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去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林書宇談《百日告別》
作者: 曾芷筠 文 / 7504次阅读 时间: 2016年4月20日
来源: 放映周刊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心理学空间5zxH(T`dYd

一场连环车祸,使心敏(林嘉欣饰)与育伟(石头饰)同时失去挚爱伴侣。从头七到百日,两个痛苦孤独的灵魂各自起伏、裂解重组,重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摸索着站稳脚步,并透过一个人的旅程,完成对死亡的哀悼与生者的疗愈。心理学空间hY5Aj(C W ^
心理学空间X;my-e*a!j.qV@
《百日告别》的始末,是个人生中的意外。对林书宇而言,2011年《星空》完成后,他原本有其它拍摄计划,然而太太的过世,让他的人生骤然停顿,陷入巨大的悲伤之中。四年的时间,林书宇慢慢重新回到工作岗位,从开始动笔记录心情状态、完成电影剧本,到拍摄、剪接、上映,林书宇说:「创作这部电影对我来说是一个告别的仪式。」演员的加入使剧组进入一个相互理解、分担痛苦的支持状态;电影完成后,观众的回馈也为失去挚爱的悲伤带来新的内涵与意义。
VffO%{R0心理学空间%p R(p? b!EF/^
从剧本写作时的哀伤状态,到拍摄时期的疗愈期,最后开出的是美丽的花朵,「这是我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部作品」,林书宇说。同时,这也是过去习于掌握现场一切的他,最放开来自由拍摄的一次。
a'M n\ wz5x\[0
8u3d,e.}v8e zxU)q0林书宇接受【放映周报】采访,谈及拍片过程中的种种转变。由于台北电影节首映后,心敏与未婚夫弟弟(张书豪饰)的一场床戏引起两极化争议,为了不想模糊焦点,也无意挑战观众,最终决定舍去这场20余秒的床戏。以下是与林书宇导演的访谈记要。心理学空间l1i8L7C M.f

心理学空间l&Pi$J/P3tD#o1R

心理学空间9F8Xwo^9^

)[Djy2R3u3\ e0《百日告别》取材自您个人离别的经验,但其实从短片《海巡尖兵》、长片《九降风》都与您当兵、青春成长有关,您的创作历程都与自己的生命经验很紧密,这放在台湾或世界来看都与其它导演蛮不一样的。您自己怎么看?                      心理学空间6N)]K!};d

wc#w{,j{9eW0心理学空间hE9L$k+K$V6cT5G

林书宇:做一部电影的过程非常庞大,像马拉松一样费力费神,所以我希望故事、题材、我想传达的东西都要够厚实、诚实。从自身经验出发,说出我真正想传达的,我想是最直接、最动人的。心理学空间M5Lw:nkp,QCZ0Z

\*U:B3[gm0我是个电影迷,各种电影都很喜欢,也想尝试各种类型,没有一定要与自己的经验有关。事实上,《星空》之后,我原本计划做一些比较大众、类型的电影,但后来发生了太太过世的事。我想,当你对一个事件感觉够强烈时,就会想尽办法完成,不管《海巡尖兵》、《九降风》、《百日告别》,当你决心要把它做出来,还是容易从自己最强烈的感受出发。《星空》毕竟是诠释几米的世界,里面当然还是会有我的关注、感性、与喜好,说故事的方式与其它几米绘本改编电影不同。当我在写东西、想故事时,会从自己的生命经验中抓住灵感。我想也不只是我,比如我很喜欢的《年少时代》(Boyhood)导演李察林克莱特(Richard Linklater),也是从自己的经验中找到诚实的声音,转化成一段故事。            心理学空间 Nj J#|-Vm t

心理学空间 \+`Rl-l

心理学空间;v;Xo}7s pA3G4Bx^

心理学空间{'J#Hv)mP.tN5V

这样的题材在台湾近年的类型、或其它人文电影中可以说非常特别,虽然来自个人私密经验,但同时又有一种普世共通性。您怎么思考自己与观众之间的关系心理学空间8s.NWFGfn/X(_3a

` A Q(s0\W0心理学空间!@)W1?H B F

心理学空间OZ3jLF^

5w*\G2e4h@%X)qOsF0林书宇:我在拍摄与写作的时候没有在想市场或观众,因为我知道这种题材不容易亲近,很多人可能会胆怯。所以,一开始的设定就是预算规模不要太高,也尽量找公部门补助。因为这样,投资者没有太大压力,我自己也可以专注于把故事说好,而没有思考太多观众接受的问题。一开始的出发点,也是希望有相同经验的观众可以从中得到出口或慰藉。  心理学空间y(e.q.z;n

&S^O$Ai.z0

,s:ntE9Xh6Q.s VS&H0

;r-juH|"Q0您开始构思是在担任钮承泽《军中乐园》副导时,何时开始觉得可以讲述这个是失去的经验?另外,写剧本时,担任监制的刘蔚然给了怎样的建议吗?

