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教育正在伤害孩子
作者: 武志红 / 7231次阅读 时间: 2011年3月22日
来源: 广州日报 标签: 教育 竞争 快乐 武志红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 |x,kQncH}

竞争教育正在伤害孩子
(~8f'V wM+}.P9Q0来源: 广州日报
4lms&Nrt c6M/}0作者: 武志红心理学空间$j {4RN5h'S1Pf

:nTlTo0  大人在享受竞争式快乐,而孩子是实现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
z8p)V"R^3\ [0
!SL? p&S4Yaa0  对于最高层次的快乐,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写道:
;}#U [*w)z0  毫无条件地生活,就是接受自己是个可能犯错的血肉凡躯,并欢迎改变、死亡和受苦。处在至乐中,无论不舒服或愉悦,我们都欣然接受;我们不执著于结果,而能享受和体验充实的人生,我们对于沿途的幸福安适与种种经验充满了感恩之心,而能心平气和地对待他人和自己。心理学空间2P-sg H3|X


e,H$EP3k:q|&lo0  教育号称“一切为了孩子”。
Vq9|%b%Hck:S*~0  但是,一位在教育部门的朋友说,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官员想有政绩,政绩就是升学率,政绩的压力经过校长、级组长、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层层传递给学生。可见,绝非是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教育官僚的业绩是由孩子们的努力所实现。
P6}2i-e;A0  于是,在国内很多小学中,老师鼓励孩子在考试中抄袭是普遍现象。
H-p1tW P6a9O!ie0  于是,中小学生没有真正的自习课,因为自习课已经被各科老师抢占。
sAo {&CD%C#n#o0  于是,家长每天收到老师们的短信,说孩子不如其他同学,令家庭崩溃。心理学空间 P4f0e~s
  一个妈妈看到女儿一科考了92分,嗯,还不错啊,但随即看到全班的平均分是98.5分,她一下子被打击了,回到家后好好教育了一下女儿。因为不断这样教育女儿,女儿的脾气变得越来越坏,动不动就发脾气,最后女儿的奶奶终于受不了了,说,她实在看不出92分和98分有什么分别?婆婆的话很给力,妈妈也觉得自己的确是敏感了,从此以后对女儿的教训少了很多,而女儿的坏脾气立即有了好转。心理学空间VjMUv

\9@2B cL;H`0  监视孩子组织化心理学空间4nAeZ-t

#aR0i-z9]0  现在的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每天的“工作”时间远多于职场人士,回到家至少要做2~4个小时的作业,甚至更多,而且根本没有放松与娱乐的时间。
wH/b3?3T&Dg3Q|9n0  监督孩子做作业,则成了家庭的噩梦。一对夫妇感情很好,极少吵架,但孩子上小学后,夫妻吵架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一天他们幡然发现,吵架多数都与监督孩子做作业有关,于是决定将监督孩子做作业的事情交给专业机构。现在很流行这样的机构,有的是老师办的,有的是家长办的,也有很商业性的,就是把几个或十几个孩子弄到一起做作业,每个月交几百乃至上千元就可以。把孩子弄到这样的机构,夫妻就不必因此而吵架了,也不会与孩子发生冲突。围绕着做作业产生的张力放到了专业机构里,孩子可以憎恨机构,而不必憎恨父母。心理学空间5HG-[A7Unj8u

"T9n'J)p]-D0  家长欲望无止境
3oe DGW m0
9OmKd[#i(cY0  一个妈妈说:
v3?c]%I` T"b;D0  怀孕时,只希望孩子正常就好了,别是怪胎就行;心理学空间-U{;M1Z{b ?.j
  生下来,只希望孩子健康就好了,别总生病;心理学空间hITXV9[4nFcu
  孩子逐渐长大,看着小小的他,只希望他开心就好了,其他一切都不重要;
1jC$]\7d6YZ6m7k'R0  进入幼儿园,比较心开始升起,希望自己家孩子比别人家孩子出色;
h0JRk$U;k0  从此以后,一发而不可收,希望孩子在人生每一步都比别人家孩子更出色一些。
fZ7e sF a Q'G q,M0  朝鲜战争前期的美军总司令麦克阿瑟是他母亲一个“杰作”。母亲努力地教育儿子继承父业,成为既杰出又超自恋的五星上将,不仅是要儿子证明自己是最强的,更要证明,她这个母亲也是世界上最出色的。麦克阿瑟虽然因自大犯了挺多错误,但他同时也有许多辉煌的战绩,算是证明了自己也证明了母亲的价值。心理学空间s5Ak/jKP
  假若突然间,孩子生了重病,父母的意愿一下子又跌回原处——希望他健康快乐就好。另一位富有而优秀的妈妈希望儿子比自己更争气,于是给了孩子蛮多压力。但前不久突然查出,二十多岁的孩子竟然患了癌症!她很崩溃,一下子觉得富有和优秀没有任何意义,怪自己这么多年给了孩子太多压力,并想,要是一开始没给孩子压力多好,那样他就不会过得那么压抑了,或许也就不会得癌症了。要是能再次选择,孩子哪怕只是平庸但平平安安地度过一生多好。心理学空间;l!L] ^}R6Y*X

