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徐钧讲心理咨询过程中的倾听丨大咖心理公开课
时间:2018年09月11日|1317次浏览

倾听,是所有咨询师的一个基本功

今天我们就开始给大家讲倾听和主体间理论的相关内容,这里最主要的主题是倾听,其实大家都知道倾听,我估计大家在以往的学习当中已经“倾听”的很多了,所以已有的内容可能就不再讲了,我会讲一些大家以前没有注意过的视角,这些视角可能会推进大家对倾听的理解。

我今天讲的这个部分是一个跨理论的想法,我不想把它限制在某一个学派、某一个理论当中去进行,因为不管是什么学派的咨询师,是精神分析的还是是认知行为的、或者是人本主义的,还有家庭的咨询师,都会涉及到倾听,这是一个基本的沟通,是作为咨询师沟通的基本功。

所以我会在我的角度上给大家提供一个视角,希望大家学的时候尽量从一个视角去理解,而不要觉得把这个东西的笔记记完了就很有用,这些东西是没有用的,你功夫练的再好,一招一式记得再清楚,等你一上场和来访者面对面的时候,来访者一顿乱砖拍过来,你就立马趴倒在地,根本没有反应的。

这就像练传统武术的人,自己会感觉自己练的很不错,但是真正的碰到练散打的人就直接被打倒了,所以这是两件事情,我这里是给大家讲倾听的一个视角。

希望大家能够在这里面突破到一些感觉,这些感觉能突破到我觉得就够,而不需要太多的一些理论上的东西。尽管我们今天讲的这个主体间性和复杂性理论作为理论来说实际上是蛮吓人的。


你带着什么样的预设来聆听这次讲座?

许多人一提到主体间性和复杂性理论这个主题就觉得蛮复杂的、蛮吓人的,但是大家不要被这个主题所吓倒,因为在我们在课程教育当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什么问题?当我们去听某些东西的时候,一定会带着我们自体已有的一种假设。所以我想向大家了解一下,这次来我们是带着什么假设?你们想获得什么?或者本来认为这个讲座大概会讲什么?我想问问看。

“会讲自体才对。”

“嗯对,还有呢?”

“会讲自体间的复杂性。”

但是实际上这两个主题我们都不会讲。但是当我说出这个题目并讲了这些话的时候,大家会注意到我今天要讲的东西,有些同学可能会想,他居然讲这个东西,那么我们就把它关掉,或者说,他讲的那个东西是这个东西,他不讲自体心理学,那他讲的东西我不要听。

接下来在这个情况下,不管我讲的东西是多重要的东西,在此时此刻,听者对我说的话,都开始被自体的注意力所吸引。比如如果一个同学他希望听的是自体心理学。

我刚才听到同学说这个自体心理学的时候,我吓了一跳,因为自体心理学它是要有一个很大的框架来介绍的,而简短的介绍,可能我们今天的介绍都有点困难,但是作为核心介绍是可以。

但是当我听到这个部分,我就会了解这个同学的一个角度,实际上这个同学是在自体心理学这个位置上,这是他希望听到的东西。但是大家注意到,实际上当我刚才和大家有这样的一个互动的时候,我们倾听的过程就开始发生改善。

什么叫倾听的过程发生改善?比如刚才后面那个同学是说他带着主体间互的思想谈谈主体间互对未来的发展。这个同学不用担心,我今天回答问题的时候,后面我会回答你这个问题。

但我这句话说出去之后,这个同学之后对我内容的倾听就会发生改善。怎么会发生改善呢?因为我一定会回答这个问题,这个同学不会去纠缠在这个问题上。

不然的话当我们去听别人的时候,如果之前我们心里面有一个愿望要听,当对方一直没有说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你自己也没办法判断你自己想要的东西它将在何时出现、今天会不会说,当有这种担忧的时候,你实际上对这个人的倾听是十分有限的。所以这就是我们在互动当中的一个倾听,倾听在互动当中的作用。

所以在这里我开始创造了一个关于我和你们之间的一个关于主体间性的环境。什么叫主体间性的环境?我想先听听你们有什么预期,或者你们的预期会在一个半小时之后被回答。所以你们可以先放心,可以在心里面把这些欲望先放下,我们这些欲望都可以满足。

当我们这样的时候,我们彼此之间就构建了一个所谓倾听的空间。倾听的空间对我们和来访者之间的倾听是十分重要的,我在上课的时候,有的时候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比如我在讲这讲着讲着课,一个同学突然给我说,老师我有一个问题,在这个时候,我们大家的假设当中都会认为他会问和现在讲的内容有关的问题。

而我经常碰到的情况是他的问题和现场的内容没什么关系。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情况?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生活的经验进入到这个现场当中的。所以说你不能说他提的问题是没有意义的。这个问题对这个人的本身是十分有意义的。

比如有的咨询师在听的时候,突然一下听到什么?他听到我讲的这个东西在他的头脑里一下子连接到内心世界当中去,他可能内心浮现出他正在做的某一个个案,或者他正在读的某一本书里面的观点,一下子浮现出来了,于是他就会问,老师这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意思?

