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生孤独感及其专业发展影响研究
时间:2014年09月09日|1856次浏览

高师生孤独感及其专业发展影响研究

韦耀阳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1

 

摘要: 孤独感作为一种不健全的心理现象,对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大学生孤独感形成的原因有个体人格因素、自尊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环境变化几方面,并且孤独感对专业发展有影响。针对其消极影响,提出了人格培养及社会支持两方面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师生    孤独感    人格     社会支持   专业发展

Abstract: Loneliness as a not sound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has great impact on the daily lives of college students which can not be ignored. The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loneliness due to individual personality factorsself-esteem factor social support factors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o onand loneliness has an effect o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 its negative impact coping strategies on the two aspects of personality  shaping and social support have been put forward.

Key words: high teacher-student university    loneliness    Personality  

social support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1.引言

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缩短,而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在加大,因而现代人对“孤独”的感受也在加深。临床有关资料表明,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通病[1]孤独感指是当个体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距离时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2]。它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负性情绪体验虽然轻微的,短暂的孤独感不会导致心理与行为的紊乱但长期的或严重的孤独感则可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人的心理健康水平。因之而出现的各种无聊发泄的攻击行为或其他行为问题,以及各种心理疾病和思想问题,理应引起人们的关注。

而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 他们在积淀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望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与认可,渴求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需要友谊的滋养与爱情的抚慰以从中获得激励,自信和归属感。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满足,因而与其它年龄阶段的人相比,大学生孤独感表现得尤为强烈,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疾患和思想问题,以及一些无聊的恋爱、发泄、酗酒、攻击甚至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感心态有关。此看来,孤独感是每个人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而高师生是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有着大学生孤独感的共性,他们毕业后担负着塑造下一代心灵的特殊使命,其心理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下一代的成长。而国内外对高师生孤独感的研究不多,因此研究高师生孤独感及其专业发展影响有着重要意义。本研究试图对影响高师生孤独感的原因进行分析,及其对专业发展影响进行探讨,试图寻找可以减轻孤独感对专业发展的消极影响的策略,供师范院校的学生及教育工作者参考,并为学校心理卫生工作提供依据。

2.高师生孤独感形成原因 

孤独感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的产生、发展与个人的社会交往和人际关系状况密切相关。本文着重从个体人格因素、自尊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环境变化几方面,来探索高师生孤独感形成原因。

2.1孤独感与人格特征

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人格特征。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3]

    2.1.1对他人和自我的消极评价 

孤独感与其人格特征的相关研究,生动地刻画出有孤独感的人那张毫无生气的沉闷的面孔。研究者发现,在孤独项目上的得分与在害羞、自我意识、低水平自尊上的得分相关[3]李传银曾以UCLA孤独量表对235名大学生作过测试结果发现:过分内向、神经质、孤僻、情绪不稳定、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自我评价低而且抑郁情绪普遍高心理健康水平低在孤独感上得分也较高孤独的人可能更内向、焦虑对拒绝反应更敏感并且更容易抑郁[4]。什么使得孤独的人产生这种不友好的表现?可能是在人际交往时,孤独者他们对自己和对方的评价极端消极。他们总是对自己和他人持消极的评价,自己很难信任他人并倾向于认为别人也不信任他,所有的这些表现又都会给别人一种不友好的感觉,从而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使孤独者更加孤独。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对许多身处大学校园的学生来说,孤独仍然是一个存在的问题。

2.1.2基本社交技能的缺乏 

社会技能是指如何进行令双方都觉得有价值并感到愉快的交谈的知识[3]常有这样的人群,他们乐意与别人交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谈就会出现困难,可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社交技能。正如以下几个研究所提示的,缺乏社交技能使得孤独的人陷入了孤独的恶性循环,而发展社交技能的最佳途径是进行交谈练习。由于通过与他人交往有困难,缺乏社交技能的人更没有机会去训练社交技能,所以,难以有持久的朋友。由于考虑到交往模式jones及其同事通过与孤独的和非孤独的人分别进行交谈,发现在孤独项目上得分高的人对他们的伙伴不太感兴趣,关于对方的问题提得很少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3]。所以,我们常常感到与孤独者交往很无趣,他们不知道这种交往方式是怎样赶跑了潜在的朋友。一些研究者考察孤独者和非孤独者使用自我暴露的方式,结果发现,那些孤独者不是很清楚什么时候该自我暴露,以及暴露多少比较合适的这一社会准则。所以,当别人期望他们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很少;而当别人不期望他们过多暴露时,他们却暴露得太多。结果,别人认为他们是冷淡的或不可思议的,也据此作出相应的反应。当研究者考察孤独者和非孤独者自我暴露的量多少时,也得到相类似的结果,孤独者通常更少暴露自己。孤独者因为采用消极的交往方式,并缺乏必要的社交技能,而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的友谊。与这些人交往常常让人感到不愉快,于是他们很难建立有助他们发展社交技能的良好而持久的人际关系,因而难以摆脱孤独。

