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洛伊德與女性 Freud et la femme 序文/前言
作者: 作者:P.-L. Assoun / 18041次阅读 时间: 2009年10月04日
来源: 譯者:楊明敏 标签: Freud freud 俄狄浦斯 弗洛伊德 楊明敏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W~8A5nHEQ.B0K
心理学空间'R)T-] [q t+gn8}
前言心理学空间+C6NN1s6i@1fU7Bc

Zzu2b&w"]/w2c0精神分析的奠基者,參照「奧哈斯的箴言」(précepte d'Horace),而且是在他論及女性性質的主要作品當中之一,提出了一道奇怪、但卻又和精神分析作品相當協調的法則。他謹慎的提及,在作品「出版」之前將它「扣押」,歷時了「九年,服膺於奧哈斯的箴言,」2是極為恰當的。這箴言是《詩的藝術》(L'Art póetique)3的作者,以書寫為目標,勸人在說話之前將舌頭在嘴內轉動七次。
]!A^%F%PC x0
/phK \G1] I.Yld0這道金科玉律,在事後是行不通的。當這近乎奧哈斯的循環在完美的文本中運轉過,而且文本已然付梓之後(如同有些人的看法,這是種另人擔憂的方式),再度簽署作者的名字,這種作法得宜嗎?對作者而言,進行這種前後的比較對照,是嚴苛的考驗,同時也是個絕佳的機會確實地面對讀者,以近乎更改作者的名字為代價,再次地引介:「九年之後,我仍然會如此說嗎?」4但事實上,在這種情況下,更加有理由如是為之。因為要「扣押」文本在急迫時刻所流露的反省是沒有益處的,特別是觸及這「與時間性無關」的主題,佛洛伊德稱為「最後的事物,也是科學與生命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更加是如此,因為這主題是「每個人受其最深的、根深蒂固的偏好所宰制」5的。因此,必須勇於堅持不受時間的律則所影響,而假設在「第二版」問世時的唯一倫理:「對自己思考努力的結果,懷抱著冷靜的善意。」心理学空间kok7^E:W

+\uG&aL|2e)X2q0論一種不具「世界觀」的女性特質
'R2y2}@ ^"B)\W0
心理学空间ps#qkQ!]%u
再次介紹女性特質的這種閱讀方式,是嘗試傳達「女性意願」(vouloir-femme)這個核心6的理論所造成的效果:開啟了研究女性的社會-臨床的實驗室,視其如同潛意識的主體。如果本書目前的版本,於女性的問題,在理論上有所啟發與深入(深化女性特質的概念,而達到某種程度的理解),是因為作者在再版的期間,將這假設(更正確地說,是後設心理學7),施加於不同的對象與現像,某種方式地在其「延伸」8處作「試驗」。但這不是去檢證,進而推斷佛洛伊德假設的可靠性:而是隨著這研究開啟的方向,去檢查這重大事實所昭示的輪廓。因此這是個時機,自問這種表達代表了什麼:與其說是將一文本昭然問世,還不如說是以現實的經驗,照亮闡明了文本。心理学空间Fr_r7Z
心理学空间oI1G"x5Qz
因此我們必須說明(向本書的讀者),特異的佛洛伊德式的「儀板指示器」引領我們,行走在一條完全吻合於精神分析本質的路徑上,不與任何其他的「世界觀」(vision du monde)9結合。這正是我們所確信的,求助於精神分析,而不是任何關於女性之謎的新註解,才是(也許是唯一的)與女性的世界觀(Weltanschauung)分開斷裂的方式。這方式遊刃穿梭於各種意識形態的評比(或者,更糟的,是各種善意的論述),以助於明瞭她的核心衝突,也就是女性意願與構成慾望的成分之間的衝突,這唯有女性才能證實,認出自己作為一個獨特的女性,在一種「女性」的全稱下成為問題……
F6c eSj7DZ0
Lw$O[~ R3w0這就是後設心理學的幻想所開啟的道路,我們跟隨著它直到「我們無法再作他想」:10從「一個無法折返之點,」我們再往前走。在他有名的「自我批判」中,他承認低估了與母親的重要性時,他也指出「女性要什麼?」的問題,持續地對精神分析挑戰,佛洛伊德看到了問題所在。這個「靶子」被精神分析的文獻、各種臨床現像的檢查、以及種種社會狀況的研討所圍繞著。經由文本、症狀、現實,我們來到這「晦暗之處,」所要作的是「將所有的光聚集在一處。」11心理学空间^ j6|Is v!z!|}X;Z
心理学空间9rS7EY]Pv@
除此也要了解,經由女性意願的研究得到的證明使我們面對自相矛盾的一對:變態與女性(Le Pervers et la Femme),12接著是潛意識中的一對(Couple inconscient),13後者將「後佛洛伊德式的愛情」對比於我們名之為「後溫文的」(postcourtoise)、14一種激情的症狀。
#M7E#u4`z b8z&b/ju0
;BI9G3I-},RbpV'd3H4y0依循著上述的三部曲,「佛洛伊德與女人」這一聯結,具有了意義。我們真正地察覺到在它的書寫中,這具症狀性的一對成形於精神分析的奠基者與女性之間,強制地回返到禁止(l掂nterdit)與大寫的他者(l崒utre)的問題(在這點,女性特質遭遇了變態15),前者是「客體」和「雙人愉悅」(jouissance ?deux)的問題,後者是女性的激情接合於一位尋求激情支持的女性的問題。請允許我們在本書的結尾部分,才說明這些隱晦之處,16我們目前還不知到會發現什麼……同時,這也是了解到底發生了什麼的時機,在這場景的變換中,相同的歷史不斷重演……心理学空间7i{3tR Pd

]+\pTDQ0以「邁錫尼文明之謎」(l?nigme myc?ienne)為隱喻,佛洛伊德也指出了,對成為女性(devenir-femme)過程的考古學,重構歷史斷層、精確訂出時間的必要性。
9aM0sSpG |+v-e0心理学空间X:{mTKW,N A
我們必須開展女性特質的構成場景,一如佛洛伊德對其所進行的組構。不僅是為了要翻新本書中所描繪的種種細節、喚醒這事件的記億,而且是要萃取出一幅詳圖。步步追隨著「成為女性」,這段傳奇涉及每個人的每個步驟。這過程所牽涉地是從現象的方式、以臨床的動態情況,進一步使其成為解構的對象。臨床的面向不僅是這模形的展示而已,在佛洛伊德的理論中,臨床經驗是有歸納的效果:是臨床的真實,照亮這齣劇本的寫作,並使它有合法的基礎。如此,「成為女性」這過程積聚了許多面向,從與母親的關係,經過和父親的關係、對象(客體)的選擇、男性的愛情,到閹割的對象等迂迴的途徑。心理学空间%iZ:U;v^^S
心理学空间"P9xwK$u
正是這種開展鋪陳了一種動態的過程,可讓我們質疑女性在「象徵」(le symbolique)中的地位,和她作為「社會的症狀」的功能,她所顯示的是從想要有嬰兒的慾望到激情的經驗,這段過程的真實性的考驗。
2o Ul-|Y(k+D{!]\5s5g0心理学空间X H O[f&_Fwn
我們可以直接明說,我們的確信是來自臨床的真實、佛洛伊德的理論,同時也是來自女性在社會場景所開啟的面向(明確地說,這像是吹製玻璃的過程,經由這管徑,女性特質的臨床家於焉誕生)。心理学空间)p7wo6G*Ch3vR:}

