧三角形心理学空间7A"vV#C IUO'x

心理学空间5g|y'L5_[R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他会视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他会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心理学空间SG+MJ3J5@0E*KO

心理学空间E C5k'g9kCf

花一分钟写下你认为可以用来描述迫害者的字眼,然后描述拯救者和受害者

#ZyQnlQz~3\ S,{0

m-bt tB8a{wV0  这三种角色都不是出于真我的(inauthentic),当一个人在这种角色中时,他们是在对过去做反应,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中,他们是在用小时惯用的方法、或是从父母学到的方法来处理事情, 为了标明这三种角色的非真我性质,其第一个字母均用大写,若以小写则表示是真实生活中的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中文部份,译者以迫害的人、拯救的人、受害的人来区别)。

(ctD)}L I0

3D$D5pf"TU ]0  我举一例来说明:心理学空间-g6\6_ ?'K0qI

uv(M o/rm0  有一位家庭主妇忙了一整天,情绪不太好,加上孩子又生病、吵闹……所以没有时间去准备晚餐。而先生回来了,这位先生今天的工作也不十分的顺利,一进门就问太太晚餐准备好了没!太太便哭诉:“除了晚餐,你一点也 不关心我!”这时先生开始生气,认为下班回家吃饭是理所当然的事,而太太却不断的抱怨、伤心。以此状况分析:先生是P的角色、太太是V。不久孩子回来对父母说:“我不喜欢看你们这样吵架,你们吓到我了,不要 再吵了!”此时儿子是R。而母亲可能从V转为P,对儿子说“大人的事,小孩别管回,你回房间去。”父亲又说:“看看你,这是管教孩子的态度吗?”……也许一家人整晚都在玩 P.R.V的心理游戏,且随时转换个人的角色,最后会产生一个“结局”──也许太太“砰”的一声将自己关在卧室内,哭上二个小时。而先生会说:“这那像个人住的地方 !”然后,便离家到朋友处喝得大醉。不论它的结局如何,夫妻两人都会感觉不舒服。因为藉着这些沟通,在其内心深处更进一步的验证了他们对自己及对对方的看法。

&W,s7} `)|5y]0

#K/gQ*D4sk |1g(x0  再以刚才传统家庭主妇的例子来分析:当事人一直处于V,辅导者为R。但在当事人生气的离去时,则从V转为P。而辅导者则从R转为V。 每当此戏剧角色转换时,亦即G公式中的Switch反转。每个游戏中至少有一个“反转”。辅导者也有可能对当事人说:“我看你根本就不想要我帮助你,你走好了,我不想和你做协谈。”此时辅导者为P,而当事人为V。

2u,B8ebsY0

:`h9NDL0  戏剧三角形中的每一个角色都隐含漠视,迫害者和拯救者都是漠视别人,迫害者漠视别人的价值和尊严,甚至漠视别人健康生存的权利,拯救者漠视别人为自己思考、行动的能力。受害者漠视的是自己,如果他寻找的是迫害者 ,他会视自己不重要、没有价值,如果他寻找的是拯救者,他会依赖别人,不去思考、行动、做决定。心理学空间3G4dPQ&{.}L+d5t

Y:t y"Y7s ` g0\f i$L0  这三种角色都不是出于真我的(inauthentic),当一个人在这种角色中时,他们是在对过去做反应,而不是活在此时此刻中,他们是在用小时惯用的方 法、或是从父母学到的方法来处理事情,为了标明这三种角色的非真我性质,其第一个字母均用大写,若以小写则表示是真实生活中的迫害者、拯救者、受害者。你是否能想出一个真实生活中 ,迫害的人却不是一个迫害者?举个例子来说明真实拯救的人和拯救者的不同。有没有可能一个受害的人却不是一个受害者?心理学空间7J&Nk/i n

心理学空间E*eUBT H?(kZ

  通常在心理游戏中,一个人开始时是一种角色,后来会转换成另一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就相当于游戏公式中转换的阶段。如杰在玩“踢我”游戏的过程中,开始时是在迫害者的位置,珍离开时,杰则转换成受害者的位置。心理学空间 S.|S.e8B}$T

心理学空间vmiAM"ZF1C

你是否能想出一个真实生活中,迫害的人却不是一个迫害者?举个例子来说明真实拯救的人和拯救者的不同。有没有可能一个受害的人却不是一个受害者?