就像刚才有同学说,你要准备听我讲自体心理学,当讲自体心理学的时候,我经常想到自体客体这个概念。许多学自体心理学的人听到自体客体这个概念的时候都头晕、晕菜,听到这个概念的时候就是需要许多的智慧。

我在课程当中经常碰到的情况是,有同学会提出,“老师它和客体有什么关系?自体客体和客体有什么关系?”然后我现在就给自体挖了一个坑,我必须要告诉你们。

后来的话,在我说到这里的时候,有的同学在听,后面的许多同学可能就听不下去,心里面在想,徐老师说的客体和自体客体有什么关系?那就完蛋。

所以我就要说自体客体只是指一个客体表象,比如我们现在想起自己的父母,想起自己的一个亲人,头脑里出现了一个表象,那就是一个客体表象,而什么是自体客体呢?自体客体,就是当另外一个人理解了我们现在说的东西,产生了一种共鸣性的体验,这种和自己的内心所想的一个欲望产生的那种共鸣性的体验。

比如,我坐在这里,我会觉得现在的声音稍稍有一些杂声,突然我心里想的什么事儿我没说出来,或者我刚刚说出来,旁边一个助理他马上帮我解决这个问题(说出来),现在我们自体客体马上就经验的很好了,我觉得我有一种情感共鸣性经验产生了。 这样,大家对于自体客体,对客体可能先有了解,所以大家可以更好地倾听我。


理解倾听的交互性

所以当我们在这样去讨论的时候,我们实际上产生了一系列的感觉,这个感觉是由双方的互动产生。虽然我说不准备讲自体心理学,但是我因为刚才想起了自体客体这个概念。

所以大家就理解,我刚才说当一个人完全理解你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倾听到我。大家注意到,这就是一个倾听。所以当在这个情景中时,我的感觉马上就按你的走,因为我们有某种情感一致性。

当我们和来访者发生这种情感一致性的时候,就像当代的自体心理学有一个著名的专家,他们就强调自体心理学很大层面的工作是一个共振性的工作。所以当我讲如何深入倾听的时候,当然我会涉及到一些自体心理学,但是我会围绕一个跨学科的观点去讲倾听。

所以当我们讲倾听的时候,可能我们本身对于倾听就有许多的想法,而事实上当我们理解倾听的时候,倾听永远包含着听着和说着两件事情。

在这里我进一步给大家看,许多的同事在我们日用的倾听当中,会发生这样的问题,当我们去接触心理咨询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只注意一件事情,就是我们要做好倾听。当我们以一种态度说我们要做好倾听的时候,实际上的这种态度和倾听是有距离的。为什么呢?我们要做好倾听,是我们的态度、我们的一个姿态,但倾听实际上是一个两个人之间的过程。

首先,他讲的东西有可能很复杂,你不见得能够听得明白,那你怎么办?那你怎么完成倾听?所以倾听还是一个很复杂的动作,许多咨询师说我会共情,我会倾听,但是实际上共情、倾听在咨询中就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有的时候听过来还是蛮不容易的。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倾听和听者和说者永远是一个双元的关系。它是影响双方的。

我们随便举一个例子,比如当我们咨询师进入了倾听的一个过程。如一个来访者说,他最近正想转变一个职业,或者他最近希望在生活当中能够获得一些发展。于我们而言,各位可能正在学心理咨询,希望在心理咨询这个职业当中获得发展。

当你这样想的时候,或许你心里面就有过一些想法,实际上你的想法是一下子就会产生的。这些想法如果是瞬间的,当它们流过的时候,你对他的倾听并不是那么专注,通常,我们在精神分析的倾听当中,经常会讲一种共情,科胡特讲的这个共情就经常的被误解了。

科胡特的共情很强调一种内省性的过程,就是当我们在听别人的时候,如果你的思想是专注的,大家可以检验一下你们的思想,你们的思想里面是不是会有这种过程?一个人在那里说的时候,你的头脑里会出现一些想法,这个人讲故事你觉得栩栩如生,你头脑里好像有些故事在眼前流过一样的。在这个时候你倾听的姿态是比较好的、是放松的,同时是接近这个人的。

但是有时候在倾听时,听着听着,突然一下子,比如早上你家里面的孩子被老师训了几句,或者老师给你发短信,老师发了一句说你们这孩子昨天肯定没有回家做作业,或者昨天犯的错误、打小朋友的事情,你知道吗?你接下来这个状态马上受到这个影响,等你在作为咨询师坐在那里的时候,在听的时候你的心情就时不时的会被这种过程影响。这种过程就是咨询师的一个抽离过程。

再给大家另外一个倾听的例子:

来访者说,其实我刚才说的是很复杂的问题,就说老师,我觉得这两周我是很抓狂的,我碰到了好多好多的事情,我的男朋友要和我分手了,但是我想挽留住他,同时公司的老板又希望我好好工作,我想给他打电话,却又不知道该怎么打电话,最近我还面临一个考试,这个考试也让我不能好好工作,接下来呢我妈最近又和我关系不好等等。

全部说完了之后,在这个时候我要问大家一下,在这个过程当中你怎样表达你的情绪?

在这个时候,我听到咨询师通常用的方法是不是都是点头?我们在咨询训练当中许多情况下认为点头就是听到了,点头就是倾听,如果这个是倾听的话,大家知道做心理咨询师是很容易的,“他不停地点头”。

比如我在做一些以人为中心的训练的时候(因为我本身也在训练),就是除了自体心里学之外,这个咨询师的经典聚焦及交互聚焦体验式疗法在训练时,许多人一开始接触倾听时,认为这个就叫倾听。还有的认为“我在听他”,但是你如果看看他就在那里没有任何表情,我认为可以说你坐在那里在听,但来访者并不知道你在听。


来访者知道你在倾听他吗?

