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饒的意義之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
作者: 李安 / 16436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2月08日
来源: 放映周刊 标签: 李安 影评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院線】  豐饒的意義之海──《少年Pi的奇幻漂流》心理学空间T Ae+h}

&C6E*p)[`~4q,k0導演:李安  

({!~m m"F6y,hh4w0

9rr8Zc(}rF;Jw+J0演員:蘇瑞吉夏爾瑪、伊凡卡漢  

(Du&l\)v;k4Yi0心理学空间;Tt_0@ dJ%|)w5}

出品:美國/2012  

)`z K}9b;e'r*bW EU0

gv hd"b*?5lh4G0發行:福斯    

4|V jw{E"e0                 

文 /楊皓鈞心理学空间-r.u8fYQ G.I

心理学空间 a^q0q AFo k!^!d!G

                  《少年Pi的奇幻漂流》不是印度男孩版的《浩劫餘生》(Cast Away,2002),猛虎理查帕克也並非足球威爾森的替換友伴,這場驚險海難後的餘生漂流記的要旨,更不在於讓觀眾「見證」英雄歷劫生還的不凡、相信眼前的一景一物,它反而訴求於打破直觀表相,透過敘事框架的驚人反轉,進而思考複雜而多義的生命本質。心理学空间aZh,F5{

心理学空间)b v#i0{wL

y[C"`c H2\Cj0心理学空间|G+[3IQ d$WxT

在視覺上,本片驚心動魄的海難、栩栩如生的猛獸、幻夢般的瑰麗奇景、劃時代的3D感官體驗在片商鋪天蓋地的宣傳造勢下,成了必看的重點。但觀眾若期待被「衝出銀幕」的老虎嚇到,恐怕會有些失望,3D對於李安而言是表現文本肌理的戲劇語言,而非操弄風格的炫技工具,有別於諸多商業娛樂大片,《少年Pi》的3D影像並不誇大物理空間,或玩弄迎面衝向觀眾的縱深運動,以片中主角經歷的兩場暴風雨為例,前者是生命遭逢驟變的傷逝,後者則是絕境中對冥冥中未知力量的深切質問,兩場都蘊涵了巨大的情感張力,3D攝影在洶湧海浪中注入了厚實的密度與水體觸感,讓人徹底融入於寫實的情境,而非被突出、外放的3D視覺分散焦點。本片3D的優越成果,也展現在另一個Pi於海面漂浮時的觀點鏡頭,它同時涵納水下/水上/天空的遠近層次,形成極為寬廣、包容的視域。心理学空间]kw\QSX7JV

s9t,j/SvL0心理学空间@q7_)Ro

1k`+s$Fu/UE0心理学空间6@u1\!Xi/Q3m

心理学空间.Ad$~+w q

當然李安還是實驗了不少視覺把戲,片中二度改變銀幕比例(aspect ratio),飛魚成群飛撲小船的戲中,李安透過上下遮黑把1.85:1 的標準銀幕拉寬變成2.35:1的寬銀幕比例,當鏡頭隨著飛魚的觀點,穿梭於海面上下,躍起的3D魚尾巴更張揚地在畫框外擺動;第二次他則讓畫面比例接近垂直,用神般的鳥瞰角度拍攝Pi與老虎臥在船上,海面下可看到魚群游過,這個鏡頭設計其實是向原著封面致敬的巧思,也適切地烘托了海上空蕩、死寂的氛圍。心理学空间:re*] q t%Lk

5t1u i#Tn+~0心理学空间;eXJ.]a/x$A'v

心理学空间*d2x:A ~D)Kki

片中豐饒的意象、視覺符號,不只是流動的風景拼貼,更與角色的情感、故事的意涵,緊緊扣聯。本文試圖從視覺形式、符號涵義,說明本片如何透過電影語言,來體現原著的複雜文本,並注入李安獨到的新穎巧思。心理学空间[r L#MT,?v