5R9B%tR*q P0心理学空间 VB3n1FXa3g5r(NDb

  通常在心理游戏中,一个人开始时是一种角色,后来会转换成另一种角色,这种角色的转换就相当于游戏公式中转换的阶段。如杰在玩“踢我”游戏的过程中,开始时是在迫害者的位置,珍离开时,杰则转换成受害者的位置。心理学空间#YT$r'K8gf*E

心理学空间9ss)g0T7J G ~ T9N&h[

珍、莫莉和她的个案,在他们的游戏中各是如何转换?在你自己的例子中,又是如何转换的?心理学空间WtJ7i9pAc

!JDn#_^l O&mWv0七、为什么要玩游戏

tm#ElW%\exA^0心理学空间~M;{ KqVI2c^:l

  1.加强自己原有的人生剧本,收集点卷,以兑换预期的结果。心理学空间5G2Z&{iT^J$i ~

AJ4TQg-U0  2.用自己过时、但已习惯的方法来生活。心理学空间1ZZ CO$nt/k

7cmpO0~2`%AA0  3.加强自己人生剧本中对自己、别人、和世界的想法。心理学空间fRn$bv2qnE:NM

I]x(N*j0  4.再次肯定自己原有的生命位置心理学空间#\ qhOE

心理学空间,g;bUy3M0?S

  5.游戏源于小时未解决的共生关系,可能是想继续维持不健康的共生关系,也可能是对其反抗的结果,可以维护既有的参考架构,并把责任转移至别人身上。心理学空间6X Q&hJ`

z5Kc0oA.u6{(`_0  6.获得强烈安抚(不管是正面或负面的)的可靠方法。

lTxKy3^*]7D?0

sI cA-py0  7.艾伯恩所说的六种好处:心理学空间4u1n*n4td*S*M+s

/B+k-sB5e rI"S"C0   ⑴ Internal Psychological Advantage(维持自己人生剧本的信念)

5t\ Y@j8k0

*b7Xn1hH6R4M8q3{0   ⑵ External Psychological Advantage(避免接受对自己参考架构的挑战)

2?(|o{8Gg0心理学空间`&H1pIRG[z Q

   ⑶ Internal Social Advantage(提供与人亲近的假象)

g*f/ax2? j:S0

s?9HZ.I0   ⑷ External Social Advantage(和人闲聊的话题)心理学空间voj5X%{ s

S%u#I3l]`X:o\0   ⑸ Biological Advantage(满足对安抚的需要)心理学空间j7z#cK\#p1U@a

t$EWd0rEtP5X0   ⑹ Existential Advantage(肯定自己的生命位置)心理学空间]MC;{L2^wl

心理学空间sH$g2m6EpV^8Py S'}

八、游戏有哪些种?

a:s!C\~ j'V3l'VA0心理学空间"^7TN;|1j#b Q&L

  自从艾伯恩写出畅销书《人们玩弄的游戏》后,大家都津津乐道于各式各样的心理游戏,这里则着重于游戏的过程,不去强调各种游戏的名称,所以我们从角色的转换来分类。

"n|D%U,Se.bS3x0

Qo0nO.Wk@;S0  1、迫害者转换成受害者

mPo] e8r5rq"K0

P _8R d\%W {0  ⑴ Kick Me(踢我,自作自受,讨打,找骂挨)并非真正的用脚踢,是心理层面(Psychologicallevel)上的。将自己陷入某种情况,引起别人轻看、谩骂等等。例如,故意破坏既定之规 则,做出冒犯的行为……。心理学空间:?i DM,ZxeP6?

心理学空间I XZ D/F?

