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泣的小王子:給童年遭遇性侵男性的療癒指南
作者: 麥可·陸 / 21603次阅读 时间: 2013年4月08日
来源: 心灵工坊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Zp3x+l8Fia S0

n\M7b`j!O E'P0第一章 兒童性侵害:迷思與真實

fQZf^ue0心理学空间~Z h/k"i1D

「兒童虐待」已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詞彙,是我們都該對抗的敵人。大家應該團結起來,去譴責那些少數邪惡、病態的虐童者。我們自信滿滿地討論保護兒童的必要性,要孩子們留意披著風衣、躲在校園裡,企圖對兒童性騷擾的怪異陌生人。我們也教導他們不要隨便上陌生人的車或是接受陌生人給的糖果。我們總是自認了解什麼是兒童虐待。心理学空间6^IBf"UHx7SCS hc

心理学空间\] q4`-H5rV

同時,我們也創造出一個完美家庭的形象。電視、電影總是描繪在充滿信任、開明的氣氛底下,明智、關愛的爸爸和慈愛且照顧孩子的媽媽,教導孩子許多正向的價值觀。當家中出現問題時,爸爸會和兒子來場「爸爸的話」,溫和地開導他。媽媽則是坐在女兒床邊,說著自己的童年,散發母性的智慧,然後彼此互相擁抱。或是,場景可能是全家坐在餐桌前,輕鬆地溝通或說些民俗故事,來解決我們童年時期會出現的小狀況。我們創造一個對家庭生活的幻想且深信不疑,我們自認了解什麼是家庭。心理学空间 ?'e"o7d3?c3X

"[-IA)h's:q4E0何謂虐待

N;P N"`*ST E&GM^0心理学空间I ?Dm }-g.kT j1?

如果你決定閱讀這本書,很可能你的家庭經驗與前述理想化的家庭,有顯著的不同。如果你在童年時期曾被虐待,你對家的回憶會是另一種畫面。爸爸的談話總是不理性,而且教導方式一點也不溫和;媽媽自己的童年記憶可能是受暴與性侵害。用餐時間常常需要忍耐地吃完或乾脆逃離現場。

)ZO&wNTsY0

R3V o1P.} za3U m0記憶中的父母可能是缺席的、找不到人、無保護能力,他們可能都自顧不暇了,更遑論幫助你。家中的夜晚可能是叫囂互罵、發酒瘋、暴力場景、恐懼的孩子蜷縮著躲起來、惡夢、哭泣、困惑無助、無理的指責、嘲笑、有一餐沒一餐、企圖保護父母一方或手足……甚至是性侵害。可能沒有人相信你,沒有任何人可以保護你。你對童年的記憶可能很稀少或根本沒有,無論是好的或壞的,你總疑惑著,為什麼無法回想起那些快樂時光、那些金色童年。有些人會假裝相反的情景,想像家人是快樂、明智、健康、和睦的,用這種方式來保護受虐的自己,緊抓著幻想,直到現實硬闖進來。即使如此,你發現自己仍想試著改寫家庭歷史,讓它更像你所希望的家庭樣貌。心理学空间4y5w.~ ~$Z

P-L%o"UJl0rW0不論個人或社會,我們都塑造出一個舒適愉悅的家庭圖像,也難怪人們會緊抱著這個形象不放,以避免被殘酷的現實污染傷害。即使是身在受虐當中,假裝實際狀況是相反的情況也比較容易。事實上,對理想家庭的幻想可能是兒童時期唯一的避難所。理解這個現象,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即使面對非常明顯的受虐證據,孩子仍堅信一切都是正常沒問題的。在我的臨床治療中,常聽到許多殘忍與暴力的悲慘故事,當我向個案指出他們的童年是遭受虐待時,他們往往大吃一驚。因此,唯有當我們把對兒虐本質的誤解與完美家庭的神話結合時,上述的反應才說得通。

U;Ivp(r [ T0

T#uhT0L'lI0「家庭」在多數文化中是個神聖的結構。政客因為對家庭價值的承諾而勝選,教育與宗教人士譴責「家庭的崩解」。沒人願意冒險挑戰家庭的神聖性。在美國,家庭價值的信念是和隱私權、獨立權一樣被等同重視。心理学空间u7P7^a]/wSk%d

