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获益的关系里
时间:2011年05月18日|2580次浏览|2次赞

    有一对夫妻总是不停的吵架。原因很简单,妻子高收入,家庭中的大部分支出由妻子承担,而丈夫待业在家很长时间,却要不断的忍受妻子的无理和蛮横。丈夫给出的理由是为了孩子,他才不要愿意离开这个妻子。

    其实很容易看到这样的一层关系:妻子作为家庭的顶梁柱,自然感觉到受了委屈,于是要通过暴躁的脾气来发泄情绪来获取平衡;而丈夫能够忍受这样的妻子,是不是有可能是为了“不劳而获”的一份所得呢?如果这样的心理逻辑成立,那么妻子好比关系中的“施虐”者,而丈夫就“心甘情愿”的变成了“受虐”方,当然,丈夫是不愿意承认这一点,但他为什么又能在这样的状况里待下去而不愿意做出一些改变呢?这就是问题的核心了:这个关系里面大家都获益了。如果这个获益不平衡,就叫做“买卖不公平”,交易自然就停止了。

    如果我们都能看到这一层面,大概纷争和吵闹会减少很多。但是很遗憾,这个关系并不总是线性、显性和简单的。处理这样的关系如果不引导来访者把这些内在的根源处理清楚,可能在关系里面的困扰并不会在来访者内心减弱。

在格铼海曼心理机构做咨询,钢子老师会这么问:“你妻子完全没有好处吗?”

    “我每天都只能听到她大声斥责和谩骂,除此而外,我不知道还有什么。”

    你为什么不离开她呢?

    “那不行,孩子需要我,孩子还很小。”

    你真的觉得你是因为孩子?

    “我确信,我每次到了忍无可忍的时候,都会因为心疼孩子而下不了决心。”

    这是你愿意继续忍受的唯一理由吗?

    “这个,唯一?”

    ……

    你有没有感觉一下你妻子的情绪源自哪里?

    “这个我哪里知道,连她父亲也觉得我能忍受他的女儿简直是天才。”

    我猜你妻子会不会有一些感到不公平?

    “不公平?嗯,也许会吧。”

    说说看你的理解。

    “嗯,好像我有点说不清楚。”

    试试看,有没有可能,你一直赋闲在家,你妻子却辛苦养家,她感觉到很不舒服?

    “应该有这个可能。”

    那你现在能理解她的坏脾气了吗?

    “你是说她的坏脾气跟我有关系?”

    “试试看,有没有能可能,或许她觉得很不公平。”

    “所以她一直抱怨,毫无道理的谩骂我?”

    ……

    而你呢?你又如何能够一直忍受这样的无理的妻子?

    “活见鬼,我觉得我很倒霉,没有办法像别的男人那样有妻子体贴。”

    那你为什么能够忍受呢?

    “你是说我妻子养活我,所以我能够一直忍受?”

    事实是不是这样?

    “事实是我妻子的确挣钱比我多,但是我不是一直没有找到更好的工作机会吗?”

    所以,你愿意一直在妻子的养活下“寻找机会”?这算不算是你的“收益”呢?

    “我不理解。”

    你妻子养活你,所以她要向你发火,通过施虐来占有你的“无所事事”;而你呢?通过忍受你妻子的无理——受虐,来赢得一日三餐,衣食无忧。这像不像你们的关系呢?

    (沉默)

    我想,这个部分走到这里,对来访者的触动会比较大。咨询在这里会有一个停顿,给来访者充分的时间思考。

    来访者思考的方向就会朝向:如果我要改变这样的状况,就是要我从这个“获益”里面撤出来,这样这种关系不是就被破坏了吗?当然,这好还需要来访者具有较好的悟性。

    看看这个关系的实质:交易。只要一层关系还在维持,就必然由双方获益的基础,只是我们要看清楚,彼此获益的是什么。这也就是关系里面维持平衡的一个关键,如果一个关系不平衡了,就好比买卖支付双方价格谈不拢,那自然就没有办法把交易进行下去了。有的人在获益“施虐”,有的人在赢得“受虐”,个体之间内在部分都有不同的人格需要。

    很小的时候,我们讨好父母,父母吵架的时候,我们在中间充当小小的救火员,就是担心父母离异,担心我们自己会被抛弃;

    在学校里面,老师对待好学生总是很尊重,而坏学生怎么办?总是有更多的捣乱行为,这些行为可以赢得像好学生一样的“关注”;同时,这些坏行为的维持,可以换的不用认真学习,“因为老师都说我是坏学生,我当然就没有能力好好学习了”。

    在单位,有些人总是遭到领导的批评,每次考核都得到很低的分数,这个很低分数,让他获益:就是不断地批评和指责这个领导不公平,你看看,我干的从来就不少,但这个世界就是这么不公平,他总是看我不顺眼。有人说,这不太可能吧?说不定他就是没有少干活,但领导就是看他不顺,但是没错,接下来他就不用努力了,可以名正言顺的跟领导对着干了,“你安排我,我才不干呢,我总是很低的分数,哼!”这就是获益的心理成分。来访者一开始可能完全没有办法理解这个逻辑,但咨询师要看清,来访者内心的这个意识一直都在。

    至于要说到“我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个维持关系的个性呢”?这就要回到早年或者成长经历中去寻找根源。

    注意到了这个关系的存在,看清这个关系的维持根源,在领悟到这个维持背后的深层人格模式,这个关系就好调整了。

标签: 钢子老师  张晋岗  厦门心医生  厦门心理咨询师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