~"umrH wGr0母親的激情:女性旅客與她的陰影
T m pge)} Z0心理学空间@f Wz;ZJz@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臨床與後設心理學17的非凡意義,是佛洛伊德姍姍來遲地發現的與母親依附(Mutterbindung)的重要性,這依附的持久性與強度,是他從未料及的,這個發現扭轉了如何聽和如何了解成為女性的方向。為何女孩與母親在「情感上如此重要」的關係,始終沒被發現呢?這是一個很基進的問題,但本書企圖要了解的是另一個重點。即佛洛伊德強調成為女性過程中母親的反應,他到底說了什麼?心理学空间qt7~o c_LX
心理学空间|*f] N5C { Ht;[+Am
我們仔細觀察這原始的「激情」,在她生命中留下了烙痕,是否一開始就有一種無法治癒的「愛的疾病」呢?但佛洛伊德的立場,沒有一點令這情況滿意之處,沒有發出對這想像中與母親融合的任何禮讚〔1〕,18無論女孩是如何屈服於這特別的吸引力,甚或有時付出慘痛的代價皆然。精神分析的操作,似乎只是大量而粗糙地確定,女孩承認她「偉大的愛」是針對她的母親而來(如果它不隨個人的、分殊的歷史而有所更新異動,或者增添再造另一個新的動機,這種操作方式委實有些一成不變)。這種愛的表現是不能大聲說出的,而是呈現在她與對象(客體、母親)的所有爭執當中,甚至成為對母親本人的大肆評擊。
c;H_[,I5l)@)L0
#J,{nr3\ Bs0這種親密的「偏好」,無法被用來回答一種令人疲憊的儀式,當一位好意的成年人問小孩說:「告訴我,你比較喜歡誰?你的爸爸還是你的媽媽?!」對這父母親形象高下的、不切時宜的調查,小孩一般以遲疑中帶譴責的沉默來回應,或者針對大人的愚蠢說:「兩個都喜歡!」,這種態度克服了靦腆,顯示這問題雖然不是沒對象可問,但確實不是個好問題況且誰都沒權利問這種問題。然而,佛洛伊德特別針對女孩,描繪這對象是爸爸還是媽媽的問題。他豈非過於簡化地認為,小女孩起初最愛她的母親,接著轉向「較喜歡」的父親,最後又要放棄他,到另一個男人的身旁?這種對象變換的選擇,在「成為女性」的過程中是極為驚濤駭浪的,而歇斯底里的女性有時會相當明白的表示這種愛的轉向,歇斯底里潛藏的內容表露了這問題:「妳比較愛誰呢?……」,歇斯底里永遠踟躕於這問題之前。
7Bc0fecGB0
YWE d?0當女孩視父親為她的「較愛」(preferendum),也就是「偏愛」(preference)的古字。這古字的意思是指愛戀的擇取湊巧是某對象,因此「你是我較愛的」確切表達了什麼呢?它必須有一種改變,到另一個愛的對象,因為愛母親是條死胡同。如果她積累了許多理由不再愛她的母親,對它的描訴也就是《佛洛伊德的知性》19一書中的主要臨床工作,是因為她不願承認「真正的」理由:所以它不但是沒有出路的死胡同(aussichtlos),而且也可說是沒有動機的(ziellos)。宛若旅客的女兒,引領她通向母親的迂迴旅程其實是沒有終點的。除此,我們懷疑她停留於這不可治癒的地方,並沒有將這瘋狂推到神志喪失的極端地步(反之,女性的精神病則體現了這種瘋狂,像是無法切斷這依附所帶來的災難)。然而,這傷痕卻永遠隱隱作痛。心理学空间q+m!B1CF p

2H X3v oB,y0女性意願或女性作為一種「風格」
Ml"dWvS7O:],C0心理学空间A/w*a&p5W!M
因此,倘若女性特質在上述過程中,沒有一定的結構,那麼這便正當化了男性與女性,各有其特殊的「心理致病因」,女性的妄想症有別於男性身上的同形異構物,而有另外的決定因素等等。然而在「女性意願」的主題中,在她揭露了一種風格時,具有了結構的意義,也就是女性心性的衝突性質,在她們的結構中(精神官能症、變態、精神病)取得了特殊性,在她們的症狀中,獲得了主體的獨特性。就是憑這點,我們可以在下文中討論「女人」,無論是歇斯底里,或是厭食症,或是精神病的女人皆然。同樣的衝突「環結」,每個人都企圖解開,每個人以自己的「解決方式」進行挑戰,每個人都「陷入」自己的獨特方式當中。心理学空间 _ Kg#n*G@

S0V^KG0如是,歇斯底里的激情轉到父親的身上後,向消逝於母親身上的激情致敬,以她的方式,在陽具的入侵之後,回應著相同於厭食症者所面臨的問題,而後者的手段更為基進,而且帶有恐怖主義的色彩,讓她的母親無所安身,躲避她父親的信念,不讓他遂行他的慾望,拒絕一切的要求(我們在〔3〕中對此有描述)。相同的,「想要有嬰孩的慾望」是女性從一依附解套,經由對男性的愛,實現陽具的誓願,這一過程是對真實性的考驗,但「嬰兒般不由自主的慾望,」〔9〕事實上是主體徹底的不存在,因此是秘密地對抗著上述的人為過程(由母親到父親)。女性意願的主題,藉由她的精神病理學與社會意義,開啟了一種新的聆聽方式,經由屈從於社會規範之下的各種想像,聽到宛如潛意識的主體、來自女性的種種要求。
V|;B3qc0
K`lA;U*Wf0選擇父親:心理学空间9]u5`Dh!N+c}

