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似曾相识的心理学解释
作者: 《弗洛伊德的口误》 / 4643次阅读 时间: 2018年10月02日
标签: 似曾相识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y"VN uw K0

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心理学空间)F cDK3r1`3YE4Q

弗洛伊德的口误》心理学空间^4uE!Q$_/@

}6U|#E%KS%_0实际上是第一次经历某事,但是脑海中产生了以前曾经经历过的错觉,这就叫“幻觉记忆”, DéJà VU在法语中的意思就是“似曾相识”。

:QoYo+vO3rLk0心理学空间8^j,pQ"J _,Hz

这种现象非常普遍, 20~25岁的人中间,高达80%的人体验过这种感觉。一般来讲,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逐渐递减。该现象还有其他一些变体,如心理学空间l)]5Iu H+x7uP L2a9\

     
  • “已经听过”(déjà entendu)、
  •  “已经证实过”(déjà éprouvé)、
    a-S h+@5{c._0
  • “已经做过”(déjà fait)、
    (V3p]s}'P&?@0
  • “已经想到过”(déjà pensé)、 
  • “已经告诉过”(déjà raconté)、   
  • “已经考虑过”(déjà voulu)和 
  • “已经经历过”(déjà vécu)。
    u q__s6O0 

n5}f"PWH0用最后一个变种,即“已经经历过”,或许可以更准确地描绘绝大多数“似曾相识”的例子,毕竟“似曾相识”不仅仅是视觉上觉得熟稔。心理学空间/G#C$Ti+v M

心理学空间*p~*FcSbG

心理学空间O#~%T f^+[4_s\8qn

心理学空间tI7G jF*oz T

通常来说,在某一场景中,“似曾相识”具有一种特别的出尘离世感,但令人混淆的是,这种现象到底是幻想/妄想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还是可以简单地将这种感受归结为错觉?从你的角度来说,尽管知道不曾真正经历过某事,但是这种错觉太逼真了,以至于你能预知下一步将要发生的事情或者将要说出口的话。心理学空间Gd&rh4E2h0J$R

8C-tS5I"nrp0

X8A:y[9U| {#c3N Q0前世的记忆

JWdx;x[3BI3Y*^0

nm6B:Qc/_0从其他角度来说,幻觉记忆可以被视为超自然现象的依据。即,那些人心中有了似曾相识的感觉,他们可能记得一些事情,但这些都是属于前生的往事;换句话说,幻觉记忆是生命轮回的依据,或者,通过心电感应,你唤起了他人的记忆;或者,通过某种“超感听觉”,你体验了某种情境,但实际上,你并没有身临其境。然而,上述种种猜测,都无法解释为什么你对某事会如此熟稔?以至于对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你都了如指掌——由此,说明这种现象牵扯到了某种先知先觉的能力。心理学空间A,S+ur1r'q c/MF1r

心理学空间4J(Ov#wEW

IR,X4Y5W8K&A0

-k.M,q:Z7r`\ ZD0

Q"Fa0Z.Jr(QF/wxn0

'S'|VPh6^1[0关于“幻觉记忆”的解释基于一点:你是否相信体验者真的曾经看到过,或者曾经经历过某件事,又或者曾经亲历过某场景?如果你相信体验者曾经经历过,那么需要解释的就是此人的“首次”体验,由此得出推论,“似曾相识”只不过是人们记忆的另一种方式。那些让你感到“似曾相识”的地方或者人,可能你真的曾经去过,或者真的见过,但是回忆不起来了,这种现象就是所谓的“记忆错误”。在精神分析中,“记忆错误”属于防御机制中的一种,可以这样解释:因为最初发生的事情产生了压力,即过去的事情是压力源,所以相关的记忆被压制了。心理学空间b` EsA(R&W{e

 

#^#M2XU!cS&x%y0记忆错误(paramnesia),又叫错构症,指把真正的事实与幻想混淆在一起,对记忆进行的歪曲或篡改。

e t H$K TT0
心理学空间 y L-r#Y0_.R7rb

 

@ `(I)v c5f^2A#o0心理学空间]9j.T3KeV}$DBy

%C;rd9X2C#tp0心理学空间6X/R~b1N ra"{b&G R

颞叶癫痫病患者的症状之一就是“幻觉记忆”,有时候,“幻觉记忆”就会招致病情发作。这说明,这样的现象有神经系统病因——换句话说,“幻觉记忆”的确是错觉,而且也不是事先有了相关的记忆,然后才招致发病。现在看来,对于癫痫病,在病理学上的解释应该是:颞叶的不正常分泌,诱发病人对先前记忆的错觉,病人认为现在所处的场景就是记忆中的某一场景,并且/或者还会引起强烈的熟识感。在普通人群中,某些相似的东西也会产生这样的效果,因为大脑中主管“熟悉”的中心区域看到这类东西,会产生异常的波动。心理学空间K;`/sgJiS

z5dak-RCcyq0另一种神经学上的解释就是:由于某种原因,大脑的不同部分变得不同步了(如,大脑的左右脑交流出现了短暂的中断),以至于脑子里会突然“迸发”一个念头。因此,大脑将人们完全相同的经历处理了两次,有可能两者之间就隔了一微秒(一微秒等于百万分之一秒),这一微秒可能就是产生“幻觉记忆”的原因了。

I.n-{gqE hjFT0心理学空间$rI_ C S!mI

 

~3AU9CI:FS0心理学空间,[ h YN E3j'P:[

心理学空间*C4JK;V.k4vz"P;h7K

心理学空间|Jq,\l p2yC

最后,还有一种纯心理学上的解释,叫作“限制性记忆错误”,意思是:这种新的经历确实和某种真实记忆类似,但是这种“真实记忆”几经重构和修饰,早已经是面目全非了,于是大脑启动了一种错误的关联反应。

9G1FI1Fu1U#^IQ0

4F ^J8Eh2YW0与“似曾相识”相反的就是“相逢不相识”(jamais vu),后者虽然少见,但也广泛存在。一个人无法认出某些自己本应熟悉的事物,比如走进自己的房子里,却认不出来了。“相逢不相识”的病理表现为无法描述人和事的轮廓,比如“脸盲症”,就是无法识别人脸,这通常和大脑受损有关。心理学空间y+a%{9Q4UA

 

*?P8bzeeI#yJu'S0脸盲症(prosopagnosia),是面部辨识能力缺乏症的俗称,又名面孔失忆症、面容失忆症,症状表现为(1)患者看不清别人的脸; (2)患者对别人的脸型失去辨认能力。心理学空间pd y q9U u^9i

i'dAa)B'r0e7^3Z0 

V{:g AIpb%R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似曾相识
«关注重要之事,而非紧急之事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为什么认为自己会赚10%以上的你,股票年收益率只有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