  ⑵ Cops & Robbers(挑战规定或公权力,结果被处罚或被抓)

l@X5l3i0心理学空间QB x6o+e+gls0G

  ⑶ Blemish(一再挑剔、找碴,结果被别人排斥)例如老挑别人的小毛病、缺点、错误……。心理学空间 C![0L`&g5]5v&F%}

yN+Zw3i+~P\HW0  ⑷ If It Weren't For You(如果不是你的话…)

7`1T^f q*ke0

_gLjh+z6oc4v0  2、受害者转换成迫害者心理学空间T CZ%Ki x'e;_'_?+]S

1v'Tsd X)B6sj0  ⑴ NIGYSOB(Now I've Got You,Son of a Bitch现在我逮到你了,你这个狗养的!) 例如,某人曾请一位水电工到家中修理水电。事前言明修理费约500元,事后收到的帐单上却写着550元。他非常的生气,破口大骂水电工不讲信用、不诚实……事实上他可以冷静的告诉对方, 事情前后的价格不一,是一项错误。玩此游戏的人,找机会、藉口来臭骂别人,对付别人。心理学空间e#Y u,Jz8S\w(Jb

z9ry)B dK3]+@-p0  ⑵ Yes, But…(你说的很对,可是…)面对别人给予的帮助,总用"是的,但是"来回答,表示行不通。

j$oK-f/y)vY0心理学空间 [WX{2k;dJ

  ⑶ Rapo(打带跑,sexual version of NIGYSOB)心理学空间"@D1r4Na JG

{4z!Vv3c,e0~? }D0  ⑷ Stupid(I Can't Think我很笨), Poor me(I Can't Help Myself可怜可怜我吧)与智商无关。玩者常在行为、动作上表现得很愚笨。例如,我和我先生在一栋房子里住了八年,对于家中的一切都很熟悉。但他却常问我:“剪刀在哪里?”第一次我告诉他了, 但两分钟之后他又来问:“你知不知道胶带在那?”我也说了。过了一会,他又问:“你知道××人他家的电话吗。”这时,我开始不耐烦了。在这个时候,我很可能转变为 P.迫害者。因为,他一直在玩"笨蛋"的角色。事实上,他很清楚的知道这些东西放在何处,他却三番两次的来找我。他真正的需要,可能是要我多给他一些关心和注意。心理学空间2Ob;e~)i

Ac!A2{6ns:L0  ⑸ Wooden Leg(variation of Poor me)玩此游戏的人抱着一种心理“我有一个木头腿,不良于行,你还能期待我怎么样?”当面对别人的要求时,以此为藉口而拒绝。

{5Q-R?{ d4A0心理学空间7u-~3Q#C1F;Q4yk(f

  ⑹ Do Me Something(又叫See What You Made Me Do,谴责帮忙的人在帮倒忙)心理学空间Q @ ? N;X o

心理学空间$e:~ Z[%X!@

  3、拯救者转换成受害者

2Pex B6II;D-t)N0心理学空间 l:M8}8n3O9v

  ⑴ I'm Only Trying to Help You(我只是想帮你)例如,一个工作忙碌,从不休假的先生,答应家人周末要他带他们去渡假三天。但在周四时,一个朋友对他说:“嗨!你答应过我,周末要替我修理屋顶,你忘了吗?”于是他答应他,星期六去修。 但他忘记他也答应带家人去渡周末。由此,可看出他将自己陷进一种情境,使周围的人都感到失望,而他还认为"不管我费了多大的精神去帮助别人,别人从来不会感激我 "。他不了解之所以有这种结果,是因为他自己的行为造成这种局面的。

c1?#s:XvD\0心理学空间"K&Y w2`OW4]

  ⑵ Why Don't You…(你为什么不…)心理学空间iM+x w#E d

0MJZ$Jdup @L0\0  4、拯救者转换成迫害者心理学空间@!?;RkQr

MNp{ hI0  See How Hard I'm Tried(你看我已经这么努力了)

