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性格的力量

定价 ¥36.00

性格的力量

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纽约时代周刊》的保罗·图赫(PaulTough)先生为此走访了全美顶尖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教育改革派人物,长期跟踪许多教育机构的运行状况,结合不同学术领域众多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其中某些专业实验的调查持续时间已近40年且至今仍在继续跟进),第一次用科学的手段为我们剥开了性格的神秘外衣。

性格的力量:勇气、好奇心、乐观精神与孩子的未来

作者:(美)保罗•图赫(Paul Tough)著

出版: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3-5

平装:16开222页

ISBN:9787111421917

定价: ¥36.00

作者简介

保罗·图赫(Paul Tough),《纽约时报周刊》(New York TimesMagazine)的编辑,他长期以来深入研究并撰写了大量教育、儿童性格开发、贫困与政治方面的文章,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周刊》的封面文章“性格教育”“收入差距”“奥巴马的反贫困政策”等。同时,他还身兼美国公共广播电台“美国人的生活”栏目的记者、OpenLetters的创刊编辑。他的作品也经常出现在《纽约客》(New Yorker), 美国知名网络杂志Slate,《绅士季刊》(GQ),《时尚先生》 (Esquire)等杂志上。

编辑推荐

中国有“拼爹游戏”,美国有“幼儿之战”,亲子教育历来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人父母者,总是希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往往在不经意间对孩子寄托太多的期望。那么,我们到底怎样做,才能打破“龙生龙凤生凤”的诅咒,帮助孩子走上幸福快乐的人生旅程?

为什么有些孩子能迎来美好的成功,另一些却只能面对凄凉的失败?

为什么有些孩子会不断前进?有些孩子却自甘沉沦?《人物杂志》《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环球邮报》《出版商周刊》《科库斯评论》《华盛顿月刊》《克利夫兰老实人报》等权威媒体重磅报道!

著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天下女人幸福力课程首席导师海蓝博士,畅销书《给你爱的人以自由》作者冉云飞,畅销书《习惯的力量》作者查尔斯·杜西格,畅销书《这里没有小孩》作者亚历克斯·克罗威兹 联袂推荐!

我们应该如何引导下一代远离失败、走近成功?

研究者和教育者第一次用科学手段为我们剥开人格个性的神秘外衣,揭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方面:有些父母帮助孩子为成年做好了准备,有些则没有。

保罗·图赫借助大量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性格,即: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各种品质。

孩子的成长无法重来,因此,我们必须懂得如何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情。《纽约时代周刊》的保罗·图赫(PaulTough)先生为此走访了全美顶尖教育专家、心理学家、脑神经科学家、教育改革派人物,长期跟踪许多教育机构的运行状况,结合不同学术领域众多专家的实验研究成果(其中某些专业实验的调查持续时间已近40年且至今仍在继续跟进),第一次用科学的手段为我们剥开了性格的神秘外衣。

通过作者的亲身经历以及书中讲述的那些孩子们的故事,父母们会反思自己与孩子相处的方式,更理性地看待孩子的成长历程,并有意识地帮助孩子为成年做好准备。

内容推荐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

来自美国最新的幼儿教育理念,摒弃传统教育的智力偏见,以专注力、自控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等品质塑造为核心,从小培养孩子的好性格!

这本发人深省、值得期待的新书必将彻底转变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

好性格让孩子受益一生!

