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子情深不離不棄
作者: 李维榕 / 7886次阅读 时间: 2010年6月11日
标签: 青少年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qj:r8Gq'v&l

2010年6月11日心理学空间 l6f%H+a3Z
母子情深不離不棄
%e0GO2Y8r"To'P0母親抱著子女自殺的悲劇,實在讓人難以接受,很多人都想為這些無辜的孩子抱不平。但是這些孩子的心態究竟是怎樣的,卻往往不是外人所能明白。
?E#mR%x%l F2t'a0
/l[)S;JC~fK{U.j0很多父母把孩子當作自己的一部份,有些要尋求短見的母親,會認為帶著幼少兒女上路,是最自然的一回事。自己走了,怎能把「骨血」留在人間。最讓人想不到的是有一些孩子,也同樣不能放下父母,他們竟然覺得如果母親要走,自己也必須陪同,怎能讓她一個人孤獨地自己走入死蔭幽谷?心理学空间4D5@:w|&J0w }

"?Tm-X7OT0我手頭上的臨床資料,涉及好幾個青少年,平時都是沈默寡言、不善表達。只有在家庭的會談中,聽到母親自殺不遂對生命的種種控訴時,這些孩子在情不自禁之下才透露出心底的秘密。心理学空间 m h9c+}/\n+X^U&Z5]
心理学空间)vE7~.f:|/E~
有些父母喜歡用死來威脅孩子。動不動就說:你再不聽話,我就死給你看。
Cs8Gt#fKA_uL.Kw0心理学空间Uq)Z{m
有一位母親,真的自殺死了,留下字條說:是被孩子氣死的。結果孩子也不得善終,其中一人,數年後也用母親同樣的方法,上吊自盡。心理学空间l.W8FGJk
心理学空间OwT#dS ^5u"O
我常用這個例子,警惕一些過於衝動而口不擇言的母親,希望她們加增一點理智,減少一份激烈。畢竟無論有天大的不幸,母親的天職仍是要保護孩子。令我驚訝的是一次當我向一位服毒獲救的母親,提起這個例子時,她那十五歲的兒子爭扎了很久,終於對那依舊忿忿不平地訴說自己生不如死的母親說:我不會像那個孩子,過了幾年才死。我當時就想,如果妳救不回來,我要用什麼方法,才可以陪妳一起上路,總不能讓妳一個人走。心理学空间O8R@r-^
心理学空间"M/j7\;_|z)l6s
不能讓母親一個人走,原來對於一些孩子是那麼重要,那麼天經地義!心理学空间5{jv*\8Q*X&F6x

%G!LM+uT!X0另一個案例,也是一個十多歲的孩子,母親也許嫌生活過於平淡,不時對女兒說:女呀,女呀,我不想活了,不如妳陪我去死吧!
.l,S`8u-N3c_#Z0
.n1B*E!C-h'`/QOvkQ0女兒答:好吧,妳想怎樣死?
4\v6s+N^{*q8a3f{0心理学空间]`HqZx~`Cm
母女二人相約尋死,就像約去買菜一般平常。結果二人走上居所後面一個山坡,打算一同往下跳,後來想想,山坡並不很高,萬一死不去,反而摔斷了雙腳,豈不更糟?
6K5Du5]#Ia9q/A(K0
C0` |$cq^r6S,[0結果母女暫時放下自殺念頭,回家去了。心理学空间 ehM"]0GM(F%h
心理学空间oG Bfw Fn3i q
家中還有一個十一歲的小弟,他說:那天知道母親與姊姊要去尋死,讓他上課時一直在擔心,直到返家看見二人回來了,才放下心來。只是不知道下一次她們又會作怎樣安排。
b2h~D)X2o0
o|aX8V"c[0母親說:這一切都是為了要報復丈夫對她的視若無睹,但是苦着了的卻偏偏是自己的子女。母親不知道,她的死報復不了對她不關心的人,只會犧牲了那些真正關心她的人。
+o0?#d un.[w~0
;_ d+r\}xZ0希臘神話中的 Medea,為了報復丈夫的移情,就是親自手刃了自己的一雙小兒女。奪取了兩個像天使般潔淨的小生命,母親自己也是痛不欲生。孩子成了代罪羔羊,只不過是無濟於事的為一段完結了的婚姻作祭品。心理学空间6t)z?'?+~.[u?*{n
心理学空间 h4X$s:dt%xyW6]'a
奇怪的是,即使母親並沒有要求,有些兒女也是這樣毫無保留地打算伴著母親上死路。
a QnE5VW#r5VJ0心理学空间$b;l+u1x,_O
案例中還有一母二女,丈夫說無法忍受妻子,離家走了。母親跟著割腕自盡,在醫院搶救之餘,一個女兒也跟著服下大量藥物,被送入同一醫院。心理学空间g!`l+j8pv5Uvq
心理学空间2~(u\;^(P
另一個女兒,奔走在母親與妹妹不同樓層的病房間,她說:當時只有一個念頭,就是怎樣才可以跟上她們。心理学空间&\9`,mp.O*a}B
心理学空间q |J/F(s cH1o3F
她甚至考慮是否該到醫院頂樓跳下。
NaF hIL.u"C]-?p&fuH0
t$B _m-s.E!J1R n0這些例子的子女都只有十多歲,生命如此寶貴,他們卻只想隨著母親走入黃泉,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心理学空间(J?c6\(M