(m2F8\3p0Zo7d,M0父親是成為女性的過程中,一個歷史性的關鍵時刻。心理学空间Uy(p9cg
心理学空间V K)E\/fkpY
這個父親是被選擇、有技巧地用來替代母親,作為激情落空的避難所嗎?因為她對母親失望而轉向父親?這過程是無情、犬儒的。但這沒將女兒對父親的愛的真確性、價值等等性質給道盡。佛洛伊德在這方面的主張是悖論的,對母親的激情的反面,揭露了對父親的愛的要求,而這股力量是令人心碎欲絕的。延續著這受傷的愛的起步與蹤跡,一種失望與希望(由父親具體承受)承繼了下來。心理学空间4u\x'Q,P ]z"r B%W]

p!S/}u9o3^8qV {0我們遇到的是女兒與父親關係的巨大問題,也許是精神分析臨床中,最大而又最少被開發的問題。心理学空间p%ePp|Hs

m%M!\!W U"@-`R6\~}8[0首先這涉及了「連通器的原理」(vases communicants):佛洛伊德似乎是指,女孩身上的母親內含(contenu)只能灌注於父親的容器(contenant)。換一種說法:在同一主體中,對父親強烈的理想化的依賴,只是對應於早先與母親的愛戀關係。這種「移注」(transvasement)表明了當事者的經濟學。據此,女孩的伊底帕斯的邏輯,其特色是過於飽滿的愛不斷的流溢,或者說從欠缺到安置……一個女孩的特色是要求去愛一個人,而她所尋找的不過是這「容器」的具體化。而男孩則被安置去愛被禁止的慾望對象(他的情形很快地就被佛洛伊德指認出來,被認為是純粹的、簡單的伊底帕斯的男性化)。而女孩則要「重整」她心目中的雙親形象。心理学空间G6|S7ZD9M]%}2]
心理学空间i#E([[ S ii-ve8XE#P
但是,按這不懈的愛的尋求之邏輯,遲來的對象--父親,只是作為一種原初對象(客體)的取代物,一個新的求得物,登上了空缺的王座,是經由選擇後的對象。這一切的經過,首先是女孩被交付給對母親的愛(可能好或不好),這決定了她最密切、最內在的命運,為了與這命運分裂之後仍能維持下去,她必須決定(她個人的歷程),選擇這父親作為愛的對象,此舉僅是因為失去母親的痛楚的解毒劑。
$CG#e?e9r Wlc0心理学空间FK;q Er#JQ)W
如果,一方面,被愛的父親是作為「替代品」(他僅是女兒的刺繡中的一具人頭像),另一方面,他使得女兒對愛的選擇成為可能。他因此成為極具價值的操作機置,將慾望牢繫於愛。如果女孩固置(fixeé)於母親的愉悅(jouissance)的「愛的反應」,那麼,她將被譴責為一種沒有慾望的愛,在這意謂下,是偏離軸線的「失常」。她所等待父親的,是象徵的「給付」:他向她保證,作為犧牲母親的愛以及犧牲不可能的允諾(在激情的時刻,「犧牲的」邏輯〔7〕是作為見證的)之後,有一種交換,有一種穩穩上路的愛,牢繫於慾望。這是她從他身上所獲得的,很少能從善於聽話者(譯按:例如分析師)的身上找到如此多的重要性。心理学空间QJ C!S/L-];u:uI7F
心理学空间)i#@-_X&[e7Y
這絕不誇張,被女兒挑起的父親的介入,實際上是提供她伊底帕斯情結。該明白的是,這和男孩的,一開始便是悲劇的伊底帕斯是不同的(從一個被禁止的對象出發)。這個女性的同形異構物從不可能處(與母親的依附)出發,她自編了一齣戲:這編劇手法感人的高潮便是與父親的關係。當然,父親/女兒的關係有激情的印記,同時是呼應著原初對母親的激情,也是承認有「愛」的成分,這一切出現在幻想般的場景中(從歇斯底里對父親激情的爆發面向到「放棄一切」的方式)。此外,這也是為何,對父親的伊底帕斯的依附,長期以來,掩蓋著「與母親的前伊底帕斯的依附。」心理学空间J~acM1J

h|$zs ?.kE8N0真實父親的注視或正確使用的時刻心理学空间)_%p$Ayuc#I

;x GnI&?tY0父親在某種程度上,是被女孩用來走出母親的史前史,而進入個人的歷史(尋找屬於她的個人歷史)。當佛洛伊德強調(他對這謎所散發的煙霧,不具好感)貫穿「小女孩的前伊底帕斯的史前史(Vorzeit)」20的震驚,和「驅力形成的漩渦」的晦暗時,他看到女孩日後對她起源、「邁錫尼」的存在(étre mycénien)的效忠。但是精確來說,是經由父親(也就是她使用他),女孩得以自依附的關係抽身,在惡水中習得潛泳……
S,I]Xy#`0K3mZ1k*k0
{d?@0r0這父親,將其定義為「正確的使用方式」,是很微妙的。女孩必須透過父親的注視(像是應允她成為女人般地),才得見自己的形象。他的注視或者被過度地倚賴,歇斯底里流露了「超強烈的女性特質」、父親誘惑她所造成的種種結果(吊詭地,造成她懷疑自己的性慾),可作為例子。又或者,這種注視的目光流露了匱乏(欠缺),女孩危險地專注在這場景,厭食症、巨食症、毒物成癮者、同性戀者的努力,可作為這痛苦的「不可見性」的證明,為了要再度存在,對父親的注視(慾望具體化的前題)提出挑戰--以維持女性延續中的客體對象為代價。
&l9uhK't o(\0心理学空间[ jdJ{wZ0z
我們瞥見,這裡描述地是(前)青春期的女性版本,因為是在父親的注視之下,女孩才得以脫離對母親「沒有目標」也「沒有能力」的愛,而具有慾望的「理由」。歸根究底,誰留下來便是所愛的:就是說一系列(客體)中的最後一個,這也表示系列的最後是最珍貴的殘留。如果成為女性是不斷變化的過程,朝三暮四絕非她的性質:問題是在「找尋理由」以效忠這客體對象。
K1d/B8Wbs"T4b MH;}0
:?}3QrAT0小女孩與父親的關係,使得真實的父親的角色出現。我們知道和男孩相反,男孩(或多或少)總能將真實父親的象徵功能銘刻下來,女孩較不傾向於以這隱喻來獲取報酬。她無寧是將父親活化,因為她不需要「殺死」他,以換得自我認同:對她而言,他是活生生的理想化的基礎。她要讓她被他看,如實地將他視為就是他自己,因為她要「使用」他:特別是要將他理想化,將他的現實性具體呈現,這理想能支稱她的慾望。簡言之,他必須在出現在那裏,處理將母親排除的工作。對父親的渴望,浮現於與母親分離的時刻,對他的理想化以一種龍捲風的姿態出現。如果這父親有缺點,可能的後果就如厭食症的喪失方向一般,沒有再能支撐她的東西了。
/w/@Zj#P"NP},?4p0心理学空间v3p:Sc`M s
這一切使得我們能對女性之於男性的愛抒發些議論:男性隨著他的伊底帕斯方程式的開展,往往將女性置於「高尚」或者「貶低」的地位,這見諸男性對女性總是來回穿梭於「對妓女之愛」的烈燄與溫文的情火21〔10〕〔5〕兩者之間的現象。但女性有辦法按她的現實考量她的夥伴(這並不衝突),以穩固她對理想的要求。她有需要仰慕她所選擇的對象,為了現實與維繫著(最後留存下來的)對理想的要求,她將兩者得以結合。最後,她實現了「理想的現實」(像是做不得不做的事),找到了和捏造了一個去愛的理由。如是,一個原本是不可解的女人,成為有理性的……。如此依賴她的起源,她知道這樣做是給她的搜尋一個善終,像是面臨一個男人的愛,只要他有一致性(若非如此,寂寞的誘惑便隨之而來,又再度經歷分離一如經歷自戀的最深處),就可穩定一切的混亂。心理学空间0xI@3S(F&l)~

