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体之与知之:从情绪焦点治疗法 (Emotion-Focused Therapy)谈起
作者: 温锦真 / 21361次阅读 时间: 2013年3月30日
来源: 慈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 标签: EFT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7O:s#`)I4F}0情绪”的体之与知之:从情绪焦点治疗法 (Emotion-Focused Therapy)谈起心理学空间 n"G&Nc%mO,u*msC3h7e

xZ h ws&M Q e0温锦真 (慈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讲师)心理学空间6T2cBG W c+L0s"J,K

心理学空间.J8pl)mn;]\

一、你认识哪些情绪?心理学空间"].NC ^5Y

心理学空间V/\ \mr yz

“快乐、愉悦、愉快、惊讶、惊奇、害怕、恐惧、沮丧、悲伤、痛苦、忧郁、生气、愤怒、厌恶、焦虑、怀疑、不安、镇静、平静、兴趣、害羞、舒服、祥和、羞愧、烦闷、乏味、恼火、彷徨、痛苦、不甘心、嫉妒……”等这些形容情绪的字眼相信每一个人几乎都经历过,如果再将这些情绪加以分类,可以归类成“正向情绪”,如愉快;“负向情绪”,如悲伤;“强的情绪”,如愤怒;以及“弱的情绪”,如乏味。也可以归类成“正向且强的情绪”,如快乐;或“负向且弱的情绪”,如烦闷。

Cvh:]tOW2~3J6o0

*z%v2rpzgxQ/\0如果吾人为自己设计一张“一周情绪觉察表”记录自己在这段期间的情绪波动,仔细体察下将可以发现自身情绪的多元面貌。那么,觉察自己的情绪有什么好处?有没有什么方法让自己的情绪都维持在正向情绪,丢开令人不舒服的负向情绪?为什么自己那么有情绪,可不可以不要有情绪让自己维持平静安稳?怎么理解自己的情绪?

Xy!zr5eT0

9An3|#x^)i3v0本文主要将透过以近代心理学研究与加拿大约克大学(York University)心理系Leslie S.Greenberg教授所提倡的“情绪焦点治疗法”(Emotion-Focused Therapy,简称EFT)来简短地分析情绪,回答以上的疑惑,增进个人对情绪的理解与管理能力。心理学空间#rz9ic5\v'V5B&@v @

心理学空间n]3OI$N R H

二、情绪的初始面貌心理学空间O.E/WX bGn

心理学空间 Kd hT{}n

情绪(emotion)是一种心理感受,通常伴随生理(心跳、血压)与行为反应(表情、接近或远离)一起出现(陈亿贞编译,民91)。情绪也像是一种回馈、一种讯号,告诉自己对外在情境的反应。

.biW{/P]*PQ"L0心理学空间Y p$^7ue

发展心理学研究指出超过半数拥有一个月大婴儿的母亲表示,他们的婴儿能表现五种基本不同的情绪:兴趣、惊讶、喜悦、生气和害怕,即成人可以透过婴儿表情辨别其情绪。也有研究指出两个半月到六个月大之间出现“原始情绪”(primary or basicemotions),如生气、哀伤、喜悦、惊讶及害怕;这些原始情绪几乎是天生的,所有正常婴儿在相同时间出现这些情绪,所有文化对这些情绪的解释也大多一致。接下来,婴儿两岁时开始表现出尴尬、害羞、内疚、嫉妒和骄傲等“衍生(或复杂)情绪”(secondary or complex emotions),这些情绪又称自觉情绪,是随着婴儿开始自我认识,能够认识与评估行为之规矩而产生自我评价所产生的情绪(林翠湄等译,民91)。因此,情绪的初始面貌即是复杂多样。