:\N5Q1[W+J0  竞争是低级乐趣心理学空间9k\dw(t

"uo8{3VU)O[^;p0  家长与老师们热衷的所谓的“教育”认为:要么是孩子在巨大压力下成为卓越人才,要么是孩子终日无所事事而成为庸才。其实这是个伪命题,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DT;D:S!O9UtH4Q0  荷兰心理学家罗伊·马丁纳认为快乐有三个层次:竞争式快乐、条件式快乐和无条件快乐。
ldOj.j:_-C-A9i ]8k0  竞争式快乐,他引用了一个寓言:两个商人紧挨着开了商店,经营范围类似,他们唯一的快乐就是比对方强一点。一天,一个天使来到一个商人面前说,对我许愿吧,你的任何愿望都可以实现。不过,你的对手会比你多一倍。这个商人最初很沮丧,但突然间开心起来,他对天使说,请弄瞎我一只眼睛吧。
S~8a:w^T o0  所谓竞争式快乐,就是一定得我比你强,这样才快乐,否则就痛苦。譬如多名高中生对我说,他应该能考上一所不错的重点大学,但一想到他的同学中有人能考上北大清华,他就快乐不起来。心理学空间Q,pe)uU-^+GC y j
  我们的教育体系,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其实都停留在竞争式快乐这一层面。比方说自己孩子考上中山大学,这本来是一件很好的事,很值得开心,但你一听说别人家的孩子考上了北京大学,你的快乐一下子消散了,转而恨自己的孩子为啥就不如人家孩子争气。
l{rMdU BWJ0  条件式快乐,去除掉了竞争的成分,是很客观的快乐。你要一个条件,只要这个条件得以满足,你就会很快乐。譬如你的愿望是挣到多少钱以获得经济上的自由,当这个愿望实现后,你很快乐,而不会沉浸在“比尔·盖茨比我有钱多了”的痛苦中。心理学空间/j;ugM+z5a:`/UwE
  无条件快乐,马丁纳称为“至乐”,处于这一层面的人,不需要外界的任何条件,就能感觉到快乐与祥和。这并不容易做到。尽管有些父母能够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但实际上几乎没有谁能从父母那里得到如此丰厚的馈赠,从小就彻底沉浸在无条件的至乐中。想获得这种快乐,我们都需要自己去学习。心理学空间!}kU|4x
  不过,至少我们可以意识到,比“别人家的孩子”强只是最低层次的快乐,而我们的应试教育的核心逻辑,就是在追求竞争式快乐,不仅教育系统的官员和老师如此,家长们也如此,而这些大人们也试图让孩子相信,这就是一切。
2p%U7b_$bSW0心理学空间+D~*]_*kZ$L
  快乐可以很简单
4]3@$l|Z0xPr*PA0
j:yL(Q,o6t%LE0  其实,我们反过来可以从孩子的身上学习到快乐。孩子想吃糖,吃到了就很快乐。孩子要玩游戏,玩时就很快乐。他们有竞争式快乐,但这绝非就是一切,假若大人不强烈地参与其中,制造“别的孩子比你更值得爱”这种信息,那么孩子对竞争式快乐不会太痴迷,他们只要得到自己想要的,那就很快乐了。
u+l1R B.R0  孩子可以因为一切事情而快乐,他们对身边的一切都抱有一种天然的好奇心,如果没有受到干扰,孩子能够专注地去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这种专注本身就是一种至乐。但长大了,我们好像都忘记了那些简单的快乐,最后只剩下“人群中的快乐”——在人群中我要成为最被赞许的,否则我就不快乐。
Gji3dvA N0  条件式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生,但假若只剩下竞争式快乐时,那么你会时时感觉身处地狱中。更要命的是,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是大人们在享受竞争式快乐,而孩子是他们实现自己这一最低层次快乐的工具。
'J2dY8e)KTBK:]0  不能指望老师或教育体系先发生改变。家长若真爱自己的孩子,需要发挥自己的勇气与智慧,与“一切为了大人”的变态做法抗衡。家长也是最容易打破这个绞杀孩子的链条的,你可以对孩子说,请从现在开始享受生命,而不必非得等到考上北大清华。

/^7[5zW/Aa'F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教育 竞争 快乐 武志红
«穷人为什么比富人慷慨? 生活中的心理学
《生活中的心理学》
打破心理自助的神话»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