P fk#gqQQ*a8N0心理学空间 x+bi0u~_!k

心理学空间S4f&`8h:U\

NN2O/|5m&B`g0心理学空间 zmk E o/I"N~

鏡像與疊影的隱喻心理学空间KP1Z#duG*nQWt{@

e@2]E'_o3e{!I0心理学空间?g.S)FR

心理学空间&yOJJ_u(R

從童年開始,Pi在理查身上看見自己的人性;但船難後的漂流旅程中,理查帕克則體現了Pi的獸性。兩者看似外在分離的個體,實則為內在拉扯的孿生鏡像。心理学空间Hm2lgzo

O;U6oX.N3j5b0

)[*E |KqM)w @M0

7Pjk&x| hI0童年Pi在動物園籠中,隔著鐵欄杆與老虎對望,那是Pi對現實世界的啟蒙,也是片中人性與獸性的交錯辯證的起源。父親教誨孩子:老虎沒有靈魂,所見的只是人心情感的映射。然而,人性/獸性的二元界線,就像當時將Pi與帕克隔開、看似牢不可破的欄杆,實則存在巨大的縫隙,存在著被穿越、顛覆的可能。

JU@v\O0心理学空间Lw+xZa

p3hY@lSQ0

$x6Bf3au(TuH-ve-~$Z0鏡像的符號很早就出現在電影中,媽媽紀所游過的清澈泳池倒映著湛藍的天空,彷彿自天際划水而過。這個超現實的意象,也出現在Pi遇難漂流後的海面,夕陽將雲朵染得橙黃,海天倒映、融為一景,救生筏上孤伶的Pi被巨大的鏡像所包覆,換言之,Pi的漂流並非是僅外在世界的歷險,更是內在的自我映照、省視與蛻變。

skI-P4d+z,~0心理学空间o;n} B!JP&M V._

lwUPu0

*mBK+Ut0

R9z%BPaQ jfH0

心理学空间z+`^ dM

oRZ'h7r9U;a`S0▲全片充滿鏡像的隱喻,奇幻的海面正如一面巨大的鏡子心理学空间?YyL3FBC

心理学空间$Kq0a1f!WU

I*V[2Z&e?+oy0

Cx/^8r8y5RW0片中的攝影鏡位安排,強化了鏡像與疊影的隱喻,一般的雙人反拍鏡頭(shot-reverse-shot)鮮少讓被攝者直視鏡頭,但本片卻大量以近乎等比例的正面特寫來對比Pi與理查的臉孔,除了突顯衝突張力外,此手法更有「對鏡自照」的象徵意味。尤其一場迷茫星夜的戲中,當時Pi喪失生存物資,意識漸趨混沌,他望著帕克背影,問牠看見什麼?接著Pi往海面一看,視線潛入深海的浩瀚奇景,看見母親的臉孔、蓮花的圖騰、以及幽冥海底的沈船;隨後鏡頭高速抽離、浮到現實水面,上頭卻是漂著帕克的倒影,換言之,Pi是透過理查的眼睛,去體悟到自然界生死循環的定律,並且直視自己的傷慟陰影,沒有這隻老虎的「托寓」般的存在,他永遠無法理清自己的悲慘命運。

Ia'c(gCG3H/}0心理学空间DMzz|~

j9{zCE0] xo0

!sUt G'F,t"p$Iim0在「神之風暴」的驚濤駭浪中,Pi與老虎躲在飄搖的浸水船艙中東倒西歪,此時導演更刻意混淆、錯置Pi與老虎的視點,迷亂中一度讓人分不清Pi與老虎的關係位置。除了鏡像的擬仿、身分的錯亂之外,當Pi與帕克出現於同一畫面時,構圖上前景、背景的人與獸姿態極為相仿,宛如疊影般的分身,預告中一場被剪去的戲,更讓Pi伏行在船上、以野性的眼神瞅著帕克,一再暗示了這是一場Pi「由人成獸」的變形記。心理学空间W*X+\.C| AN!f