Q6N|-dMmPrb0「男人的家就是他的堡壘」,城堡中國王與皇后有絕對統治權,少有人願意針對養兒育女給予建議,更遑論干預他們的教養方式。看起來,責任全都在父母自己身上。在這樣的文化價值交疊下,父母(可能自己曾在暴力家庭中長大)得獨自面對處理家庭中的生活壓力,如此一來,容易建立一個把兒童(和妻子)視為財產的環境,其「所有權」授予父母可以任其所欲對待兒童的權利。

dXI&o`&gkN0

BA|'mM0基於對獨立性與差異性的尊重,使得父母的教養行為有很大的自由空間,也因著對個人及家庭隱私權的重視,傷害的和令人震驚的行為才會被忽略,甚至重大兒虐都未被通報。直到最近,保護兒童不受父母虐待的必要性才逐漸被大眾認同,但其改變仍是緩慢且試探性的,兒童保護機構對家庭的介入常遭受質疑。心理学空间9fd*p.s;\ K

心理学空间H7a$[ b~F

真相是:兒童虐待是存在的,是真實且常見的。兒童虐待有很多種樣態,有些明顯,有些則很細微。兒童虐待的範圍從疏忽到身體暴力,如:施刑、毆打、言語和心理不當對待、兒童色情刊物、性侵害(從引誘到強姦等行為)。兒童虐待鮮少侷限於單一行為,往往在行為組合、時間長度和施虐強度有不一樣的形式,每種形式都對兒童造成極大傷害與長期影響。心理学空间 CXd5j!dp0i6bD!g

rO0D?3V8A a0在父母絕對威權下,兒童失去所有「人」的權利,如:隱私權、獨立權甚至掌控自己身體的權利。而我們卻依然相信一個假象,就是親密家人造成的傷害是少於陌生人的,但毫無疑問地,事實剛好相反。心理学空间8y0b/huWS9d5U

'va/e/p.e:C0兒童具有驚人的復原力。在適當的支持、穩定的愛與鼓勵下,兒童甚至能從最嚴重的童年創傷中復原。然而,當本來應該是治癒兒童的重要他人犯下傷害時,孩子又該何去何從?安全的世界被摧毀了,孩子在受虐中孤立無援。當加害者是家中一員時,全家都會受到影響──包括沒意識到虐待行為的其他家庭成員。受虐兒、加害者與其他家庭成員之間的三角關係,將成為焦慮和混亂的源頭。

3R&W"_;I3gf6[ E0

s4a2W1]$KC0本書不打算提供「施虐家庭」的確切描繪,有兩個原因:首先,沒有一種可以準確勾勒出發生亂倫或其他兒虐的環境側寫。我們可以討論怎樣的文化價值和社會氛圍提供了施虐的沃土,但是我們無法像描繪虛構典範的「完美家庭」一樣,準確地去勾勒一個施虐家庭。其次,不闡明施虐家庭樣貌,是因為倖存者會傾向自我消除。你想要明確答案與確切架構是很正常的,你可能會對自己說:「給我一個施虐家庭的描述,我才能決定我的情況是否符合。」能夠確認自己不是受虐,或是認為自己情況還不算太糟,因為尚未滿足施虐家庭特徵中的第七條,上述兩者對你都將會是一種解脫,但是這些自我排除都不會對你有幫助。心理学空间 v.n;n1QPa

L4s1v2s6t S4a0如果你是兒童性侵害倖存者,可能已經有太長一段時間,你覺得自己與別人不同,被排斥、被孤立。當探討種種的可能性時,讓我們先把你納進來,先歡迎你閱讀本書,不論你是因為有鮮明、確切的多年性侵害記憶,或只是因為看似好奇而拿起本書;不論你的家庭是混亂或看似正常,這本書皆適合你。你有權讀它、感受它,在任何能幫助你掌握自己人生的情況下使用它。

V mV!x7u3g7{0

M4k8at+`;EQ~*E1t0受虐後的影響心理学空间 rW3@IC3i:H

mIQ X9o5G0在一場週末男女倖存者復原團體中,參加的男性們針對「童年性侵害如何影響成年後的生活?」寫出底下的列表,所列項目不一定符合每位倖存者的狀況。我列出這些男性們寫下的全部項目,未做任何修改。