目录

中文版推荐序 海蓝博士

前言

第一章 问题儿童都来自异世界? /1

01改变,没那么简单 /1

02不幸的孩子也都是相似的 /7

03童年的创伤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8

04消防队效应:别忽视幼儿的感受 /10

05无论你是否觉察,所有的经历都会写在孩子的身体里 /12

06生命不能承受之压 /15

07富人的小孩为什么更聪明 /17

08在原子层面,找到问题的根源 /19

09慈爱的鼠妈妈培育出优秀的鼠宝宝 /25

10别担心“宠坏”孩子 /28

11你帮孩子储备自信了吗? /31

12幸福是一种能力 /33

13身处窘境,怎样做才能成为一名好妈妈 /36

14家是永远的港湾 /37

15改变,远离宿命的诱惑 /39

第二章 塑造孩子的黄金性格 /45

01史上最有创意的课堂 /45

02后天培育的乐天派 /47

03优质教育的代表 /50

04性格力量和美德 /53

05自控力和意志力 /56

06物质激励是白费心机 /59

07专注力 /61

08责任心 /64

09自控力 /65

10勇气 /68

11成就未来的7种性格力量 /69

12要成功,首先要学会失败 /74

13自律性 /79

14好习惯 /84

15身份效应 /87

16性格成绩单 /90

17失败是成功的“捷径” /93

第三章 学会思考 /97

01慢动作,多思考 /97

02失败不是宿命,只是一种选择 /103

03一位女象棋手的故事 /106

04另一种关爱 /109

05天才象棋手的成长 /113

06成败之间 /116

07奇迹创造者 /118

08真正的快乐 /123

09乐观与悲观 /126

10一场完美的比赛 /129

11未知的可能 /132

第四章 孩子的成功之路 /137

01大学的谜题 /137

02最后的赢家 /139

03幸运儿 /142

04弥补差距的5种关键能力 /145

05重塑命运 /150

06艰难的蜕变 /153

07我有一个梦想 /155

08缩小差距的最佳阶段 /158

第五章 成长的完美路径 /163

01精英阶层传统教育体制的致命弱点 /163

02找到最好的抚养方式 /168

03我们的出路何在 /171

04一种乐观的教育改革模式 /175

05帮孩子走上成功之路 /180

致谢 /183

注释 /187

媒体评论

《性格的力量》总结了几十年来关于孩子为什么成功的研究结论,为家长究竟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为什么要培养孩子的素质提供了丰实的科学依据。也例举了大量生动的案例供家长思考和参考。我个人认为,在强大的应试压力环境中,为我们究竟应该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何处指明了方向,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的必读书。没有一种成功能够替代教育孩子的失败。教育成功的第一步是方向正确。这是一本指导方向的书。

——海蓝博士 著名儿童心理教育专家,天下女人幸福力课程首席导师

把认读卡扔到一边吧——勇气、性格与好奇心远比认知能力更重要。毫无疑问,这本书将让我们从儿童教育的误区中拉出来。

——《人物杂志》(People Magazine)

图赫先生的新书《性格的力量》,是大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与其在学校改革第一线亲身经历的结合。他指出,对孩子的成功来说,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性格,而父母和学校在塑造这些成功性格的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这本书令人深思,给人启发。它让我变成乐观主义者,而不是宿命论者。

——玛格丽特·温特(Margaret Wente),《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

《纽约时报》的图赫先生彻底扭转了我们对儿童教育问题的传统认识,他认为,无论在学校还是生活中,坚韧、自制、好奇、责任心、勇敢和自信等非认知技能都是成功的关键……这本语言精彩、观点新颖的书对所有关心美国儿童成长的人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科库斯评论》(Kirkus Reviews)“重点书评”

图赫以亲身经历诠释了儿童教育的最新理论。诸多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单亲母亲和科研人员的亲身讲述,验证了图赫的科学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性格为基础的全新学习模式。

——《出版商周刊》(Publishers Weekly)

对教育工作者来说,《性格的力量》绝对不可不读。这本趣味横生的书告诉我们,有关儿童培育的传统思维完全错误。

——《学校领导简讯》(School Leadership Briefing)

培育一个成功的孩子绝非易事。关于如何让孩子学会成长并走向成功的思想并不少见。保罗·图赫总结了儿童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并采访了很多对教育和儿童未来的传统认识发起挑战的教育者和改革家。现在,他把这些改革理念变成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所有父母都应该看看这本书。

——查尔斯·杜西格(Charles Duhigg),《习惯的力量》(The Power of Habit)作者

我希望我能把这本结构紧凑、观点清晰、文笔清新的好书呈现给所有父母、教师和政治家。归根到底,这本书的核心就是:成功的关键在于性格,而不是认知能力,而且性格是可以培育的。《性格的力量》将改造我们认识儿童的思维。但不仅于此,它还给我们带来了希望。

——亚历克斯·克罗威兹(Alex Kotlowitz),《这里没有孩子》(There Are No ChildrenHere)作者

在这本趣味横生但却意义非凡的著作中,图赫解释了生活在社会经济两个极端的美国儿童为什么偏偏会遗失这些最有价值的经历……揭示出美国儿童的极端性:对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坚不可摧的安全网几乎锁定了的未来;对穷人的孩子,前途却充满未知变量。

——安妮·墨菲·保罗(Annie Murphy Paul),《纽约时报》

这本引人入胜的新书给关于学校改革的这场大辩论开启了一扇光明之窗……图赫为我们诠释了一系列性格特征——显然,心理学家、经济学家和神经学家们的研究为我们揭示了贫穷与教育之间的交集。

——托马斯·塔克(Thomas Toch),《华盛顿月刊》(The Washington Monthly)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以及书中摆脱逆境的孩子和帮助他们的那些人……这本书不仅有深入的理论研究,更有痛快淋漓的语言和发人深省的启迪。

——西沃恩·克里尔思(Siobhan Curious),Classroom as Microcosm

《性格的力量》引导读者快速浏览了现时的学校状况以及最新的研究成果,并辅以生动的事例——逆境中的孩子如何摆脱命运的枷锁,以及富裕孩子在培育性格力量过程中遭遇的阻力。

