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净道论
时间:2013年07月21日|2874次浏览

作者简介,佛音尊者,印度人。故乡在印度佛陀觉悟的地方,菩提迦叶。出生在婆罗门教家庭,懂得吠陀经。精通辩论,天资聪慧。知道哪里有人辩论,他就去那里辩论。印度一直有辩论的风气,包括了哲学和宗教的范围。这也许是真理出现的方式。印度的各种宗教很发达,产生了古印度的文化繁荣。辩论在立破之间形成了一种发展的风格。例如玄奘大师在那烂陀大学的辩论。在很激烈的辩论当中,形成了系统的科学化。在阿育王时代,南传佛教在斯里兰卡等处发展,没有形成辩论的风格。(现在可能打不过藏传佛教。哈哈)有一次在诵经,大长老知道这位青年是可塑之才。大长老说,“是什么样的驴在叫?”故意挑逗这位青年。然后指出矛盾。婆罗门青年不甘示弱,问大长老说,你掌握的是什么?但是大长老说完阿比达摩,年轻人听不懂。年轻人说,你传递给我吧。然后跟随这个大长老学习三藏。了解这才是通往解脱之道。由于这位青年拥有优美的声音,所有成为佛音。就像是在人间的佛陀一般。
当时阿育王之后,开始用梵语。而只有斯里兰卡还用巴利语。 当时面临着佛教文化受到很到的冲击,然后佛教第四次集结,刻在棕榈叶上。由于在佛音的时代,没有巴利语了。所以,当时对三藏的解释,在印度已经不存在了。当佛音尊者到达斯里兰卡的时候,相当于中国的晋朝。他听闻了长老的解释,了解这才是佛陀的本意。然后尊者想写译著,但是当时长老们想考验他。(当时中国的法显法师也去了斯里兰卡。)给了两首偈颂,考验佛音尊者。用巴利语写的清净道论,传到南传佛教的其他地方。
清净道论,特别注重禅修。只要想学习上座部佛教,学习戒定慧,这一部书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是出家人,掌握了禅修,要理解阿比达摩和清净道论两本书是必须的。 
心集中于一个目标,叫做定。(三摩地),完全的保持在一个对象向。心已经完全的进入目标,已经达到了一个境界。但是往往受到各种障碍的阻碍。如贪嗔痴。通过专注特定的目标,让烦恼止息下来。让烦恼止息,就是止。当达到一定的程度时,就是禅那。烧尽烦恼也是禅那。简而言之,通过专注特定的而目标,就来培养定。
定的特点:相,也就是不散乱。能够破坏散乱。
现起,表现不动摇。
近因:乐。通过快乐来修炼的
分类:进行定和安止定。安止定有八种,色界的四种和无色界的四种。进行定都属于欲界定。世间定和出世间定。世间定包括了八种。
也可由喜来分,包括初禅和第二禅。无喜定是三四禅和无色界定。当然也可分“乐”来区分。
如何修行?在这里一定需要很多的因缘。先去除对定力有干扰的因素,成就对定力有帮助的各种缘。
住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人贪着于住所,包括里面的物品等。一位比库,离开了首都,来到塔园。总想获得一些美食,但这里化缘总是很贫瘠。一切住所都可以作为修行的地方。少欲知足的人,都不成为障碍。到哪里都成为障碍。
家族,供养。忙着应酬,没时间修行。旅行,亲属,读书,从事圣典的研究,已经通达了。也会干扰禅修。放下所有的东西。
业处,巴利语的意思是,工作的地方。也出分为两大类,一是止业处,一种是观业处。止业处有四十中业处。观业处只有两种,色业处和名业处。止业处是指心的目标来分的。十遍,通过专注于色法的制材、空间达成。地水火风不是四界的意思,是现实当中。十不净,是指人对尸体的不净。十随念,心专注。四梵住,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四无色(八定的后四种)。一想,和一差别。有些业处能证得禅那,有些不能。身随念和安那般那念可证的禅那。
入出息念,入门简单,可以证道很高的禅那。性质不同,导致定力不同。
禅相,朦朦胧胧的光,很明亮的相,似相。是必须要有的才能够产生禅那。
贪欲偏重的人,信心者相同。贪是柔和的。信也是柔和的。贪是对人物。信是对善法的追求。
嗔恨的人易怒,觉行者。嗔是强烈的。是排斥的。慧是不粘着。
痴,杂论 寻行者。
贪嗔痴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性格。告诉我们,认清自己的贪嗔痴。即使的造善行的话,例如布施的时候,要是贪。
如何辨别不同的性格?贪或者信,走路的时候,走路慢,徐徐地放下。嗔行者好像很烦躁。痴行者和混乱。
根据不同人得性格选择不同的业处。
贪行者,十不净适合。对于嗔者,慈悲喜舍是适合的。痴,入出息念适合的。信,佛法僧随念。觉行者,食厌恶想。

标签: position  relative  color  style  start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