U,T!r^%W0心理学空间5RD4p_!s:^#kA5X

另外,近代神经心理的观点,认为情绪有神经化学的生理基础,其中大脑里的杏仁核(amygdala)扮演主要促发情绪的角色。以“害怕”情绪为例,当人看到一条蛇,使人引发害怕情绪或逃离行为反应的生理路径有二:其一为低层次路径(lowroad),即是蛇的视觉讯息经视神经传送到大脑的视丘(thalamus)后,再传送到杏仁核引发情绪反应。其二为高层次路径(highroad),即蛇的视觉讯息传送至视丘(thalamus)后,另一部分转送到脑的感觉皮质(neocortex),再送往杏仁核,引发情绪反应。而这个高层次的脑皮质是储存有过去累积的情绪经验与概念,具有分析、思考及判断情绪的认知能力。

n BW,_8b1~0心理学空间oWsB:a8A

为什么产生“害怕”的情绪需要有两条生理路径?心理学空间(aBA.IK-A"n/[Y4_ G/d8u

C:? \%Iw`n;Q0原因之一,是低层次路径使人可以在即短时间里,对外在的威胁刺激产生即刻的情绪反应,这种立即性的反应有助于生物即刻注意警觉以免于威胁而继续生存的效果。之二,是刺激透过低层次路径除了让杏仁核产生情绪反应后,并进一步让杏仁核有所预备以接下来整合评估来自于高层次脑皮质的讯息。例如,远方传来大声紧急煞车声,此声音经低层次路径到达杏仁核,只能让杏仁核引发“感受到有危险”反应,但是进一步的“防卫行动”(如紧急煞车),必须等到高层次的大脑皮质分析“出车祸的距离”、“车祸严重程度”等传送杏仁核后才能有所反应。原因之三,有时候低层次路径引发的杏仁核反应,甚至可以主动修正或引起高层次路径的大脑皮质作进一步分析与反应(Le Doux, JE, & Phelips, EA,2000)。心理学空间)M!S3F `hd*W r^U

0|7Tb$W#phdrl0所以大脑的高、低两层次的生理路径充分合作才能产生正确且合理的情绪反应。如果换以我们常使用的“感性”与“理性”这两句话来陈述上述两条产生情绪的生理路径,比较能帮助人们理解。例如“人可能因故而生气”,是为“感性”(低层次路径);但是“要往对的对象生气、要生多大的气、在对的时间生气、用对的方式表达生气等”,是为“理性”(高层路径)。而“理性”(高层路径)分析与判断又特别与个人过去生活、性别与社会文化经验有关。例如同样生气,太太可能会用哭的,先生可能会用摔椅子表达。同样面对引发高兴的“考第一名”情境,东方人可能会因“谦虚”的文化要求而不敢放纵表达。心理学空间{A~cwk KY

心理学空间$K v*U hk.n1F

因此,这样的“两段式”情绪生理途径,涉及“情绪的体验”,即“体之”(experiencing),与“情绪的认知”,即“知之”(knowing),两者皆不可忽视。

aH}}eZ`h0

V3N,Cs;u0三、情绪对身心健康的重要性与意义

kwgzQ ?(I^0心理学空间 `+k#En;wOTu-V

实证研究里发现情绪能否被充分地体觉与心理生理健康息息相关。如某人若较倾向于避免情绪揭露,则此人较易罹患气喘、头痛、癌症、冠状动脉心血管疾病等。而在心理问题方面,若个人经历心理创伤事件而无法 ​揭露表述情绪者,较容易将负向情绪转嫁到身体疾病上。因此,若个人能关注与揭露创伤或失落事件的情绪,将有助于个人述说清楚其情绪经验,使得人有机会学习调节情绪,减低身心疾病的发生(Greenberg, Korman & Paivio, 2001)。

9kX @` hL@"m0

'I&P X6cR7Q7d0四、情绪与心理治疗心理学空间W~a? i]#C+rc~

5E&_&j _7q^8f0_1\0情绪的体觉不仅是对个人身心健康是重要的,在心理治疗领域里,情绪的体觉更是解决个人心理困扰的核心。其中,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学派(Humanistictherapies)视“接触感觉”(touch one's feelings)为心理健康与心理疗愈的重要核心。

S.D(QI b\0

_4c6?p1~9E+q(v4P0例如Carl Rogers在其“个案中心治疗法”(Client center therapy)中提到当治疗师在治疗室里面越是“真诚”(genuine)地流露当下感觉和态度,并合宜地传递给受助者;“无条件地正向关怀”(unconditioned positiveregard)接纳受助者种种的感受与经验;以及“同理心的了解”(empathic understanding)传达治疗师的感同身受。那么受助者在此治疗关系中将发现:

1hD4p1f\ Q0
心理学空间7M lsD{{Q

“有人正耐心倾听其种种感受,慢慢地,他有变得能听他自己的感觉。他开始和他自己的内在世界沟通,接受从其中传来的讯息,然后认清他自己是在生气、或害怕、或也有十足勇气的时候。到他变得对自己的内在世界更开放时,他变得更能聆听自己过去时常被自己否决的或压抑的感觉。……当他开始倾听自己的感觉的时候,他也变得能接纳自己……接受自己,更能自我的合一迈进……可以自由自在朝向自然人的样子去变化去成长。”(宋文理,民79)。

^3kp[9T~8Vy!\q0

{l+SGDdZ-nF*l0又如Perls之“完形治疗法”(Gestalt therapy)也认为带领受助者对其经验或行为有所觉察为治疗的目标,因为经过觉察,改变自然发生。所以治疗师的角色之一,是设计一些实验(experiment),以增进个案对自己的行为所觉察,在觉察的过程中,受助者历顿悟、接受自己、对其环境的了解、为自己选择负责、以及能与他人有接触的能力(郑玄藏等译,民91)。因此,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学派视“情绪”不只是人格重要的一部分,反思情绪还能帮助揭露个人的存在位置,帮助做选择。心理学空间|(p G!gT!OV1g

0xrF*G(Xj~GU0而“情绪焦点治疗法”也认为情绪是一种讯号,值得人好好的倾听。第一、情绪帮助我们辨识与他人间的关系,例如跟某些人靠近,会令人感到轻松自在,但与另一些靠近时,却会感到紧张危险。第二、情绪帮助我们判断事情是否进行顺利,进而选择维持或中断行动。第三、情绪帮助我们产生适当反应让他人了解,例如害怕时,我们会逃开;忧伤时,我们会顾影自怜;开心时,我们会起舞歌唱。第四、情绪也能告诉我们处在危险中,帮助我们做进一步的判断。最后,人们共有的情绪经验是:失去时会难过;遇到挫折或不公平的事时,我们会生气;被威胁时,我们会害怕;被取代时,我们会嫉妒……等。

w7@8V%ynK w+[@0心理学空间*kl _ g{4A0F"T9gd&M

由上可知,“人有情绪”不仅是存在,且具有多种作用,那人又为何为情绪所苦?如何找到平衡之道?

g*hb q;\|?C0心理学空间't v AR+_%k

五、情绪焦点治疗教你“看见”情绪

/P.u|H$n-?4Du0

0W2c+vLZu&vc"Q0情绪焦点治疗(EFT)承袭人文取向的心理治疗学派,重视受助者的情绪经验与疗愈。EFT认为人需要被教导区辨情绪并有效调整情绪。

){8y#~W+?0

a S^3~5i _0EFT认为人类的情绪可以被区辨成四种:第一种是指人有健康核心的感觉,称为“适应性初始情绪”(adaptive primary emotions)。第二种是指人有慢性化已久的负向感觉,称为“不适应性初始情绪”(maladaptiveprimary emotions)。 第三种是指人也有一种反应性或防卫性情绪,是初始情绪伪装后的“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第四种是指一种欲影响他人、操纵他人,是为了达到个己目的的“工具性情绪”(instrumental emotion)。以下分别详论。心理学空间x t)`2a.k6|r

wpBF5nFO0“适应性初始情绪”(adaptive primary emotions)是个人因应外在事件所产生的最原初、最核心的感觉,所谓"firstfeeling",如被背叛时,人会先“生气”(anger);失去时,人会先“难过”(sad)等基本情绪;也有较复杂的情绪,例如嫉妒(jealousy)、感激(appreciation)等。这种“适应性初始情绪”最能呼应人最原始的需要与存在状态。无论是正向或负向,人若好好体觉皆能带来释放或改变,如被歧视而感到愤怒或羞愧后,增加奋发图强的动能,来平息愤怒或羞愧感,以增强自我与人际关系的价值。

