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论(11—14节)
作者: 荣伟玲 / 6835次阅读 时间: 2011年9月22日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9n+fgZ6Q {D0宗萨钦哲仁波切在台北讲述,

V"L1DD;XK0

:\Bk$oB0畏因居士根据录音整理。心理学空间f?OxXI c

心理学空间qs(l INu"i@b+er

欢迎读者讨论!心理学空间f;Kdd/teQR

5q aeX&BH0在座上没有菩萨各地的区别。在座上都是一样的。因为从菩萨自己来说,这么粗的分别,一地二地等,在他证到初地的时候,就完全没有了。心理学空间6Q U:H'H%X$z5Uv

n)B9f&Y _U|0那我们怎么来定义菩萨各地的不同。一种是从众生的角度来定义;另一种是从菩萨座下的角度来定义他。

-Ve3T o EM/W0 心理学空间5DH{$l2ck su

初地和二地菩萨在座下,有两种与成佛有关的特质。初地和二地的菩萨是源于他们清除烦恼的能力有不同。

*l0B2Jm4Sa'o0 心理学空间 @lo7L(B

各地的菩萨在修般若的六度或十度时,修行的重点不同。比如初地主要强调修布施。心理学空间/aBVg ?%k2cN

4j/ZY iB G'`0就好象没有一个学者能找出天上鸟飞过的踪迹一样,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找出座上的菩萨他的踪迹,以及把它表达出来。

Yp1hK:K(wQ-T f0

(k'p FUc3gPp0为什么叫地?因为它就象大地,可以长出各种各样成佛的功德。所以有十地。

FBy/T$e0

VP1u7P m0第一个叫极喜地,第二个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U8Pp;eA-w7|;H0 心理学空间 ZL%A!qz \[?t

进入初地的菩萨被称为佛子。因为他有一种悲心,他自然有一种要度众生的心。他会祈祷,尤其是做普贤的祈祷。百万次,上亿次。而安住在这种状态下的菩萨,就是极喜地。心理学空间Z:lpP4W.@6aF#j

心理学空间5M1]8fV E"]O

普贤行愿有两种。我们现在念的不是修大圆满的人念的那个。

}G2DW:[CtN0

St5tg9A u\0我们大乘里念的普贤行愿,对初地菩萨是最重要的。这是他主要修的法。

P2iM7w\v0

^G(wK3XT![7L0现在我们开始谈各地菩萨殊胜的功德。证到初地以后,这个人的名字也改了。以前他有一个普通人的名字,现在他只有一个名字,叫做菩萨。

s)^ RsoZ!An0

}3U,Ss(u(VPL0照月称的看法,必须要证到初地,才能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Y9l,d;`sf&C"T _"f}

心理学空间VR7Y)HJ9Y

但在大乘教法里,一个人只要升起要度尽众生的心,就叫做菩萨。心理学空间A9e9n:wSjWO

心理学空间3B)w:dB6p

一个是以见地为标准,一个以行为。

4L^8NyI0

5W;r|"Axqe,uc h0寂天菩萨讲的是资粮道的菩萨。以行为为标准。心理学空间 Yfc7`t5G

心理学空间g mt1n1~

这里讲的是以证悟为基础的,初地菩萨。心理学空间~vZ\({^eI

9Vup)C'`S0他也进入一个特定的家族里面。如来的家族,佛的家族。心理学空间T Y7~P(L(t-O

vX1Bp qz[Z0入中论录音第11节

+G&H0k?}v1l0

gQH(b!yaN0“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

v%\.cas t9S/I`0 心理学空间+m#gnh/S-c

三种结是哪三种呢?心理学空间:Av5C.WS%anV6y

心理学空间2];p#| b(h8sr9L

对于那些未能进入如来家族的众生,我们不知道他们到底能否成佛,这由他们自己决定。但是,进入初地以后,我们知道,不论多早多晚,他们就会成佛。就好象看到太阳出来,你就可以确定白天就会来到。

mV(Y b8t0

i)}-|&ytej;o/b$N0“断除对于五蕴的执著。”这是断除第一种结。

T7i{%wX9S/| d&}0

i,q-zALsh9SVe0除非一个人完全清除了对于“五蕴是我”的执著,也就是对我的执著,否则他不能免除轮回,进入涅槃之道。心理学空间&s!`g7hT4n.I;g;NG}

心理学空间%g!l3{(C]u"P~4UD L

“疑”是成佛的最大障碍。这种“疑”里面,有一种惧怕的味道。

[3] uZ#j0 心理学空间SY(P@l7QU)Wp(m

就好象你问仁波切哪里是厕所。仁波切告诉你了,怎么走怎么走,那里就是厕所。心理学空间6p s o8X1H[6T3k

6\TP ` KC1pq7q0在你把门打开之前,你还是会怀疑,这个人说的是不是真的,我应不应该打开这个门?可能你还是会跑回原来那个地方。心理学空间7~[CX!gO3BD6S