心理学空间K7B$U-R8@*V}(_

心理学空间 \J6bxb~ u EHx

Q[6W9?t&A0心理学空间c f:x#C5IQB u3J

心理学空间OsM0fl+v{/dc6x

心理学空间(e G+nf5`q_@"b

▲預告中出現正片被刪去的一幕:Pi如獸般伏行,與理查對望心理学空间:BAs&vip

心理学空间*Zp"A`S:LxH6\;s

心理学空间h A][z&n

"HKhw)DU0理查帕克的三位一體:獸性、人性、神性

C%u;r*r.M.fzvhD0心理学空间 Y9j:b BD}#zo

心理学空间 kIU/u'\}4AR

心理学空间dI5q-f$G}d*P7y9H1|

在表層的敘事意義上,帕克是一隻伴隨少年漂流海上的猛獸,代表自然界非理性的凶殘,而這隻從荒野撿回的老虎陰錯陽差地被取了個人名,絕非巧合。(註1

M+K0c{c7l0

AS5o }.fF!d+^0

@_2_U]y{0心理学空间"{#a8K,^+D0Km#Q

西方神話中的英雄歷險多半有降伏野獸的情節,其不僅代表人類征服自然的優越,更蘊含著人類馴化內在的野蠻、蒙昧,超脫自然至文明與理性境界的意味;因此Pi在船上的「伏虎」過程,無論你相信哪個故事版本,都可以被視為與內心獸性的對抗。當男孩從安逸的生活,墮入了海上弱肉強食的險境,從小被灌輸的科學理性、宗教慈悲只能被擱置一旁。起初,Pi還試圖憑藉著理性求生,研擬生存與馴獸計畫,在船上劃分出人/獸的位階與領域,並透過書寫文字保持瀕臨崩解的理智,但隨著一次次的凶險襲來,原本弱肉強食的對峙兩方,卻越來越像相依相存的生命共同體。

)~&H|ZA{3k[!TL4l8J0心理学空间Qj~$] l3\L h

心理学空间k)Rz#L0Ax

心理学空间)H(dC"k5b

套用粗淺的精神分析術語來看船上的空間配置,鎮日躲在小船底層的老虎,或許可被視為壓抑於潛意識、象徵本能原慾的「本我」(id),而不能殺生的宗教戒律,則是讓Pi克制自己莫淪為「野獸」的道德超我(super-ego),整段漂流中Pi不斷試圖將帕克壓制於下方、爭奪小船主宰權的對抗過程,便可引申為自我意識(ego)與潛藏獸性間的拉鋸戰。尤其理查在漂流之初幾乎從未現身,直到鬣狗殺害紅毛猩猩,Pi怒火中燒之際,牠才從Pi的「正下方」猛然躍出,「代替」Pi完成了他的復仇,兩者互為一體的對應關係,無需主人翁在片尾的懺情自白,早已不言而喻。

-f\'][[~A-A0

K#TN8J p+hZHI+[9]0

,g$@:I ^ hc4t oAl0v0

y9H$SWl:r H5T0但在人/獸之外的另一種層次上,帕克的存在更宛若宗教神祇般的象徵,人對著虛空中看不見的神明祈福消災,深信著上天對人類的眷顧與慈愛,此般巨大的集體情感投射乃是單向而非雙向流通的,我們對神的信仰缺乏實體證明,完全屬於主觀感受,而正如同童年Pi相信老虎也有靈魂、飼主深信寵物也愛著自己一般,相信「老虎」的存在,就等於是相信了「神」,以真假難辨的動物故事來對照信仰的本質,便是這個半寓言的生存故事最聰明的地方。心理学空间[!I K|h]b

6xf%Zh2U!qm7|h0

DT+lMM@0

-nO3c }Sl M"E0(印度的宗教藝術中不乏老虎的圖騰,破壞神濕婆常以坐臥虎皮的形象現身,力大無窮的他曾有徒手屠虎的傳說,這除了象徵強大的力量之外,更代表神之所以超越凡人,乃是因為其能主宰內在的獸性欲念;另一幀18世紀印度蒙兀兒帝國「勇士伏虎」的繪畫中,獸中有人、人中有獸,互為彼此拉扯的一部份,而這個動物混雜拼貼的圖像,更成了電影中某個視覺意象的靈感泉源。)心理学空间W3|%j6C:Y V2{?[+y@