YahI&G(L aY0

8Pmo3a0p%Q![ d.I|3}XC0

$a p+AA1_Hq,^*|B0

0{rk,p;k/M_0

4Y"H6m ZZSz S0林书宇:我先想到这样的故事,觉得好像可以写出来,于是开始动笔作笔记,这是我写剧本一直以来的习惯。我不会马上开始写剧本,写笔记的过程中,去当了《军中乐园》的副导,但拍摄期间有停顿,那段时间,我又自己去了花莲,写下一些对剧本的想法。从笔记到剧本大概就经过了一年半的时间。

y+J3D7R5a/B*p s0心理学空间,]vf%Zq6O3^2Be

《军中乐园》拍了一半以上时,我把大场面拍完,就先回台湾认真开始写剧本。也因为当时需要《星空》的票房补助,需要先交出剧本,否则就会过期。这笔票房回馈补助大约两、三百万,虽然不多,但对于《百日告别》的制作来说很必要。心理学空间A(D exD5Zl

心理学空间&Q2G.K,Sfy

第一稿赶出来后,蔚然是从第二稿开始帮忙修剧本,通常是我先丢给她,她会给些意见、写些对白,我再慢慢修改。一开始的剧本有点过于耽溺于自己的感觉,有很多只有我自己能懂的戏,例如一个人的状态,没有跟外界互动。当时处于一个人的状态,有很多这种感触,例如事情发生后,因为没办法住在同一个地方,只好搬家。搬家本身是一趟很折磨人的旅程,有一些戏是描述一个人打包时对对象的记忆、互动,但这对观众来说很难进入,那些对象对观众来说是没有任何前后文的,也会让角色没有前进,过于停滞。蔚然会提醒我,后来也拿掉很多。蔚然写的对白,让影片中每个角色有不同的语气和性格,有了主观客观的距离。这样来来回回共同修了好几稿后,她写的比例差不多有三成吧?心理学空间?.r_OZ PKgC

心理学空间\8P'[p3}~Qel

《百日告别》从《星空》的票房回馈与辅导金开始,加上台北市、新北市、桃园、高雄的公部门补助,还有相信音乐、原子映象的资金,以及台北影业的技术投资,总预算大约三千多万。 

~%Ak3C!^0心理学空间u#RFb2f"I

4e0A,o)}2K6XhYU0心理学空间`}B)chI

片中两个角色(育伟与心敏,石头与林嘉欣饰演)在同一场车祸中失去挚爱伴侣,故事分别从男性、女性两个面向切入,一个躁动愤怒,一个沉静独处,但都有些部分来自您本身的经验与感受,比如心敏一个人去冲绳,自己完成与未婚夫的约定,是来自您自己去北海道的经验。也有一些是来自想象或他人的经验。您怎么设想建构这两个角色?有觉得自己比较倾向哪个角色吗?

CR%O)}+A$ZX(gP!J0

} TI$[DU0

9K%zTBXH0

QP,~p,k+o0心理学空间 s5V-XgUd8N

林书宇:两个角色的个性我都有。我把前期的愤怒放在石头身上,也稍微夸大些,因为我没有骂朋友这类行为;压抑的部分放在林嘉欣身上。写剧本时,我还蛮收敛的,因为会有演员进来,我希望演员可以有发挥的空间。心理学空间o~;x(afK

心理学空间w+B5kv Y0Q7]8_

开拍前,我跟石头花了两个月在聊这个角色,一起发展可能性。如果光看剧本,你会看不出他们的行业、工作性质。因为事情发生后,他们都没有马上回到工作岗位,比较关在自己的状态里。我写的多是状态、互动,背景没有太多设定。回到制作层面上,还是需要有一些设定。我跟石头聊了以后,才给了育伟一个工作,他在旅行社上班,与同事的谈话中提到工作的事。这些都是演员进来后才慢慢磨出来的。曾经有一度,剧本设定育伟是国小数学老师,太太则是同一个学校的音乐老师,因此有场戏是育伟听到教室外飘来钢琴音乐。还有一场戏,上课时,他在黑板前写题目,但突然脑袋卡住了,怎么都算不出来,台下的孩子担心地看着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这几场戏我原本很喜欢,但设定他在旅行社上班,打开家中窗户,也可以听到外面的音乐,影响不大。心理学空间bgP7F2h&i2L

