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辞汇
作者: 精神分析词汇 / 96824次阅读 时间: 2014年12月23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k:v){+Z;R

5_Y`AGL026.联想association心理学空间*~iome8o"L ?#nV

心理学空间K~M/K0|g

借自联想论的词汇,指介于两个或多个精神元素间的全部链接,其系列构成联想链。

1V LA"LiS%`fe0

yF4S K;~?0有时该词用来指称以此方式联想的元素。在治疗上指的是后面这个意义。比如当我们说“某个梦的联想”时,指的是在主体的言谈中与此梦有联想连接之物。推到极致,“联想”一词指在一场精神分析中所有以言语表达出之材料。

2{1E{/PL1?zl0心理学空间~1k@3b*k"n+E5v

若想对联想一词作透彻的评注,必须要对下列各点进行历史的批评研究:追溯联想论学说在十九世纪德国的散播,其对“青年佛洛伊德”思想的影响,尤其重要地,指出此学说如何被佛洛伊德无意识法则的发现所整合与改变。心理学空间E0i.PWYh N*V

心理学空间D y!d]7W$svRk

我们将下列评注局限在最后这点上:心理学空间Z!uW!ngs
1.若不参照那些衍生自由联想方法的临床经验,便无法了解联想概念在精神分析中的意义与重要性。《歇斯底里研究》显示佛洛伊德如何亦步亦趋地逐渐步入其病患为他指出之自由联想道路(参见我们对“自由联想”所作的评注)。就联想理论的观点,在发现精神分析那几年,佛洛伊德的经验所得可概述如下:

9WVH3CbK4o0

yW0u&t3r:v:hDF4s0a)的表面上以孤立的方式“突发”于主体身上自“意念”(Einfall),始终是一个事实上——无论是否有意识地——指射其他元素的元素。佛洛伊德因此以不同的具象词汇来指称联想序列:线(Linie)、丝(Faden)、链(Verkettung)、列(Zug)等。这些线纠结成真正网络,包括由数条相交的线所构成之“结点”(Knotenpunkte)。

;W\+Ppk-^$H;y0心理学空间]6C].i4C0oxB

b)在主体言谈中链系起的联想,据佛洛伊德的说法,相对应于一种记忆的复杂组织。他将记忆比作一种根据不同分类模式排列的文件系统,人们可依不同途径(年代次序,主题次序等)来查询。此种组织假定同一事件的表象*(Vorstellung)、或是记忆痕迹*(Erinnerungsspur)可出现于几个(佛洛伊德亦称为“记忆系统”的)整体中。心理学空间h/R"YYqZ

心理学空间Y9L&\L9_n OS9R sU

c)此种由系统构成的组织,可由临床经验证实:有真正“分离的精神群”存在,亦即,与联想途径分裂开的表象综。如同布洛伊尔(Breuer)指出,“包含在此种表象综的单独表象偶尔会被意识地全数想起,只是某种特定组合被逐出意识之外”。不同于布洛伊尔,佛洛伊德并非将类催眠状态*视为是此一事实的最终解释,不过他还是确认精神中分裂*( Spaltung )的观念。无意识的拓扑论概念来自于分离的联想群。心理学空间n7ul@9n1\H:A.q

心理学空间:?K Hu7T/s*?~

d)在一个联想情结中,一个元素的“力量”并非不变地附着在它之上。联想的运作倚赖于经济论因素:能量的投资由一个元素移置到另一个上,被凝缩在结点上等等(情感*的独立于表象)。

i A.H gs0

[D0g1n;n!V0e)最后,联想论述并非被动地由联想论所定义的普遍法则所支配:主体并非是一“影像之群结母体”(polypier d'images)。联想的群聚、其可能的隔离、“错误连接”、以及企及意识的可能性都属于视个人而定的防御冲突之动力。