:UyMt"d9[5\/x:B j0

~3t9xA-V~%[7e {W0心理学空间"a[HB z+S8A.RH

心理学空间 ^QI5U1^

;k i"BXgj0

;F~g3[%kVHP&E0▲18世紀印度蒙兀兒帝國「勇士伏虎」的民間繪畫心理学空间\2`OL7K(DhM]5@

ud O)c!O*q9t*u0心理学空间YY/V:W9mAW"^

心理学空间S rItc:uz$E

李安作者論:二元符號的曖昧對立與動態平衡心理学空间%Q:x!E nE8sRO

心理学空间(@&Nw|W6Y9I

&[#O)g yihcv0

$M;p'P&P9H8UE0從作者論的角度看李安,在「父親三部曲」之後的作品多為文學著作改編,但這些作品橫跨了各個年代、時空、類型,似乎難以統整出一貫風格或主題。心理学空间5npHh!gDi u6l

心理学空间"IQee5g%l

心理学空间$gH,t2@7R

心理学空间4bY0sB.ZC[#HC} @

李安曾在訪談中提到自己是「劇場」出身的人,吸引他的題材時常具備某種戲劇衝突的張力,從此脈絡觀之,從李安的作品總看似溫和大氣,沒有劍拔弩張、顯而易見的對抗力量,但的確可以捕捉到某種共通的二元對立特質,它可能是價值之間的衝突(理性與感性)、人與人之間的糾葛(李慕白與玉嬌龍),人與環境之間的矛盾(同志牛仔與懷俄明州),或是內心的天人交戰(綠巨人浩克)。心理学空间)qzl"znk0H0Pr

心理学空间EK AaGo3f{ z

fm YJ)Z'Qn8I0心理学空间)t B;B1o _S

然而李安對戲劇衝突的詮釋不是爆裂的撞擊,而是二元符號彼此的曖昧催化與轉變。比方《臥虎藏龍》中的李慕白與玉嬌龍的互動關係,表面上是儒家長者與野蠻千金對寶劍的你爭我奪,但象徵禮教的李慕白卻在這場追逐中,逐漸被玉嬌龍誘發出某種近乎情慾的征服與占有欲望,換言之,李慕白這個清高「儒者」的符號所對抗的不只是一個蠻橫的年輕少女,更是自身內在如「臥虎」般被壓抑的欲念(無論是對玉嬌龍實質的肉體,或是她所象徵的青春與不羈);《理性與感性》的姊妹,姊姊看似拘謹自制,妹妹縱情追愛,壓抑與外放的兩人彼此對照又相互牽引,直到結尾姊姊與心上人重逢後淚如雨下,才訴說了這個角色情感澎湃的一面。心理学空间K*F ` gY

心理学空间(^V3g&Ifh/eM(b

}(h/\ uH(Q0At1`i0心理学空间U6g9v&i/Z#B(|

將人心內在的衝突與壓抑,以迂迴溫和、細密綿長的方式呈現並化解,或許可謂李安的某種「作者印記」。以此觀之,少年Pi之中對人性/獸性的詮釋並非是水火不容的異已、有優劣階序的價值選擇,而是彼此互通,甚至必須共生存在的動態平衡。心理学空间 K j#Z gm8bOb

u_#R}8C&vt"WqB0

b*Rdu c Lx"Ga0

e*|!]9cCI6D5Yf&x;v0心理学空间%h ex!Qd$vP

q3?o%?]W/l0創造與毀滅、安逸與凶險互生的宇宙觀心理学空间 y [h6`c{4_^

心理学空间:@p9[!v(}*vpc

:I*L:n*m*`h%G`6mr0心理学空间1^6d-G+YsK

二元符號的對立、單一線性史觀是西方創世神話的特質(神與魔、正與邪、創世與末日),然而《少年Pi》中流露出的宇宙觀卻明顯選擇了東方式(尤其是印度教)兼容並蓄的循環史觀。

+l3A[2j*@6F;T,L0

X m4v-Hu!e!P yk:e i0

C.{[Vi6r/OV0L qr0

:](L9Y(y LwB0無論是Pi所見幻象中的深海燈籠魚,或是風暴中自烏雲透出的神祕溫暖光芒(其實是致命的閃電),都看似某種虛假的救贖,暗示著自然界中沒有真正的寧靜安逸,毀滅與凶險往往伴隨著希望而來,但若缺少了它們的存在,意志軟弱、欠缺警惕的人們又無法在自然中生存。