}M:@iL;c;{V&m0

gb}A4g4A(E:{0惡夢(激烈的;暴力的)

t%WF:vN rwu0

f)x#DR)fG4@0害怕每個人都是潛在的攻擊者心理学空间)r%\-U-|:I"_5I2p1K

心理学空间~ r?Y;S2A

羞愧感

8w W3Y F8g-e0

s zFcx-R@N0憤怒心理学空间"`UNt? J

心理学空间8o?l9k#c`V(qK$Z

罪惡感

,\&m,~FZ,u0

h V%Z9W;m#Er1d0害怕表達憤怒;難以生氣

:vZgM,Wi;}Y0

[/i8@;R&O$as0控制感的需求

1}8u\*ym(x0心理学空间.Q p(W,Z mg1R3i]*l D3V&u

假裝自己處於失控狀態的需求(無助感)

MrXQ)gV0心理学空间@6p-oioUQEEk

害怕被關注;害怕曝光;懼曠症(Agoraphobia)

&o{pAD4D\0心理学空间&D)gc"z6y hj

遠離人群心理学空间*_-|dY\i4st(X8B

心理学空间S/I-GU+O

害怕親密;逃避親密關係心理学空间R!W@r6Y(D]9CT

心理学空间0~3B%|'c\l

「逃避主義」(Avoidism)心理学空间.B `3iOv

心理学空间X!I8a+]$f;M5|x

疼痛及身體痛苦的回憶

-IRp^)X6r'^0

X:r AN,n`1K5Ch0記憶回溯(Flashbacks)

O\YJ&|'Q-MU~0

_ en:GT H0無法清晰地思考

S[$v'a L0

Al"tWz{3k!nH0溝通困難

J.LQ_?Zq-w u0心理学空间} T%tw9x? _

侵入性想法

W/{/Zl$h0心理学空间/Qkf2[MVY

強迫性飲食、不吃、節食、暴食、催吐……等

? oZKlCsV4_0

$E5cC c8bF0自我虐待

ZZ\:S{1[rP0心理学空间&I\5A,R X [)V

求死念頭心理学空间U'N^l#t2A

^be-Jm0性衝動行為

7hY4l1lYBJS v0

`'do4}5tL0感到無性心理学空间"izx1o8{7xs

心理学空间/^^kUB(p7b2l

性功能障礙心理学空间7ONQ&H9t^UA$J]'Q

心理学空间 v br4EzCp

不真實感、隔離感心理学空间1a6\Gssg/O`|

N1v5g)UK N1P0自我形象是失敗的心理学空间Ts0f TF*~8v0\Q)b

心理学空间E"|4I&P3@-e'S

在任何時候都要完全勝任的需要

*c{5`-X$? Z;M0

c9[| vV{W0覺得「這是我的錯」

0g1s!T8\0z&R~0心理学空间)^.@[7`pF#s

自我懷疑、感覺自己是不夠好的

H4Dk}%@rZ0心理学空间$Vi9x } Uq

嫉妒心理学空间N1_M7w"K#g#z*Qw

*o(X#[;H f%?g0羨慕

"PBKWR0

nC^+J,|.Yg8}s1lN0感到不足心理学空间S:N"^&yH}

}VM\6`~/N0希望我是別人心理学空间+wu g*K\n[Q ? EQ

QN\g4Kwr0無法接受安慰或滋養

*G!`QQ6bSxvD/Z5d0心理学空间(b6j8[KFdE~ E

被稱讚時感到羞愧心理学空间;S%R Iz[~(_n!Ta

TUS,Wj,W Q0低自尊

scaQt0心理学空间[)S]o:? ]

