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疗法的新观察
图式高磊 陈宗涛
医学与哲学 2020,41(10),30-33
摘 要:
从图式心理疗法发展历程的角度探讨其起源与发展,对图式概念的提出以及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应对方式进行梳理,凸显了图式疗法的优势与传统逻辑。深入探讨简化的图式疗法——模式模型,突出模式模型是一个或多个激活的图式与相关应对方式的组合。强调模式模型的治疗机制包括了儿童模式、内在批评模式、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和健康成人模式四种模式,它们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影响。通过对现有案例及学术研究成果的梳理,证明模式模型治疗对各种精神障碍的有效性,且在国内的心理学治疗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应得到更多的重视、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图式心理疗法;模式模型;认知行为疗法;
1 图式的概念
亚隆·贝克(Aaron Beck)在1967年发表的《抑郁症的认知治疗》中首次将图式的概念引入到认知治疗中,他用这个词来指一组消极的信念,且这种理解一直延续至今。由于传统认知行为疗法的局限性,杰弗里·杨(Jeffrey Young)补充了对图式的理解,并创立了图式疗法(schema therapy)。图式疗法是基于Beck的“认知重构”模型,结合精神分析理论、依恋理论、情绪聚焦疗法、格式塔理论、相互作用分析和心理剧的整合治疗模型[1]3-40。
2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和应对方式
情感需求。结合孩子的早期经历和气质,可能会导致个体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如果孩子的核心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个体就可能发展一个早期适应不良图式。早期适应不良图式代表了一个人对自己及其与其他重要人的关系基本的、无条件的假设。Young把18种图式分为五大类:第一类是分离和拒绝,第二类是缺乏自主性和能力,第三类是限制不足,第四类是他人指向,第五类是过于警惕或压抑[3]。最新的研究如表1所示,四种分类在概念和经验上更符合图式治疗模型[4]。
图式疗法基本理论模型认为来访者的心理问题是有复杂的“性格基础”,所以图式疗法更强调识别和治疗这些起源[2]。图式模型提出每个孩子都有核心表1 图式的类别
早期适应不良图式对儿童来说是一个威胁,儿童就通过适应良好的和适应不良的行为来应对(应对方式)。但是适应不良的应对方式会导致并维持成年后的精神机能障碍[5,6]。应对方式根据维度的不同分成了三种:顺应屈从(投降)、分离保护(冻结/被动回避)和过度补偿(战斗)。在早期的图式理论里,应对方式并不包括其中[7]。
3 图式疗法的发展———模式模型
作为最常见的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当Young处理此类来访者时,来访者在不同的图式、图式应对方式和情绪状态之间“切换”,他发现图式模型过于复杂,18种图式加上3种应对方式组合太多,这导致他发展出了模式模型[8]。模式模型(mode model)是一个或多个激活的图式与相关应对方式的组合。模式可以分为四大类: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内在批评模式、儿童模式和健康成人模式。它们的关系见图1。
图1 四种模式关系
3.1 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
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表现为儿童与内在批评模式的互动所产生的行为,包括自动思维和社会情绪,把应对方式纳入到了模式结构中。见表2。
表2:适应不良的应对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