O,|&F2aw0

;E.xfEmN*DOQM0“不适应性初始情绪”(maladaptive primary emotions)是一种核心、原初的情绪本身即是失功能、不健康的,例如经常莫名的害怕、焦虑、害羞与羞辱感、破坏性的愤怒、未解决的哀伤等负面情绪。“不适应性初始情绪”总是让人感到负向、后悔、无能力改变与受困感。“不适应性初始情绪”的产生可能与童年时期的依附亲密需求的未满足或被虐待有关,因此产生“亲密等同于害怕”的深刻印象,相信“人是会让他受伤的”,而持续影响后来成年 ​时期与他人的互动关系。如此,人可能会自动化地害怕或躲避亲密关系,或既使实际真实关系中并未出现类似的破坏现象,人们也会认为亲密关系是具有威胁性或不安全的。

?,{*K-P`0

"p.j/sxpB0\]0“次级情绪”(secondary emotion)是一种对初始情绪的反应性或防卫性情绪经验,所谓“感受的感受”(feeling of feeling)。例如人通常体验与表现“愤怒”情绪时,其实背后是初始情绪是“受伤或难堪”的情感,即所谓“恼羞成怒”。初始情绪如果无法被立即辨识或觉察,通常很快地转换成其它次级情绪,例如“难过”、“受伤”、“羞辱感”、“害怕”……等通常会转换成“愤怒”。又如“害怕”转换成“冷漠”、“嫉妒”转换成“生气”,或“生气”转换成“害怕”等。心理学空间(]?J&[ Dc

心理学空间^{'OS7{+H

Dr.Greenberg也提出情绪表达的性别差异现象,因情绪表达涉及社会期待,如男性通常不被期待表达羞愧或受伤,女性较不鼓励表达愤怒,所以男性较容易表达暴力、生气、愤怒等替代性之次级情绪,女性则是哭泣。心理学空间G(N~u:S1_:t E

4sF)` r P+j0所以EFT认为教导受助者区辨“初始情绪”与“次级情绪”是重要的疗愈之一。例如一个攻击倾向的男性如果能体觉其愤怒的“次级情绪”底下,其实是带着寂寞或受伤的感受,他将可以知道他最需要的是安抚其真正的情感需要。又如一个恐慌症(panic attack)者体觉其恐慌发作(次级情绪)底下是与害怕被抛弃记忆的唤起有关,他也将知道如何找到新的方法安抚被抛弃的害怕。心理学空间D9FLJ5WQ^

^-S?"mV Ce:|}0最后是“工具性情绪”(instrumental emotion)用来影响或操控他人,以达到个己的目的。儿童两岁时便会使用此种工具性情绪,例如用哭来引发同情以达到买玩具的目的。极端地是有些人用自杀威胁以控制情人,或有些人用愤怒来先发制人,或用“我爱你”在亲密关系中来行使种种的控制与不合理要求。经常使用工具性情绪者,不论是有意识或习惯性,通常会在关系让对方有“钳制感”,而最后造成关系疏离。所以认识自己身上的“工具性情绪”,学习其它更有效用方法解决人际亲密关系问题,也是EFT要教导受助者觉察与学习的。

-F0{:U-A(Y0心理学空间KT(pl$F v

七、学习做情绪管理

#QS zSJ`%f8a{0心理学空间 |,Jbq){g

最后,在EFT观点里认为,若个人有不适应性初始情绪、或过多的次级情绪或工具性情绪,将经验较多的心理不舒适或人际的困难,而能回归真实且核心情绪(适应性初始情绪)将有助于个人理清自己的存在需求与面貌。所以,EFT认为情绪改变或调整之道在于:

Xt l0@6|S0

+A]^1B K;S01.学习习惯觉察接触自己的情绪。

n ?c ZF+_0心理学空间Z5l#pg'iW

2.视自己的情绪为自然的,不论正向或负向情绪,学习自然对待并接纳。心理学空间n(~ G!Y"Z2Q9D)N

vYU9y1Dm[d03.学习将自己的情绪“说清楚”,这样会有助于了解情绪的起源,以帮助问题解决。

yF7ax;Ab IYy0

9y.?L%E&y8f.j04.学习觉察初始情绪(primary emotion),即最原初的情绪反应(first feeling)。心理学空间e u-B'|5v9vZR