所以倾听是这样一个很复杂的概念在于你是在倾听来访者,你是在搞懂来访者,但是还有一个过程就是,来访者也要知道你真的在听他。

有时往往是什么情形?你不停地点头,来访者说我刚才说了什么?你当时就有点搞不清楚,在这个时候,你说我刚才在听,然后来访者就说你刚才听到什么?或者我不觉得你在听。大家注意到这个过程了吗,来访者会认为你不在听,和你自己认为在倾听,这是两件事情。所以倾听永远是一个双元的一个过程,它不是单元的一个过程。

1)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

所以当我们讨论倾听的时候,经常有一个说法,你说你听,也要有下面一个过程——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大家明白这句话吗,这句话有点高了。

我们来具体解释一下这句话,比如大家坐在那里,刚才我觉得有点噪声,刚刚我说的时候,跟刚才韩老师上来帮我调整的时候,我瞬间就知道了。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她也瞬间知道了,我眼神看着她,她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实际上这个就是一种主体间性的交互,大家明白这个过程了吗,我们任何人类对其他人的反应都是致力于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整个的过程。

当然还有是,我知道你知道我不知道。还有我知道你不知道我知道。这个有好几种辨识,你们可以想一想,我不展开了,在这个过程当中,这里面就反映了我们一种基本的倾听过程是怎么样的,所以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倾听的时候,实际上一定要包含我知道你知道我知道的一种双向过程,它才产生真正意义上的一个倾听。不然的话倾听实际上是破坏的,或者我们在主体间性里面称为单向运动,单向运动,就是说一个人在自作多情地去听。

我以前有听一个来访者说过,当他和他的咨询师在一起的时候,那个咨询师说我觉得你真的值得同情的,真的好可怜之类的。 然后当咨询师这么说的时候,这个来访者后来跟我说,他后来就不愿意跟这个咨询师做咨询工作了。

为什么呢?在这个过程中他觉得这个咨询是没有完全听到的,这个咨询师只听到他的一部分。这个来访者他抱着一个求助的愿望来,他希望咨询师能够听到他,同时能够理解到他。

但是当这个咨询师听到这个来访者的故事时,眼泪啪啪掉下来,来访者看到咨询师的眼泪滚动的时候,就在想我是不是说的事情太惨重了,我会不会伤害你?所以这个来访者就开始退却,他不敢。

他虽然知道你听到的那个部分,但是他没有听到他发出的一些诉求被咨询师理解到,咨询师如果感动的更厉害那就出问题了,我不是说咨询师不应该感动,咨询师如果和来访者有同步的情感反应,那在某种意义上是好的,但是如果在那种位置上,咨询师已经完全掉到自己的情绪里面,他的倾听的状态完全就破坏掉了。

所以倾听在这个角度上是这样来看的,在这里我们很强调一个的地方就是如何让来访者理解你在倾听,这是一个双元过程当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实际上我们的通常的、未经训练的倾听过程是这样的,大家注意到两根线了吗,一根黑线,一根红线,你往这里走,他往这里跳。


比如大家今天吃中饭或者吃晚饭或者今天在这里碰头的时候,今天白天你们有过谈话,大家的朋友之间谈话都是什么?我们朋友之间的谈话的一个方式就是:

“小平唉,今天我到这里来,我换车换了好远。”“啊,你放心好了,我也好远,我住在望京啊”,然后另外一个说,”啊我住在西城区,西城区是换乘好几站来的”,接下来望京是换乘好几站来的。

实际上我们一般人在人际交流当中,我们的谈话是很松散的,这种很松散的方式里,大家对谈话并没有一种绝对的焦点,除非是一些很重要的对话当中我们才形成焦点,但是呢如果我们没有经过训练就进入咨询,我们就容易出现没有形成焦点的谈话,这是什么样呢?比如来访者在黑线上走,咨询师心里面可能会红线上一个。

但许多咨询师,特别在一开始学习的时候,许多咨询师喜欢做这件事情。特别是我们如果学过精神分析或者学过什么(咨询知识),就很容易出现一个现象,听着听着心里面就在猜测他的个人隐私,或者听着听着心里面就在想他大概母婴关系等都出了什么问题。实际上当你的心里面在这样去建构的时候,你和来访者的倾听的一种一致性是被破坏掉的。

越有经验的咨询师在基本的定位上,越不愿意去假设这个来访者是怎么样。虽然我们首次访谈肯定是要做的,但在做的过程当中,我们也不是在这个位置上会有许多假设。

我们的假设是在倾听到达一定的关键时刻,我们才开始形成一个大约可能的假设,而且不会把这个假设放在前台去思考,而是把它作为背景当中慢慢的来进行的,这个部分是暗含的,它是黯淡一个过程。因为如果这个过程成为前台的过程,它就会有许多破坏性,把整个的倾听的、双方在前台运动的这个场面全部破坏掉。

所以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往往会有许多焦虑,比如我们说初始访谈的倾听一定要六次,但是以后大家咨询师,书上写的六次永远不要信。如果你相信六次的话,你心里面就冒了六次六次六次。

你万一碰到一个严重的人格障碍来做咨询,你给他做了六次还没决定给他做不做,这样来访者一定会投诉。

一般的话我们初次访谈在两次到三次就要完成,完成对他的一个基本倾听,这个是一个倾听里面又有节制的地方。所以呢我们一般在倾听的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受到前后台的许多影响,因为倾听又是一个和自体的关系。

2)倾听中的“主体间性”

就像我现在在讲这些东西的时候,实际上我跟你们之间是有一个互动的,尽管我们这个讲课是更偏向单向的,但主体间性一直是存在的,我会看到大家的表情和表情的状态,这种状态对我是会有影响的。这个影响是,比如有的同学在听的时候点头的,那我觉得还好,如果所有的同学听的时候都在摇头,那我就觉得我们大家出了什么问题,在什么地方讲的不对了。