2.2孤独感与自尊

我国学者张静认为:自尊是个体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对自我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由自我价值感和自我悦纳两部分构成【9】自我价值感是指个人在社会生活中,认知和评价作为客体自我对社会主体以及作为社会主体的自我的正向的自我情感体验,它对个人的认知、情绪、行为具有一种弥漫性影响[5]。自我悦纳是个体对自身的生理特征、能力、价值的评价和接受[5]

马伟娜等通过路径分析发现:生活事件对情绪起直接作用,通过自我价值感对情绪产生间接作用,同样的生活事件发生在自我效能感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情绪体验[5] 自我价值感低的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低,在面临挫折时容易形成和表现出不健康的心理行为倾向,他们常会感到学习、人际等方面的无能为力, 从而容易产生孤独、焦虑、自卑等强烈的负性情绪;而自我价值感高的人相信自己具备应付生活事件的能力,能较快调整自己的心态,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国外的研究也认为自我价值感与孤独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

高自尊的大学生常情绪愉悦平和,有更高的自我评价,他们尊重自己,认为别人也尊重他们,因而比较好相处,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较高的自我价值感,在与人相处时会以积极友善的态度行事,从而减少孤独的体验;但在大学生中也有一部分人低自尊学生,对自己认识不足,过分贬低自己,认为别人也会否定他们, 具有严重的自卑感,在人际交往中容易出现退缩行为,减少或放弃与其他人的交往与接触,与朋友、家庭共度的时间较少,更少参加聚会,有更少亲密的朋友,这样易产生消极情绪,这种情绪会使个体更敏感,使个体在人际交往中,更容易产生较大的无助感和孤独感。

2.3孤独感与社会支持

从健康心理的立场看,社会支持被界定为一个人通过社会联系所获得的能够减轻心理孤独反应,提高社会人际适应能力的影响。这种“社会支持来自于家庭成员、亲友、同事、团体、组织和社区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各种帮助人”(李强,1998)。

大学生的社会支持主要来自家庭、学校和同伴。而大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在进入大学后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纵向、家庭内支持为主,向横向、外部化发展,这时候同伴间的友谊上升到重要的位置,友谊为大学生提供了一种亲子关系难以替代的独特视角,帮助解决问题,减轻孤独感。高社会支持的个体能和别人互动,存在于一定的团体中,得到别人的尊重和关心,会感到自己生活在一个充满温暖的环境中,不会体验到孤立无伴当遇到压力情境时,可以获得来自他人、团体的帮助,缓解无助、抑郁、焦虑情绪的产生,避免孤独情绪。但有的大学生虽然拥有大量的社会支持,但未能构建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即没能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由于缺乏社交技巧、过于自负、退缩、恐惧等原因,一些大学生与同学间的人际关系不协调,与教师间的关系冷淡,此外可能是,大学生遇到困难时,却拒绝别人的帮助,不屑于寻求社会支持,那么可能会因此形成孤独,因此个体对于社会支持的利用度是十分重要的。此外,低社会支持的个体因受到来自家庭,同伴,学校的心理或物质支持少,更容易形成孤独。

2.4孤独感与环境变化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面临着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一般要远离家乡和亲人而大学里的社会关系又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由于没有独立生活及在外的经验面对社会化的大学生活往往会感到陌生与不知所措。大学新生很容易产生生活人际交往学习适应不良的问题内心充满着远离父母、失去中学知心朋友的孤独悲哀感。此外高中阶段大家目标比较一致在统一目标追求下易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而进入大学以后由于目标分散加上大家来自四面八方家庭与社会背景不同各人的志向与兴趣也不尽一致因此虽然大学的交往范围扩大了大家又为同龄人但人际关系客观上较难建立大学生要找到一个在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需较长时间的努力。这样在陌生的环境里形只影单孤独感油然而生。

