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病人与精神分析师》第一章导言
时间:2017年04月10日|1611次浏览|1次赞

      很有想象空间的书名,如果拍成电影,是不是会很让人有遐想的空间呢?男病人与女精神分析师?女病人与男精神分析师?创伤、性、亲情、爱情、友情、各种虐,还有各种各样让人唏嘘的心理问题,当然还有伦理问题,是不是会很有看点?

可惜,我手中这本《病人与精神分析师》看起来很无趣,可能涉及到有学术感的书籍与文章都是这样,一定要抛除掉情感的成分,充分展现出理性才会让人感觉更可信一些。所以,这本书不太适合非专业人士看。非专业人士还是看看各种案例解析集会更有趣一些。

总体印象

先说一下对这本书的总体印象,这本书是按照精神分析的过程来安排布局的,思路清晰。

看目录便知,从分析场景、治疗联盟、移情、移情的其他变异、反移情到阻抗、负性治疗反应、见诸行动、解释及其他干预、领悟和修通。这是一个个案从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如果能够完成这些过程,那么无疑将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治疗经验。

第一章 导言

这篇笔记中主要是关于导言部分的。导言部分主要是介绍了精神分析的四个发展阶段,当然是从历史学的角度来划分的。

  • 一阶段弗洛伊德与布罗依尔的合作时期。(创伤理论阶段)

也就是说到1897年,弗洛伊德有了一个新的发现,许多创伤的“记忆”,特别是癔症病人描述的性虐待记忆,不是真的,很多事儿都是具有幻想成分的。

这一阶段弗洛伊德对病人的认识是,病人的症状很多都是外在的环境/(外在创伤情景)造成的,

  • 第二阶段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精神分析结构模式理论阶段)

这其中有个变化,就是从关注创伤情景到提出潜意识中的力比多,及力比多的外在表现。

弗洛伊德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也就是创伤情景,在这个阶段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以及这些成分外显的过程。

其中有这样几点受到关注:

1. 性本能代表了最主要的潜意识欲望,童年时期的反应不断地在后续的生活中不断重复。

2.分析师的工作是根据病人意识的内容来解释其潜意识内容,也就是“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现”(也就是我们现在说将潜意识意识化)。

3.弗洛伊德发表了他的精神结构模式(1923):潜意识,前意识,意识。这也是弗氏的第一定位系统。

初期,弗洛伊德是将潜意识分成了两个部分:潜意识和前意识。(前意识系统存在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不过后期弗洛伊德倾向于把前意识归于意识系统)再加上意识,就是精神结构的三个部分,也是我们常见的冰山结构图了。

在潜意识中存在着本能驱力与本能欲望,潜意识中的驱力及欲望均遵循“快乐原则”。与潜意识不同,前意识及意识将(或试图将)被外界现实检验,所以遵循“现实原则”。所以在被压抑的潜意识中,原始的性欲望与人们的道德、伦理标准相悖时,冲突将会不可避免地产生,这时就会出现一些挣脱的方式,用于对抗冲突。

举个例子,在飞机上是不允许吸烟的,可是有一个人产生了抽烟的欲望,这种欲望遵循的是快乐原则,但现实的情况是不允许在飞机上抽烟的。这个时候,他的欲望与现实情况产生了冲突,这个时候就要出现一些挣脱的方式,用于对抗冲突,虽然非常认同飞机上不能抽烟这样的规则,但身体上会产生很多不舒服的感觉。还有的人会直接去吃点东西,用另一种方式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但这种满足的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

这是精神分析呈现出来的儿童时期的早期冲突中,最普遍存在的一种早期冲突。产生于4-5岁,与欲望和客体关系有密切联系。这个情结的名字来源于古希腊神话《俄狄浦斯王》,讲的是一个王后怀孕后,被预言她将生下一个男孩子,并在长大后会杀父娶母。国王在王后生下孩子后,将这个小男孩,也就是俄狄浦斯抛弃于荒野,但俄狄清斯被一个牧羊人救了。在他长大后,确实是一条小巷中误将父亲杀死,并进入了皇宫,与皇后结婚。婚后知道这个皇后竟是自己的亲生母亲,俄狄浦斯王悔恨不已,弄瞎自己的双眼,离开了皇宫。

弗洛伊德将儿童4-5岁时与欲望和客体关系中的表现称之为“俄狄浦斯情结”。即男孩有排斥父亲,想与母亲性交,并完全占有母亲这样的欲望。

“阉割焦虑”,男孩因为排斥父亲,并想占有母亲,所以就会对父亲有所害怕,害怕父亲会因此而报复自己,并将自己的生殖器阉割了,就会产生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就是阉割焦虑。

女孩也存在类似的欲望关系模式,只是将父母的角色进行了调换。现在对女孩这一部分的情结也有个专有名词叫做“伊莱克拉特情结”,只不过这个词并没有流行开来,所以就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表示了。

这一阶段的产物是婴儿期性行为和精神功能,重点是对潜意识中本能的驱力,特别是性驱力及其变异形式的转换所进行的研究。

  • 第三阶段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第二定位模式图)——1939年(弗洛伊德去世)

第一定位模式图潜意识,前意识,意识

第二定位模式图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包含原始本能驱力及与之有关的所有与之整合了的因素。受“快乐原则”的调控。

在成熟与发展过程中,作为与外界交互作用的结果,本我进行调整后以“自我”的形式出现。自我的基本功能:适应来来自本我的压力,在不违背现实原则的情况下,满足本我的需求,满足自身及获取经验,具备延迟本能释放的作用,通过各种机制(包括防御机制)对本能加以控制。

超我:产生于儿童早期,是冲突内化或冲突残留的发展过程,特别是当他们与父亲或权威发生关系时,对他们的认同。可以说超我是对力量与权威的认同。

超我作为良知的载体部分,部分是潜意识的,但大部分超我及自我,包括所有的本我,则是在意识之外发挥作用的。

要说这一章,我读起来最有感觉的当属下面这一段,原文摘抄奉上:

“自我充当了中介的角色,它必须时刻面对来自本我和超我的要求,对问题进行调解。由于上述要求常相互矛盾,自我必须达成最大的妥协,妥协的最后结果便 是产生症状。尽管对个体而言,经受症状是痛苦的和难受的,但它代表了个体在特殊情形下所能选择的最佳适应方式。”

所以有人说,症状是美丽的,症状是宝贵的。这也是作为分析师最需要注意的,不可以轻易拿掉病人的症状。症状对病人也是一种保护,在病人还没有准备好前,拿掉症状就是在毁掉一个人。

  • 第四阶段:1939年以后,弗洛伊德去世后,这是一种精神分析五彩纷呈的阶段。

弗洛伊德的许多后继者们先是和弗洛伊德分裂,在弗洛伊德去世后,又都很认同弗洛伊德的观点。

第四阶段里程碑:

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及其防御机制》

以及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及其适应性问题》

重点放在了自我的研究上。

1960年自我心理学在美国得到了重视,随之而来的是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以及后来的客体关系学派。再到玛格丽特·马勒,克莱因,温尼科特,精神分析从儿童又延伸到了婴儿。目前,我们已经有了成熟的母婴治疗的临床技术了。

导言也在提醒我们,我们对精神分析的理论发展已经很用力了,我们的应用则显得有些落后,所以对精神分析临床概念的认识与再认识便显得更加重要了。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