My+w)Ieq"{ EG0心理学空间oRfWN3bj)g7{

  以上这些游戏的名称是人为加上去的,主要是在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过程中,游戏发生时的一些典型特徵。大多数人与人之间所玩的Game并没有特定的名称。所以当别人没有要求你的帮助,而你却想帮助别人时, 就是在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帮助别人是件好事,但去帮助一个实际需要帮助的人,和做一个拯救者的角色是不同的。当扮演拯救者的角色时,你是在漠视别人能够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学空间4T0dp0L;^8e+AC l

心理学空间#tX#aICa ]I7G

九、面对游戏时怎么办心理学空间:o7R*JO d~

#y*w&cG#D$T0  1、Option选择权:这个技巧加上你对心理游戏的了解,可以有效地帮你处理,使你避免掉入游戏,也可以从游戏的任一阶段中跳出来,也能用来“邀请 ”别人从游戏中出来,但是无法不准别人玩,也无法不让别人下饵。可以用完全出于成人自我的对话来阻断游戏,如莫莉面对要求帮助的个案,她可以说:“听起来你有一个困难,你希望我怎么做?”如果个案一再尝试钩她进 入游戏,她就继续以成人自我的方式来对谈,直到个案也以成人自我来回答,个案也可能放弃而离开,在这种情形,个案仍然得到自己预期的结果,但莫莉可以避免之。也可以用夸张的父母或儿童自我来阻断游戏,例如莫莉听 了个案的抱怨后,从椅子滑到地上说:“亲爱的,你又遇到了一件惨剧,对不对?”以这种方式来阻断游戏,在心理层面意谓着“我已经看穿你在玩什么游戏,我们换点有趣的好了。”心理学空间{2Zz3uyY;V)d

心理学空间TJ i fF5U6C

  2.注意是否有漠视存在:包括饵在内,游戏的每一个阶段都隐含着漠视,所以注意是否有漠视可帮助发现心理游戏,一旦你接受饵所包含的漠视,就表示你成了猎物,游戏于焉开始。

c?J5I!g)Lx3@0

&Mj ETw*l3M-R3n9rKdX0  3.抓到一开始饵(Catch the'opening con'):如果能在游戏一开始就警觉到,最有利于停止玩心理游戏,要能抓到一开始饵中所含的隐藏讯息,需要对心理游戏很了解及“像外星人一样的思考(thinking Martian)”。

}3o!Cth,v0心理学空间}K P*?.Gq

  4.我们常错失在游戏一开始就能察觉,通常在转换的阶段才比较容易发现,这还不算晚,你仍然能拒绝接受以不舒服的感觉为代价的结局,甚至你还可以用好的感觉来取代,比如我参加一个知名学者的演讲,讨论时,我忽然有一个灵感足以抨击他的论点,这时我没注意到自己已经站在迫害者的立场,演讲者妙语如珠,一句话就粉碎了我的批评,听众大笑,这时我可能掉入自己人生剧本中“我真是没用,且老是被人拒绝”的结论,但我也可以告诉自己 “真有趣,我发现自己又在玩老套的心理游戏,我真聪明,竟能发现这一点。”我为自己的觉察力高兴,留下的是好的感觉。如果你持续地用这个技巧,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少玩心理游戏。

Rd,d@n3g0

^u6jP]2vu|7Ca0  5.还有一个技巧是当发现自己常玩什么心理游戏后,去注意自己这么做是为了满足什么内在的需要,自己真实的需要(authentic Child need)是什么,然后找出更好的方法来满足它,而不必再藉着心理游戏。比如 说我玩“踢我”的游戏其实是希望有独处的时间和空间,我就利用每天早晨独处十分钟,或是独自去散步,我以直接的方法来满足内在的需要,就不需要玩游戏来引起别人排斥我了。心理学空间(Px8r3Q-g

