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体心理学与古典心理分析之比较
作者: ​陈莉榛 钟思嘉 / 3511次阅读 时间: 2022年12月08日
标签: 自体心理学 古典心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D;Zxa~

前言心理学空间0fg.P2Z dY [p^

K:CD q y.}N&R_0弗罗伊德对当代精神分析心理治疗及咨商理论有着难以言喻的贡献。一世纪以来,许多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的均来自弗罗伊德的基本想法,同时许多理论家根据他对人类发展与人格结构而发展出无数个自己观念,也有些理论家完全排斥弗罗伊德的观念。然而当新的理论出现时,通常被拿来与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作比较。毫无疑问的,即便有许多因素使得弗罗伊德的理论受到不少争论,然而仍然同意他的许多观念已成为精神分析的主桅。心理学空间,{5t h%fl;T

Nu?H@0H!qj6w0

o?1Y8pfSv2t0心理学空间-rrI%VZ]1Qh

自从1939年弗罗伊德过世,精神分析的演化相当激烈。然而他的部分思考脉络仍值得撷取,尤其是生命早期的发展会影响日后人格发展的论述。当我们比较同一时代的相关思想潮流时,可进一步例证与弗罗伊德学派原始论述的重大差异,同时了解一些类似议题的现代观点。

w:O!?F)Qj&O#I0

UN` O!s.ShB,S0

&T0t'[o+h8C;{L0心理学空间bc1Kk*c!?|(~U m6f

弗罗伊德选择医学生涯乃受到动物学家Carl Bruhl的影响,在医院期间他受到有名的心理学家Ernst Brucke的影响。弗罗伊德研究心理学的目的是减少心理学观察上的混沌,使心理学成为科学的、可观察的心理历程,并期望未来心理学的规则可以类推到生理学、化学和医学(Wolf, 1999)。他把理论放在笛卡儿的实证架构内并形成概念,因此他认为心(mind)是机械的孤立于建构的机器里,而世界里的其他客体(object)是另一个心理组织。二分法的概念例如客体对主体、内在对外在、心理真实对现象界真实,它成为后设心理学的支柱(Wolf, 1999)。心理学空间 DS#o'k[/e

心理学空间!LW B6i_&Y g KO

i'P O,ftPK0r6m0

z|p,o/m6CSh0精神分析较近期的发展是自体心理学(self psychology),是由寇哈特(Heinz Kohut, 1913-1981)所提出。在1977年寇哈特认为人格的基本假定,既不是驱力也不是心理上宏观的结构。人格的基本心理成分是(1)一组新的心理结构(psychic structures)。亦即由原先脆弱、原始的(archaic)自体与自体客体(self-objects)等组成的心理结构;(2)另外一组心理功能或历程,这功能或历程促使自体的发展,并包括镜照(mirroring)、理想化 (idealizing)、转换内化(transmuting internalization)的动力概念。寇哈特在1977年成功的混合一组新的心理结构历程,并有自己的自体基模(self-schemata)。换言之,它不同于弗罗伊德学派所强调的本我、自我、超我;也不重视防卫机转、冲突、驱力。心理学空间 @Tgec(E0D,S

w ra};f B A1mN o2c0

pA.d$Z({M*r0

M\J_(`#`]0广泛来说,寇哈特与弗罗伊德不同之处在:(1)在结构上对自体的见解不同;(2)发生论上对自我发展的不同;(3)在动力上不同,寇哈特强调镜照、理想化与儿童时期这些历程的转换;(4)在适应不同,寇哈特维持自体统整(self-cohesion);(5)在治疗历程上的不同寇哈特强调同理是唯一的工具;这些不同使得二者之间的理论与技术出现差异。心理学空间-?:S+f&DXhcy