3.孤独感对专业发展的影响

大学生的学业成绩也是学校和社会衡量学生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而孤独感这种情绪体验对学业成绩有影响,法国文学大师罗曼·罗曾说,力量在孤独中默默生长,适度的孤独可以为个体孤独体验之后的活动提供动力。前苏联的作家高尔基也肯定了孤独感的积极作用,他在谈及罗曼·罗兰的孤独感时说:“对于罗曼·罗兰这样的人,孤独使他更加深刻、更加明智地知道观察生活的需要”[6]。可以看出适度的孤独感是有积极作用的。但西方心理学研究中的主流观点是孤独感为一种令人厌恶的、消极的体验。而国内的一些研究发现,孤独感并都不是消极的,但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目前还较少。本文着重从孤独感形成原因这些方面来探讨对学业成绩的影响。

3.1人格方面

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与其人格因素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BlickleG1(1996)经过实验研究证实人格因素对学习成绩有一定的影响;LeinoJ1和LinstedtJ1P1(1989)等的研究认为,包括人格特征等在内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的高低是造成学习成绩优劣的最主要原因。有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成绩与其个性有一定的相关性内向或倾向内向型个性的不及格率低于外向或倾向外向型,情绪稳定、性格偏内向和非精神质特征可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心理控制源偏内控者学习成绩高于偏外控者。即情绪稳定,不易受不良情绪的困扰,有良好的自制能力是可以促进学习的。但国外研究结果相反,个性特点中的自我效能感、归因倾向、习得性自暴自弃、意志等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也影响。即较高的自我效能感,正确的归因方式,坚强的意志都可以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因此目前国内外对个性因素的研究结果存在着较大差异,这可能是与文化差异以及学习成绩评价的不同相关。但总的而言,个性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影响作用是巨大的。一般来说,在人格特征方面表现为,与人交往的愿望强烈愿意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具有较强的交往能力;具有开朗、乐观、豁达、自信的性格特征;情绪稳定,不易受不良情绪的困扰,具有这些积极特征的大学生一般可能体验到较少的孤独感,因此可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及其学业成绩。在人格特征上具体表现为,凡事被动、消极的态度,对自己和他人消极的评价,严重的表现出冷漠、态度;内向忧虑抑郁,紧张,缺乏自信心,情绪不稳定内心不安易受不良情绪的困扰,较难集中精力于学业;缺乏社交技能,过度的自我消极情绪体验。在内向因素的作用下则会进一步加深内心的冲突和不安因为缺乏正常的沟通和渲泄的渠道。具有这些消极人格特征的大学生可能会体验到更多的孤独感。总之,人格特征上表现为无精神质,乐观,自信,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学生通常体验到更少的孤独感,尤其是情感孤独,情绪较稳定,学习成绩较好。

3.2社会支持方面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对于各方面关系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这种需要不仅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这包括物质上的直接缓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等等,更重要的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也即个体所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一旦这两个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度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大学生就会孤立无助,认为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以及接纳自己,从而产生孤独体验。在社会支持网络中,获得同性朋友和教师,父母的价值肯定、指导性和情感性支持越少,互选朋友越少,同伴接纳水平越低,其孤独感越强导致一些消极情绪,出现一系列生活,学习适应问题,可能影响到学习成绩。韦耀阳2005对高中生的社会支持状况和孤独感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社会支持度越高 , 被试的孤独感就越低;来自父母、教师和同伴的精神和物质上的社会支持越多, 他所感受的孤独感就越少,受到激励越多,更激发学生学习。一般来说,来自老师支持,鼓励,家长理解,尊重,同伴接纳的学生,较少体验到孤独感,不良的情绪在老师,家长,同伴理解,支持下得到宣泄,因而学习成绩不会受阻。

3.3自尊方面

高自尊的学生通常在日常生活中有较高的自我价值感,相信自己具备应付生活事件的能力,能较快调整自己的心态,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应对生活中的负性事件,一般来说,高自尊的学生也具有较高的学习效能感学习效能感是指个体的学业能力信念是学生个体对控制自己学习行为和获得学业成绩的能力的主观预测和主观判断是自我效能感在学习领域内的表现它通过一定心理机制发挥对学习活动的调节作用进而影响学业成绩。学习效能感较高的大学生对学习活动投入更多,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十足相信自己能够掌握课业内容也相信自己能够应付学习各方面的问题,减少了无用感和抑郁情绪,也较少体验到孤独感,不易受其它不良情绪干扰,因此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而低自尊的学生,有较低的自我价值感,过低的评价自己,自卑感强,学习自我效能感低,具体表现为在学习中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信心不足,对学业成绩期望较低不能灵活地完成学习计划容易焦虑,易产生无助感,孤独感,导致学业成绩较差。