——詹姆斯·斯维尼(James Sweeney),《克利夫兰老实人报》(Cleveland Plain Dealer)

这本精彩纷呈的新书也为学校改革开启了新路,这些建议或将彻底改造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尤其是针对低收入社区的学校。

——杰伊·马修斯(Jay Mathews),《华盛顿邮报》(Washington Post)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02找到最好的抚养方式

现在,在思考成功和失败时,我很少会想到自己的理想,而是更多地会去想我的孩子——艾灵顿。在我的感觉中,我或多或少已经兑现了自己的梦想。但是艾灵顿呢?一切皆有可能。我是在艾灵顿出生时开始筹划这本书的,并计划在他度过第三个生日之后出版,因此,我撰写这本书的几年时间,按照神经学家的观点,恰好与艾灵顿人生中最关键的阶段不谋而合——因为这也是儿童发育最重要的阶段。撰写这本书的过程,尤其是与大脑研究(如本书第一章所述)领域的不期而遇,对我认识如何成为一个好父亲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艾灵顿出生时,我还是一个因为认知假设而焦虑不安的父亲,担心他不会在自己的人生中收获成功,于是,我把一大堆智力认读卡和莫扎特的CD搬进产房,每天用这些启发工具对他狂轰滥炸,直到他在幼儿园入园考试中拿到了一个让我心满意足的成绩。但我接触的大脑研究学者却指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方向。他们指出,人生最初几年的确是儿童大脑发育的关键阶段,但是在这段时间里,他们最应该获得的能力却不是通过认读卡可以得到的。

这倒没有让我突然开始不再关心艾灵顿的阅读、写作或是加减法计算能力,但它的确让我相信,不管我是否关心,艾灵顿迟早都能掌握这些能力,原因很简单,他毕竟是在书香门第里长大的,他有一对喜欢阅读和对数字有着敏锐感觉的父母。相反,我唯一不敢确信的,就是他的性格。

诚然,在谈论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时,使用“性格”这个词会让人觉得有点荒唐。人的性格培养的确取决于文化、家庭、基因、意愿和命运之间的交互作用,而且这种作用也确实存在着我们无法解释的诡异和神秘。但我认为,新一代神经学家最有意义的发现,就是新生儿脑化学与成年心理学之间强大的关联性。这些科学家们发现,作为人类最高贵、最复杂的品质,性格最根本的内涵源于婴儿的发育期,在他们的大脑和身体中,某些特定的化学物质发生了最普通的机械性互动反应。显而易见,化学绝不是命运。但这些科研人员却告诉我们,造就一个勇敢、善良、聪明、有好奇心的成年人,最可靠的方法就是保证在他们还是婴儿时,让“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正常发挥作用。如何做到这一点呢?这并不神秘。首先,尽可能地保证他们免受严重创伤和长期性压力;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为他们提供一种安全稳定的抚养关系,确保这种关系的另一方至少为父母之一,当然,最好是父母两个人。

在艾灵顿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对我影响最大的研究来自迈克尔·米尼。虽然羞于承认,但说句实话,每当我和小艾灵顿一起玩的时候,经常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幼鼠。实际上,我一直在思考,做一个坚持“舔舐-抚摸”抚养模式的母鼠到底意味着什么呢?我发现,那些采取高LG式的母鼠显然不属于直升飞机式的父母。它们不会焦虑不安地在幼崽头顶盘旋缭绕,也不会一刻不闲地舔舐和抚摸幼崽。它们的“L/G”会更多地体现在一种极端特殊的情况下:自己的孩子正在承受着无法承受的压力。似乎母鼠只是想通过重复让幼崽们掌握一种有价值的技能:如何管理过热的压力系统,并使之恢复到安静状态。对于人类的婴幼儿,我认为,这种能力表现为在经历了暴怒或是受到严重惊吓之后能尽快地恢复平静,而这也正是我在帮助艾灵顿学习如何面对生活时最看重的东西。说得更明白一点:我不会舔舐我的儿子。说句实话,我甚至很少抚摸我的小艾灵顿。不过,如果将这种高“L/G”的抚养模式转化为适应人数的方式,应该体现为大量的安慰、拥抱、谈心和保证。而在艾灵顿很小时,这也是我和妻子宝拉给予他最多的东西。我感觉,在艾灵顿处于婴儿期的时候,这些举动注定会比其他呵护形式对他的性格产生更大的影响,并进而影响到他未来的生活是否幸福,事业是否成功。