但我有一个国外的老师跟我说过,他去印度讲课的时候,当他讲的很得意的时候,他看所有的印度人都在那里摇头,他当时是很崩溃的感觉,他就觉得今天肯定出什么事了。

后来他了解了印度人,实际上是这样的,印度人这样摇头就是表示他在思考,他在鼓励,这是跨文化的。当然当他理解了印度人的思考方式行为、方式之后,他马上对这种过程获得了一种倾听,他马上就对这种互动形成了一种更好的理解,对,他知道互动当中应该是怎么样的。

所以说我们现在强调的是,当你倾听的时候,不单单是你在倾听,实际上每个人在一个倾听的时候,它包含着的语言和非语言的环境一起会展现出来的,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逐步在这个位置上去感受这些内容的,这是十分重要的一个内容。所以呢我们回到倾听中的交互性,在这个东西当中,我们实际上会被影响。


如何让来访者理解你在倾听

1)反馈

然后呢,在我们倾听当中,如何让来访者知道,我们在理解他的倾听,实际上很容易,你们在基本的教学当中已经有了,但这些东西很不容易做。

是什么呢?

反馈。反馈是什么?来访者说到的一些东西可以反馈。卡尔•罗杰斯对反馈有一个说法,许多人,包括在许多教科书上把卡尔•罗杰斯的反馈称之为反射,但卡尔•罗杰斯是很激烈的反对这一点的。卡尔•罗杰斯在晚年把它称之为确认知觉,或者说确认理解

是什么意思呢?比如一个来访者,他说了一些东西,你有点不确定,你可以反馈说你刚才说的是这样一个意思啊,或者,比如来访者说,我觉得我心里面有一些说不明白的感觉,我也被这种感觉困扰着,这个时候咨询师有一个需要确认的感觉,咨询师说,在这里你似乎有一个需要待自己确认的感觉。这个就是确认认知,表面上它也叫反馈。

这个行为本身是什么意思?这个行为本身看起来很肤浅,没有意义,而其实它有很大的意义,它的意义就在于一个人可以帮助一个人反思自体的一个状态,使他能够接近他的体验。

就像现在我们坐在这里,我随机举一个关于同学的例子,我说,哪个同学拿着苹果电脑?当我这么说的时候,那个同学他没有特别自觉,但是稍稍注意了一下,这个体验实际上就是经由反馈产生。

比如我又说有好几个同学夹上了二郎腿,说完这个动作,我没有影响你们,我只是确认真的有的同学夹了二郎腿。实际上你已经对这个动作产生了很微小的一个知觉,这就叫“确认知觉”

但确认知觉你又不能用的很傻。有许多人学了之后,说徐老师说的对,这个是确认自觉,罗杰斯说的很有道理,接下来咨询的时候就变成鹦鹉学声,来访者说一句就跟一句。跟到后来有的来访者会烦气了,为什么?我说一句你就跟一句,你就说这是咨询思想,这是老师教的。

但是大家知道,实际上我们教的并不是要你像鹦鹉鸟一样,而是当来访者说一句话,你有点真的不清晰的时候,或者你觉得需要加重体验的时候你可以回应,但是当来访者说的蛮流畅的时候,你不需要跟着他去那样(重复),那样子的话,来访者也不觉得你在倾听他。

所以在这个里面我们训练第一个反馈是很难的,有的时候当大家不知道要给予反馈的时候,往往是事情都不反馈,反正点头就是在倾听,后来知道点头这种倾听是不够的,接下来呢就一定要反馈,许多咨询师就倾向于开始不停地反馈,就像鹦鹉鸟。

这个时候,来访者就会觉得你太复杂了,太赶了,又打断来访者的想法,所以呢我们这个时候要把他推远一点,你最终会找到你自己的位置,而这个位置实际上就是由主体间的过程一起共同构建的。

我讲课只能告诉大家这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只有通过你和来访者的互动,或者你觉得你和来访者的互动不太确定,至少你找一个伙伴去沟通,通过这种互动的主体间性构建内容,你最终会慢慢形成这样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式,你每句话说出去,来访者会觉得你在应该回应我的位置回应到我,也就是你在应该倾听到我的位置倾听到我。而在有一些我要流畅的时候,你不会随便打扰我。这种状态就接近第一种,我们视为“倾听”,

所以你要让来访者知道你在倾听,这是很重要的但是你也千万不要为了证明你在倾听来访而去回应来访者,真正的倾听是展开的,是真的在某些位置上需要确认。

2)小结

第二点,小结。小结的内容就像我刚才说的,一个来访者说我现在房子有困难,我现在工作困难,我怎么样怎么样等等...全部说完了之后,说道,你说老师,我该怎么办?有的咨询师在这个时候往往会回答说,那你想过要怎么样?实际上来访者想不清楚。

在这个位置上你应该给他在做小结。你说我刚才听到你说了1、2、3这几件事情,我觉得面对这么多事情,我们从哪些事情开始再来聊。首先,我刚才听到的这些东西,是不是就是这些,或者你还有补充的,或者有一些不理解的位置,来访者就会回馈你没有理解的地方。

没有理解对咨询师不是一件羞耻事情。咨询师可以说,啊那你说说我没理解的地方,那太好了。

实际上在这个过程当中,来访者可以感觉,尽管你有不足,但你是在倾听他的。还有呢,当你给他小结的时候,来访者也会感觉到你在倾听他的,这些都是基本的一些过程,这些过程,它是单元的,实际上它一定要双元。