3.4环境变化方面

孤独感虽然是一种主观个人体验,然而它的产生与发展显然与个体所处的环境变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由中学升入大学,由于角色和环境的变化,许多大学生都面临着对大学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环境等适应问题。学习环境方面的变化表现:由于进入大学,需要建立新的学习目标,而大学里大家的学习目标分散,在大学里要找到一个在某方面有共同追求的朋友,比较难,因而孤独感油然而生,容易在学习上产生无助感。此外大学老师的教育方法不适应,不会自学,使其感受压力,也易产生孤独感。生活环境变化表现:由于来自不同地区,其生活习惯,文化习俗的差异和气候差异, 从而使这些学生生活节奏失调, 使他们产生对中学时代的眷恋,从而感到孤单,无助,恐慌,情绪受到影响,从而不利于学习成绩。人际环境变化:进入大学,面对着陌生的人群,要尽快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较难,此外面对着大学校园的恋人成对,而已进入青年中期的大学生性心理逐渐发育成熟,他们渴望建立亲密的恋人关系,一旦没满足,就易诱发孤独感,产生无助感,也影响到学习成绩。 

4.应对策略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孤独感与众多因素有关,且孤独感对专业发展有影响。对于高师生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减少孤独感对专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4.1人格培养

人格的形成,是在先天的素质和后天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个人的

主观努力也起了比较重要的作用[7]对于有孤独倾向的高师生来说,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自身的培养:

首先,提高自我认识和自我调控能力,正视孤独,挑战自我,找出自己心理问题的根源与危害[7]。大学生应正确认识自我与现实的关系,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优点与不足,对自己的友谊与爱情、学业成绩等确立合理的期望值,做到既不盲目自负,又不自我贬抑。同时在自我调控能力方面,要善于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使自身情绪稳定,保持愉快的心情。此外要提高自身对周围不良社会现象的分析和判断能力,正确看待社会与人际关系中的冷热,分清是非,克服情感体验的局限性。锻炼自己的意志,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加强自信,完善自我,最终走出孤独。

其次,掌握交往的技巧和艺术。大学生应当充分认识到人际交流是一门艺术,应该把它当作一门知识来学习,应虚心学习别人成功的交往经验。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消极的暗示自己,而要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鼓励。从而增强必胜的信心,争取交往的主动。积极改善交往措施,学会适当的暴露自己,增加彼此的信任感,学会运用语言正确表达对他人的好感,学会倾听,学会心理换位,学会尊重他人的隐私和习惯等。注意在人际交往中遵循平等、互利、信用、宽容的原则。

4.2社会支持

对高师生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一般要从家庭,学校和同伴几个方面来做,家庭不仅要给高师生提供物质上的支持更要从精神上进行家长要尽可能创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气氛并对孩子有充分的信任同孩子加强交流。学校方面,首先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给他们提供活动和交往的机会,鼓励他们多参加集体活动,将自己融入集体中。鼓励孤独的高师生勇敢地走出狭隘的自我交际圈子。此外,要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有意识的帮助高师生正确的认识自我,对自我产生肯定性的评价,从而切实的去完善自我,理智的控制自我,走出不良自我认识的误区。最后,学校要以公正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师生间加强沟通特别是要对学习成绩差,性格内向的学生给与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在交友方面,家长和学校要多鼓励高师生间建立平等信任的伙伴关系提供给他们此方面的技巧,这样高师生同伙伴间的交流增多,可以提高高师生应对挫折从而减少孤独感。同时要培养高师生对社会支持的感受能力高师生感觉到了较多的社会支持,他们自信的水平会提高,减少孤独感。

参考文献:

1谢华,苟萍.近十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孤独感本土化研究综述[J].当代教育论坛,2007(11).

2常若松等.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应对方式特点的调查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5).

3黄洁华.人本主义对孤独感的相关研究综述[J].广州医学院学报,1996(1):96一98.

4罗标,陈维.大学生学业成绩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5贾晓宾.青少年孤独感的心理因素探析[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6).

6蒋艳菊等.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5,28(3):690-693.

7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C].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 

标签: 孤独感  影响  专业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