6a1R-Y'f7k0F3qm0在介紹女性自戀的形象時,佛洛伊德說了奇怪的話,像是將女人的身體給陽具化,這發生於成為女性的過程中身體上的變化:「隨著青春期的發展,直到此刻前仍是潛伏的女性性器官的逐漸形成(Ausbildung),一種原初的自戀也漸漸增強,這不利於對一般客體對象的愛的成形(Gestaltung),後者帶有對性的過高估計。」22這裏女性的「自給自足」(Selbstgensamkeit)的含意值得深思,特別是它出現於女性特質具體成形之際。這並不是說女性獻身於自戀,所以她只愛自己,或者說她偏好被愛。而是這青春期身體變化的出現,所顯示的自我投注(auto-investissement),毫無疑義地是和「陽具」的尋求有關。
d y~h/rxG0心理学空间ak \(oY5\v4W
其實就是透過他者(即父親,接著是男性)的注視,她如是地浮現了。而對他者的愛,取決於她在他者所喚起的愛的形象(從她對肉身的自戀開始)。這像是說這樣的女性(他者亦若是),只鐘情於她在他者身上喚醒的愛。只有我們誤認了這種「相互自戀」的愛的結晶化的特性(可以參考激情的經驗〔10〕),才會認為這是膚淺的、自私的。心理学空间 W|9CWR

Ra J:yAVT0「意願」作為命運心理学空间,u#U8hcX[*Q#b.|

4RCV1}8^ h+k0尋找聖杯(Graal)過程的女性版本,得出與佛洛伊德的困惑不同、具嘲諷性質的對比:女性想要的正好和精神分析想要的不同,後者想要知識。或者說,兩者不完全相同:由於不知道她要什麼,她不惜任何代價獻身於這意願。此舉賦予潛意識的女性特殊的風格。奮鬥不懈的(如果不是不妥協的)意願所開啟的路徑,所顯示的一連串的決定中,帶有某種「支配者」的色彩。剛和前面的關係斷裂後,又再作斷裂的決定:和母親無比緊密的連結在一起,隨後必須決定離開、或者讓母親離開自己,接著將自己依附於父親,其熱烈程度予人「激發自己去愛他」的感覺,從一站到另外一站,陽具般堅強的意志,在第一眼當中便決定了他者的性別:「在一眨眼之間,她便完成了她的決定與判斷。她看見了它(陽具),知到她沒有並且想要擁有它。」23〔4〕這是凱撒般的我來、我看、我征服(Veni, vidi, vici)!然後又與亂倫的慾望絕裂,營建對男性的慾望,這慾望像是從高處以鐵勾緊緊地扣住對男性的愛,使她必須如此(她最後找到了穩固的愛的收件人,媚惑的呼喊找到了她的尤里西斯〔11〕),簡言之,女性的意願是一種命運,是有別於「解剖學」的專政〔4〕,因為她無法不如此,而沒有任何的犧牲(針對她存在的感覺)。女性憂鬱的模式中,這「鐵勾」拉回來時是空空如也的,沒有客體對象,這是對原初的母親對象徹底的懷舊,在憂鬱中完全被淹沒,沾染著一種愉悅。無邊境或無終止的哀傷,像是不願知道母親的想法……。
&}`?/yMnF0心理学空间C:X_G!tB,G
「成為女性」所提出的挑戰,佛洛伊德認為是最艱難的,沒人完全解決過的。從女人到母親,小女孩必須在她的刺繡圖上,將每一考驗織繡為一句謹守的箴言,這格言指導她的行動,關乎她的守成與更新。一種奇怪的騎士制度,調適於狂亂又有自知之明的馳騁方式,不斷地挽救又不斷地破壞依附。女性不斷地剪斷一依附又挽救另一依附。這像是在從事空中雜耍似地,一陣子處理一些對象,隨即拋棄,在一陣空虛的昏眩中,又再度接近另一對象。這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從對母親的投注到父親客體對象的選擇,構成了這段變化的主要音步,也是她的節奏的典範。奇怪的愛情,對她的客體對象沒有懷疑,卻又不知道終點在哪兒……心理学空间I-H[#\&M;m!X)s

@ ta-@:[/E*A;YY6|0這絕非所謂的女性的「被動性」:在她變化的本質中,會被譴責為活動力太強,甚至被斥為「活動主義」(activisme)。在她的最初與最終,有一基本的狂熱,相互對立,在變化當中,她的本質戲耍著她必須成為一個女人,一如我們必須作出一行動一般,佛洛伊德有關女性的理論,像是有關行動、實現(actuation)24的劇本。被沉重的社會、文化的決定因素所層層包圍的女性,絕非靜止於原處,她扮演她的身分的女主角(這對女性身分認同的說法,提出根本的質疑〔2〕)。心理学空间J o6hH.J{Q
心理学空间uiQ} OeU]
被迫採取行動,女性如此為之,是因為一開始就有和母親分離的創傷,佛洛伊德指出這發生在哺育的過程,遠比「焦慮」、「哀悼」發生的早。25母親在視域中消失,不曉得會持續多久,也不知道何時會終止。我們可說這種傷痛是小男孩也不可避免的。但是將客體對象伊底帕斯化的力量在男孩的身上是如此地強烈,很快地接替這不可言喻的分離畏懼,重新組構利必多(libido)的分配劑量。而女孩則似乎被這分離的經驗、失落的焦慮打上了印記,失去客體對象的畏懼成為日後所有受難的主軸戲。看不見所愛的客體所引起的激情中的焦慮,表示於如下的特性中:有名的「需要被愛」的鮮活特質、選擇客體對象時「全有或全無」的面向、妒嫉形式中的極端個性(其中,佛洛伊德發現極為強烈的個性與發狂的傾向)。心理学空间 [6OpP[;hN^ H~?_
心理学空间1W*YOK0FT XZ {u
正因為這種「不滿」,她必須行動:「去象徵化」所形成的景觀,顯示女性失去客體的體驗。女性「成癮」的病態形式(酒精、毒物、或巨食症),比起相應的男性更具專一性,這成癮的性質是針對原初的愛、對客體對象的依賴,這點特性在日後往往被指認出來。
,G&hFVB0
xX.e$Yyq3RLr h0女性的普羅米修斯:從對母親的被動性到陽具的活(主)動主義心理学空间)T9e i-f+f5@
心理学空间5d7?"Xx y R#FN"Bbx
「被動」,女性不允許自己這樣的存在,這不排除在持續的活動搜索(conquista)中獲得了補償,某種程度上她就是渴望這樣的存在。我們在此碰上了,沒有被認真、妥善處理的重要問題(精神分析的臨床指示,這一部分是特別容易受到意識形態的曲解所威脅)。一些陳舊的論述,為了教導她順從,希望她被動,另一些則禁止她作誘惑或背叛,圍繞著神秘的大寫的他者、理想所發出的指令、被動性的幻想,再再揭露了分析中的傾聽有著極為固執的性格。心理学空间|4_o!_%J~TS