保留無關緊要的祕密心理学空间 U{nLzw

心理学空间\({1s~)C4Y1Wr

感到被圍困心理学空间DXc3S/CV^

心理学空间-mu3tG3O Nk

覺得人際困難

\tn0gS B(b0

4b1z'}n\(~0隔離心理学空间8@kr^v3Vu'?^V`

c1w"h2ru ~0不善表達脆弱、無法被傾聽或接受關心心理学空间,{)` T,xi2|j#^j

l&fD7l#m0認為「如果他們了解我了,就會拒絕我」心理学空间Eb V*S JY%oJ

M)sDW#X _\0因逃避而有成癮行為心理学空间;xF(L P!r8GI

Y%}J,eD;CI0凍結情緒心理学空间w%Ff b{4aJt

$a Cp(HS:C0害怕別人別有用心

l&t_yj!fv1z0心理学空间$W'A6J-k%J lj1Lz1N

擔心別人利用我心理学空间?f4e/m1^dx#?s

心理学空间6h@.LlX7s*e#s

無法說「不」心理学空间LnL+f`T!_X

[ @;_o%b/N0缺乏認清真相的能力

7l5K J(V#A4G f0

2c;D,qj)J`6a8e0角色混淆;認同混淆;性別混淆

(l u(HB2s LvYc0

Ymj#|X^y)p2l ^0對想被照顧又不想被照顧而感到矛盾

qP7m.w i+HA \V0

~h/XD/I ]0害怕權威

mNflkt1lY0

dhj*~Vh ltN0害怕規則

2V:t,ZE9P4TLI0

1xP2m1AT9f$E0害怕女性心理学空间5JyhsK} Tp

心理学空间)B"}x'tB"f;j/B

害怕男性

q&o8\)TO2KZ0心理学空间;d V2v3F:py4\ W1mF

害怕大聲說出來

xy#itY)qD3GhX0心理学空间e xUz,W$_K

無法放鬆

:j!h}%E\ d,E0心理学空间g NY)~6N

和感覺隔離

4wEA G7D}:?H2c)^'L0

O9R#o%_:pXG0感到卡住、困住心理学空间E0F5_*Q^ x

+w)X2ri|%~:T0將虐待視為愛

hQ}QJ.odT0

MYv'tU+Z0對部分童年遺忘或失憶心理学空间k z/p A%r

D7Q^,V3T`x-cy0沮喪

1q5V:E6c1f?0心理学空间H _6|su8^;ie8hmA

解離經驗心理学空间7?%a2Om@}t

,a}-A'RG(h&b0擇偶能力不佳

.~ G!e1KL7E f{8x0心理学空间 lg6W-S5K6W

以上項目不全然非要準確不可。歡迎你把這本書當作背景資料或指南,來探索你的童年經驗。當讀到虐待、倖存或復原的多種面向時,擷取對你有幫助的部分,其餘的就放著。當談論虐待卅功能不彰卅混亂等家庭時,要知道這些家庭之間的差別,僅是同樣態內不同的變化,並非要你低估自身的經驗。如果你有本應保護你的家人或成人卻對你施暴的童年經驗,這本書可作為創傷復原的參考資料。

@K,PG/lf@ A!g7v&R"Z^-N0

3|(`$[1[f#F2\0P0那些連陌生人都不被允許的行為,我們卻默許家庭成員做出這樣的傷害,這又該如何解釋?唯一的解釋就是,我們因獨立之名而孤立父母,且將兒童視為財產(沒有感情、也沒有身體和情緒自主權的財產)。雖然我先前說過,但值得在這裡重述一次,將兒童視為財產是問題的開始,也是整個虐待問題的關鍵。心理学空间jF)| P;B$HP

心理学空间;Wy~W*?3D-Q

有許多探討為何會有虐待行為的理論和觀點。就我而言,我對於能否提供虐待的確切定義不感興趣,我更關心的是復原歷程。身為一個臨床心理治療師,我重視受虐後的影響。在和多位倖存者工作後,我開始可以辨別出因為過去童年的性侵害經驗,成年後會出現的常見徵狀。如果你帶著可能源自受虐的記憶、感受或困擾來找我,我的責任是幫助你探索和了解,童年創傷是如何傷害你,以及如何持續影響你的成年生活。但是僅止於了解是不夠的,必須撫平少年時期性侵害的創傷,才能繼續向前走,享受完整和滿意的生活。復原是可能的,雖然不容易也不是立即見效,但是它真的會發生,我看過許多的倖存者都有這樣的經驗。心理学空间P1g8z6Q ]^tk@

心理学空间 M%|bzs?r5nN

如同我的治療和工作坊,這本書的目的不是分析或是提出關於虐待的定義與理論,而是談論兒童性侵害的影響和復原。至於為什麼會有虐待行為,我在這裡簡短談一下我的想法。我認為,兒童有被照顧和保護的權利,這是絕對的權利。當任何人藉權力位階,如:力量、職權、經驗等方式侵害兒童的權利時,這種行為就是虐待。虐待兒童沒有正當理由、不是理所當然,更不是兒童需要負的責任。只有當我們體認活生生的現實:孩子需要被保護,免於受任何形式的虐待,並將這份體認放在心上,反映在整個社會制度上, 我們才能建立一個真正健康的社會。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失落的童年:性侵害加害者相關的精神分析觀點》 性侵害
《性侵害》
兒童性侵害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