心理学空间 Rf _7n k&k9m,@)Oo

我们这里说的,是非常微妙的疑,不是很粗重的。心理学空间8?1C4odI;V

心理学空间5`8F5Ps L-U1Ud

比如这个杯子。你看的,不是他看的。这是你的决定。你所看到的杯子,没有任何其他人看到。

1b:c Zz0o0

#Fd r!a!dD1Ac0仁波切告诉你,观想文殊菩萨,桔色。你会想,到底有多桔啊?这是你自己的看法,你知不知道?这样一种“疑”,甚至这都太粗重了,资粮位的菩萨都清除了。

wpU/|'H+n0 心理学空间'j1H(hXjm

初地菩萨完全清除了这种疑。这是他清除的第二种结。心理学空间6np)`-_;[{

*O0{ ~/S#O0第三种不能说是慢。戒禁取。这种对于戒的心。一个和尚持了很多戒,觉得自己了不起。弥勒菩萨说过,除非一个人能完全断除持戒的骄慢,否则持戒不能圆满。

8iz}^M;L `0 心理学空间&j u5^} uk

这三种烦恼完全清净了,所以他有胜欢喜。两个大劫的修行,他已经过了轮回的边界。这种菩萨都会唱歌,唱很多歌。“我已经度过了眼泪之海,我已经爬过了骨头之山。今天我把我的手变成和天空同样大小。”同时,他每一刹那都能看到一百个佛。有这样的胜欢喜。

,_9y l)h'R4LYP0

&OX l$Qu7iOV0他可以震动、搅拌一百个世界。

"uh,r"^mZ pUEx0 心理学空间V)~;OQO6m

我们谈到了哪些功德?他的名字已经改了,生于如来的家族里面。断除了三种烦恼。还有胜欢喜。

"u&r o,h8A6JT+}0 心理学空间O_y P1mO4^Rt

下面又谈到他如何更进一步的功德。心理学空间 p*~3N8Y{ G&_

心理学空间,@8h y}1I

任何时间他想要进步,他就可以进步。而不是象一个众生一样,进步很困难。众生有一个困难,他没有精进的热忱。因为他没有看到精进的结果是什么,也没有看到他不精进的坏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3^y'B,roeO

心理学空间1\TtAS2CAf;N

对于这个菩萨而言,轮回已经完全终止了。心理学空间8Vg D_c,E

9Jj};\1d's)hSf{r0入中论录音第12节

D3Q] dJ-j^ E#{8{0 心理学空间y'D y&u+TgJc

七地菩萨能够在每一个刹那进入空性,也可以从空性里出来。这种能力,声闻独觉想都没办法想到。

5y x@/]\L0 心理学空间.Z'\/zOcY

一般认为,声闻缘觉不在意清除所知障。因为他们只在乎脱离轮回。脱离轮回只要消除自我就行了。但这里看来,声闻缘觉对于“法无我”,还是有一点了解的。心理学空间0vmR&xS.C(a

Z(nm.QE|0而初地菩萨,主要强调的是布施。

:p/@N"EA+d'l&u0v2Y0

gb~WMR!d)j0就算布施给狮子自己身上的肉,他也有这种热忱。心理学空间.@S7dtP3w

心理学空间9E7M c)g1Y%S X

记住,布施不是他在座上的状况。这是他在座下的功德。心理学空间 a2h6G.r4^ }:tM

心理学空间*vp Qx-ux@2qbd

他在座下布施的这种状况,即使是平常人也能看到。我们平常人看不到他内在的功德,但我们可以看到他外在的行为显现的功德。

0?5I'I3vqA1s4FAS0 心理学空间 ?;Tf&pah cl$tI ?

除非他证到初地,否则众生不应该把肉身割下来供养。

a1z2Aevd0

)Vd8}+V&C0所有的众生都希望快乐。众生的快乐都要有资具才能快乐。没有资具就没办法快乐了。释迦牟尼佛他知道,一个人如果不布施的话,他不能有成佛的资具。心理学空间#N9`9N!s"wV [%@

V,f$MH!WJ0能够富裕是好的。越富裕越好。就象山啊海啊一样多的黄金,我们也不应该说我们不要。这样你可以做很多事。当然你也应该知道,这样有什么短处。如果你了解到这些,你每有一点点黄金,你都会有快乐。心理学空间? jP%A5|Uu'Jki!yt A

zk9TD+B1M5E0你要有钱,要么你有做生意的头脑,要么你要有功德。这种功德与你内在的光芒有关。但是这种光芒,有时候会因为你的贪婪,你的忧郁,而被掩盖了。

!Gg)FiHx*`9b ^0 心理学空间8h R:{W^1Fi

所以积聚功德很重要。心理学空间t~'[#}sb.^\x

心理学空间~:w Udax#N

不慈悲,不敏感的,永远都想到自己。这种众生他也要得到富裕的东西。怎么得到呢,要布施才能得到。

\Mi%@S7KQU0

sT;l8{8\0第十和十一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暂时痛苦的因素。心理学空间AHAK;eBd!P

