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空间
繁体 首页 > 心理学人 > 孙晓杰依德心理

我恨你,但你不能离开我---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一种客体关系观点

依德心理2012-10-21 20:46
查看:3537次

 

 

过去二十年间,有关边缘型人格的深入研究在美国客体关系理论的发展上扮演了关键的角色。边缘型人格所呈现的是几个复合期危机的议题(Mahler 1971Kernberg1975Mastcrson and Rinsley1975.Adler1985)。

过去十年,“边缘”意指一群同时拥有或是反复轮流出现精神官能症以及精神分裂症候的个案,如同王(Wong1980)的分类,有许多不同的诊断被囊括在边缘的分类里,包括仿佛人格(as-if)(Deutsch1934)、边缘型精神官能症(Stern1938)、暂时性精神分裂症(Ambulatory SchizophreniaZilborg1941)、隐藏型精神分裂症(Occult SchizophreniaStern1945)、精神分裂性格(Schizophrenia CharacterSchafer1948)、伪精神官能症型精神分裂症(Pseudoneurotic  SchizophreniaHoch and Polatin1949)、发展不全的精神分裂症(Abortive SchizophreniaMayer1950)、临床前期精神分裂症(Subclincal SchizophreniaPeterson1954)、精神病性格(Psychotic CharacterFrosch1964)。一直到Grinker等人(1968),才对这群个案开始临床上的实证研究。之后,KolbGunderson1980)引介了边缘型个案的诊断式会谈,进一步促成了未来的研究。

Kernberg1967,1975)提供了有关于他所称的边缘型人格组合(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最完整的精神分析取向的理解。正如他所描述的,这群个案有一些特定的症状、性格结构以及发展特征。除此之外,他宣称边缘型个案的人格,虽然在某些领域里功能失常,但却特殊而稳定。他们不只是一种在精神病和精神官能症之间摆荡的暂时状态而已。

就如同Kernberg描述的症状,这些个案常是冲动、愤怒、易于成瘾、性滥交或性倒错、身心症倾向、恐惧、,并长期受到广泛型焦虑的折磨。他们也易于发生解离状态、多疑思考以及强迫思想。

结构上,边缘型个案有自我的弱点、特殊的防御机转(分裂、投射性认同、理想化、贬抑)以及分裂的内在客体。自我的弱点是指类似Knight1953)最先发现的那些问题。这些机能障碍包括无法调节焦虑或其他情感、缺乏冲动控制的能力、升华的能力太差(指把性和攻击冲动转移到其他社交上适当的活动中)。升华需要运用自我的功能来统合各种冲动提出的需求和由顺从更复杂的社会标准所带来的利益。

根据Kernberg的说明,性格上的发展加速了攻击驱力的增加。若不是因为他们先天倾向于攻击,就是因为他们过度地受挫,所以这些人需要透过分裂机转和过度投射坏的(攻击型)客体,以保证内在的好客体。这种分裂和投射的结合,导致个案无能在复合期的时候统和好与坏的自体和客体影像。

从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去了解边缘型人格组合,将可拓展这个分类系统。它包括了大部分其他严重的人格疾患,比如分裂型、妄想型、反社会型、被动攻击型以及婴儿型人格,因为所有的这些疾患都表现出类似的内在客体关系。从精神内在课题来诊断,铸造了这个广大的网,因为所有的人多多少少仍然存有他们跋涉过的每一个发展阶段的遗迹。因此,每个人,不论是较统和或较崩解的,都有一些自我弱点和原始防御机转的迹象,像是分裂、投射性认同、理想化以及贬抑。

进行的诊断准则,已经变得没有如同Kernberg的概念那么广了。窄化定义的发生,不是为了丢弃Kernberg的想法,而是将其从精神分析式的抽象概念转译成更叙述取向和行为取向的措辞方式。密集的实验工作促成了这个演变。

“精神疾病诊断暨统计手册第三版”(DSM-III)里头包括了冲动、强烈不稳定的关系、不适切的愤怒、认同障碍、不稳定的情感、无法忍受独处、自伤行为以及长期的空虚感和无聊感。所有上述症状都可以在Kernberg的概念中找到源头,这可从分裂的内在客体关系和未能达成客体恒久性来理解。这种分裂,伴随着不良的客体恒久性,是复合期孩童的特征。在开始看边缘型人格的可能原因之前,我必须指出在“精神疾病诊断暨统计手册第三版”里,边缘型人格的每条诊断准则都反映出整合的失败,而此一失败造成了不良的客体恒久性和分裂的内在客体关系。