Q5i!k:zT"G0心理学空间l(zV]/t%bp] g%?*J$R

2.《科学心理学大纲》阐明了佛洛伊德联想概念的用法,并且指出,从纯推论的观点,精神分析对无意识的发现如何能赋予佛洛伊德所依赖的联想论假设一个新的意义:心理学空间aAIgeHMta$I

iMyvf1q9r1Z0a)联想的运作被想象为“神经元装置”内部的能量循环;此种装置以迭层、连续分枝的复杂方式结构。在每个交叉点,根据先前刺激所留下的“辟路”,每个刺激在与其他路径相比下偏向采走某一路径。辟路*的概念首先不应被理解成由一个影像到另个影像之间较为容易的通道,而是一种差异对立的过程:某一路径只根据其对立路径的未-辟路才被辟路。心理学空间{7s ?v^rk f x,p

;OeX'o u}0b)在佛洛伊德所提出的最初假设中,问题并不在于一种与实物相似之精神或神经印记意义下的影像。一开始只有“神经元”与“量”。

dd2\"Lz:q KJ4E7H0

9N]zucp2L0此种构思可能由于其机械论特质与神经生理学语言而显得与实际经验相距甚远,但我们必须将之与佛洛伊德心理学理论中表象与情感定量*的持续对立做一比较。一如神经元,表象也是一条链中离散、不连续的元素。如同对前者而言,表象的意义视它与另外元素所组成的情综而定。从这个角度观之,“神经元装置”的运作可拿来和结构语言学所分析的语言运作相比较:皆由一个二元对立方式排序之不连续单元所构成。

Z9bU6LPRu0

w#S^Bm027.(同等地)悬浮的注意力(evenly) suspended (或[evenly] poised) attention心理学空间{'q*}1d*u8M0g)j#j

心理学空间*[2R2f*z:bF |l

依据佛洛伊德的理论,分析师应当以此方式倾听被分析者:他不应先验地偏重被分析者言谈中的任何部分,这意味分析师应尽可能让自身的无意议活动自由运作,且悬置那些习惯左右其注意力的动机。这种技术性建议相互对应于提议给被分析者的自由联想规则。

j+QD"G\/_0

zk4m&?2M d V0特别是在《给从事精神分析治疗医师的建议》一文中,佛洛伊德提出并解释了此一基本建议,它定义了精神分析师倾听其病人时所抱持的主观态度,在于尽可能地悬置所有通常会吸引注意之物:个人偏好、成见、不论多有根据的理论假设。“正如同被分析者要说出他在自我观察中所捕捉到的一切,取消所有促使他作选择的逻辑与情感上的异议,医生也必须将他自己落处在一个位置上,以便在为了诠释以及认识隐藏的无意识的目的下使用他被告知的一切,而不以自己的检禁取代病人放弃的选择”。心理学空间(`vF vQr{9}#^

.y1h9eL X:qy0根据佛洛伊德的说法,正是这个规则使分析师得以在病人的言谈中发现无意识连接。藉此,分析师才能在记忆中保留大量表面上不重要且相互关系只会在日后显现的元素。

0f[/W2J4ES0心理学空间u.V)W:`,D.N

悬浮的注意力提出了该词本身在表面的矛盾中就已指出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5p6W}Ez:eg0心理学空间F}/p1y1l4UM

1.如果我们将问题放在与被分析者的关系上来看,此概念的理论基础便十分明显:佛洛伊德所描述的无意识结构透过多重变形而显露,例如,“所有精神价值之易值(Umwertung)”导致表面上最不重要的元素背后往往隐藏最重要的无意识思维。悬浮的注意力因此是唯一的客观态度,因为它适用于根本变形的对象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当时尚未使用悬浮的注意力一词,佛洛伊德早自《梦的解析》起便曾描述一种类似的心神状态,他将之视为梦之自我分析的条件。

S\0GXlXV0

*LgbrLS-@u3e|)u02.反之,就分析师的观点而言,同等悬浮的注意力理论提出了下列难题:
5HIS9z^ M"r0可以想象,一如被分析者,分析师也力图消除其意识成见,或甚至其无意识防御对注意力所造成的影响。正是为了尽可能排除这些干扰,佛洛伊德另外提倡教学分析,因为“……医生所有未被解除的抑制,根据史岱克(w.Stekel)精确的用语,相当于其分析知觉中之‘盲点’”。

