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对“依恋的舍弃”
作者: 冈田尊司 / 5691次阅读 时间: 2021年12月12日
来源: 《把不安当作朋友》 标签: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依恋 依恋障碍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K;k B1pI.W0
回避型依恋”的特征是并不寻求亲密的关系,同时对于与他人分享情绪也不感兴趣。
心理学空间*Wom ^LW


b,x)[ ~:h$Y8\0

]G%@S8c(?L @ES0心理学空间eL EEM

“回避型依恋”产生的原因

$f)gW2UZ H&J0

%hu%G5GA2E0

'\c NC+O%qLV1|}0

Eiu(h"k:|)\0婴儿时期表现出的“回避型”,往往都是因为被无视或长期处于关心照顾不足的环境导致的。心理学空间P`?3~1p*B*{

心理学空间.s*yz(^Pi${

心理学空间V x6R,}a6i,Mb8|6y

7C.|kp d^]`0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没有感觉自己和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不仅仅会失去来自母亲的关爱与照料,其依恋结构的运转也会受到破坏,使其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只能建立起冷漠、多疑的人际关系。

7IkE(km:M0心理学空间a+P?e-_D

r"nX#B3cX0心理学空间yth:t~4}o5Y_

长期缺少来自母亲的照顾,是形成“回避型依恋”的主要原因。

It G&h'Gr&x0心理学空间lf0ojy

心理学空间3A'JG"L3j C

心理学空间aai D-SdR Ir!d

明明渴求关爱,结果却只能得到责备与攻击,这样的话更容易使孩子发展成强烈的自我否定或对他人不信任的“恐惧·回避型依恋”。

U`FM ?0心理学空间_l{s%uk1bJl

/Ed)|J(qI8p+?0心理学空间;j"] Gt'b@(K

还有,母亲因为离婚或再婚,而对孩子的关心变少,照顾孩子的机会也越来越少,这样也会使依恋关系变得不稳定,孩子一旦适应了这种关爱不足的状态,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回避型依恋”。

@6k0r5w2r%@o+m6n0心理学空间3W!wg"[ j p2z#U u

(r~&NS"Vj&L`)F0心理学空间:jM5y0t\^8u


8i1s r@\+{}U0

4w9~?+e%@.p*S0心理学空间hh/mUh

佛教中对“依恋的舍弃”心理学空间i#vX!p7A b8O

1f j VY?TC9r#D {5Z0

$p G ?;}`0心理学空间1O5V!tc|C^vm%z2A b

我们都希望当自己被他人所关爱,当想要开口表达什么时,就能有人注意到我们的存在。但是,如此幸福的人是不存在的。

0Tg6C_)X0

:E+^/Uo/Y7PY/D?w1T0

X+D pda0心理学空间U&j zw/D6RU e7B

一般来说,佛教所带来的救赎,就是要让我们放弃心中“想被他人关爱”的欲望,不再像以前那样执着,这样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心理学空间#H dsL(we[

nq{iaRM:~^0

];Ql0]Brr0心理学空间o,x.{ t"_f`I5u

这也似乎是那些被无视的孩子唯一能做的事情了。除了选择放弃“依恋”以外别无他法。不再“依恋”他人,也就不会再“执着”。心理学空间I|)pp0yfW ee

XKipnFF0

&w%z8z4Q+O4{0

4W%C5t;N8hbp$V,J0实际上,以释迦牟尼为代表的那些伟大的僧人,大多也是抛家弃子,选择做一名修行的僧人,断绝了“依恋”的关系。也许,这样做确实能让这些僧人得到救赎,但是别忘了问题的两面性,那些被他们抛弃的家人又怎样了呢?心理学空间1u9nV&@C&y"Gy?I

l7Rh)O-^G` J#E0心理学空间@'cd;e5|K

OB2a B5`a&m yy0他们肯定会因为被抛弃,而在“依恋”关系上受到伤害,从此陷入痛苦之中。为了打破痛苦的锁链,而选择脱离俗世,当事者自己也许因此获得了救赎,但是被抛弃的一方,则不得不背负上比烦恼还要沉重的痛苦。心理学空间*t/? z/]n;S5F(Gn-d

-n8?*F_L\(Q;N,\!g0心理学空间/qI bfgz8fw

例如,镰仓时代的西行法师。他的出家行为,打破了妻子和子女安稳的生活状态,让他们失去了丈夫和父亲。西行曾经作为北面武士直接效忠于鸟羽上皇。在作为一名武士的同时,还拥有很高的官阶,深得上皇的信赖。然而,他却放弃自己所拥有的精英地位,选择了出家修行。虽然他已经下定了决心,而且也将家中的事情都托付给了弟弟,但是对当时还不满两岁的女儿,心中是存有一丝挂念的。心理学空间d|hDcZQp

1XbIK Er~0两三年后的某一天,西行来到了京都,忽然特别想去看看自己的孩子,于是他便来到曾经自家官邸的门前,偷偷地从外面向里观察。他看到了自己刚满五岁的女儿,穿着特别破烂的衣服,和一群身份低贱的孩子在一起疯闹。他想将女儿头发披肩、相貌美丽的样子一直留存在记忆中,可是,当女儿注意到他时,却大喊着“门外有个可怕的僧人”跑进了屋里。她肯定是没有认出自己的父亲。西行很介意女儿穿的衣服跟行为举止。于是之后没过多久,便又将女儿托付给了妻子的叔母冷泉殿做养女。
K p*`L;I!H$^(u0
~7S)vc'uT0虽然冷泉殿将她视作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疼爱和管教,但是在贵族出身、礼教和气质都甚高的冷泉殿看来,武士阶层出身的这个女儿也有其顽皮的一面,是一个很难管教的麻烦者,让自己感到很棘手。而从女儿的角度来说,得到的则更多的是被虐待、被否定的负面感觉。被父亲抛弃、远离生母、被并非真正关爱自己的人抚养长大的孩子,自然很难听话乖巧,反而会表现得很叛逆。当她长到十九岁时,才再次见到自己的父亲西行。心理学空间S%|k7J-Jy \5UF

PZD:RI*Q oz0一开始时,面对眼前这个皮肤晒得黝黑、骨瘦如柴、看起来十分寒碜的法师,她的心里还有些疑惑,不过很快就打消了这种念头,两人也聊了起来。这之后,女儿也选择了出家,去高野山做了一名尼姑。而高野山正是自己的母亲——也就是西行的妻子——之前出家修行的地方。西行一个人的行为,改变了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的人生轨迹,她们最终也选择脱离尘世出家修行。从佛教的价值观来看的话,也许正是因为西行的出家,才让妻子和孩子也看破红尘,遁入空门。

u~0Z;z)o$o%Uv0 心理学空间;c)js:XyA[

B1Kl(C S4m|+y0因为悟到了自己无论怎么寻求也不可能得到,所以干脆就放弃了,不再执念。这实在不能说是一件好事,这难道不是一个很可悲的选择吗?仅仅因为“全都是得不到的”这样的误解,就想要从此放弃。也就是说,并非因为所有人都喜欢,所以自己才得不到,只是因为自己的寻求得不到回应,便放弃不再去寻求了。(本文摘自作者:)心理学空间PVFI1h@$B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回避型人格障碍 回避型依恋 依恋障碍
«回避型人格障碍:作为避难所的社会隔离 回避型人格障碍 AOV
《回避型人格障碍 AOV》
没有了»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