心理学空间0Ii6ETB0X7tc

心理学空间0c9R pc f'U s"b@

心理学空间 Q@Ucpt$Q"N`


d(g!ns&X:s-L!\*^0

rQ i_-h:W9a&vD0心理学空间:C;]f5XWd.aD

L']#Gn?-{0

'pS g3J]U0弗罗伊德的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空间 p0M'Un:N H}R`6\

g:M MAqN,AJ0弗罗伊德定义他的理论和处理为“心理分析”,刚开始是本我心理学(id psychology),后来聚焦在自我(ego)和超我,心理分析成为自我心理学(ego psychology, Ornstein, 1997)。他的驱力理论(drive theory)是里程碑也是障碍,驱力的资源以生物学的基础为主,它的目标是释放紧张。弗罗伊德(1923)使用自我这个词,他的结构理论定义自我像是心(mind)的执行力量,在意识潜意识里调和着本我驱力压迫的功用、超我道德的要求与外在现实迫切的需求,意即自我的作用是在调和本能的愿望和外在真实逆境之间永远的冲突(Hamilton, 1996; Susske, 1997)。

5C B|~'O0心理学空间'q$P J;Z;]1C

6enDM;i$uG w0心理学空间3tSFdL3pLQq

弗罗伊德主张在理论结构上使用结构 (structure)和历程(processes),同时他以感兴趣的历程(退化)为开始,以结构(本我、 ego、超我)为结束(Patton, & Sullivan, 1980)。在基本描述当中,弗罗伊德的术语多数在描述一个人的动作或产物(例如性的滥用和梦),他感兴趣的是动作或事件。早期在后设心理学的化约论,他认为各种建构是借着心智现象或历程与生理学结构或历程有关,因而在弗罗伊德早年的陈述,认为人们建构世界的方式是以最小不舒服的方式,依照现实原理和快乐不快乐二个原理(Patton, & Sullivan, 1980)。所以最早的心理分析陈述有关心灵活动的反映,受到化约主义、动机和生理决定论与历史遗传学解析原理的影响。在早期心理分析较强调心理内(intrapsychic)的思考与生理学行为的因果。在1915年后,心理分析觉察外在的世界,需要说明它对心灵的冲击,心理分析对于心智活动有较多的关心。

r#p*u kVte.[0心理学空间 {YA:N$I%e

$Co5f+TS/fm0

G3L0x5v Q'S/t0弗罗伊德认为症状的原因是一种内在过程,可能是意识,也可能一开始就留在潜意识里。致病的另一组冲突是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之间的冲突导致,两个冲突的性趋向中,一个是自我调协(ego syntonic) ,另一个是自我防卫 (ego's defense)。因此在自我和性欲之间仍存在着一种冲突(原著Freud,张爱卿译,民89)。精神分析从未否认自我本能的存在或重要性,自我本能的发展有赖于原欲(libido)的发展,并且对原欲的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

AX6H0l7Y0faq1R1B0心理学空间8r9un(m)t ot

Tq[]8fk0心理学空间+t ^'qw.vYL

弗罗伊德的理论着重在冲突和恋亲情节(oedipal conflict)的冲突驱力。恋亲情节乃因父母错误解决,造成小孩对父母投射出没有渴望与抑制的情感。精神官能症的病因是小孩冲突驱力没有获得满意的解决,不是父母没有适当的反映小孩的需求(Baker, & Baker, 1987)。

BW.{ nr{a}W0心理学空间Vv vWZb;u6f*z

A@A0BZ`0

I'r'GI1q\+Kb1D n2zr:C u0对弗罗伊德来说,人格改变是在确定序列发展阶段之内,其驱力分配和心智结构与历程开展的产物(Patton, & Sullivan, 1980) 。预料自我和原欲两种发展阶段之间有某种平行或相对应的关系(原著Freud,张爱卿译,民89),若原欲在发展中强烈固着于一个较早的阶段,则自我可能接受这种固着,并且随后造成退化或幼稚的现象;也可能它对这种固着采取藐视的态度,在这种情况下,自我在原欲经历一种固着的地方会体验到一种压抑。心理学空间n*O O/@K|{$Z8t&Y

cs7cO/_nF0心理学空间'Oe&I4`$p_IdHH

心理学空间Mt6rdWP

精神分析的恋亲阶段(oedipal phase)主要议题是关于特定阶段的特征、潜意识的幻想与性和攻击驱力,这些是了解行为与了解人格问题的关键。潜意识储存着所有经验、记忆以及受压抑的各种情绪,了解潜意识是掌握精神分析之行为模式本质之关键(Corey, 1996)。心理学空间wx?q|C