心理学空间a+MBY]R0]O

心敏的未婚夫则设定为厨师,她们原本打算婚后一起开一家餐厅,也买了新家,一起经营新生活。在电影中,心敏没有在工作,新家空在那里。家中的环境也都是慢慢跟演员一起磨出来的。事实上,我跟美术给了心敏一个工作,有助于她的服装、造型。她的形象是在复合式咖啡厅工作,品味有点文艺气息,只是在电影中看不太出来。

5G6h)K3EK-xm0心理学空间*~;Mt~"MJ{

事件发生后,心敏未婚夫的父母对她非常不客气,好像不太谅解,是因为觉得车祸为何死的不是妳而是我儿子吗?心理学空间S-Kw1_2P{e `S

心理学空间 So$OAv/~SB

心理学空间%J'mL fl)oaD!D

心理学空间%FO:@6` @5{D6b Y

心理学空间]-~E3}t

林书宇:会有这种情绪,这是人之常情。我想要表现的是其它人的伤痛。心敏和育伟处于那样的状态,可能会觉得旁人无法理解我,但是身边的人其实也同样在经历失去这件事。心敏未婚夫的妈妈对她不认同,是因为这个母亲不知道可以怪罪谁,她心里的怨气唯一能发泄的出口,就是这个活下来的女生。

&yu\#?(AvM{F-G\0

u E:gtThK2E0她不客气的每一件事也很理所当然,比如往生者刚过世时不能碰他们的身体,因为这样会让他们舍不得离开。告别式上也不可能给往生者穿套头衣服,因为葬仪社会很难穿,只能拿衬衫。像这样的事情,很琐碎,也很现实,这也表现出心敏从来没有面对过这些事情。心理学空间Pct.}9e z D`

心理学空间2JR9ses

而育伟在头七夜跑出去打电话给车祸肇事者的家人,想发泄愤怒和怨气,打过去才发现,对方的母亲也在过头七夜,把这通电话当成自己儿子打来的,这也让育伟突然发现别人也正在经历无奈与失去,不是只有他一个人。

3J(VD6X([UV6Q0心理学空间*{j!b _ s\DBk v

jn v6@QU0心理学空间"J$ItE-w&y&x

心理学空间'}F aB/?~Pl1Y

心理学空间7^5K-vz"?-r2BO8V;Z

两个角色分别有两场关于性的场景,但心敏与未婚夫弟弟的那场戏,在台北电影节首映之后选择剪掉了,可以特别谈一下吗?心理学空间"C$F{H.|@

心理学空间0tT}0e~-W-@ g!i

心理学空间5W)A)PX7]E!d

4t x8V)ySr&L0心理学空间 o.Jo/s8]IIw)V^@

林书宇:对我来说,心敏与未婚夫弟弟的那场戏是极度的悲伤,面对同样的失去,两人当下需要慰藉,因此那场戏对我来说不是性。但台北电影节之后出现反弹声音,许多观众对这种近似乱伦的状态反应很两极,有人觉得被挑战了某些道德感。我不希望这场戏成为大家的讨论点,拍这部片也不是为了挑战观众,几经思考后,决定剪掉最后倒下去的画面。

@8TW}s4`:@oR0

[_B8R0`$},@.Z;p0随着电影上映我会出版一本散文集,里面提到,我去北海道时带着村上春树的《挪威的森林》。有人说,片中的性似乎跟村上笔下的人物很像,我才想起:对呀!《挪威的森林》中也有很悲伤的性,比如渡边与直子是好友Kizuki自杀后,与玲子姊的那段则是直子离开了以后。我发现《九降风》里也有类似的戏,虽然后来没有剪进电影中,只收录在DVD里。凤小岳饰演的角色走了以后,张捷与初家晴有一场晚上的戏:他们先在学校操场聊天,后来到了旅馆,发生关系,但男生完全无法勃起,女生则是很悲伤地在哭泣。那个晚上,他们都在思念离去的朋友。我才发现:其实我已经拍过了!这可以说是受了村上春树影响吗?还是更之前呢?我也分不清楚,但在许多西方电影中,死亡与性的关联也很常出现。

