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父母的債
作者: 李维榕 / 9459次阅读 时间: 2010年10月30日
标签: 精神病院 精神科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3B`1U%j3np02010年10月30日
d%To,]u dV9}0還父母的債
ujg#r-xY%BV([b0我兩年前就在台北見過這家庭,一個年近四十歲的女兒,與她那年邁的父母。心理学空间3s,{;a~{9K

}uy"z;_(y?Cz0女兒是精神病院的長期病人,不停鬧情緒、憂鬱、剮手、及企圖自殺,被診斷為精神分裂。
P(}i2]WY#cbF m0
,En {!B?0據說是因為失戀了,才導致情緒失控。但是那是六、七年前發生的事故,經過長時期的藥物治療和心理輔導,病狀仍然沒有顯著的改善。
5wDod;|0
BJ)g/{#\Rd'T;NS;v-U0當時是她的醫院社工安排我們見面的。我記得很清楚,那女兒一坐下就不停向我投訴她的父母。問起她的個人歷史,她從幾歲大開始,回憶中全是父母之間的矛盾,連父母都記不起的爭吵,她卻詳詳細細、絲毫不差、栩栩如生的,把她父母關係的點點滴滴,一幕幕地陳述出來。心理学空间8^4{:D*f%a5x ['l
心理学空间-n&x"\Zf'j#rW
這是一個有趣的現象,我見過很多精神病患者,都有這種趨向,心中塞滿了父母親的故事,卻完全沒有自己的故事。心理学空间 R+iHoT/k+v0l

#Rw3c&b5O$C.T,y0怪不得從事精神科起家的家庭治療理論大師Murray Bowen認為,人的所有問題,都是基於不能與家庭分體,卡在父母中間形成一種三角關係,不能自拔。心理学空间)rZeRxc8^
心理学空间~-La b o
Bowen這個說法,讓他備受非議。父母子女的密切聯繫,是家庭之本,誰敢質疑?Bowen在去世前最後一次接受訪問時,仍然要為這理論辯護。
1p8GJ},a jj:t0}0
g)}(r#|)V+Z-^0他說:「這道理並非我自己憑空瞎扯,而是我機緣巧合地碰上了,自此就不能漠視。因為有了這個理論,病人就有機會釋放他們的心結。」
vE x$Ngm1I)d0心理学空间v#ZolV _s7c7X
有同學也曾經問我:「怎麼我看妳總是提議家人劃清界線;而不是相親相愛?」心理学空间Bh}9i5d YoR

GN{!b&h+I+l[0其實,我也是無意中機緣巧合地碰上了,才發現Bowen這個理論有多重要。過去十多年來,回到華人地區工作,讓我驚訝的是發覺大部份人的精神困擾,都是基於無法在心理上放下父母。因此讓當事人明白這個道理,十分重要,因為找到病源,就可以訂下治療方向,而不是渾渾噩噩地單靠藥物維持。
/cH-h9YX0
3abF`d*{ }br,dK1S0這個台灣家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當女兒明白到自己的問題是無法離開父母時,她的確是很努力地,建立自己的生活,在社工的支持下,放下病人的身份,並且在醫院當起義工來。
Ajr r(z.W0心理学空间 D-FUIq
後來我每次再到台灣時,都有見到這個家庭,很快就察覺,父母的矛盾並非只存在女兒的記憶中,而是活生生地出現在家庭生活的每一部份。而女兒的精神狀態,也隨著父母的婚姻狀態,同起同落、同憂同怒。
4v+\A7P$lb0心理学空间\@.lNZ5W [
每次社工要求我見這家庭時,都告訴我說:「女兒本來進步了,開始工作了,再也不守護著父母了。但是家中最近又出了事,女兒又失控了。」心理学空间0e"VK1s-qoX p

v},y!_n$G7M0有一次聽說女兒又發作了,見到這一家三口時,父母一坐下就忍不住大吵起來,你一言、我一語,吵得十分激烈。國語、台灣本土話、以及一些我分辨不出的語言,全都動用了。心理学空间7@Vs:a8`*s4i hz