6K*W4]*VU uf!D&D0心理学空间^-bX_BTNM\*mC:S

然而,佛洛伊德的要求不仅如此,他欲达成之目的为无意识到无意识间的一种真正沟通(α):“分析师应该将自己的无意识像收受器官一样,转向病人无意识的发送器官,如同与麦克风相校准的电话收话器”。这正是赖克(Theoder Reik)后来以具象方式所称之“以第三只耳倾听”。心理学空间fN5X![S8b v]yW$B

心理学空间!Gz(u GS

然而,正如佛洛伊德自己在论及自由联想*时指出,悬置意识的“目的-表象”*只会导致它们被无意识的“目的-表象”所替代。这对采取悬浮注意力态度的分析师而言会产生一个特别的难题:其注意力如何能不被自己的无意识动机所左右?无疑地此处的答案是,精神分析师的个人误差,不仅应藉教学分析而被减低,而且也应藉由对反向传会的自我分析而被评估与控制。

6eB#Yo'e$aB0

xi,oE}'S^0一般而言,悬浮注意力的规则必须被理解为一种理想的规则,后者在实践中面临相反的要求:例如,若分析师不在某时刻偏重某些材料,予以比较、概括的话,那么该如何构想达到诠释与建构*?心理学空间^7_3k]6a1I-n&tc

!]$w6f2U)vf0*:当代精神分析运动对悬浮的注意力——佛洛伊德在第二拓扑论的架构下,并未重新陈述之——此问题所采取之不同取向可概述如下:

R@4Y J)O?Mw C0

\/W;F/z+`o0a)某些论者效法赖克(见前引文),倾向以主要发生于言语下层次之移感 (Einfühlung)的意义来曲解无意识对无意识的倾听。反向传会绝非与沟通对立——沟通此时被描述为一种知觉,反之,它表现出沟通的深刻特质。

~9]#d7G8lGTv7lxh8F0

#U i ]f(^k)Ye7B/D Z0b)对其他人而言,悬浮的注意力的技术规则要求自我松懈其禁制与选择的功能,并不意味着提高对内心感觉的重视,而是分析师应该“坦诚”面对自身精神装置的骚动,以避免其防御性强制的干扰。不过精神分析对话的主要部分继续在自我对自我的层面上进行。

S[i&i_1V,]V0心理学空间 }0tyB4pR

c)最后,就强调无意识机制与语言机制间模拟性的理论角度而言(拉岗[Lacan]),精神分析倾听态度中,应任其极尽自由运作者,正是此种所有无意识现象间之结构类似性。

~[h)mcItU0心理学空间b rl8x+j#I

(α)关于这个问题,我们摘录佛洛伊德的两段话:“每个人在其无意识中都拥有一种工具,藉此他能够诠释别人的无意识表现”。【《论强迫型神经症素因》Freud,1913】“……不须经过Bw[意识],一个人的Ubw[无意识]便可与他人互动。这事实值得更进一步的研究,特别是有关前意识活动在此是否可被排除的问题,不过作为一种描述,它无庸置疑”。【《无意识》Freud,1915】

2fr3[$f'|7l*P3v7?0

~d){Tz6q028.自我分析self-analysis

g ^9kH%{O p0心理学空间}$`&t0}nh

一种藉由某些精神分析方法的程序——自由联想、梦的解析、举止的诠释等——并且,大致系统性自己对自己的探究。

R&efdn3i@/W i$|^\0

a$M4B? `z$Q3T0佛洛伊德从未以专文讨论自我分析的问题,但多次间接提到,特别是涉及他自己的经验时。“我很快就认识到进行自我分析的必要性,借助一连串带领我经过所有童年事件的自己的梦,我得以将之完成。到今天,我仍然认为,对于那些善于作梦而且不是非常不正常的人而言,这种分析便足够”。此种方法对佛洛伊德来说具奠基性:“当我被问到如何成为一个精神分析师时,我回答:‘藉由研究自己的梦’”。