3)确认

还有另外一点,不管你技术是有效还是无效,在这种情况下是很重要的。是什么?不管你的技术有效无效,首先你要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这在双元的倾听当中很重要。

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科胡特的倾听,在美国当时的精神分析界蛮有名的,晚年时,他接受客户的督导的案例,几乎没有一个脱落的,都是能够完整地做完的,这代表督导的相当好。

当时一个学生问科胡特说,我觉得你对来访的倾听很到位,你到底怎样去倾听的?科胡特说,我会去试错,我尝试着去理解他,我也有经常有理解不对的地方,当我理解不对的时候,我开放地去倾听来访者要告诉你的究竟是什么。

当这种关系被双元互动的时候,实际上一个倾听它会培养出一种特殊的关系,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两个人的倾听之下,两个人有一种很好的流畅的互动性被培养出来,而这种流畅的互动性就意味着,即使你听的不精确,另外那个人也知道你是愿意听的,而且你愿意开放地听,同时你在听的时候是愿意矫正你自己的,在这个过程当中能形成这样的倾听,那就是一个很好的倾听。

4)沉默

另外呢,关于倾听我刚才已经说了“确认”,还有,有的时候沉默也可以作为一种倾听。特别是未来,如果你们有做高频的来访者,我指的是一周做三次、做五次的来访者,咨询师的倾听就一定要沉默。

这种高频分析,咨询师应该倾向于去沉默地倾听,这里我只是略微介绍一下高频分析,因为大部分学员离高频分析还有一段距离,一旦你做了高频分析,你会发现有一个特点,你处理来访者的互动和你互动当中的能力,突然相对提高。

因为来访者一旦做了高频分析,他就不会每句话都要反馈。你突然发现你有时间、有空间可以想一下来刚才来访者说的东西,我们做一周一次的面对面的时候来访者一句话过来,你连想的机会都没有。我们通常是要训练一个及时的、快速反应能力,但是你一旦做高频,你的提升会一下子扩大,但是现在因为城市过大的原因,还有时间的原因,不见得每个来访者都适合那种机制的分析师。


咨询过程的协调性如何建设

-面对不同人格障碍的来访者

然后呢我们在倾听的过程当中,我这里就是给大家快速的介绍一下双元互动当中的一些轻微的技巧。在双元互动当中,以自恋障碍来说,这里我们是以一个精神分析的结构来说的,精神分析认为,有神经症结构的来访者、有自恋结构的来访者、有精神病结构的来访者,对于这些不同的来访者,工作的倾听方法是不一样的。

1)面对精神病性人格水平的来访者

在这里我稍稍说这一点,以后大家可能会接触到,可以接触多少先不要想,就是逐步地、慢慢理解这些。但是我们先说一下,对于精神病结构的来访者,在倾听的时候,你们绝对不应该太多的沉默,而应该说更多的话,大家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这是一个双元互动的过程。

精神病性结构的来访者不见得就是一个精神病。他会有许多的类似于那种精神病结构的表现,比如一个来访者,有点疯疯癫癫的,或者你觉得这个来访者的思路有许多联觉反应,就是说有类似反应的一个很痛苦的词,这种体验此刻反映了一个状态,是你需要去更多地回应他,你的倾听当中应该对他的话有更多的确认。这种情况下,你变得像鹦鹉学声一样,反而是件好事,随着来访者的改变发生改变。

这种情况下你如果回应变少,或者你的确认是相对沉默的,来访者对你的想象的空间也会很大,他就会投射你一些被害妄想。因为他不知道你对他说的话表示沉默到底是什么意思?你是心里面听不懂他的话呢,还是不愿意听他的话还是怎样的对他的对他的话有任何想法,来访者会往这个层面想。

2)面对不同自恋水平的来访者

不同人格水平,在这个位置上对话的是有不同层面的。还有一些比如像自恋水平低的来访者,有些负面水平/负面结构的来访者,他是需要你说一下,你确认一下他现在在说的一些东西,要确认的更多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他会觉得你对他是有足够关注、回应的。

但是呢在这里面呢还有一种类型二的情况。类型二的情况是,对自恋类型,有些来访者不愿意回应的太多,不要以为对自恋类型一应该回应,对自恋的来访者就应该回应,对于有些自恋结构的来访者,你如果回应太多,他会认为你是不是嫌我太笨了。是不是我太需要你关心了,他会是这样想的。因为他内部的建构是这样的。

所以当我们在这里说的时候,实际上大家了解,我们的内部建构过程,实际上是说我们每个个体,我们面对的来访者,他的精神建构,他的生活来源,本来是相当不同的一些世界。所以当在这种情况下表现出来的时候,实际上每个人对这个世界的看法是不同的。

所以当每个人带着他不同的一种世界的观感和他的生活的经验来到咨询现场,你和来访者之间实际上是构成了我们所谓的一个系统。就像我们今天在这里讲课,我们之间就是一个系统,一旦开始,这个系统停不下来,一直要到系统该停的时候,你上来,我们在当中的一些过程马上就会产生一些互动性作用,尽管我们单向的互动力度会比较小,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你要有一些解释,去尝试理解这个过程。

3)面对边缘障碍水平的来访者

我们在这里有一个案例,我们看一个案例。

来访者对咨询师说,“我担心你是否关心我?”