0{'T+n M6O9U*o%xsb0心理学空间DJ5~}4} ~v

台北电影节后,我们又做了一些试映,发现那场戏很容易变成观众讨论的焦点,造成两方辩论。有人拥护,也有人非常排斥,甚至强烈到因为这场戏而无法喜欢这部电影。我们原本觉得留着这个辩论也许不错,但这毕竟不是电影的全部。

jOR9YT_0jI(a5y @ P0

[1rZ]0R~0我曾经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处理好,后来觉得,有些人或许是无法接受悲伤用这样的形式表达。我不希望变成大家聚焦在这点上,这部片也不是为了挑战观众,于是决定剪掉,保留前面的哭泣等互动,还是完整的。

e["iQ8\ z L4M0

^&b&Xl*Y}!x-J0心理学空间X2I#pp W}

hQ$k3k#~"k0

-r0?V%v5Q7p)v+k}4n0心理学空间 X%xN/h9vyx+r

为何选择肖邦的〈练习曲Op25 No.1〉,这首歌对您有什么特别意义吗?

t*rghVee!hU~ n0

(A"XS)p Q2G2D U6J0

'olHgq0z0

&^`3wDRx5i0

5n3G0P2Y-K(xI0林书宇:当我设定育伟的太太是钢琴老师时,就想要有一首曲子,是他常听到、但一直不知道名称的曲子。所以,我想找一首不那么耳熟能详的音乐。我先想到的是肖邦,肖邦的钢琴曲都有一种悲伤惆怅,我开始大量听肖邦的钢琴独奏曲。如果有一段音乐,可以代表妻子离去以后想对先生说的话,会是什么音乐?最后一句话我会跟你说什么?〈练习曲Op25 No.1〉似乎在说:我很爱你,我会一直守护着你,但有哀伤在,因为我无法跟你在一起。

E_4MvSfP0v0心理学空间'y!GNjh?[r8y

有趣的是,寻找音乐时,我发现不同歌曲有不同讯息,觉得这首好像是在骂他、这首好像很开心离开他、另一首是什么样的话……。我想要一种有温度的感觉,本来也考虑〈练习曲Op25 No.12〉,但这首歌太哀伤了,对我来说它是在哭泣。如果太太放不下,可能会是这样的音乐。后来觉得,这比较是育伟的心情,而不是太太的,所以选了〈练习曲Op25 No.1〉。心理学空间#eVVpKh*J

心理学空间#T"Cc {3Wn(W.Q

@ mh!A)a!i4R0心理学空间igs*C gI1F

心理学空间U.F(iv}Tb

心理学空间? |!LU1t(H#PRK

您曾在访谈中提及从胶卷到数位摄影的转变,也说过自己过去拍片控制欲很强,习惯掌控一切,但这次比较自由,这次摄影仍是由余静萍掌镜,与摄影师做了什么新的尝试?

k _({d4QpK L!s-Z0心理学空间P2jy`h`;n-oc

心理学空间"q]@'|/Q5~XV

L/e7bh2uj@0

K_ CZRc[0林书宇:我想这次小余应该拍得很开心。拍《九降风》时,她常叫我要放开,因为我所有分镜图都画好了。可能我那时比较没安全感,需要计划、规范好一切,加上预算有限,底片也很贵,因此要把所有东西拍到。《百日告别》一方面没有这个压力,加上数字摄影的感光度大大提升,在一般光源下还是可以显影,自然可以有很自由的捕捉方法,这是过去底片做不到的。我不用花五个小时打光,可以直接让男主角在公园里自由发挥,某种程度上变得有点像在拍纪录片,记录演员在场合当下的状态,尤其这部片有很多一个人的状态,所以拍摄时大量捕捉,剪接时再选择关键的情绪、样貌。比如说,在冲绳拍摄时,有场戏是心敏在街上闲逛,捕捉她在人群中的状态,我当时不限制她的表演,只有几个人跟在旁边拍摄。过去若用底片拍摄,可能走到路口,或者这里用不到,就必须喊卡。一喊「卡!」演员情绪也就中断了。有个手持镜头,摄影师因为走了太久,已经拍到发抖,于是我直接从摄影师手上接过摄影机,过了马路后继续拍。走了一段,又换摄影师接手,一拍就拍了十几分钟。