o!?$e-w6Lr0心理学空间e hboYQ

然而在很多其他的段落中,佛洛伊德对自我分析的重要性采取一个极为保留的态度。在他自己的经验过程中,他写信给弗利斯(Fliess):“我的自我分析依旧中断,我已经知道原因。我只能借助客观获得的知识分析自己(像个外人般)。真正的自我分析是不可能的,否则就不会有疾病”。随后,与真正的分析相较之下,自我分析的价值似乎被断然地贬低:“人们起先由研究自己的人格来学习自我的精神分析……以这种方法,在进展上有明显的局限。如果自己被一个经验丰富的分析师分析的话,可以前进得更远”。心理学空间/I1L;W6W0w-[:E

G*nD%k,P9K2[0只有在自我分析宣称能够替代精神分析时,佛洛伊德才对前者抱持一种保留的态度。一般而言,自我分析被视为对精神分析抗拒的一种特别形式,它阿谀自恋,并且解消了治疗的主要原动力:传会。即便如卡伦·霍尔奈(Karen Horney)等提倡使用自我分析的论者的作品中,它事实上犹如治疗的补充的方式出现,为其准备或将之延续。至于佛洛伊德的自我分析,由于它是精神分析发现起源的一部分,而非一种学问的应用,因此真有显著独特地位。

;i I;{m&hRJ0心理学空间 B1X%b i){tw2R7f

就分析师而论,最好的情况是他们能持续地阐明自己无意识的动力。早在1910年佛洛伊德讨论反向传会*时就指出这点:“任何分析师均无法超越自身情结与内在抗拒的限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求他要以自我分析(α)来开始他的活动,而在观察他的病人时持续地将之深化。任何无法完成这样自我分析的人,最好毫不迟疑地否认自己具有以分析治疗病人的能力”。教学分析*的建制并不排除自我分析的必要性:后者“无尽地”延长了前者所启动的过程(β)。心理学空间Bc"n9Gs|9U*x

z%vZP.|7e5H0(α)并非如安·柏曼(Anne Berman)在其法文译本中所写的:“以接受分析”。心理学空间,PQ"W _!l1PZ7q$lU
(β)对于这个问题的系统性处理,参见:安纪儿(D.Anzieu)《自我分析》。心理学空间d AE ^ EH"X

({Ew)eeu029.自体情欲auto-erotism

AkNL$~1Y'|,h0心理学空间0]5\k ` ?5@(fH.YE9] m

A)广义而言,指主体仅藉由自己身体而无外在对象来获得满足之性行为的特征。在这个意义上,自慰可称为一种自体情欲行为。

2G4O3f]{]\8|0

,x I^'W9Q0QG0B)就较特定的意义而言,指一种早发的儿童性行为之特征。透过此行为,一股连结于某器官运作或某动情带刺激的部分欲力就地获得满足,即:心理学空间 `,N*S$`6L7_1v;|:~
1.不借助外在对象;
3ttl#we&s%@&zD P02.不涉及统一的身体影像,亦不涉及作为自恋特征的自我雏形。

6b/R\l H$sEeE0

#pPDz6Nt0接近定义A 之广义的自体情欲一词,是由哈维洛克·艾利斯(Havelock Ellis)所引进(α):“我所理解的自体情欲是指:在无任何外在直接或间接刺激的情况下产生之自发性性情绪现象”。

$v.Q gH-vHW5n0

3QRCr$y-u s J!^;d0然而应注意,哈维洛克·艾利斯在自体情欲中已区分出其“极端形式”——自恋:“性情绪所具有的一种……专注且经常完全耽于赞咏自己的倾向”。心理学空间 l%X+xne }"w