g_SL?;CNx0因此我們必須閱讀這主題與相關的文本。心理学空间8b0W zLo'l+e

i#T!x7f F[0在這脈絡之外,佛洛伊德的論述矛盾地擺盪在被動性的原則(以女性被虐〔masochisme féminin〕為象徵20)與我們不能說「被動的驅力」這種肯定之間,後者的動機在於將驅力定義為「主動的」,這樣要怎麼辦呢?
Q;Y |7ZwA0心理学空间&u \+hz;G1]
了解「成為女性」的特殊任務,得以讓事物呈現它們的真正面貌。女性似乎強加在自己的身上一項普羅米修斯的(Prométhéenne)任務(不允許留在原地不動),每一次的考驗,都是搗碎枷鎖再嘗試將自己套上鎖鍊奴役自己!
{2b4}H!Y*BZh0心理学空间2]:PUi)tx:O
從她的位置到(她的)母親的位置:仔細端詳,這種愛所具的威脅,是這依附的完美無缺將她徹底地捆綁住。只有將雙手捆住才能確保母親的監護。關於此,我們必須重讀〈論女性性特質〉(Sur la sexualité féminine)這篇文章中,說明極為清晰的第三節,極為精確地描述「主動」與「被動」的複雜性與關係。心理学空间Qjw QvTej

pv)yb"s}!R|:r0如果所有被動性的經驗,都會產生「主動反應」的傾向。那麼,在母女關係中,「對被動性的反叛」將會有特殊的、蓬勃的發展。如果女孩是「餵奶、哺育、盥洗、穿衣、引導她所有的舉止」的客體對象,處於「固置在這些經驗,享受這種依附的滿足,」同樣地,她也尋求(這是她「演化」過程中的重要因素)「將這些經驗轉變為主動性,」玩弄玩具娃娃可作為見證,這現像並非「早熟的女性特質的標誌,」而是「女性特質主動的一面,」它可以發展表現為激烈的性活動,在口腔期、施虐期、甚或是性蕾期的傾向中,呈現為如假包換的人造煙火,它的極致表現是小女孩想要和媽媽有一小孩!在主動性方面,不遜於小男生,女孩將母親視為客體對象,展開了主動的主體(而不是「有欠缺的男生」而已)。這裏絕非「女性客體」,只是對女孩而言,有一個「母親客體」(也被男孩以更犬儒的方式宰制,因為他已感受到伊底帕斯中禁止的嚴峻,與對他宰制驅力〔pulsion  d'emprise〕的限制)。心理学空间2o/t2?R#Ve
心理学空间 ]6I9@&N-Oqv!H%~ br
然而,對母親回絕,「繞道」而過(Abwendung von der Mutter)的時刻降臨了,這是小女孩生命歷程的重大事件:這事件是「主動的性活動降低,」而「被動的性活動增強。」經由「被動傾向的協助,」得以「避開一場災難(Umsturz),」而開闢了「通向客體--父親的路徑。」心理学空间;@mIe~ H
心理学空间8WHeyWoY0A
而父親也在她驅力蛻變的關鍵時刻,允許女兒屈服於這被動的傾向,後者打開了女性特質發展的道路。更進一步,男性的愛也是因為將自己變為被動的(歷經一陣子,或是一輩子,對主動性的要求始終沒有完全消失),才成為可能的女孩終於能「卸下她的包袱,」承認她閃躲了她命運的主動性,也「超越」了對母親的被動性。心理学空间[L{M:LKJ*j

5]e+{4~,zO0我們可說,她使自己如此地存在時,對被愛的男人賦予一種理想的功能。她要求他給她成為被動的理由,而將她自己的陽具理想加諸於他的身上。如果他不能完成這任務,對她而言也是一項惡運,一瞬之間,她就會取「離程的車票」……女性因此經歷她們的命運,時而像是「職責」,時而像是「重擔」,精神分析的臨床可作見證,擺脫意識形態的爭論,精神分析並不是為「論戰的使用」(utilisation agonale)〔6〕,來判斷、希望對那種女性特質有助益……心理学空间+Y#N e!Gvm'D-f3M1~

J)X,GKK-kod0我們猜測,面對「閹割」時女性所採取的「姿態」(即她的「閹割情結」所表現的風格),表明於這種「主動性」(視她的情況而定)與「被動性」(奢華的位置,只存於很嚴格要求的情況!)的相互移位當中。心理学空间.r;y\#^nU\ t

_R2d6Jnz6m2q^5E:N0在全部當中選取一個:從亂倫條款到對男性的愛心理学空间A)Lwt P&K
心理学空间 \zjad#@
父親使得客體的選擇成為可能,而且使得女兒面臨一項要求,這是男孩可以倖免的。後者傾向於符合伊底帕斯的要求,基於一種內在的必然性,將母親當作客體,上面印有父親禁止的印記。因為女孩必須要放棄她所選擇(或無從選擇)的(母親),而將父親當做她的「偏愛」,除了要先放棄之外,也有它處顯示她採男性客體的路線,在奧維德(Ovide)的筆下,有一絕佳的例子,當他描寫密哈(Myrrha)的位置,一個無法放棄以父親為客體的女兒,完成了真實的亂倫「在所有的男人當中,選擇一個當妳的配偶,密哈,但願在全部當中有一個對妳是例外的」22這種形式,表達了女性選擇客體對象的方式:在全部當中選取一個(Ex omnibus unum elige),她所要選取的一個,也就是她的允諾。也就是說,在這「一群男人當中」,一種無止盡的虛像,她只能擁抱一位,除了限制與束縛之外:「但願他不只是眾多當中的一個」(Dum ne sit in omnibus unus),而是「父親」,她的父親。女孩的亂倫以短路的方式出現在上述的句子中(unum=unus,一個=父親)。
@np/r%p8[0
[:sL@)r0我們會說「亂倫的條款」在男孩身上,有對稱之處:他一樣地可以選擇任何的女性,除了他的母親之外。但是選擇「位置」的形式是不同的:男孩有一個象徵的指標,她不能是他的妻子,父親留下這指標,表示禁止的對象是母親。除了與這禁止周旋之外,他是認同於父親的(若非如此,他便知道各種去除象徵的破壞方式)。但是女孩則在一個十字路口,似乎是一場遊戲,在她的面前的選擇完全是任意的。心理学空间`:k)qS[eq