许多青少年和成年的边缘型个案,他们的冲动与学步中的孩童类似。他们不考虑后果地冲向看起来像是是人满足的客体,而忘却目前令人挫折的客体。个案通常会转而把药物或酒精当成令人满足的客体。当药物造成痛苦或有损自我评价时,他们会很突然地戒掉不用,但总会再用。这很像复合期的孩童跑近与远离母亲的举动。这种去与回的往复行为也延伸到治疗之中。医院里的工作人员会发现特别令人烦恼的是,边缘型个案今天入院但隔天又出院了。

个案无法对基本上还不错的关系维持一种稳定的客体影像。当有什么东西是人挫折时,很快就变得像是什么都是坏的,此时这个因为恐惧而要避免掉的的东西会使自体也变成坏的。当药物或一个新的关系被经验成好的,它们就暂时像是全好且被追求,只是很快就会被丢掉罢了。边缘型个案的冲动,来自于这些游移出现的全好或全坏之间的分裂,他们没有能力将事物看成一种有好的但也有坏的部分的稳定影像。

自体和客体世界里,相同的游移会导致关系里的冲动行为。因为边缘型个案可能将新的关系经验成是令人满意的,这时迷恋可以到兴奋的程度,像一种全好、共生的依恋。这种界限模糊的全好的自体他体经验,因为缺乏客体恒久性而可以迅速变成全坏的自体他体怨恨。也就是说,在面对挫折时,无法记得好客体的存在。

当这些个案感到孤单或不被爱时,他们会试图操纵其他人一改变自己的感觉。透过投射性认同,他们相信只要别人可以做到,他们就会觉得好。没有被满足时,他们就会发脾气、威胁、哄骗---甚至企图自杀---努力召回全好的客体并惩罚全坏的客体。他们没有能力去形成这样的概念---某个时候忽略他们的人,就是先前他们觉得受其所爱的同一个人。这般强烈的情绪常常导致性杂交或如“精神疾病诊断暨统计手册第三版”里所描述的其他各中关系。

边缘型个案的愤怒,同样也来自于内在的分裂以及一种容易在忘了自对某些客体的爱时,进入全坏的自体客体状态的倾向。他们因为自体他体界限发展不良,而易于卷入负向的投射性认同。

边缘型人格的认同障碍来自于不良的客体恒久性以及沿着全好全坏的主轴所进行的分裂机转。一些个案会真的说他们自己有一个好的自体和一个坏的自体。虽然边缘型个案并没有多重身份,但他们常常像是完全不同的人端赖他们觉得自己是被接受或是被遗弃。

边缘型个案的情感相当地依赖外界环境,以至于总是在游移。因为缺乏好的客体恒久性,所以如果关系暂时令人挫折的话,这些人就无法维持一种幸福的感觉。他们没有办法记得生命其实大部分是令人满意的,况且有人在他们被亲情剥夺或孤单时曾照顾过他们。然而和一个优雅和善且又支持他的人在一起,他们会觉得很棒。然后,边缘型个案这种极端的全好全坏的自体他体状态,便造成了情绪的不稳定。

这些个案依赖着令人满意的外在客体,才有办法是内在也感到愉快。他们对孤单的忍受力不好,不像大多数人那样可以享受独处或自己一个人去完成某事而不会觉得被遗弃;反倒像是有一个号的、照顾人的客体在心中似的。边缘型个案在独处时,缺乏一个恒定的、令人满意的内在客体来陪伴他们。他们没有那种“平静、细小”的声音在耳边告诉他们一切都好。孤单时他们就忘了所有曾经陪伴他们的人。这便是客体恒久性的缺乏,好客体必须实际出现才有办法提醒他们自己是有用的,这就造成DSM-III所说的,无法忍受孤独。

全坏的自体客体状态可能导致严重的刺激式自我伤害行为。个案借着伤害自来排除压力并解除身体是界限。

长期的空虚与无聊也和易于进入全坏的状态并且无法记起好的自体与客体有关。感到空虚也就是感到自体是耗损的(depleted)。空虚的外在相等物便是无聊,也就是说,觉得这个世界已耗损而缺乏兴致。相对地,一些客体恒久性已经完全建立的个案即使在极端匮乏的状态下也不会感到无聊。边缘型人格违常的个案就是没有能力可以回忆起各种内在资源。他们总是在外在世界里寻找共生母亲来排除空虚和无聊。