心理学空间h/rzv(XW/K

佛洛伊德在《性学三论》中援引该词主要用于定义儿童性(sexualité infantile)。他认为哈维洛克·艾利斯赋予该词过于广泛的意义,而另就欲力与其对象的关系来定义自体情欲:“欲力并未导向他人;它在自己身体上获得满足”。这个定义的根据,在于佛洛伊德对不同欲力元素之间所建立的区分:推力*、来源*、目的*、对象。在自体情欲中,“……[欲力的]对象消失,被代之以器官——它是欲力的来源并且通常与该器官重迭”。心理学空间_'I4Wo'Or)pl3G

.Ha iT\)]km01.自体情欲理论与《性学三论》中的基本命题有关:性欲力对象的偶然性。指明在性生活初期,满足如何可以不借助任何对象而获得,亦即指明了并没有任何引领主体朝向一特定对象这种事先形成的管道存在。

,P8sLu/s+wM4I-n0心理学空间,R;A:H3Ik3Q8o

这个理论并不意味着它肯定一种原始的“无对象”状态。佛洛伊德用以作为自体情欲之模型的吮吻动作,实际上是次于另一个早期阶段:此时,性欲力透过依附*于自我保存欲力(饥饿),并藉由一个对象(母亲乳房)来获得满足。与饥饿分离后,口唇性欲力便失去其对象,同时成为自体情欲。心理学空间|#tS/@ nYLS

*t;m'Tw5^0因此,若说自体情欲没有对象,绝非因为它的出现早于任何与对象的关系,亦非因为它出现之后,在满足的寻求上便不再有任何对象出现,而只是由于领悟对象的自然模式受到分裂:性欲力脱离它以往所依附、为它指出目的与对象之非性的功能(如进食)。心理学空间'gT1U'm$D"ogpo

x)br!O Lu/M [0所以,自体情欲“起源”的时刻,在于性脱离自然对象、耽缅于幻想而性亦由此构成时。这个时刻不断重现,而非局限于演化过程中的一个特定时期。

W QF4LL(l)Q0心理学空间(\w0h [-d

2.另一方面,从佛洛伊德首次运用自体情欲的观念开始,此一观念便涉及对象关系之外的另一相关范畴:一种生命体状态,其中欲力各自寻求自己的满足而无整体组织。由《性学三论》开始,自体情欲便始终被定义为不同“部分组成要素”的活动。分别就每个动情带而言,它被设想为在原地产生、原地纾解的性刺激(器官快感*)。的确,自体情欲时常需要动情带与另一身体部位的接触(吸吮拇指、自慰等),但其理想的模型则是互吻的双唇。心理学空间+FOev2Fc0l

|2cCCH/q9r9K;zu#t0自恋观念*的引进,后遗地澄清了自体情欲的观念:在自恋中,是自我,作为身体的统一影像,成为自恋力比多的对象;反之,自体情欲的定义则是部分欲力如此汇集于一个共同对象之前的无序状态:“必须假定,在个体中一开始并无相当于自我这样的统一体存在;自我需要经由发展而来。然而,自体情欲欲力自始便存在,因此必须有某种事物——一种新的精神作用——加入自体情欲,才会构成自恋”。

'Skd*c? LKC0

;Ytm/L7dA'Xq0在许多篇论文中,佛洛伊德明确地坚持这个观念:在自体情欲与自恋的过渡中,“……之前仍各自孤立的性欲力,此后集结为一统一体,同时也找到一个对象”,此对象即为自我。后来这个区分将逐渐消失,特别是在佛洛伊德承认一开始——甚至是子宫内生命——便有一种“原自恋*”状态存在的某些论文中。于是,自体情欲除了“……力比多组织自恋阶段的性活动”之外,不再有其他定义。心理学空间HN%S/q-L8Eo i

%Q5l l|#D#D0总结上述,我们看到,可基于一种性欲力碎裂的原初状态来大致严密地定义自体情欲一词所欲涵盖的观念。就对象关系而言,这种碎裂状态表示缺乏完整对象(自我或外人),但一点也不表示缺乏一个幻想的部分对象。心理学空间G%n(y;k%bD;P&o