(qVAX*Yj]0除了她之外,沒有任何強制性,在她身外沒有任何「象徵性的禁絕」的命令。密哈的悲劇與罪行(亂倫的行為),是心理現實中的幻想翻譯而成的神話。「一個」無所不在:一個例外的選擇,成為她的「唯一」選擇(不可取代)的客體對象。他不能被「取回,也不能被交換」(我們知道歇斯底里對待客體對象、或者代表父母客體的隱喻的手段方式,是不惜一切代價要獲得,卻又永遠地認為這對象還不夠好)。心理学空间$b%QZ)o9L
心理学空间0NW*p ?oB
這個父親的客體對象,必須要禁絕,以吻合亂倫的禁忌(這是現實的阻擾而非象徵的禁止),但是我們得見「選擇生命中的男人」受限於一種邏輯並非不能選擇這一個(仍然會選……),而是只能選擇具有類似愛過的「一個」(取代了陰性的一個I'Une),留下這痕跡特色(這殘跡依個人特殊的歷史與幻想中的戲碼,被很神秘地物質化)的男人。
,`VN%`e9]V1D#Y0心理学空间 T0ON6Zaf8^5h}
這過程可說是將扣子扣上了,但扣合得不好,因為所愛的男人不是父親(無論他和他多麼神似),也不是母親(無論他對她作任何的允諾),但他仍然是所慾和所愛的客體對象。我們可說這代表了:「一切為了他……」。因為這「一個」是被禁止的,所以她只能尋找另一個(卻又是唯一的)。為了逃離這一個家庭的場景,她寧可被他(所愛的男人)綁架……心理学空间'd&f7W{ Pu O3Y!`?

2_Z iy;?)py2W0我們曉得,當男孩透過一名女性,去愛母親的時候(無論這途徑多迂迴),女孩卻仍然被雙親的形象所投注(兩性當中沒有任何人可以否認這點,佛洛伊德的睿智如此地說),她必須要選擇一個真正的他者,重新追逐這段依附的關係。最為「父權」的秩序深知女兒的意願所築構的障礙,在結婚的時候,對這聯姻所發出挑戰(這確定是悲喜劇的一種)。
8w7~*}([8L`F4G0心理学空间i y:y ]L8i)Q a'Q
女性伊底帕斯的時間性:從失望到小孩
-q3r$D$w5UOD0

}8A?T-d+Jc0當佛洛伊德提到「伊底帕斯情結」的關鍵時刻以及它在女孩身上的崩解(déclin)時,時間性的特殊性質便出現了:「小女孩自認是父親的最愛(die bevorzugte Geliebte),有朝一日終將體驗到來自父親的懲罰(Zűhtigung),發現自己被逐出天堂。」23佛洛伊德提出這意象是:女孩此刻代表「父親的國度中」雀屏中選,是「最被寵愛的,」當她被「驅逐」時發現自己「從天掉下」(aus allen Himmelns gesttzt),著實的「跌落」充滿著「痛苦失望」的經驗,女孩將其連接於父親的形象。但是如果沒有這個懲罰,不是一場「災難」的話,那將是一種被枯竭、放棄所造成的「疲憊」:「沒有期望中的滿足,想要有小孩的慾望不斷地受挫,使得這小戀人離開這沒有指望的愛戀,」等待著這遲遲不能兌現的心願:應該「停止相信聖誕老人」(將這心願傳給他者……)心理学空间 G-b ~*NMB
心理学空间4[d0^&K+^,kp
這像是在調車場中改便道岔:「小女孩從陰莖滑到小孩(我們可說沿著象徵的方程式),她的伊底帕斯情結聚集於長期以來的心願,即從父親處接收一個小孩作為禮物,和他生一個小孩。我們覺得她的伊底帕斯情結將緩慢地被放棄,因為這心願永遠不會被實現,」24因此和男孩相反,男孩的閹割情結從伊底帕斯情結中闢出一條路徑。女孩則是為了要拋棄客體對象,而讓自己被他拋棄,這是慾望在時間流動中重要的音步劃分,「成為女人」從這裏開始。心理学空间r2D Z9Ar9^