W:D5Mm/Y {XF.A-P0我完全聽不懂他們在吵什麼,那坐在一旁滿臉焦急的女兒對我解釋說:「他們說的是火星人的話,需要我來翻譯!!」
ypA0R _(UA/R a0心理学空间:wG k(^MfL/_!p
女兒的話讓我茅塞頓開!短短的兩句話,其實解釋的並非她的父母,而是她對家庭那般無限忠心,那種不離不捨。心理学空间3?9j&F|!Rq S
心理学空间7@#C!dF8w
家庭治療宗師之一的Ivan Boszormenyi-Nagy,有一本名為 Invisible Loyalties 的著作,對於這種「無形的忠心」有十分深入的討論,他認為因為父母對子女是如此重要,因此子女必需為父母帶給他們的恩情「還債」。心理学空间pL3J)^YQc0O
心理学空间*rz7j G(o/o:@.?*dY
中國人常說一身兒女債,都說孩子是來向父母討債的,他們不知道,兒女一樣會來還債。
{ZUQ(hq`5J.EBRx0心理学空间:o*] P6q| wC;`"g
Nagy說,這種「還債」方式有兩種,一是作為家庭的延續,生兒育女,好好地照顧下一代,做為報答父母的方式。二是一輩子覺得虧欠父母,以病態的方式來盡忠。情緒上的不讓自己長大或分離,就是病態還債的例子之一。
1\-ncUs_ra0
a2LX9O-xF0二十四孝中也有這麼一個「老萊子戲彩娛親」的故事,那年長的兒子故意扮成孩兒模樣,娛樂父母。
c2|5t1D@ kc${ I0心理学空间@7@ V!e8g
永遠做父母的小孩兒!這種心態在精神病患的例子中常常出現。Nagy稱之為「病態的方式向父母還債」,中國文化卻誇之為孝道。這是一個很有趣的文化分別。
/n"^c,}`:YnO1Q0
Km%}.E{ ZU0六個月前我去台灣,見到這痊癒中的女兒又再精神失控。原來她還有一個妹妹,只是一直不肯露面,據說情緒問題比姊姊更重。這次她的父親病危,姊妹二人把辛苦存來的積蓄送給父親,讓他一嘗出國的心願,沒想到父親聽自己姊姊支配,把錢全都拿給自己的母親,作為她養老之用。兩個女兒隨著母親向父親大開問罪之師,讓這一輩子都活在家族女性陰影下的男人,完全無地自容。
\^i'd@&w](F0心理学空间:a!@7ez3F,Q H
這次我到台灣,社工又說這個家庭要見我,我想,這次又怎樣了?很多這些三代同堂的傳統家庭,婆媳關係、妯娌關係、夫妻關係、以至子女關係,往往都是千絲萬縷,怎樣也剪不斷,正擔心女兒什麼時代才能把自己分解出來,過她自己的日子?心理学空间kz!L&B~#Lz
心理学空间&I3]y&qz GEd6G]
沒想這次夫婦露出笑意,表現出前所未見過的恩愛。原來兩個女兒上次送錢給父親旅遊不遂後,等父親病好了,又再送錢讓他外出。這次夫婦決定到巴黎旅行,連出發的日子都訂好了,兩人十分興奮。心理学空间*I)ri0N"W
心理学空间!|0S&l1]2U|
他們明白了女兒是怎樣的為他們而發病,決定再也不想讓她擔心。
o GTj0C4J0
!fZ4U g@E \(@+f(j0父親還說,上次女兒給他的錢全都給了自己母親,結果也不得討好。現在他母親入了老人院,每次見到他就是破口大罵,說他不孝,連兩個姊姊都叫他不要去探母親了,以免惹她生氣。心理学空间6rQ?pT5Y1`,R,BL
心理学空间tTS Q%ah^
父親是典型的孝子,多年來為了維護母親而冷落了妻子,雖然費盡苦心,卻沒有一個人對他滿意。現在把心一橫,放下母親,起碼讓妻子對他柔順起來。
c/JR+|9T{"s?0
/d_'M"y)v6WN0巴黎是個浪漫的城市,我問他們打算怎樣去享受這個等待了多年的旅程,要上巴黎鐵塔嗎?去看蒙娜麗沙的微笑嗎?會在露天茶室喝一杯咖啡嗎?
^)~TkK~n0心理学空间TCI"~t+E
我們高興地談著。女兒卻是坐立難安。心理学空间7S4`[%D$ph:}$A

u.ed@&]b,E Z%DjP ^0原以為她多年來的努力經營,終於成功了,告一段落了,她應該是最開心的一個人,可以功成身退了。
b3E.O,F2j;U}RR ef}0心理学空间7M d eT(N o
只是她自小就把全部心意投資在父母身上,悲他們的悲,樂他們的樂,他們的事就是她的事,現在沒她的事了,再也不必為火星人當翻譯了。她是一腦子的空虛,像一個被解雇的人,再也沒有被需要的感覺,反而覺得被拋棄了。心理学空间 o1m ^8S1x h8VH

b-A.|'|0我恭賀她說:「妳已經大功告成,他們會去享受二人世界。妳可以也找個咖啡廳,去喝妳的咖啡嗎?」
,J)[&R K CwO6H0心理学空间 P#x1~0T%bY*M,]$[ z
她惘然地反問:「跟誰去?」
AU xtI&OwPey0心理学空间N)O}P7uE!C8qu
我說:「對!跟誰去?」心理学空间.me-a5K:qE&} ~,Vd
心理学空间P$[yR H"f'~(Q
她恍然大悟:「這將是我的新目標嗎?」
)e9m fg"E5w{t0
v4q Mju0怎樣由「病態還債」變成正常的孝順父母?耽誤了多年的自我發展,這女兒將會見到海闊天空,還是像嬰兒一樣開始學行?心理学空间 d.k4C3K]!e"| ^

#M\,w n#{&u]m0我可以感覺到她的恐懼、及徬徨,債是還了,但是人也掏空了。好在她有一個十分投入的社工,我希望下次到台灣時,聽到女兒的進展,又上一層樓!
EJ*MN!j@7Z _)C `0心理学空间N B"J[1L(U&i
心理学空间E6JZ5iM|)V

)r2_9D!P$@0「本文轉載自10月29日信報副刊健康版」

O5q} h;u7h&{0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精神病院 精神科
«三兄弟 李维榕
《李维榕》
劫後餘生的婚姻»

 李维榕

現任香港大學家庭研究院總監、美國紐約「米紐慶家庭中心」(Minuchin Center for the Family)督導、具美國婚姻家族治療學會(AAMFT,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會員及督導資格,多年來在歐、美、中、港、台、新加坡等地示範教授家族治療並提供督導。在一本重要的家族治療教科書中《Family Therapy: Concepts & Methods》,麥克.尼可譽為目前「結構派家族治療」的主要人物之一。李博士著有《家庭舞蹈I》、《家庭舞蹈II》(張老師文化),另與米紐慶合著多本家族治療叢書,如《學習家族治療:家族治療師的成長與轉化之旅》
http://www.familycouncil.gov.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