心理学空间9F+Fnz9\)f4N

自体情欲是否为一个发生学观念,可否提出一个自体情欲的力比多阶段?关于这个问题,佛洛伊德的看法曾有改变:1905年时,他倾向将所有的儿童性均归类为自体情欲,以便对立于具有一种对象选择的成人活动。之后,他减低这个主张的重要性,指出“……我发现之前的阐述有一个缺点:我为求明确,而将自体情欲与对象爱恋这两个时期概念上的区分,也描述为时间上的分隔”。心理学空间#N3[%u{'P:A"i&]

z-Z/P6D%c4T] @6DA3Vl0可以肯定的是,佛洛伊德并未放弃从自体情欲到对象爱恋之发生学过渡的观念,而且当他日后引进自恋时,也是将它安插在这个时间序列中。但这个时间序列却不应被过度严格地理解,特别是它同时又具有一种结构的区分:自体情欲并非某特定欲力活动(口唇、肛门等)的专有属性,它在所有这些活动中均存在,既是一个早发时期,也是往后演化中的一个组成要素:器官快感。

#g`xT#w0

WO W/}1W2s*B'q0欲将自体情欲明确界定为时间上的一个特定阶段这种倾向,曾由亚伯拉罕(Karl Abraham)推展到极致,他将自体情欲阶段等同于力比多组织的阶段之一:早发的吸吮口唇阶段。心理学空间E/]oHyx0C

&k Z"nhL0(α)哈维洛克·艾利斯于1898年出版的一篇论文中首次使用自体情欲一词:《自体情欲:心理学研究》,《精神疗养师与神经学家》。佛洛伊德则是在1899年12 月9 日致弗利斯的信中首次使用该词。心理学空间N-B%?/o;fzp.X

心理学空间|!Cz;^mL%d H

30.自塑/他塑autoplastic-alloplastic 心理学空间!yaI6wlE

心理学空间7y&t3x5^\TxW

这组词汇用于形容反应或适应的两种类型。前一类型在于生命体独自的修正,后一类型则是周围环境的修正。心理学空间k j0oj5g!ynk)M

心理学空间&SV1R)x;US X tcP

在精神分析中,自塑与他塑这两个词汇,有时在一种由生命体与环境交互作用所定义的心理场域理论架构下,被用于区分两种作业类型。一类转向主体本身,并且导致内部的修正;另一类则转向外界。丹尼尔·拉嘉许(DanielLagache)在其有关行为与概念的研究中曾引用这些观念(α)。心理学空间?8s{%P2[

wC0n3v%H,^g'V'j0费伦奇(S. Ferenczi)则是在一个较为特定的发生学意义上论及自塑型适应。对他而言,这是一种非常原始的适应方法,相应于个体发生与种系发生的一个发展阶段(“原精神”protopsyché阶段),此时生命体只能控制自己,只能执行身体上的改变。费伦奇在当中纳入歇斯底里转换*以及,更确切地,他所谓的“物质化现象”:后者的“……本质在于透过身体所拥有的物质来实现欲望,有如魔法一般,而这种实现——纵使是以原始的方式——是透过一种塑形表现法”。这是一种比在梦中更为深遂的退转,因为无意识欲望不是具现于视觉影像,而是具现于身体状态或动作中。

"Zn5h B4}yID0

{soovE mEx$E0相对地,费伦奇有时亦论及他塑型适应,用以形容使自我得以维持平衡之所有转向外界的作用。

%Yl&}h7`&r0心理学空间9a8|O:pP;[;E w

(α)如以下行-列对照表: 心理学空间 GX(_w"eM'f*K
作业心理学空间7v kDLV V
     自塑            他塑
0N P*@Q#vzxs'P0具体的… 生理的           物质作用心理学空间'^!t^j5L;aP
象征的… 有意识与无意识之心灵活动  沟通、语言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Modern Conflict Theory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意识潜意识本我自我超我》
从地形说到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