心理学空间0Xi4Q-HtC[w-[a1V

5.当学会觉察初始情绪后,学习辨识这个初始情绪是健康的或是不健康的反应。如果是健康的情绪(即适应性初始情绪),便以它来指导个人行动或决定。若是不健康的(如不适应性初始情绪、次级情绪、工具性情绪),便需要改善或调整情绪。心理学空间ik/e$z d;Xp@

心理学空间0r G7C"[2a c^

6.调整“不健康情绪”步骤之一,是确认找到情绪背后“负向想法”。

4l/OVO)@0心理学空间!Kg@7Gr*Ov

7.调整“不健康情绪”步骤之二,是转换情绪(transform emotion),是运用情绪治疗情绪。即学习同理性地同调(empathicattunement)自己所有的情绪,并专注寻找隐含未现的健康的初始情绪或初始需求,用这个好情绪取代不健康情绪。

r(^ \8B\0AVHo0

kv Lp0i5L;M,] \08.调整“不健康情绪”步骤之三,是带着这个健康适应的感觉与需求,去接触自己身上存有的不健康不适应的情绪,并进而挑战、改变不健康情绪背后“负向想法”,直到找到“健康的、替代的想法”。

J%V+V M$b|0心理学空间h e+lyh:J;o(\mn

八、结语

;d*~4wnG/a ^8q0

yq]U+n0“情绪”、“情感”或“感受”是人自然的一部分,它彰显人之生生不息。所以有时候变得“情绪化”或“情绪波动”(或高、或低)时,不需要太快地对它贴上“负面标签”,或想尽办法压抑它,反而认识它是认识自己、疗愈自己、突破自己的最佳机会。学习对情绪的充分“体之”与“知之”是一辈子的事,随着年龄成长,我们越发期待理性,但也不忘感性、不怕感性!心理学空间n1C%| ` vFx9f.?`

心理学空间7Y"e0y G ^3\C*L

参考资料

5R \9G6vpqy9b0

k1?x)D~ou,K0宋文理译,Carl Rogers原著(民79),成为一个人。台北:桂冠出版社。心理学空间Cs9BMpht

心理学空间:qz,WGq zh.{#q

林翠湄等译(民91)。发展心理学。台北:学富文化。心理学空间1M$G[/|'\;|$t5F'e

心理学空间Z%oS-f;J!F|p

陈亿贞编译(民91)。普通心理学。台北:双叶出版社

S b ? Z"`q!y'H0心理学空间/Ik OfA@ql

郑玄藏等译(民91)。咨商与心理治疗的理论与实务(第六版)。台北:双叶出版社。刘婷译(民90)。情绪取向vs婚姻治疗。台北:张老师文化。

;^ \j Fth*?t0心理学空间N~&iO.sC;pP*J

Corey, G. (2001).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6thEd.). Pacific Grove, CA: Brook-Cole/Wadsworth.

*xe(v#\Z:LQ0

n1w Q`[;w,O}&x0Greenberg, L., Korman, L. & Paivio, S. (2001). Emotion in Humanistic therapy.In D. Cain & J. Seeman (Eds.), Humanistic psychotherapies: Handbook of researchand practice. Washington DC APA press.

:J%p(d Y}d2Y7lb t0

8Kb8_r(TeMo$\4a5~^ |0Greenberg, L. (2002). Emotion-focused therapy. Washington DC APA press.

#t4R1G:a$SX3q9B c0心理学空间;Cl*T G+Y4z8{

Greenberg, L. (2004)。“情绪焦点治疗工作坊”研习讲义。彰师大。心理学空间 [F9K#h!W.M*@

心理学空间 \.u4B$dID J_F4C N

Le Doux, JE, & Phelips, EA, (2000). Emotional network in the brain. In MLewis & JM Haviland-Jones (Eds.), Handbook of emotions. (2nd ed., pp. 157-172).New York: Gildford.

.^_.eY4s7B8{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EFT
«EFT示范案例 EFT 情绪聚焦疗法
《EFT 情绪聚焦疗法》
Greenberg的情绪中心夫妻治疗理论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