咨询师回答说,“在我们心理咨询工作中,这是我努力的。”

接下来来访者就说了,“在心理咨询中,那就是在心理咨询之外,你并不关心我。”

接下来咨询师说“不是这样的。”

在这个情况下,来访者说“在心理咨询之外,你又去做别的事情,显然你不是真的关心我,你要诚实回答我。”

然后呢那个咨询师说,“我诚实回答你,的确在心理咨询之外,并不是时时刻刻关心你。”

接下来更加惨了,来访者说“那就是说你并不真真的关心我,你们这些人都是假的。”

然后呢咨询师说“我是真的关心你。”

那来访者说,“你刚才还说并不真的关心的话,你的话好讲,我后悔认为你关心我了。”

许多咨询师会心怀恨意地说,这是一个边缘性障碍。我觉得大家知道咨询师怒火中烧的时候,就偏向于把来访者说成是边缘性障碍,那个感觉就特别好。

但是实际上是不是边缘性障碍,当然我们这里不是说没有边缘性障碍,大家知道边缘性人格障碍是有一段历史的,实际上是在DSM第四版里面才出现,第三版里面是没有边缘性障碍的,在那个时候就是出现了一个什么情况呢?诊断的时候,发现边缘性人格障碍的量,突然一下爆增了。

但是当时有些精神科医生、有些心理学校有怀疑,他们就去对他们定义为边缘性障碍的来访者进行了复诊,再去评估,评估下来发现有一部分不是边缘性障碍,为什么?咨询师通常把容易激怒自己的来访者全部当成边缘性人格障碍,这样自己心里面显得更有控制感。

这样实际上这也不健康了,很虚了。所以呢在这个位置上科胡特提的是很有反思性的。实际上当我们去倾听来访者时,许多人判断这个个案像一个死局,好像第一部分启动了之后好像就死下去了。就是步步惊心。

每一脚都踏在地雷上,第一步一踏,这个雷暴蹦,第二步还是蹦,一步步爆下去,爆到最后就是完全死掉,但实际上这里面的真正问题大家看是在哪里?我告诉大家,也是在第一点上看。

在这个位置上,来访者说老师,老师,我担心你是否关心我。咨询师的回答是在我们心理咨询工作中,这是我努力的事,这是我努力会关心的。这句话,他回答的是关心。

所以呢实际上这个来访者问他老师,我就我担心你是否关心我,他是要表达他的担心。所以呢你可以就这个“担心”去回复,或者你也可以问:当你这么担心的时候,这个担心是你什么时候一下突然开始的?

这就是一个好的问法,这个问法就代表你跟来访者对焦了。但是呢在这个位置上呢我们往往撑住了,我们会落在关心,因为我们一般听的习惯会在后面,所以我们会去听关心,你只要中了关心,一脚下去,马上就炸飞掉。就是接下来这个过程。

但是即使是这样也没有什么可怕的,比如我们假设:

来访者说,“老师我担心你是否关心我”,咨询师说,“在我们心理咨询中这是我努力的”,然后来访者说,“心理咨询内,那就是在心理咨询之外并不关心我”,你回答“不是这样的”,来访者又说,“那你在心理咨询之外又去干别的事情,显然不是真的关心我,你要诚实回答我。”

如果咨询师在这个时候已经意识到雷叭叭叭叭一个个出去了,那么这时最重要的方式是不要慌张,应该淡定。做一次深呼吸,或者心里面默念,“阿弥陀佛。”,然后你应该回到这里你说,“你好像是在说,你实际上有一些担心,是不是你被关心? ”

实际上在这个位置上启动还是来的及的,不要害怕,咨询师这种位置上往往是什么感觉呢?一步踏错了,咨询师的轻松就完全崩溃掉了,瘫痪了,好像咨询师完全被来访者逼进去了,逼进去就只有死路一条了。

所以呢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咨询师就应该发展一些方式让自己淡定下来,这个有点像大家打拳击,在拳击台上砰砰砰,你被打得昏过去,你这个时候说淡定,然后心里面想一想,感觉一下,然后呢你可以复活过来。

我刚才说的心里默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些不是我开玩笑的事,有一些香港资深的咨询师,他们都已经是十分有名的咨询师,我们在交流的时候,他们说,被来访者被打得满地找牙的时候,已经没办法了,这个时候淡定。所以然后做深呼吸,然后再开始。

有的咨询师他们会暂停。这些都可以做的,但我们在这种情况下,往往这种反应全部消失掉了,就是一门心思想的都局限在当前了,心理功能瘫痪了,他的心智化消失,完全毁灭掉了。

所以在这个时候,他就没办法和来访者启动一个有效的互动的倾听。大家觉得这个一看会有点害怕,所以你希望你永远不要碰到这个来访者,但是准备从业的话,你总有一天会碰到,不要有任何侥幸。

-倾听和试错

在这里我们回到科胡特说的是倾听试错。在当我们说倾听和试错的时候,这个过程就说明是一个双面过程。双面过程是什么?首先你倾听对方,对方说了之后你倾听对方,在合适的机会,你要反馈对方,或者是和对方有一个互动,让来访者了解你是倾听的。这是一点,但问题是,在倾听当中有可能完全是倾听。你的回馈是错的,错的那就是试错。

试错了一个动作,一定要是一个什么?一定要是你回过来听来访者回应,继续回应你的东西,我们咨询容易像那功夫的一招一式,一刀下去就准备把所有的事情搞定,实际上不是的,咨询永远不可能是这样,当你一刀下去的时候是搞不定的,是你一定要等他的回馈,等他回馈之后,我们可以矫正你的心病。

所以比如有的时候我们去理解来访者说,当你刚才说的时候,我们觉得你跟家庭的关系蛮紧张的。来访者说不是的,我和我家里的关系没那么紧张。没什么。我们就说,噢那我的确过去理解错了,但是我刚才听到的好像是这样,是不是我理解有误或者你能够说清楚一下,就是你再给我说清楚,那来访者肯定是愿意做的。