(mGx`1F!Y6_9X0心理学空间0I s*w D3A%a!DZ

数字摄影对演员来说也是件过瘾的事,不需要停停走走,可以一直在那个状态里。石头在警察局里做笔录那场戏也是这样拍的,当时,摄影师只拍石头,我坐在他对面跟他对戏。我们把剧本丢掉,我一直问他问题,让他回答,因为事先做足了功课,我们直接对戏。那场戏后来总共拍了两个take,一个四十多分钟,一个一个多小时,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对戏。底片时代,十分钟就得换片,是不可能这样做的。心理学空间k8x Ri CVE;H

心理学空间&{6Tq9f \*o6d|%l `

心理学空间o'b h#E0p$LO b

W1|(A t'Z o/t/O.F0选角上,石头搭配林嘉欣是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组合,您是一开始写剧本时就先想好了演员?还是有其它考虑?

!`PHfwJ&}?0心理学空间"q6M+gu xeF Z

心理学空间&s K5b+J7|1i b?

心理学空间'}'u"dxJ?D6R

心理学空间 TX { Jh([

林书宇:写剧本时,我就锁定了几个人。之前看过石头演戏,我跟制片说,石头好像可以演,当时就有这个念头。在选角方面我很直觉,直觉这会好看,可以成立。但我还是带着一些叛逆,别人做过的事情我不想再做,我试图找到我认为好看、而且别人想不到的。若把剧本交给别人,任何人都不会想到石头与嘉欣这个组合,但我直觉这个组合是可以work的。我之前帮刘若英拍MV,找了王童演淡水河边的老画家。工作人员会提出各种人选,但当我想到王童时,觉得「对!就是他!」他本来就有美术底子,当你想到,就会觉得理所当然选角选对了。心理学空间7`"e1t vw3y&x

心理学空间zp4T!?e!X:^;@E

如果对一个选角有犹豫,那可能就不是最适合的。林嘉欣是我在写剧本时就设定的形象,但当时她在休息,媒体报导她生了小孩、当了妈妈,我不知道她会不会复出演戏。那时想着她的形象,写了剧本,找演员时,我说:「哪里有一个小林嘉欣?」后来干脆直接询问,没想到她就答应了。

I$m,SB3x+O(mv0心理学空间H_'G&Q,j2X B^

心理学空间 XRRa._ Q0|

.TNj0e1Z6UvGB7M9oI:uu0心理学空间9G5Kn|-OBt.|_3C#x;H

心理学空间%Q1CF;{,r1M Uf

您说拍这部片是在疗愈自己,拍完后有什么改变吗?过程中疗愈了自己的哪些部分?心理学空间$C uiG[ZR

8i[bJ'YR9r e&G0

'C9pkN#Lr$S'J0

心理学空间7cF.gR)vOj(|[

心理学空间 wU2cFNPM

林书宇:我觉得开拍后就有变化了,当身边的人加入,他们已经开始在分担我的悲伤,让我很感激。他们也把自己的生命、失去的经验放进来,透过这部片找到某个出口。比如副导演这几年失去母亲,嘉欣则在开拍前几个月失去父亲,她才刚经历这件事,因此我们曾经担心,考虑把拍摄时程往后延,但嘉欣反而把自己放在这个状态里来演出。

wT0_j5b]0

X7AA4?c%q2i.r0当它变得不只是我自己的事,反而能够愈来愈平静地面对我的失去。电影想传达的理解与陪伴,让你知道其实你不孤单,其实在我拍摄时就深刻地感受到了。我相信电影上映后,更多经历过失去的人会愿意分享他们的故事,因为大家不太去面对。《百日告别》的脸书粉丝页某种程度上变成心理谘商站,很多人在上面分享他们的故事,对我来说都是满满的回馈。心理学空间:g_b4{#Bm!k

心理学空间xgr-Mbi B

这部电影已经大于电影本身,创作这部片对我来说是一种告别的仪式,对别人来说,是一个陪伴、出口,可以说是在滚动的正能量吗?我很期待带着这部片出国,因为国外的观众不会从我的经验出发,他们不需要知道我,不带著作者本身的背景,只以影展中的一部片来看它。我甚至觉得,单看作品本身,这是我目前为止最满意的一部作品,不论是说故事的方法、剪接方式等等,我很少有这种感觉。过去我常常觉得不够好,《百日告别》反而没有这个部分。心理学空间B E(e"sw2y~g

www.psychspace.com心理学空间网
«《太阳的后裔》撩妹技能背后的心理学 心理电影评论
《心理电影评论》
电影类型及其变迁:以“心理惊悚片”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