UwGp(p Jb0

6{Y_G{&H8l0心理学空间f%_8G{)X

在治疗历程上,弗罗伊德采用自由联想,并认为心理分析师基本治疗的动作就是解析,把精神官能症的移情(transference)放在治疗活动的重要位置(Baker, & Baker, 1987)。精神分析重视潜意识、原欲和自我被动性的对抗,同时将解析内容的焦点放在意识的冲突,因此精神分析的目的是要发现精神生活的潜意识(原著Freud,张爱卿译,民89)。自由联想是打开潜意识里各种希望、幻想、冲突和动机等素材大门的基本工具。在自由联想时,分析师的工作是辨识哪些是压抑在潜意识的素材,联想的顺序可以引导分析师了解各种事件间的关联性。分析师会向当事人解释这些素材,导引他们增加洞察自己的心理动力情形(Corey, 1996)。心理学空间k.W v%fm

!K&Heg&b$h9N8L0

rCI3Y'W:?0

j4BmwWs;c0弗罗伊德认为分析师“对病人是不透明的,像在镜子里,什么都没有却可显示出病人的样子(p.118)”;同时“分析师在处理病人时像个外科医生,把他的情感放一边(p. 115)”;其他还建议分析师不必“与病人成为亲密朋友(p.136)”(Freud1, 912, p.118, p.115; 1913, p.136;引自Shapiro, 1995)。心理学空间 Z#T9F$XqeKY"^q*{

;h9XN+RRV]0

&n-jpijW`)DNE0

c;rXv(X0q6d,h0精神分析理论对于了解幼年的事件与经验所造成的影响,提供一个概念性的架构。对于治疗实务而言,精神分析仍有一些值得参考(Corey, 1996): (一)了解当事人取消面谈、中途中止治疗和拒绝探讨自己等抗拒心理。(二)了解移情作用的价值与角色。(三)了解自我防卫的过渡使用。

Q#z5JJ+N}!smy0

f4R,\6V*y"rzY0心理学空间)_5H|TH5h}!Ir-i

心理学空间9emF;kw


&w C6Fu9L0

)^7q;j eKd0心理学空间A f bjp!R9p$L t

心理学空间G6Un(AF Ql

m$u*V!G-Z0寇哈特的自体心理学心理学空间8r/Y'_f)q5r V'rRSw!}e

心理学空间~+_Kl1Z

自体心理学强调的是自体(self),自体是心智结构(mental structures)的核心,是个体心理世界的核心(the center of the individual's psychological universe, Kohut, 1977, p.311)。核心自体的成熟依赖爱和重要他人的同理支持,典型的重要他人是父母。重要他人的同理就是镜照与理想化两个过程。所谓镜照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正向反应,反映自体价值的感受,这些感受会逐渐灌输到内在,使个体内在发展出自体尊重。当小孩的镜照需求被支持,则响应且确认小孩的活力、伟大与完美的天生意识。借着父母赞美并陶醉在父母的赞美里,小孩展示他的夸大。所谓理想化是指小孩想要融合(merge with)或接近会让自己觉得安全、舒适、平静的人,理想化需求的结果使小孩发展出自体方向,以及一种去设定具有挑战性与实际目标的能力。借着父母的确信与安慰,契合了小孩理想化父母的需求力量。意即小孩必须学习镜照自己的夸大,并且学习理想化知觉自己内在的指引力量,透过这个内化历程,不成熟的夸大成为成熟的雄心,理想化可以使个体发展更自主的理想目标系统(Watson, 2002)。此乃寇哈特著名的两极自我(bipolar self),它组成结构的、自体客体、关系(relational)、转换内化,它不会结 束,这种关系不会变成多余的,是一生保留着而且是必要的(Susske, 1997)。心理学空间W:gs0] {W9{3fj%d:~