所以咨询师不要怕说错,说错了之后可以让来访者纠正一下,咨询本身就是一个双向开放过程,除非在极为艰难的个案里面,你才会碰到单向,比如像一些精神病性的,但一般我们不大会去做这种个案。不过也一定会碰到。

还有第二点就是碰到回避性的来访,或者第三方付费的的行情,这种情况下你这个倾听真的是相当困难的情况,你就会碰到这样的问题,这种情况当然有另外一个局,我们继续在这里说说。

-试错并非一个要实现自我意图的行为

另外呢,当我们讨论试错的时候,要了解试错并非是一个要实现自我的,这个是什么意思?有一些咨询师在咨询当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比如他和来访者说,"我会觉得你现在在生活当中和男性或和女性的关系好像和你家庭里你父亲经常出差,使你回忆缺乏有关系"。来访者说,“不是这样”。咨询说“那你解释一下,那是怎么样?”,来访者说,“我家里面的事情是那件事情,但我觉得现在和异性的关系问题,不见得和前者有关系。”

咨询师说“那你怎么解释,你现在一直和异性的关系有问题,而这种模型和你的以前的方式,又都是那么相似的。”来访者可能就说,“我觉得我听不懂你说的”,咨询师接下来说,“我不说了,不要紧你讲讲你说的”。来访者说,”我觉得你现在说的东西好像很有道理,但我听上去就觉得没感觉“。

咨询师说,“没感觉不要紧,你可以慢慢想一想,当然我也有可能是错的,不过你可以去想一想”。

这种叫“貌似倾听的五段”,实际上咨询师在这个双元互动过程中,就拼命想把自己的想法灌输给来访者,这种互动过程就是一种失败的过程,这个里面也不具有一种良好的倾听

在精神分析里面有些老派的观点会认为你说出去的东西,来访者听不懂,不要紧。他的潜意识会听你的,真的有老辈是在这么说的。就我的经验,我不知道潜意识听得懂听不懂,但是这句话我觉得太玄妙了,我们一般没自信的,这是很难的一句话。所以我觉得大家对这句话一定要谨慎。

我认为面对听不懂的一句话,一个来访者的意识和潜意识会同时听懂的,就是说要么他的意识听懂了,但是潜意识听不懂,这是可能的,但是潜意识听懂了这句话真的是没证据,这个真的很难去说。

所以我们可以对这句话保持开放,或者说现在也没有任何的研究去证明过它,潜意识是听不懂得或者是听得懂的,所以说大家要理解这样的一个方向,当我们试错和倾听反馈来访者的时候,不要把试错作为实现主观意图的一种行为,这个是很重要的,不然的话,你的思想会足够封闭的。

在这个位置上,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这里用一张图来给大家说明一下,当我们构成系统的时候,那张图的红图和蓝图是怎样的?

当我们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每个人的建构是自己的一个世界,就是那个黑图表达的世界。当我们去听另外一个人的时候,实际上心里面被激活的点是完全不同的。就像我们今天在讲课,我们这个内容还算比较短,只在倾听,但是有可能会激活不同的思考。

或者你们现在正在想,或者刚才你们思想开小差有想到其他的问题,或者刚才讲的东西,让你们想到某一个个案,或者某一本书,我可以保证,你们刚才想到的这些想法都不一样。

但是想到的这个情况不一样,实际上,但是你们所想到的这个情况,和我刚才所说的现在40分钟的内容,是有某一些吻合的地方。

我不巴望当我们这个游戏结束时候,这些东西你们都全部接受了,或我觉得即使你接受了,它启动的也可能是在你内心的某一个节点。这就是这张图是所表示的,你是一个红的,我们也可能只是共享很小一个部分,这就是我们人类。

有一个电影也叫《通天塔》,说巴比伦的人想建造通天塔,通天塔越造越高,马上要冲到天国,天神很气愤这件事情,下了诅咒。

当第二天大家醒过来的时候,所有人说的话都不一样,说万国的话,接下来大大家就会发现你讲你的,我讲我的,最后大家就没办法共享,最后通天塔就没办法建成了,大家就分散到世界各地去。

在通天塔这个比喻里面,实际上我们就强调,当我们在说我们的精神特质,我们在用我们自己、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经验,带着生活的建构来讨论这样一个主题的时候,或者我们在咨询房间和来访遇到的时候,来访者可能和我们是一个生活完全不同的人。

这里,我们之间的一个倾听,实际上是反射后的。大家不要认为我们咨询师对来访者的倾听,或者来访者对我们的倾听,是可以无条件关注的,完全专注地关注是无法达到的。它是一个反射状的,有点像一种散点的状态。

所以在这种散点的状态当中,我们也听到来访者,实际上在这里面你的一个倾听的状态中你是不能过度集中的,你是听不好的,但是你完全涣散,想想自己的事情也听不好了。

在这里,你要有一种空间有一个弹性出来,好的咨询师头脑里会有一些随着来访者说的东西的自由联想,他会有一些同步的过程,这些同步的过程指你会听到某些来访具有共享性的内容,这些内容就是你们可以交流的点,我们往往是在这些点上开始形成焦点,还是逐步来推进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我们工作当中需要的一个东西。

所以呢这是一个作为系统当中的倾听。当然了你要培养你系统丰富性,在倾听当中,我稍稍给大家一些建议,前段时间网上面也发我了一篇文章,我说做一个咨询师,你要多看看文学作品,多做做文艺青年,多感受感受一些话剧啊、歌剧啊这些立体性的东西,也可以多看看电影,一些艺术作品、文学作品,历史作品。