_5{:^0y9bOH1X0C]0對父親的「復仇」,某種程度上表現為對另一個女性的愛,同時這也是對母親的報復。佛洛伊德描述的女性同性戀,在一種歇斯底里的特性下,34表明了對女性理想的渴望,置身於一種「溫文的愛情」,像是一位男性對待理想中女性的方式一般〔10〕。在這沉緬(Schwärmerei)當中(這字表示一種激情,具有狂熱的色彩,戀愛中人對她「崇敬」的客體對象感到異常的激動)。我們接觸到一種特別盲目的愛情,在這裏,另一個女人成為了愛情渴求的對象,因此對雙親形象的失望,經由她(另一個女人)而被神奇的克服了。這是絕佳的機會讓自己被愛,與這客體對象相比,自戀便相形遜色,所有對這對象的批評必須保持緘默。
[;I8k"Kd9CV$^\!L0心理学空间uq3ba2{+F5q @
這種對抗、挑戰的方式,也是回返到受父親注視的手段:她企圖自殺的行為,和殺死小孩的行為 ,(放棄與父親生小孩的念頭)是相互呼應的。對亂倫的企望,像是作最後奮力的一擊。她所愛的女人扮演仲介者的角色,介於對女兒漠不關心的雙親與不惜任何代價引起他們注意的女兒之間。心理学空间,F:`$MGv/n6^
心理学空间0x6IDp?e~
從想要小孩的慾望到律法的考驗
-^F.SR Y*F.u e[V0
;W9Xe:_&~Z$a3@1P!w0一切在地底下的工作終於浮現於地表,複雜的網路關係可以在這裡進行測試:「想要小孩的慾望。」女孩像是要一舉擒住她和客體的所有關係所生的兒子。成為母親,絕對不是完成她的天性,而是在一瞬間遭遇了她所有的衝突。我們對想要有小孩的慾望(Kindeswunsch)的分析,顯示它的複雜性包含:對抗著與母親分離的兌現(從我的母親到我是母親)、粉碎擁有陽具的假設、放棄與父親的亂倫幻想,這一切都匯集於對男人的愛,對男人的慾望和對小孩的慾望聯合起來,又被對「陽具的期望」27所增強(上述的賭局中,她發牌的方式,是貨真價實的「棄權或加倍賭注」)。心理学空间.y6?bX$m _TR
心理学空间2Q~*L%^;q#p r
究其實,想要有小孩只是另一個「結」打開後的符號與設備。這慾望的出現,和與原初想像的客體分離的消失,是同一時刻的。這種分離有時在激情的經驗中靈光一現。對男人的愛支持著與這客體分離的哀悼,並使得她進入慾望的秩序,完全是以取代的方式完成的(有一個小男孩可讓女性獲得補償,同時也是以陽具進行復仇,但這也是對母親的愛,一段舊戲重演……)
Pi$hwJ:U+|:`0心理学空间Q&Nkd9AA}0?Gt
由此我們明白女性不孕症的醫治,被社會的現代性中的論述與實踐,斥為是有偏見的,傾向於一個「不被自覺的大寫的他者(Autre)」。這問題同時也質詢著女性,想要小孩的慾望是否真是她的慾望,因此不孕(在我們對聖經文本的閱讀中已顯示如此),是對律法的考驗,是一個女性的慾望(要有小孩)與大寫他者的律法(la Loi)的遭遇〔12〕。
k$q?i2_1r0心理学空间s&R`~e B$R7PN
相關的法則:女性特質與變態
[|I8h?1k:TN0
"D-U~}5l;q.d0XBV{0女性的「風格」質問著潛意識,烘托出「她的秘密」中不容忽視的一部分:她對象徵的挑戰與反抗。如果一個女性要「成為她自己」(必須思索一切靠自己的女人(self-made women)的真正形象,「想像」她的前進路線),必須步步為營,時時與她的大寫他者重新協調,並獲得同意。與男性相反,她的道路被伊底帕斯的悲劇定出標誌,設定了她的軌跡(她必須不斷地自我創新),被無止盡地要求一種「誠摯」與透明性。依照一簡單的原則,如果父親設定了結構性的禁止情況,除非是非常有彈性,28否則此舉便將男性的慾望套牢於象徵(強迫性精神官能症是典型的代表)之內,而女性則是在象徵中征服了一塊「領土」:自己設定,或者說採用了法則。對我們而言,這被女性的罪疚感(culpabilité 和她等待父親的「服務」的模式所證實。這同時是「極其重要」:因為在慾望的秩序中要經過他的確認,她才得以進入他的慾望,又是「有條件的」:因為只有經過她的選擇,她才能合法地愛他。在女性的傳奇中將父親的要求理想化是很重要的時刻:她必須奮力地建構法則,讓她能夠進入愛戀的關係。尋找去愛父親的理由,無疑是她「最珍貴的心願」(而且,愛父親是通向女性激情的皇家大道),但是一定要是她的意願(她誠懇的意願),她才會屈從於這種「效忠」。
Gik|e0心理学空间0B~(o{ Ho;R
這舉止非常適合稱之為「法則」(loi),但也是在法則之外(hors-la-loi)的可能性,使得我們由女性特質,來到通向變態的途徑。29唐璜則代表協助女性進入禁區的例子,他將匱乏(欠缺)的遊戲建立於誘惑的藝術之上,由此女性和生殖器的慾望(她永恆的丈夫)接合上了,後者塗膠於她珍貴的欠缺。經過長期對文學作品的研究〔5〕,我們得見一種矛盾的配對:在變態與女性間,就是閹割焦慮被陽具客體築成屏障,創造了這個連結的關係。對閹割拒斥(déni de la castration)的風格化,使變態成為女性特質的透露者。正是遭遇到性差異和試圖顛覆它,使他成為女性特質的「藝術家」。
{lN}"PzT#m#r0
DK H5bb T7f9w.f m0女性與律法的關係也是如此出現的〔5〕〔10〕。母親女神(La Désse Mère)的威力(以及在巫術意謂下母親們的魔力〔8〕),見諸於對變態男性與女性的共同「祭祀」,這是對客體對象(陽具)的「共犯關係」的融合女性從變態處獲得建議,這點不斷地被書寫。
oG4?vg3k~0M0
7Y$b#U@ ZZ8i4U4z0一種「犧牲」的愉悅〔7〕,經由欠缺的客體對象而溝通,這典範〔10〕可見於巴達伊(George Bataille)的小說《天藍》(Le Bleu du ciel),以及他與女友洛赫(Laure)體現著一種「後溫文」(postcourtoise)的激情……b
%L)P9nS,k0心理学空间&i}fAxX
女性與激情的法則
'Wqe I/B't g!L0心理学空间/L7awh*eA.?XN
無論如何嚴謹地討論「閹割情結」,但在女性(小女孩)身上,我們卻都沒有充分的注意,使得閹割這問題,像是沒有情結般地!我們不認為如此,小女孩第一次瞥見解剖學上的差異時(這是佛洛伊德在「偷窺的原初場景」所描述的),有一種痛楚和被閹割的感覺:這陽具,相反於男生所採取的猶豫與拒斥的態度,是小女孩一開使便認為要有的東西。上文中所說明的種種,使她明白這工作的困難,使她的尋求過程像是受難之途,滿佈著痛苦與怪誕的舉止。
Q}"F$Q2c q0
1ap m&Lv,};oh0儘管如此,小女孩與處子,還是要實現有陽具的假定,她們的努力至少是和那些「有某種東西可以喪失」的人(男生)是一樣勝任的。
3D&I.vN4^*MH0心理学空间 I4J*S{4OR
就是在這點,我們發現了「潛意識中的一對」(couple inconscient)的經驗。
]b7G[Y {_"g0
5rU j`5h!F5BQ0因為我們的研究,肯定了在「激情的契約」中,女性扮演的角色遠比「陰性的一個」還多(配偶中的兩個):她認同於這「無法明言的共同體」的客體對象。她支撐著維繫這激情的配偶的「陽具客體」,循著激情逾越的軌跡,終將父親給廢止(除名)。男性與女性的配偶中,是女性在來往循環讓茱麗葉(Juliette)具體實現激情(與男人)使命的,難道不是她們最初的激情經驗(來自母親),經由對父親--客體「理想化的機器」而形成的嗎?我們了解使女性屈從於激情的是:由愛人介入,對母親的激情起反應。心理学空间x([6f5Ua9U,L
心理学空间([%SbZ"hv-Q
佛洛伊德對我們說的閃電般,發出雷鳴的「移情之愛」。30如果「對陰莖的慾望」(Peniswunsch)是女性的分析所遇上的,並使她的分析「不可結束,」31「移情的激情」在這舊戲重演的時刻,難道不是經由性別差異,將對原初客體的愛與對父親理想化熱情,施加於分析者的身上嗎?我們因此得以明白她過份與強制的性格,甚至是一種口腔期的貪婪。如果,在移情當中,男性的被分析者,是要「將他的激情付諸行動,」32那麼,女性的被分析者,是要將她的激情再度復活。而這是尋找、闡發慾望的途徑與目標的絕佳時機。心理学空间0fNo/X~t/l(H