6P-k3i0T5gp8m%ne,V0心理学空间#GK gX8_@ td F

L+`+s `Yr!Y)w-z} I0在两极自我的夸大与融合,经由父母在适当阶段有适当的同理反映,小孩从父母借来的动作、意图、思考、认知……等,使得小孩有自体经验(self-experience),它是一种内在表征,是存在时空里(Susske, 1997)。自体经验不是出生就有,而是父母愿意被小孩的每一个哭、笑、喧闹、音量所征服,并与小孩比手划脚的哑剧互动,进而产生自体经验。然而不是所有的客体都形塑自体,只有象征经验的才能为代表。心理学空间^ S-D7c u,q-M9j!_F+}

e`O_m(?0心理学空间e'h*@b%Cf{

心理学空间v&xIh!sh'z TX#i

对自体的发展,寇哈特没有怀疑冲突、恋亲情节,而是强调父母是否以扭曲的方式同理反映小孩的需求(Baker, & Baker, 1987)。在早期心理发展的历程是发生在原始心智内容里,这些心智内容已有的经验是属于自体的,若获得的印象被毁掉,或分配到自体区域的印象被毁掉,则他人的象征经验仍留在自体里面(Susske, 1997)。这样的论述好像自体在生命一开始就有了,它好像是空间的延伸和生理的本体;它是脆弱的;许多碎片修补在一块,经由分化而逐渐形成一个无定形、不透明的内在组织。

1vGo _B V0心理学空间 {,^j7A*ly6l

心理学空间1U8NL-x)]Pf

心理学空间o o!bMV w*q

在动力上寇哈特强调镜照、理想化与儿童时期这些历程的转换。他认为自体客体具有成熟心理组织,可以真正评估小孩的需求,并专注符合小孩的需求。小孩接受这些同理的反映内化到自己的心理组织,同时修正他不均衡的部分(Susske, 1997),此即是寇哈特所称的转换内化。换言之,小孩需要在适当阶段有同理的挫折,这是让原始自体衰退或中断的前置情境。而前置情境的中断或衰退,是为了改变自体或部分自体。最后变化(mutation)是另一种情境,是为了建立或统整新的自体,以成为坚固的自体(Patton, & Sullivan, 1980),亦即在适当阶段经验到与无所不能的自体客体的融合,进而产生内化的改变。心理学空间0KEw3u$T:jC}v|

心理学空间7HH4a`*W1u+V

心理学空间3kc'lH c lJI0E!O

2Cf lITQz ^;eM0寇哈特认为他的转换内化不同于认同 (identification),认同时常指向草率的、整个内化另一个人。而转移内化是指重要自体客体一点一滴的被小孩内化到他的心理组织,它可以因小孩编造而改变,然后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满足小孩自己的心理需求(Baker, & Baker, 1987)。寇哈特以人体消化蛋白质为例说明,吸收蛋白质消化了它,转成另一种新的或类似的蛋白质,已不再是原先的蛋白质了。心理学空间.q-}S(Crv;`eT

|J.H/mED9x2ZO N0心理学空间D,|T"MYW

心理学空间1j ? M&fp.a?&N ^

在适应上寇哈特强调自体的统整 (cohesion of self)。自体客体不能存在于关系之外,个体经由同理,自体和自体客体维持关系,这关系使得个体一生中保有自体的统整 (Hamilton, 1996)。Daniel Stern(1985)以婴儿-父母身体的研究支持寇哈特概念。他发现婴儿似乎有原始的统整、分离和关系,但是依赖父母情感上的调和,并保留对他人统整的反映。

-EFnHo0心理学空间#Jrr ?$Cf#Q!_

心理学空间o.eo![!^

心理学空间9YHSn4T8MV

Ornstein(1997)认为寇哈特的自体心理学是简化的关系理论(relational theory) 。人们存在于关系中,内化他们的关系作为心理成长的要素之一。照顾者同理并适当反映幼稚似的的夸张、理想化和镜照的需求(Kohut, 1971, 1977),这样的自体客体功能适当的表现,使小孩本身和人际环境发展出统整感(sense of cohesiveness)。心理学空间}| W"X smOvY