当然也可以经常出去旅游,旅游不要去走马观花的,应该去在一个地方呆两周,这种感觉当中,你的生活经验,你的整个过程,就会让你的整个的作为系统的一个盲点的散射,变得更有丰富性。这个丰富性对你和你的来访者的共处有帮助。

当然还有一点,当你的个案做的越来越多的时候,当然做个案还要动脑子,说不要动脑子,做完个案,有的咨询师做了很多个案,不要动脑子。做了好多年还是原来的样子,你应该反思,当然这种东西在做的时候你会逐步逐步增强的。

我给大家看一个个案。


我们看这个来访者,来访者来说,“我今天觉得我觉得今天状态不好”,咨询师说,“啊你今天的状态不好”。这个就叫反馈

然后来访者说,“是啊,好像我的注意力无法集中在这里”。咨询师说,“你觉得今天好像心不在焉,或者心不在此”。接下来来访者说,“好像是的”。虽然咨询师这个回应和来访者的话是不一样的,但这个回应是是相应的。

接下来,者咨询师说,“那你今天心里面想的是什么?”来访者说,“乱七八糟的,我也不知道啥东西”。

接下来咨询师说,“乱七八糟的,你看我们来整理一下如何?”来访者沉默了一下说,“好吧,试试看吧,我也不知道是否说的清楚。这个里面还是模模糊糊的“,咨询师说”那有一些事情。当一个人说乱七八糟的时候,他心里面一定有一些东西浮现过去。所以呢,那你把乱七八糟的说说吧“,咨询师,”你尝试说说看,你尽管说不用担心说得不清楚,我们一起来。“

然后呢来,访者说“好像单位里最近有一个项目让我有些压力,”咨询师说,“单位里一个项目让你有些压力,是你负责的吗?”这是一个反馈,再加上一个跟随

来访者说,“不,我只是参与负责的,但也等于负责,不过这件事情目前好像已经安排好了,整个程序就是这样,不会有变化的,好像一直这样做下去就可以”。大家听到这句话,你们倾听也听到这里了,你们是不是觉得放松了一下?就说明这件事情已经过了。

接下来看第二节,咨询师所以反馈说,“这事情好像让你有压力,但又注意到事情已经安排定了,就这样做下去就可以”。“是的”,来访者说,“就这样做下去就可以”。所以好像并不是有什么压力。咨询师说,“好像压力并不是之前感受那么大了”。来访者确认了。

然后来访者开始说第二件事情,“之后的事情是我的婚礼正在准备三个月后要进行。”咨询师说“对,我注意到你要结婚这件事情,”咨询师说来访者的宾馆、度假都已经定好了。“来访者说他就是担心他的结婚仪式,其他的不难,他就是怕结婚仪式很烦。

所以呢来访者说,“所以有些紧张,怕结婚仪式闹起来很烦,不过呢还是尽在掌握”,咨询师说,“虽然有些紧张,但还是有信心的”,来访者在这个时候说“我知道了”。咨询师说“什么?”,这是一个跟随的话。

来访者说,“其实我对你上周咨询给我说的一句话有些不舒服。”咨询师说“噢,抱歉我自己还没意识到,你方便告诉我是哪句话吗?”来访者说,“是你对我说的,我上次在之前说了,我希望有自己的事业,”等于他来访者要创业,“但你并没有在意,还让我现在好好工作。我觉得你当时并没有理解我的想法”。

话说到这一头,接下来回忆就很容易了,因为来访者当时已经对你展开了。这个过程就是这样,当然我们这里面还有许多细节,时间有限,只能给大家说到这里。


简单心理不仅致力于筛选Top 1%的咨询师提供高质量的心理服务,保证提供咨询的专业性之外,还能在更多方面助力行业的发展:我们期望打造系统的专业培训,为学员提供专业系统的训练、实操、督导和学习同伴,以帮助学员踏实走好咨询师的成长之路,也为行业输送专业、可靠的心理咨询师。特推出了《简单心理uni心理咨询师执业培养计划》,点击了解详情哟!

我们通过收集数千名心理咨询学习者关心的问题和调研海内外心理咨询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专为心理咨询初学者打造,精心设计了21门专业课程。

涵盖3门基础理论、5门实用技术、5大经典流派理论与技术、6种心理议题的干预技术及1门咨询师职业入门和2门心理咨询行业专题课程。

课程持续2年,线上小班视频教学。通过3个阶段的进阶学习、配合3类不同的实习、3阶段的专业督导,总计高达:300小时的理论学习+近50小时的实习演练+100+小时的督导保驾护航,让你脚踏实地成为实习心理咨询师,助你走上心理咨询师的执业道路。

我们想通过这门课程,帮你解决90%的入门烦恼,成为心理咨询师,我们比你更认真。


最后,送你一份儿专业实用的心理咨询实战礼包,关注公众号简单心理uni,回复“365”即可获得:

每月1场免费心理大咖公开课

每月不少于2期的免费心理咨询主题式答疑微课

即学即用的心理咨询专题式系列讲座

365天21个咨询专题168个小节的《每天学点心理咨询》课程免费听课链接(限前1000人)

……

简单心理uni,精选心理咨询干货+心理咨询实操技能分享+心理咨询困境答疑+优质心理公开课

跟随心理咨询老司机,助你能比同行更快成长!学心理咨询,到简单心理uni !


标签: 心理咨询师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