:I\2LiD9]5Aj0心理学空间&_rH9C"JG

心理学空间wE\+p3~}3|`Kh

心理学空间+I9l'T#F"q3t

這不僅是「人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儒家訓誡,背後其實更蘊含了某種「生存/毀滅」實乃一體兩面的宗教寓意。心理学空间,\8[LggQL'D~#Br6nB

`E9s_ f5]r0

Yn(YD(K$EpRo9T0

!Wv/O_gr?0j0心理学空间fR8I7y4`pxS9F

心理学空间1M7J f%n\l

毗濕奴的漂流:死亡/新生、幻夢/現實之島心理学空间4]/bb*wGMn+T$D

D8j7` h6v D-Q0心理学空间UQ1wxY&Za C

&sg$b nh3U0從「信仰」為出發的《少年Pi》融匯東、西方宗教意象,除了顯而易見的諾亞方舟(Noah's Ark)、屢受磨難且喪失至親的約伯(Job)、或是漂流海上被巨鯨吞噬的先知約拿(Jonah),都是西方家喻戶曉的舊約聖經人物。但最關鍵的神話典故,或許應屬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Vishnu)。

^z hi c??r0心理学空间/w7BHd eOno

[r2q6w9g+z'|2zU4XT0心理学空间#w{/M+@%Y @2R#k]

毗濕奴(Vishnu)在印度神話中有著多重化身,曾化為魚與龜解救世人、參與創世神話(如同在大海中以肉身讓Pi得以活命的魚與海龜)。但片中最重要的典故應屬毗濕奴的宇宙之夢(cosmic dream)。傳說中毗濕奴躺在大蛇阿南塔(Ananta-Shesha)盤繞如床的身上沉睡,漂流於宇宙之海,而他所作的夢即化為現實中人間的宇宙循環──「劫」,毗濕奴睡夢時他的肚臍長出蓮花,從而誕生梵天(Brahma)創造世界,而每逢一劫之末,破壞神濕婆(Shiva)又毀滅世界。毗濕奴如此反覆沉睡、甦醒,宇宙隨之循環、生生不息,更有趣的是,毗濕奴的夢宛若海中的氣泡般繁多,每個夢都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小宇宙。

Wt!O"xB4H_"bO0心理学空间5h3dsE(W

N{*`!R ?Q^f2s0

7vK&\t6f vt0

}1R1Ih"xI0

6t.b"R^%o3w{YmX0

G tOXB0▲印度神話經典中,有著許多關於毗濕奴與其分身的漂流神話

5`3n5a+o6@!S5Ke0心理学空间2Pt(_g'F0LM

bPl6g0x.@:X0

9b/oC2Q5W0這個曾被Pi短暫提及、有幾分神似莊周夢蝶的神話,無疑是全片最重要的宗教符號,它訴說了新生/毀滅、現實/幻夢的二元循環力量,而守護神毗濕奴扮演了這兩股力量的中介,維繫著宇宙的平衡。世界構築於幻夢之上,覆滅於清醒時刻,真實和虛幻有著同樣強大的能量,每個版本的故事都是並存不悖的宇宙。心理学空间(@rn5aA3t

#M4|#g_?b0

K r&EY2Q$pG2tE0

2Kb*o_:d N4w9o0當Pi漂流至長滿榕樹的浮島而重獲新生,看似安逸平靜的樂園中,那白日清澈的淡水在夜晚卻化作巨大的酸液池,而這座彷彿死亡陷阱的島嶼,在拉開的遠景充浮現出完整面貌──一尊躺臥的人形。這座漂島有許多可能的詮釋,它可被視為表面物質富足、實則精神死亡的偽救贖、假樂園;亦有論者視其為世俗化但喪失靈性的宗教組織(群聚的狐獴或許可引申為盲目膜拜的信眾)。心理学空间-TI7mx7]%mZb

clyS8@Ad0心理学空间.T1|-`6Ke{

心理学空间6L_#z \hr

但有別於書中驚悚的描述,電影中的Pi在發現漂島真相後,並未視其為不祥的凶厄之地,反而認為神將他領至這個避難所,使其重獲新生,後來又在冥冥中給了指引,使他完成未竟的漂流。因此在李安的詮釋下,島嶼並非僅是駭人的死亡幻影,更是某種生存與毀滅交替、夢境與現實交纏的巨大隱喻。心理学空间L1?,dJ P,o.f

