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师的眼睛

> 心理师的眼睛

舒霖
漓江出版社 2014-4
9787540770242
28.00

与其对立,不如对谈

心理师您好:

我有两个孩子,姐姐十六岁,弟弟十四岁。大的成天讲电话,一天到晚就想去KTV,有时还跑去PUB,参加什么演唱会,对那些偶像明星崇拜得不得了!前几天还被我看到几封十分亲热的情书,让我很担心;小的则是沉迷计算机跟漫画,只怕会透过网络或不良漫画看到不该看的,影响到念书。

每次管他们又造成彼此对立,家里气氛就变得很

差。希望您能给我些意见。

心烦的妈妈

心烦的妈妈:

有些事随时代在变:早些年的青少年流行联谊郊游、听录音带、看录像带;现在网络跟手机出笼,很少人用书信交笔友了。CD、MP3更是大量又快速地攻陷每一个青少年。也许再不要多久,我们跟孩子沟通都得用e-mail了(现在的确得到证明)。

有些事却是千古不变:孩子大了,不想跟父母一起出去玩,想认识异性谈恋爱。青春期到了,第二性征出现,荷尔蒙让其心情浮动,性驱力也使其屡屡挑战道德规范。

亲爱的家长,请您想想,要帮助孩子成长,是该关心其“不变的”发展阶段?还是关切那会随着时代一直“变动的”部分呢?

在处理青少年成长困扰的工作经验中,常看到许多大人用尽力气、费尽心机,却仍愁眉深锁,不见功效。其实,我们正是掉进了“变与不变”的迷思中!

孩子随着每天不同生活的经验,会有种种变化多端的怪问题出现,至于小孩在经历成长后,终将成为大人,这是不变的。回到我们所能影响的部分,是否可以把力气放在帮助其变成什么样的大人,而不要将焦点对着他们每天不守规定的花样啊!

回到您的问题,心理学研究指出:青少年心理发展最重要的阶段性任务是找“认同”:从过度依赖父母的孩子,到其变为成熟独立的青年中间,他们喜欢和同辈做比较(有些人到为人父母了,还留在这个阶段)。青少年会期待至少归属于某一团体,得到那种被认同的肯定。有时候,血气方刚的他们,甚至会为此做出不少让我们这些血气已定的大人觉得莫名其妙的疯狂行径。

请切记,此刻我们要做的是:引导其将来成为什么样的大人。也就是尽量不要跳到青少年的对立面,只为了消灭其某些追求认同的“现象”。因为这样不只会给他们一些似是而非的反抗借口,让大人背上不属于自己的十字架,也更压缩了孩子在当中可以自省的一些空间。

与其限制女儿交男友、听演唱会,要不要试试看跟她交换彼此的初恋经验?听听她参加演唱会很high的感觉,并跟她分享您小时候的志向与梦想。当然啦,真被小鬼气到过不去,偶尔给些小小约束,甚至开骂一下,也无需太过自责。

至于小男生的问题,我们下星期再聊。

学校心理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