但是,随着艾灵顿的不断成长,随着不计其数的父母先于我发现,孩子们需要的不仅仅是爱和拥抱。他们还需要守纪、规矩和约束;需要有人对他们说不。而他们最需要的,则是与他们承受能力相适应的逆境,一种让他们摔倒然后又能无需帮助、独自站起来的机会。这对我和宝拉来说更难——因为与拥抱和安慰相比,它们显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且我也知道,在这个漫长而艰难的旅程中,这还仅仅是开端而已,和所有父母一样,一方面,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让孩子们应有尽有,保护他们避免一切伤害,另一方面,我们也知道,如果真希望他们成功,就首先要他们学会失败。或者更准确地说,我们需要帮助孩子们学会接受失败,克服失败。学会如何应对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的重要性显然是毋庸置疑的,这个观点也是贯穿本书各章的一个主线。而318中学的国际象棋教练伊丽莎白·斯皮杰尔在这方面就是典范。她自始至终都认为,她的学生注定要遭遇无数次的失败。而且这也是所有棋手的必经之路。在她看来,自己的工作并不是保护他们免遭失败,而是教他们如何从失败中学到东西,如何真诚地认识自己的失败,而不是敷衍了事甚至是视而不见,以及如何正视和克服失败的根源。斯皮杰尔认为,如果能做到这些,他们肯定会在下一次做得更好,就像史蒂夫·乔布斯在二进苹果公司之后所经历的那样。

经过与河谷乡村中学的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的谈话,以及随后与很多私立学校教师和学生家长的沟通,我发现,对所有看过《纽约时代周刊》这篇关于性格的文章并且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话题的人来说,这正是他们最担心的东西:为了让孩子们远离逆境,他们接受了太多的庇护,以至于他们根本没有机会培养克服失败并从中汲取教训的能力。在对河谷中学进行调查时,我经常感觉到,当下富裕阶层中弥漫着一种莫名的焦虑情绪,人们觉得,美国精英阶层的传统教育体系已经出了问题:尽管顶级的高等教育机构可以为我们的年轻人提供最炙手可热的文凭,纯熟高超的解决问题能力,但却不能让他们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成功。今天,在成功的企业家当中,来自美国顶级大学的毕业生越来越屈指可数\[4\];敢于突破传统、离经叛道的人越来越少;真正才华横溢的艺术家日渐稀少;实际上,除了投资银行家和管理顾问之外,一切都在越来越稀缺。最近,《纽约时报》披露,在2010年毕业的普林斯顿大学学生中,36%进入金融业,还有26%进入了以普林斯顿命名的各类服务业,尤以管理顾问为主\[5\]。换句话说,这批毕业生的一半以上最终落脚于投资银行业或咨询业,而且这还是金融业在2008年濒临崩溃的时候。(而在经济危机爆发之前,在这两个行业就职的普林斯顿大学毕业生比例更是高达3/4左右。)

某些分析师认为,我们把众多最优秀、最聪明的年轻人送进这个不以体现个人成就或深层次社会价值而著称的行业,这正验证了很多河谷中学教师的担心:尽管孩子们学习非常勤奋,但却从未面对艰难的抉择或是真正的人生挑战,尽管他们在进入成年人的世界时不乏能力,但最终还是茫然而不知所措。2010年,一位名叫郭庾信(JamesKwak)的经济学博主兼法学教授发表了一篇意义深邃的博客\[6\]:“为什么哈佛大学的孩子们会一股脑地涌进华尔街?”在从哈佛大学毕业之后,郭庾信和很多同学一样,找到了一份管理咨询师的工作。他在博文中解释,之所以会有如此多的人踏上这条充满艰辛的路,并不是为了钱;而是因为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创造了一条简单易行而且难以抗拒的道路。

郭庾信写到,对于典型的哈佛大学本科毕业生,他们“考虑更多的,是担心自己不会成功,而不是到底要做什么的具体愿望。”他解释说,常青藤学生在学生时代的选择依赖于两个决策规则:①尽可能不排斥任何选择;②只做有利于提高未来成就、超过预期的事情。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的招聘者深谙这种心理学\[7\],而且将之运用到了极致:虽然这份工作具有高度的竞争性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应聘和受聘过程极为严格,而且具有可预测性。此外,招聘者还会明目张胆地向大学高年级学生坦言,加入高盛、麦肯锡或是类似公司,意味着他们没有做出任何选择——他们只是在这里花上几年的时间赚钱,招聘者或许会这样建议应聘者:首先要尽可能地适应社会,然后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去决定自己到底想做什么,以及到底要成为怎样的人。郭庾信在博客中写到,“对那些不知道该如何在开放经济中找一份工作的人,以及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通过考试才能获得社会尊重的人,所有这一切的到来都是顺其自然。”

标签

孩子 性格 育儿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健康自助 » 亲子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