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过是拖泥带水而已
作者: 曾奇峰 / 14564次阅读 时间: 2012年10月03日
来源: 《心理月刊》 标签: 恋母情结 亲密关系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5R*i p Rq*l*emC0曾经沧海难为水——不过是拖泥带水而已

*D S6YO"vbK-x\-Tl0心理学空间$Sh(rB1W2K [1}

曾奇峰

X3t!C#V#U0心理学空间d Z^r2Q!s p

如果是真的见了沧海,就不把其他氢氧化合物当成水,那也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是:你怎么就知道你见到的一定是沧海?而且,海有那么多,你见到的海就一定是最大最美的吗?

?8v2f5lI*x"\o*p%}0

H0LC'JfjGs E0现代人用这个成语,表达的是对新事物的拒绝的态度。想象一下,正在使用这个成语的人一定一脸的不屑:我都是见过世面的人了,你这个算什么。然后就自恋地沉浸在对沧海的回忆之中,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

a*j@cr4SmuJ0

{8U1}"Y^8MK0人对自己既往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态度是很复杂的。即使是对发生过的不愉快的事情,也不是单纯地只有拒绝和反感。比如,一个童年不幸的人,成年后也会经常处于抑郁和哀伤的状态中,这相当于用这种方式建立跟童年的链接,有一种既然曾经沧海就要跟沧海永远在一起的悲壮感觉。这样的人对当下生活的快乐和幸福是不敏感的。

YW S9c4bK1xl+q'k0心理学空间y:bg+w+E D

由此联想到深层心理学的一个家喻户晓的术语:恋母情结。一般人以为,恋母是指想跟母亲发生亲密关系。如果仅仅是这个意思,那深层心理学的魅力就会大大减少。实际上,恋母情结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得不好,以至于把自己的现实和想象的人际关系,都局限在父母和自己组成的狭小三角形内,对外则声称“曾经沧海”。这是自我限定的一种形式。

j k.^LL*vIv3Y0心理学空间)]6r)H/xyeJ zeo

举个例子:一个15岁的男孩去看心理医生。他母亲说孩子有三大问题:第一,肥胖,身高165公分,体重却有90公斤;第二,学习成绩永远都是倒数第一;第三,老是在女孩堆里玩,还声称跟女孩玩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这个家庭的情况是,父亲经常不在家,几乎就是儿子和母亲生活在一起。

9^'C3GE6u0K2x%wWr0

,G |TiG'vdr/xm0这三种表现,在潜意识里都有点“曾经沧海”的味道。说明这一点的推理过程有点复杂。首先要引入一个伦理学的观点:人类社会的规则,都是建立在不允许乱伦的基础之上的。在这个家庭里,由于缺乏父亲在母子之间的“隔开”作用,使得母亲跟儿子过分“紧密”地生活在一起,这就会激发儿子的焦虑。为了不违背伦理规则,儿子就不得不想点办法,那三种表现,都是为了避免焦虑所想的办法。

;{ Qy1qU0

ZO4Y5u}P0肥胖—由于长了一身赘肉,男孩子身上的突出物就不太突出了,这是消除自己性别特征的努力,目的是使自己在母亲面前不要太像一个男人。同时,让自己成为“肉球”,也是为了避免对同龄女孩造成诱惑,这相当于在宣称:我曾经沧海,而且“正经沧海”,我对你们不感兴趣,我也要让你们对我不感兴趣。心理学空间MQn.SpJ+d

心理学空间't@"n k;e Gh

学习成绩倒数第一—同龄女孩多半会青睐成绩好的男孩,如此坚持倒数第一的位置,也是为了避免诱惑和被诱惑,使自己能够不被打扰地滞留在曾经的沧海里。

5t(w3s+PW:Zh(M0

Oq iF`;ai&z0跟女孩玩—几岁的男孩,跟女孩玩都知道害羞,那说明他心里“有鬼”了—这是长大的标志。这个男孩心里却没有鬼,而有“病”。他心里原来是“有鬼”的,但为了对曾经的沧海保持“忠贞”,他把这些“鬼”都赶走了。

eIYW-n0

aB'Ug1~0生活中还有很多例子,都跟曾经沧海的心态有关,比如部分事业上的失败,实际上是“潜意识地故意”导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曾经的沧海的最大最好的地位。

&`'O"i)PZ`.NA0

Y}7BB*~'e0要拒绝新生事物,没有比说“我见过比这更好的”更有效了;要拒绝成长,最好的办法也是永远使自己处在过去的经历中。这两种拒绝,有些是意识层面的,我们可以察觉;而更多的是潜意识层面的,是我们在做、却不知道我们在这样做。

^Pm+g%a-Q1iO&?#XI6q0

jU0dp7L y.|"^G0如果我们没有看到或者不想看到更多的风景,那一定是过去的风景在我们内心里占据了太大太重的位置。在新与旧、远与近、好与坏之间,每个人都要作出选择。心理学空间J _ j;ZK&Y(cC

心理学空间vncm'N!U

《心理月刊》

)u@4P H0l6K%V|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恋母情结 亲密关系
«审视生命 曾奇峰
《曾奇峰》
期望的奴隶»
延伸阅读· · · · · ·

 曾奇峰

1986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医疗系。精神科副主任医师。首期中德高级心理治疗师连续培训项目学员。曾在德国精神卫生机构进修两年。武汉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首任院长(1988年)。中国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业委员会成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学组副组长、华中地区组长,德中心理治疗院(在德国注册的机构)中方委员之一,中华医学会武汉分会精神医学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心理卫生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

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QQ:3046521800
电话:027-85308050
微信私号:zqfxl2014
微信公号:zqfxl2013
微博:http://weibo.com/u/2301865564


曾奇峰心理咨询中心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