所有DSM-III中有关边缘型人格违常的标准都可以被看成缺乏客体恒久性和分裂的内在客体关系。因为这些边缘型个案的特征正是典型的复合期阶段孩童的特征,所以边缘型人格违常在客体关系谱系学上是在复合的位置上,这些问题的成因最常是何内在先天过剩的攻击、爱意冲动的相对缺损或缺少父母方面持续、认可及调和的照顾有关。

如果他的攻击冲动过剩或爱意冲动缺损,复合期的孩童就必须用更多的投射机转来保护内在脆弱的好客体以免被敌意压垮。这个年龄层的孩子无法整合好和坏的自体和客体影像且无法建立内在稳定的、够好的客体影像;这个年纪的孩子必须不断地在外在环境中寻找温暖和关切的供应来源。

孩子会内化他们所感受到的,但那不必然是外在客体客体的真正特质,即使他们的父母事实上是很好的,他们仍然可能会把自己过剩的攻击投射到外在客体上而后再把这第一的客体内射回来。之后,他们必须分裂掉且投射出这些新近被再内射的敌意客体。如此,根据这个理论,拥有过剩攻击冲动的孩子便进入一种投射敌意的恶性循环里,结果是导向那分裂且投射出更多敌意的需要。

另外一种看法认为,边缘型违常肇因于母亲的抚慰能力的缺损。如同(Adler1985)所说的,无法提供同理、抚慰和认可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就没有机会去内化这些能力。如此,他们也就没有学到如何去倾听自己、抚慰自己以及如何去调和复杂的正负情绪。MastersonRinsley1975)过去曾经描述过有些母亲为了自己先前未被满足的依赖需求而必须黏着孩子。这些母亲对共生、依赖的行为提供肯定、支持和感情。但他们却会对分离感到威胁而“在面对孩子任何分离-个体化的能力时,变得攻击、批评、愤怒、收回供应与肯定。”如此便加强了婴儿的全好和全坏分离客体关系。这使得孩子在他行为成熟时感到被遗弃,因而持续寻找着好的共生客体。

对边缘型个案来说,分裂而缺乏客体恒久性并不必然是内在或外在客体世界中敌意增加爱意减少的结果,也可以是导因于不完善的整合性自我功能。如果自我无法在认知上整合、比较并对照好与坏自体和客体的影像,分裂客体和不良的客体恒久性将会持续。这个因素导致一个迄今仍未被充分探讨的临床现象:智能不足与微小脑部功能异常和边缘型人格违常有关。

过去曾经发展出人格统和相当完整的成人们,在脑部受伤后整合性自我功能可能会受损而导致一种人格改变。这种由器质性损伤造成的人格可能与带有冲动性、长期的愤怒、强烈而不稳定的关系、不稳定的心情以及甚至是自我伤害行为等等的边缘型人格难以区分。如同前面提到过的,这些个案常常可以用详细而统整的方式记起他们过去的关系,因为他们的长期记忆并没有受损。他们目前的关系却反应了他们分裂的全好和全坏客体以及他们对经验统整的无能。

并非只有脑伤才会让人回到复合期式的功能状态,出现在人生某阶段中的极端经验也会造成类似的退化。有目共睹的例子是,创伤后压力疾患的越南战争退伍军人常和边缘型违常难以区分。许多参与越战的士兵当时都是十八---二十二岁。在这个青少年晚期的人生阶段里,成年的认同已经巩固而新的亲密感也建立了。复合期分离的课题作为这个过程的一部分,而再度被重新启动、重新修正。这正是青少年离开父母而开始独立工作与社交生活的时候。而早期的分离课题又出现了。大学时代的青少年晚期常常借着重复地搬进搬出父母家而得以修正这些分离和依附课题。他们仍然有时依赖着他们的家人。

参考书目:《人我之间》

   



依德心理的其他日志

投射projection
读懂弗洛伊德
读懂弗洛伊德
无意识
重读弗洛伊德
自我ego
生命欲力life instincts;死亡欲力death instincts
逆投资anticathexis;撤回投资withdrawal of cathexis;多重投资hypercathexis
投资cathexis
动力论的dynamic;拓扑论;拓扑论的topography, topograph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