心理学空间 x ]2O0@&ga

  6.当你去注意心理游戏时,你会发现“转换”的部份是最容易被发觉的,可以看出参与的人互换角色,同时也能感受到转换时所带来的混乱,这个时候主角会认为自己无可选择地必然会有什么感觉、会如何去做(亦即走向游戏的 代价---得到扭曲的感觉),这时你可以运用成人自我的分辨力,选择向别人表露自己真实的感觉与需要(authentic feelings and wants),同时也邀请别人真诚以对。比如我和朋友玩踢我游戏,当发现面临转换时,我告诉他:“我忽然了解到自己所做的是要把你推开,直到你离我而去。其实我很害怕你真的离开我,我希望还能和你一如以往地亲近。”这 样坦诚并不保证对方不会弃我而去,但能“邀请”别人也以真实的自己来相待,不论结果如何,都可以不带着加强的扭曲感觉。

J5^kN aP0

S@#J7C#X'o2v:M0  7.Replacing game stroke:玩心理游戏是儿童自我藉以获取安抚的有效方法,那么一个人不玩游戏后会如何呢?他的儿童自我会落入惊慌之中,因为安抚的大量减少,对他 而言不啻是对生存的威胁。这时很容易另寻方法来玩游戏,也许是玩别种游戏,也许是“忘记”去注意漠视。所以要停止玩游戏,必须有好方法来取代原有的安抚,值得注意的是,心理游戏所带来的安抚量大质强,不玩游戏的 真诚生活所能带来的安抚较小,但持久且不带漠视,这一点必须说服儿童自我来接受。

Dn&Fa0Ppa{0

X2]uF;a\ @.j7O9FA0  8.卡夫曼(Jack Kaufman)强调心理游戏是一再重复的行为模式,一个人会一再地玩同样的游戏。他认为除非有立即的危险,否则不要在重复三次以前就 面质对方玩游戏,因为第一次大概是偶然,第二次可能是巧合,到第三次就可以确定是在玩心理游戏了。

;A0J4Y3X4q!E7wh0

4?$z V#Pa,| R*^0  9.提醒一个人正在玩游戏是毫无帮助的。心理学空间&ZV ` m'C$U^*o'_f

Z I2YH u)R0  玩心理游戏的人是在封闭系统中作思考,不接受外来的新讯息,而使用自己的旧资料做决定。而且,若是玩游戏的人是经由人的"饥渴"(Hunger)层面出来的,那将会是很强烈的。

(]9[qt~D)TU0

T C/ob_ W0  我曾说过,人的饥渴(Hunger)分为:(1)认可(Recognition-Hunger)(2)刺激(Stimulus-Hunger)(3) 结构(Structure-Hunger)

"MH/i!aI3|0心理学空间F)lkh:Uy%q:^$Z

  这三种饥渴,可经由Game得到满足,也可从Game中所产生的负面安抚得到认可、证明自己的存在。同时也运用了时间结构,并得到刺激。所有的心理游戏都不是从成人自我 A发出的。人们也多半不会察觉到。因此,去提醒一个人正在玩游戏是毫无帮助的。须一步步的慢慢告诉他什么是心理游戏,会发生怎样的结局。帮助他用比较适当的方式,得到他所需要的,才会有实质的帮助。人追求安抚的饥 渴是很强烈的。若无法寻得比较适当的方式去满足饥渴时,要人放弃玩心理游戏是不可能的。心理学空间 I5V j1n,e5?f$P5D

心理学空间e$f-CdFPi7ma

名句欣赏

7f*\D&\l"F0心理学空间 G4yy*vz

  The first time may be an accident, the second a coincidence, but the third is evidence of a game. ---Jack Kaufman(卡夫曼(Jack Kaufman)强调心理游戏是一再重复的行为模式,一个人会一再地玩同样的游戏。他认为除非有立即的危险,否则不要在重复三次以前就面质对方玩游戏,因为第一次大概是偶然,第二次可能是巧合,到第三次就可以确定是在玩心理游戏了。心理学空间;f!O ^#Ng0a/|,k

:O\(J5k$r0@'r` V0

v/z&Lo@4WB-B W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TA 心理游戏 游戏分析
«安抚 沟通分析TA
《沟通分析TA》
脚本分析(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