心理学空间o u6Q f-b#TFJ

z`3] @$]O0心理学空间,ZRwGL ^0Z;u

如此觀之,漂流於宇宙虛空、在夢中創造現實的毗濕奴,便是人形島最可能的一種詮釋。(註2

3H3Iok0rk K0心理学空间HOY@^/dpo

心理学空间 dG.f)@u+ep!y

心理学空间)|'p vB2^\,O

原著中的「藻島」在電影中被換作「榕島」是別有用心的安排。榕屬的菩提樹乃印度教中的聖樹,一般樹木朝天開枝散葉,但榕樹空中懸浮的氣根,到達地面後卻插入土壤、持續向下蔓生,漸與樹幹交融一體,此種雙向生長的特性,使得印度教經典將榕樹與其水中的倒影,作為現實與靈性世界的對應象徵。在古老的史詩中,更有許多毗濕奴與榕樹的相關傳奇。例如先前提到漂流神話的另一個版本中,毗濕奴的至聖人格化身──黑天(Krishna)在末世洪水中以嬰孩之身漂浮於榕樹葉上,口中含著宇宙,免於它遭受毀滅。

:q\#RW5GX-j0心理学空间am7nT6`;Dk+A

A"x2?5TD7@9E R0心理学空间u hit(_ Ao!n

$z.|0pwA#e0

心理学空间 Y9b@6MHtH

心理学空间5uTAP2C'lm*U l

▲上下顛倒的榕樹在印度教中被視為與現實對應的靈性世界心理学空间h4P^HN4`6?

gv+zu$M"dv0心理学空间;niM Pu@&\;o

心理学空间-k\7H6hx5MUY.C

還記得開場的動物園群像中,那隻與榕樹樹根交纏的蛇嗎?牠除了是西方「失樂園」神話中的重要角色(李安曾說男孩被迫舉家搬離從小長大的動物園,就是他所喪失的純真樂園),更與毗濕奴躺臥於大蛇身上漂流的傳說有了幽微而遙遠的呼應。

(@{f H#Y9g$i,h3{0心理学空间I"h$Rdna&Artqg7d

V{q g gY*X5f0心理学空间y4}*_:a'v.o K;n9P2_'_|

不可思議的奇幻漂島,循環著生與死的力量(如同創造神梵天與破壞神濕婆),形成一種奇妙的生態系統(如同維持著世界平衡的守護神毗濕奴),它更是一個巨大的心靈圖騰,承載了夢作為現實擬像、甚至根本就是現實的可能性。心理学空间%~P x"Pqq6Bu

2Y9}@(i HC3Jq5A0心理学空间S u?u1R \Tnt[

[rDQs{2O&u0

`5L/`/m6Q1tj0

^_)r.wZI M!S0蓮花的隱喻:包藏死亡秘密的真相、超脫罣礙的神性花卉

-jy2^D Q s}0心理学空间$U*ut1a g

心理学空间YlB;ABf.\

]*u*k[Bm |wr Z0毗濕奴的漂流神話與榕樹的隱喻耐人尋味,除此之外,片中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神祕符號──蓮花。以人物觀點來看,蓮花無疑是Pi與母親及女友阿南蒂的私密情感連結,無論是童年時母親在地上畫著蓮花的情景(在海底幻境中被放大成巨型的圖騰),或是日後詢問阿南蒂「蓮花」舞蹈手勢意涵的戲,再再說明了Pi對兩人的思念。但若將這個象徵延伸到更寬廣的文化脈絡,意義層次愈顯豐富。心理学空间^+b6mPv)_(l[v+y7j

e[lvx?;er3~;I0心理学空间T!Z1cYs]_.Z

心理学空间)olt6@9b?