"`A"r(V;\v `Yv0我與拍檔吳敏倫教授談起這個現象,他稱之為「隨死症狀」(Death Follower Symptom )。我們也開始仔細地研究這一組案例。心理学空间8H'Y#m.mcB
心理学空间$L[2w~;`
這些孩子的家庭背景,大部份都有一個格格不入的父親,一個對婚姻不滿的母親,父母的遠距離,形成了母親與孩子的難分難解。心理学空间x!}`"E \ v
心理学空间~ mIup m q
這些孩子從小就與母親作伴,有些甚至長年來與母親同房,可見他們與母親的不離不捨,是長期氣息相通所養成的習慣。
{1_x#j1BO0
;wis9Z8z0我所提出的案例都是青少年,主要是因為他們在不同的家庭會談中作過以上的表白。這些表白是出乎意料以外的,連主診專家都沒有預料,我們也只是在分析個案中的家人敘述時,才偶然間積聚了好幾個例子,讓我們有機會進一步去瞭解這個現象,我們相信,這現象在小孩子當中也必然存在,只是他們沒有機會用語言表達出來而已。心理学空间7kK7LO#Y*W
心理学空间p"`w]i)V8T6SmZ
案例中有個六歲的小男孩,母親基於丈夫關係的不安定,數度自殺。這孩子伴著母親,寸步不肯離開。父親說:每次妻子自殺,都是兒子比我還早發覺。上次與兒子從外面進屋時,看見桌子上留了一張紙條,兒子就不由分說一口氣衝到窗前,焦急地往下望……心理学空间d4r\$?M-W X,R#r(P
心理学空间(y.V6O)nAP~6[j[
我問孩子:你以為媽媽想跳樓嗎?
HC)~`H5~!} K0
5]%b*TkQ,En0他答:不是,是以為她已經死了。
+Nv$E'Q8h0g Wh0心理学空间?*b;Z(XF
長期地為母親的安危着急,孩子無法不像一塊濕海綿似的依附著母親。有時甚至惹得母親十分煩厭,母親一直埋怨男人對她不忠,卻沒有留心身旁那個對她最最忠心的小男人。
` bDK^M'a0心理学空间n\$mF7['bJ)}"N
可以想像,如果母親真的成功地走了,這小男孩也會理所當然地陪她上路。心理学空间 ZT6j^9e]aj0_&T

w,A5G^,HFlX5A0很多國家的自殺統計數字指出,當一個家庭中有人自殺時,往往會在同一家庭出現另一人的自殺事件。這些數據沒有提供詳細內容,我們相信這與我們所提及的「隨死症狀」有很大關連。心理学空间3VbcN%S.}M

5b3dYa-R:j {0孩子與父母的緊密關連,在兒童心理學的研究中,有很詳盡的報導。孩子天生下來,是需要與母體或代替母體的象徵建立密切關係的。在這過程中,雙方會是氣息相通,心態相連。而他們最大的恐懼就是被對方拋離。如果這段關係是讓人感到安全的,即是被拋棄的危機感不強,孩子就會慢慢與母親分體,較為獨立地發展自己的空間。這就是為什麼如果母親心存苦澀,孩子也往往離她不開的理由之一。心理学空间 g4Sj|&S:F0Jr H j

``v.`3u0遇上母親尋死,孩子的震驚可想而知,他們的危機感越高,心理上不安全的感覺就越大,就會不顧一切去追隨,長年累月地為母親憂慮,就會讓孩子無法專注在自己成長的道路。最近報載那抱著孩子跳樓的母親,讓人最心酸的是女兒所畫的那一幅母女同時流著眼淚的圖畫。母親自有她傷心之處,但是一個四歲孩子的眼淚,卻明顯地是為母親而流的。心理学空间-A"\l4BKIA(B

d%x@|%t:o0願所有愛孩子的母親都知道,我們給予孩子的最大祝福,就是不要讓自己的痛,成為孩子的痛;不要讓自己的苦,成為孩子的苦,為孩子創立一個獨立思考的空間。
Gb/^/T4d7?8s YF1f0
t y*o Y*Ha%oW6D0「本文轉載自6月11日信報副刊健康版」心理学空间 m Y#V YWR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青少年
«胡言亂語的樂趣 李维榕
《李维榕》
情迷的心魔»
延伸阅读· · · · · ·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