'`;b0}Z?3jC(En0

lcB3k]&RgLu{0

J;q)f%|sx8x0在治疗历程中,寇哈特强调以同理来解释人类发展和心理分析的改变。从1959年开始,他就加强治疗师的同理,并以同理调和病人并描述人类基本健康发展的需求,尤其是镜照、理想化和转换自我(alter ego)。与其他心理分析不同,在于寇哈特自体心理学是数据收集中(data-gathering)的方法,靠着分析师延长与维持(供应)同理,专注在病人主观的经验上,尤其是在移情经验上,同时透过解析的二个步骤,即了解与解释,来解析病人主观上所提供的资料(Ornstein, 1997)。事实上,相互了解与接受可标签为治疗联盟(therapeutic alliance)或工作联盟(working alliance),这将有助于治疗的历程(Wolf, 1999)。

#?6O\Aqx N0

t9Xx8NUqB[ Js0心理学空间xVu;mW#kV`-]

^9^d:EyYc&b0在治疗历程当中,病人与治疗师之间的关系是一种主体间的关系(intersubjective relational),病人希望经验到的是治疗师了解他、接受他(Wolf, 1999)。了解和接受意味着更多智性的认知,以及忍受病人的行为、愿望、情感和目的等事实。而治疗师能了解病人的反映,包括一组治疗师自己的情感,而这情感是病人可以经验和感知的,也是治疗师面对病人时的基本友善及和蔼的姿态。这是治疗师真诚的表征,无论采(采用)语言的解析或认知智性的洞察,双方在相互变化的时刻里,共同努力使处理朝向双方同意的目标,只有在这种相互接受与了解的关系脉络中才会有治愈的可能。心理学空间C W!CbJsW

心理学空间n3x,C$O mK

Ook Q*RyL0心理学空间:hr&T k"L5\e*B W

寇哈特的自体心理学对分析互动带来新的了解,它帮助分析师从严苛的规则中脱离,帮助分析师了解直觉的意义。它协助分析师相信病人动机的价值,并从病人角度来看问题。其实了解病人的经验不意味分析师必须放弃自己的观点,而是从病人经验的核心来看问题。假如分析师不能从病人的观点来了解病人的经验,病人可能也不了解分析师的观点。

jf7iJ@G o0

!h)r S$Je k]&e0

n!jf^%M4JsI0心理学空间8vwT T"] t$[]

心理学空间D5i ZY1R v
心理学空间1n$w2uAH6m

*v$T&r2RSrN0心理学空间-a\UH|'X*y+W%m/c

心理学空间zN4X!S-X/E0z

结语

\|\P1E:} C3N0心理学空间&|o/fzC8F ? [C

心理学空间)y0Lq'P k`0[ba@z

BV;zy j.j3R0综合上述,整理出寇哈特与弗罗伊德二个心理学不同之处有:

Y6Opm[7a7a:|0

QCu*K!AZA{*t0(一)对寇哈特来说,自体的现象优先于一切,它描述一个人的自体相关特质与影响(例如表现癖和羞耻),弗罗伊德对动作或产物(例如性的滥用和梦)感兴趣 (Patton & Sullivan, 1980)。心理学空间RjV5k/H V

R4X!t2B4U V'm"t0(二)对寇哈特来说,不关心防卫、冲突、恋亲情节理论,他企图为自体奠立基础,而此自体需以心智组织和自恋的原欲 (narcissistic libido)的变化为条件(Patton & Sullivan, 1980)。心理学空间 wAVYJ

心理学空间`"@%J'rc8^I$Vv5M9S:^

(三)对寇哈特来说,自体是组成人格的核心。在古典心理分析理论,驱力或愿望仍然是人格的基本成分。

U$x9]q9Gu0

NNP*i#_oFP;j%|[6f0(四)对寇哈特来说,自体心理学理论强调原始的、核心的成分结合的进展,与它的自体客体进入一个统整的心智轮廓。弗罗伊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主要说明驱力、心智活动与结构。心理学空间hZ'_%Y6@\Y?-V+p

3fe!}/SCkcD$fL0(五)对寇哈特来说,人格改变是自体和自体客体经由转换内化而发生。对弗罗伊德而言,改变是在确定序列发展阶段之内,驱力分配和心智结构与历程开展的产物。