希臘荷馬史詩《奧德賽》中,主角與其士兵攻破特洛伊城後,在返鄉途中漂流到一個長滿蓮花的神祕荒島,上頭的居民款待蓮花與果實給他們享用,這些蓮花卻有著迷幻藥的麻痺作用,使這群疲憊的士兵昏沉欲睡,忘卻了自己的故鄉,不再想返家。

V2i Z'@+T0D&^0心理学空间9kZxl)C4k

心理学空间jA(Fb8t F

!f fT%W&@%f0心理学空间?$^ y V1Bh!ob

E9^:w@\6E2a0心理学空间Z L\8}]0^+RYq

▲荷馬史詩中,奧德修斯的水手吃了荒島上的蓮花果實後昏沉欲睡、忘卻家鄉

wZ;w;sZ7X/i0

3Wc%y#k[}0

.Ra%d:z0C$x3Y0

/r,rM7F6a4m8Y A[0這個宛若孟婆湯的植物,在印度教中則有看似相近、又截然不同的意涵,它一方面是創造力量的神性花卉(毗濕奴肚臍長出蓮花,梵天誕生其中),在修行上則代表了超脫俗世、心無罣礙的清明境界(因其漂浮於水上,不沾染水底汙泥),是心靈的極致演化,意識的中心點。學會放手、不再牽掛,是主角面臨的重要成長課題,因此海底幻像中的母親與蓮花,既是親密無比的回憶,又隱涵了離別的傷感喻意。

O%q9m6yl3^r+b0心理学空间 e1oBQ6T~6@

心理学空间6Y6AXX/`Pl

心理学空间Ns,R$TOf5w&j m

希臘史詩中的蓮花果實讓人遺忘歸鄉,但Pi 當剝開貌似瓣瓣蓮花的果實後,卻反而窺見了島嶼食人的真相,進而清醒並踏上返鄉旅程,蓮花看似包藏「死亡」的符號,但Pi認為那是神賜予他「生」的訊息,使其看透事物表相,逃過一劫,並且領悟自然中的生死與無常。心理学空间$Q\^.[I5E

心理学空间 r U3J#b}2Ma-Ffla

[ ].]+i vk8W*A0心理学空间w_Je!J n$@

如同Pi本人身兼動物學與宗教學家身分,故事中繁瑣的動、植物符號,架構了起第二層的情節想像,更牽引出一連串潛在的宗教與文化蘊義。當然觀影並非詮釋與解謎的競賽,老虎可以只是老虎,蓮花或許也不具深意,符號迂迴多義、若有似無,創作者丟出線索卻不提供明朗解答,如同電影的開放結局,任憑信者上鉤,這些符號的曖昧本質,又導向了影片的另一個主題:故事。

1O1Y g? N#F9a Q0

&T:cX [,l/Q[7e|0

^;z?C a ?3@0心理学空间w`@:HJbxA

.L:Yf#u7lpbA0心理学空间u Q.GU0E6k~8i"B1F

故事就是我的信仰:虛構的魔力

z-~#B~@A:QW;HGF0

k1e4q-^K#c0

H q]Z.vm1{ K u1^ B0

0U+A4y2{sk6j0好萊塢拍片時常喜歡拍兩個結局,經小型團體試映(test group)過後,才決定採用哪個版本,但李安在《少年Pi》中卻直接在結尾提供了「兩個故事版本」的選擇,當片中記者/片外觀眾追問哪個故事才是真的?眾多動、植物符號如何對應故事角色與情節?又具備了何種意義?導演卻像一去不回頭的理查帕克般,逃逸至符號繁密的森林中,不提供任何確切答案,留下極為開放的詮釋空間。心理学空间D}d7b8a7IO a1q