3@;g.M;{)t9D2| a0第十二个偈颂,认为布施是清净永远痛苦的因素。有时候,布施的时候会遇到圣人。心理学空间x~ z` M-y

*ut5{RH.O@0当你用布施来积聚功德的时候,功德的大小当然跟你的动机有关系,也跟你布施的对象有关系。你给一群乞丐每人一分钱。这群乞丐中有一个圣人,这个因缘就可以让你永断三有,证得寂灭。

X3laP+VWi/x0 心理学空间bB ES A

一个众生,当他们布施的时候,因为他有期望马上得到回报的心,所以他不能马上得到快乐。当布施的果报没有马上出现的时候,他可能觉得布施没有结果嘛,那他可能会停止布施。但对于那些不要求回报的菩萨来说,这不能停止他布施的行为。这种菩萨,在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能享受布施的快乐。心理学空间 \DGO?LgW

心理学空间QV;h)hn3rd

他想要布施的结果,是希望得到布施的人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马上就会快乐。这样他就会变得越来越乐于布施。这是菩萨式的布施。

%^1wCpb)Pf%c(d:]0 心理学空间tR5SB7J$O-x

入中论录音第13节

G3_ ZvMv0

:k#uF:pPLO0这种菩萨一布施,就能享受布施的结果。对这种菩萨来说,他所想要的结果,就是接受布施的人能够快乐。所以,当他布施的时候,他已经感到快乐。这样的菩萨,不会停止布施的行为。这就是菩萨式的布施。心理学空间 n q%T2n8_-wn

~%cY%C1t!A"O5I+M0当他听到一个乞丐说,给我一点东西,那种快乐就相当于修声闻缘觉的人证到了声闻缘觉的快乐。他的快乐就有这么大。

+`Q$?c Jz2^&@1b0 心理学空间A/b4Ql+mJ

当他割下自己的身体时,有点痛。他把这个痛跟地狱中的众生比较一下,他会对地狱道的众生产生非常大的悲心。他不仅不会犹豫,还会更快地把身体割下来布施。心理学空间*]&j*g1gS9B

心理学空间&|Mg3E:|

现在谈到两种般若蜜。

5Y&R7C&fH;X#Vt lH~U8r0

v8Q,w4y8]w8Y0如果一个菩萨已超越过了施者、受者、施物的概念的话,就叫出世般若蜜多。如果执著于这三者,就叫世间的般若蜜多。但你还是要回向,回向给出世的目标。

@z \(M1d0P6^$^0

OJ&Ie8S+To0但我们这些人往往不仅执著概念,也没有回向。心理学空间-bwo5Nadn

心理学空间5i*UC0v3kf~

这种菩萨就象是月亮。为什么象月亮,因为它清除了一切无明的黑暗。

&^T%r"n4Y5Xc-D3e0

\v:gk_r4dC0这种菩萨已经得到了殊胜的胜利。

7X#go'G%nf}0

+@+CK K W6H6s0这就结束了关于初地菩萨的讲解。

$w F}${Ll@7mo0 心理学空间T3v3?&E2y s4q

问:“有人假装乞丐我们也应该布施吗?”心理学空间6E;N X9j,FD

心理学空间d2B7z nE,c

仁波切答:“是,也应该布施。”

qYK7Jw*ssxb0 心理学空间#wQ J4Wb

问:“什么构成众生?”

P6Z8R9[ gY0

-Q%`1D,Zzk:x0仁波切答:“藏文里众生的意思是有情。”

Z_o'k[J t0 心理学空间'{7D `Z,P p3c

问:“末法时期具足法缘悲的上师有什么条件?”心理学空间 ?C `]6@w'S#U

心理学空间 pY_hkr!i.Q%Z

仁波切答:“要了解无常。”心理学空间"m;F)K r-f4i'^KDi

q/O9w"k ~+B0仁波切提问:“月称菩萨最喜欢的是什么?”心理学空间}'d/hY2V1t/JM3u p

9~&X(w#@c/x0答:“大悲心。”

w-Q/s,P ?]*a0

&zz Pk3s H0仁波切问:“为什么月称菩萨第二喜欢的是无分别慧,而不是菩提心?”

@;d.Lf"U.p0 心理学空间X0{.Qd l vrd

无人回答。心理学空间fBC~U

Opq Z%d0入中论录音第14节心理学空间v$f%E3E k.]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小心钥匙 荣伟玲
《荣伟玲》
金刚经悖论的日常运用»

 荣伟玲

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硕士研究生,德中精神分析连续培训班成员。历任重庆荣格心理咨询所心理咨询技术总督导、成都博时心理110咨询中心主任、成都心理咨询师联合会会长等职,有多年从业经历,是国内较早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实践型心理治疗师。研究方向为宗教哲学心理学。http://blog.sina.com.cn/weiyinj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