+jlj xFyB.`0心理学空间 tEE$p)I)}L)} y

(六)对寇哈特来说,在治疗历程的焦点放在内—外治疗的情境里(intra-and extratherapeutic),移情发生在治疗师与病人广泛的关系脉络里。而对弗罗伊德而言,心理分析把移情放入治疗活动中心(Ornstein & Ornstein, 1977)。

2N%cmdn2Q0`0

c }Q1T/t o,CrxTH0(七)对寇哈特来说,自体心理学是整体心理学(holistic psychology, Susske, 1997)。在个体的整个生活中,个体致力于发展他自己的完整性。

z X2I@/o_"]8j#[X0心理学空间9om3src0]

心理学空间/]f u]Y6HPRO0?0F

;n7f9_O+g;d~*oP0自体心理学的取向在美国广泛的被使用于心理学各领域,例如生涯咨商、人格发展、青少年认同、人际关系、恋爱关系、人际行为、 911之后美国民众的灾后症候群(PTSD)……等。自我心理学尽管有今日的发展及贡献与启发的价值,唯国内对其相关理论之探讨与实证之硏究均相当阙如。今将寇哈特的理论与国人熟悉的弗罗伊德理论作比较,让咨商工作者对寇哈特的理论有一些基本认识。

b:u} hr p9I0心理学空间4V+DLO0gWr

DZ7c&zf&{c1M0心理学空间 Id$J}K FHx%r

参考文献:

5g6lu/e4p0

a h)^0Nu\ p t R01 Freud原著,张爱卿译(民89)精神分析引论。台北:米娜贝尔出版公司。

%R:v3WvP-X\0

,bH1M+f|j^02 Baker, H. S., & Baker, M. N, (1987) Heinz Kohut's. Self Psychology: An overview.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44: p.1-9.

n_R%mm5`#~i0

C8M3tE @E`W03 Corey, G. (1996)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unseling and psychotherapy. NY: Brooks/Cole.

z D%g"konJ0

iD?A5|04 Hamilton, N. G. (1996) The Self and Ego in psychotherapy. New Jersey: Jason Aronson Inc.心理学空间N-gLw[1T!AT

&dT `^*\*A&N\05 Kohut, Heinz. (1971) The analysis of the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

bt0tU9\0Qg0Y0

|2c1@X7~g$p06 Kohut, Heinz. (1977) 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 New York: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Press.心理学空间i*z Ay q5o8zk

q r_^9i7c1_07 Ornstein, P. H. (1997) Empathy and reflective awareness in the therapeutic process.24 Annual Conference on the Psychology of the Self. CA.

2Q+r v.M0?*P0

9h(D)Z|5n+u]08 Patton, M. J., & Sullivan, J. J. (1980) Heinz Kohut and The classical psychoanalytic tradition: A analysis in terms of levels of explanation. Psychoanalytic Review, 65. p.365-288.

/vxb%q9^M}2h0

gO/^/E~8` {09 Shapiro, S. (1995) Talking with patients--A self psychological view of creative intuition and analytic discipline. New Jersey: Jason Aronson Inc.心理学空间Y&Ba7|,XRfK r

心理学空间-jPM Gu

10 Stern, D. N. (1985) 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 A view from psychoanalysis an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心理学空间1x:H#O3GA Q

FhR4KDXn011 Susske, R. (1997) What dose Heinz Kohut mean by the "Self"? Associations on a theme. Society for the philosophy and Sciences of the Psyche. Berlin, May. 8.

![|9g)RP%w:t0

0K'NU$R5T3i012 Watson, P. J. et al., (2002) Narcissism and Depression: MMPI-2 evidence for the continuum hypothesis in clinical samp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P.85-109.

{oD"w;_+j$mm0心理学空间 R!]}/BH

13 Wolf, E. S. (1999) Mutually mutative moments in the psychoanalytic experience. International Self-Psychology Symposium in Dreieich, Germany.

cF \9d!X"t9|C0

GPz)LK:N&]#T\0
;l|pKj9J6Yh0

3~A6x4LO{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自体心理学 古典心理
«《自体的分析》专业词汇表 自体心理学
《自体心理学》
我的关系性自体心理学»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