W&[:YF&d]ZU$n2a0心理学空间W6}?na!Yn

\k:v0r?0電影的時序不斷在成年Pi的回憶、少年Pi的現實之間迴旋,對於部分觀眾而言,它破壞了故事的流暢感,讓沉贅的口白取代了視覺體驗。旁白(voice-over)的運用在許多人眼中代表了創作技法的拙劣,使人情感抽離、無法融入。但對於這部電影而言,「敘事框架」(diegesis)卻是這個「關於故事的故事」的必要元素,若少了成年Pi作為旁白者的中介口述,結尾便會失去曖昧的多重想像。心理学空间RL,})R$Bi v

g%P8mD9wN0心理学空间(@ | dc @3^5^R$wj^

5e@(F\j*?,V u0許多人說這部電影讓人相信神的存在,但李安對於「神」的探索始終源自於人心,「敘事」的魔力或許才是他真正關切的焦點。古人面對混沌的自然、複雜的人生,用神話敘事來解釋天地起源、萬物興衰、生死宿命,這些故事讓人從混亂中得以理出因果邏輯,進而接受、釋懷,神話所構築出的信仰,更是支撐人生存下去的心靈力量,如同整部片劇情主幹的第一個故事版本,它神奇、動人、卻超出理性可理解的範圍。心理学空间"O&Z$j`hF!cN7x#~

心理学空间0P~ SpJ`Y

心理学空间K|Ixm'H"fuW/h

心理学空间?2Y N1xd4Nbq

英文俗諺「看見即是相信」,電影《贖罪》(Atonement,2007)結局中,女作家坦承自己虛構了另一個人生故事,作為生命走到盡頭前的最後一絲溫暖善意與救贖,並拍出了殘忍的真相,相較下,少年Pi吐露的第二個版本卻僅以長鏡頭獨白呈現,未有具體影像的演繹,對照於先前一百多分鐘的視覺奇觀,完全是虛空的言語,換言之,這個版本並未「取代」前者、「揭露」真相,顯得無比曖昧。聆聽者選擇的答案代表了不同的信念與價值,從原著到電影,皆保留了兼容並蓄的人生態度,夢境與現實間沒有「真」或「假」的主客區隔,虛構的夢有時才是唯一的真實。心理学空间GY@B{y

心理学空间"ig(yts(m~

心理学空间fKso3n h ]b9D

eukq0Ox0電影中繁多的象徵符號、寓意,有著無窮詮釋與翻轉的可能,導演在電影座談會中,對劇情意義的解釋語多保留,不願給出正解,因為他也明白符號學的「衍異」(differance)難題,一個符徵不可能完整涵納、對應另一個指涉物,符號系統串聯的是無止盡的縹緲意義鎖鏈,正如宇宙中的圓周率定理僅能用π的符號化約,並無法用已知的語彙去完整界定、表述,那無盡延伸的數字,就像我們試著用有限文字、影像去捕捉「真實」一般,僅是徒勞無功的嚐試,因為生命中並不存在唯一、絕對的故事版本。

i Q-e;]C+xy&| `0心理学空间P0z0xvr tU0N

i,xF5Ux%IxE9y0心理学空间#P!cDq&l4c xs

儘管如此,人們仍不休止地說著一個又一個,關於自己、關於他人、關於世界的故事,因為在這混沌人世中,敘事理清了我們的思緒、構築了我們的信念、解答了我們的迷惑,人生是無盡且無常的流離漂泊,故事所帶來的能量,是我們唯一可依憑的一葉扁舟。心理学空间*qG Y4J/pb3V NEr

n8[0]\ Ipz:`0心理学空间q#bFt3WA

']T*u d&V.qt3U0

)l { do%X#d{0

f6h;H#b5vR3X0【註1】愛倫坡(Edgar Allen Poe)的長篇小說《海上歷險記》(The Narrative of Arthur Gordon Pym of Nantucket,1838)中有個遭逢海難後被同伴抽中吃掉的水手,就叫理查帕克;1884年某艘遇難的英國遊艇上,一名被同伴殺害、吃掉的17歲年輕水手也剛好名為理查帕克,原著楊.馬泰爾在蒐集海難資料時發現了這些驚人的巧合,便刻意引用這個姓名。

;k5VLIm~0心理学空间(y2}J |3L.hK

心理学空间O3P)R Md

#T1n fNA9T a[(B0【註2】曾參與電影前製籌備、調查研究工作的Jean-Christophe Castelli在其撰寫的幕後製作專書中,即已說明片中的神秘孤島影射了毗濕奴的漂流之夢。                 

,|+n#Pg]*`q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李安 影评
«当尼采哭泣电影分析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靈魂超脫的手段──《浮士德-魔鬼的誘惑》»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