~ zHLZ r v.@0當佛洛伊德將移情之愛的開始比擬為劇院中戲正上演時的失火,難道他不也指移情對分析的場景有「喚醒的功能,」而後者也有喚醒社會的使命嗎?心理学空间Oqtf(B3L7Q/B[^
心理学空间|8VO*f0c$f V)s5c
從對象徵的挑戰到社會的症狀
4K1]H7Ocz'g'n0心理学空间E6F6Vw"aH
我們了解女性偶而在象徵秩序中所鑿出的洞口的社會意義。社會所提出的問題(其理想的模形,在弒父後的歷史,總是男性的33),是要限制住女性:它的擔心是要賦予她一個位置。一個將性(別)當作角色的心理社會學模式,無法理解當女性特質遭遇上社會裡想時,一種徹底的失序狀態。在下文中我們會理論化女性沒有參予「謀殺父親,」34而命運加諸她們的,是因為(而非儘管)這種無辜清白,才會產生的罪疚感,在這對「起源捏造的詩,」35除了不是神話之外,對我們述說了一切。必須要認為女性尋釁似的矛盾,其實是「社會組織的症狀,」〔2〕所以女性特質就是指出社會的、代表「長期壓抑」的一個面向。以年輕女子的厭食症為例,她以批判的姿態,轉身向家庭的理想、精神病理學的證據挑戰(即使這有一種被惡夢驚醒後的效果〔2〕〔3〕)。
b+opM.K8d4E5Rjkz0心理学空间Qg/{'|)Mx$?^s
因此並沒有將女性的某種社會現實之外的神秘性質(這種說法是可疑的36)給實體化(相反的方式,表示女性回到她們的謎當中)。僅是在此時此地,在社會的核心,女性們驅前質問著社會的理想。如果有屬於同一建制的「一大群人」(foule  d'hommes),佛洛伊德稱之為「人為的一群人」(foule artificielle),37有默契且結構地將某個客體對象奉為理想,女性特質很可能對這客體對象進行召喚:也就是女性同時為社會引進一種真實(以社會理想為名抑制著)和一種不在場(absence)的面向。
U6[i-FXJ MM0心理学空间 N&lQ.F;_)Gk
女性的文化形象令人震驚之處,即精神分析在其背面的症狀中所掌握到的,是一種奇怪、激烈的反差對比。一方面,女性被強加賦予一角色,嚴格地按照佛洛伊德的表達方式為:「人類性的益處的承載者。」38以致於她的「活動空間」,雖然貫穿歷史中的各種文化形象,是變異多端,極為可觀的,卻是極端地受到限制。但是,另一方面,面對這「命運」時,沒有任何事物會比一個女人,更堅定的起身反抗,她以她的意願的存在為由,不顧一切地反抗一切:即便這是以困在症狀中的悲劇形式,這也就是歇斯底里和厭食症出現在建制秩序眼前的原因。也就是『一個』女性對抗女性的命運。」39
T+Ob@7G5R vE0心理学空间 sa&]A `\mMN
這也就是為何「女性意願」,值得作為一種阿儂給(Anankè)40給分離出來。也許是女人比男人較少感受到在人類世界的某種秩序中佔有位置(這涉及到角色的分工),如果她不能達到吻合為她安排的秩序,比如:家務(這也是達到「正常性」的途徑之一),她便是處於對抗的位置(佛洛伊德用了強烈的字眼--sich sträuben,表示非常緊張地對抗著她的命運)。面對著她的命運,不論她作何種選擇,此刻或彼時、明顯的或拘緊的方式、喧擾的或呢喃的,永遠是「意願」在堅持著。精神分析的聆聽準備作這持續的呢喃的共鳴箱,這堅持的呢喃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英雌主義,可稱之為「女性的處境」……
%T'v:x8JO0
O8i!N U(H,io`;l/T0這也是為何每次面對女性特質的質詢時,社會歷史的理想便會有危機,象徵秩序對它的信仰便動搖。女性症狀對社會「信仰」(以及象徵中的底層性)的質疑,骨子裏便是「文明中的不滿」。41這也就是為何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女性呈現為文化(明)(la Kultur)42的真實性中的症狀和考驗,43而不僅是所謂的性別或角色而已。有許多值得將女性深思為律法的反面之處,她們以去象徵化的面貌現,從精神分析的原始經驗中歇斯底里的發作,到厭食症呼叫聲中沉默的暴力,再再顯示女性症狀的身體,質問著文化(明),甚至質問著象徵(使得它有魔鬼附身的面向)。心理学空间['q Q&E:Z0_C~

AXZqHHHt0我們也明白佛洛伊德的困惑(本書也是這困惑的回音)--「女性要什麼?」,實際上是以另一個問題的形式:「女性到底要求精神分析什麼?」作回應。但是,對這種接受精神分析態度的控訴,正好作為女性意願質詢文化的迴響:文化無法沒有絲毫的不安,躲避女性意願所揭露的被壓抑的內容,而這點也是精神分析有職志要作的。心理学空间eb UE7^n]
心理学空间4b)TQK"SE1k$mJE
精神分析不能將女性特質的真實性,作為一種本質來宣稱。當佛洛伊德建議想要知道更多關於女性特質(Weiblichkeit)的人,到「生活中的個人經驗」或到「詩人處」44尋求時,這建議絕非一種偶然。相反地,想借助「科學的」途逕了解的人,也應該滿意於這些珍貴的「片斷」,從對潛意識的知識觀點來看,在女性特質這片「黑暗大陸」發出的幽光是無可取代的,它使得「臨床科學」得以運作……
&Z]FF2@B4O4J0
l`F$~OEA_0在這領域中,正是「佛洛伊德主義」(freudisme)45取代了動人的「匱乏(欠缺)」的位置。如果精神分析是一種「人的科學」(science  de l'homme),作為了解「人所欠缺的」的「科學」,她將會在這欠缺的客體對象中找到「女性意願」呈現的「真實性的考驗」。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TAG: Freud freud 俄狄浦斯 弗洛伊德 楊明敏
«恋父情结-爱列屈拉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俄狄浦斯情结》
圣经中的六大乱伦关系»
延伸阅读·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