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意识与人格

> 潜意识与人格

[美] 兰迪·拉森,戴维·巴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8
9787115288363
25.00

人格的结构

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描述了在文明社会的种种限制下,人们处理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方式。性本能和攻击本能是经常导致个体与社会和现实之间相冲突的驱力。心理中的一部分产生这些冲动,另一部分了解文明社会的各种期望,还有一部分则试图在现实社会的界限内来满足这些冲动。那么,心理为什么会有这些部分,它们又是如何共同起作用进而形成人格的?打个比方,我们可以把心理看做管道系统,里面装有水,水产生压力。我们把压力比喻成心理能量,它包括性本能和攻击本能,而能量积累后需要释放。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当内部出现压力时,将会有三种疏通管道的方法:一个管道工认为应该把所有的阀门打开,将压力维持在最低水平;另一个管道工建议采用间接引流法,以免造成混乱;第三个管道工则想使所有的阀门都关闭。现在让我们用弗洛伊德的术语来详细地讨论每一个“心理管道工”。

本我:心理能量的源泉

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人类心理最原始的部分。人一出生便具有本我,本我是所有驱力和冲动的源泉。如果采用管道来作比喻的话,本我是想把所有的压力释放出来,将紧张维持在最低水平的那个“管道工”。本我像一个被宠坏的孩子:自私,冲动,追求享乐。按照弗洛伊德的观点,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希望自己的需要立刻得到满足。在满足冲动时,本我不能容忍任何延缓。婴儿期,本我处于主导地位。当婴儿看见一个非常吸引人的玩具时,他(她)就想伸手去拿,拿不到就会大哭大闹。有时婴儿的需要是明显不合理的,因为本我遵循快乐原则,所以它不讲道理,不遵循逻辑,没有价值和道德感(而是即刻的满足),几乎没有一丁点儿耐心。

本我还遵循初级加工思维,这种思维既不遵循意识思想中的逻辑原则,也没有现实基础,梦和想象就是初级加工思维的经典例子。虽然它不遵循一般的现实性原则(如在梦中,人们会飞檐走壁),但弗洛伊德坚信初级加工思维的运作是有章可循的,并且人们可以揭示其中的规律。假如来自本我的冲动使得个体意欲接近一个外界的物体或一个特定的人,而碰巧其暂不可得,那么,本我可能会产生一种心理意象以满足需要,在这种幻想中,心理能量得以释放,冲动也得到暂时满足,这个过程即为愿望实现。个体可以幻想不能到手的任何东西,尽管这种满足是暂时的。例如,某个人是如此生气,但生气的对象是如此强大而不能直接攻击他,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为了使愿望得以实现,就可能采用报复性幻想想象他过去的错误。愿望实现的策略只能暂时满足本我的需要,因为这种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得到满足。一个人要么寻找其他途径来满足本我的冲动,要么抑制这些冲动。__

自我:人格的执行者

自我是改变压力方向的管道工,它使本我的本能变得可以被接受,至少不会产生问题。自我是心理的一部分,它限制本我进入现实。弗洛伊德认为,自我在儿童两岁或三岁时就开始出现了(在“可怕的2 岁”之后)。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知道本我的冲动与社会现实和物理现实之间存在冲突。举两个简单的例子:一个儿童不能偷货架上的棒棒糖;无论妹妹把哥哥惹得多么生气,哥哥不能打妹妹。虽然偷东西和打妹妹可能会减轻儿童内心的紧张,但这些行为与父母和社会既定的规则相冲突。自我知道此类行为会产生问题,因此,必须避免、改变或延迟本我冲动的直接释放。

自我的工作是延迟本我冲动的释放,直到遇到适当的情境。自我遵循次级加工思维,这是解决问题和获得满足的发展性策略。这一过程考虑物理现实的限制,权衡满足欲望和冲动的时机和方式等等。例如,相对于直接打妹妹而言,取笑妹妹是社会可接受的方式,这同样可以满足本我的攻击冲动。然而,无论情况如何,按照社会现实和传统的道德标准,有一些冲动总是不被接受的。心理的第三部分是超我,它担负着重大的责任:维持基本的社会价值和观念。

超我:社会价值和观念的支持者

大约5 岁左右,儿童开始发展出心理的第三部分,弗洛伊德称之为超我。超我负责内化社会价值、道德和观念。这种内容通常是通过社会中各种社会化的媒介,如父母、学校和宗教组织等等,逐渐灌输给儿童的。弗洛伊德特别强调父母在儿童自我控制和良心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表明超我的发展与儿童对父母的认同密不可分。

现在回到上面提到的管道比喻,超我是另一种类型的管道工,这种类型的管道工希望所有的阀门在任何时候都是关闭的,甚至希望增加更多的阀门来控制压力。超我是人格的一部分,当我们做了“错误的”事情,它使我们感受到罪恶感、羞耻和尴尬;当我们做了“正确的”事情,它使我们感受到骄傲和自豪。超我判定孰对孰错:它确立美好的道德目标和观念,指导我们的判断。超我就是一些人所说的良心,超我主要通过内疚感来判别正义与邪恶。

如同本我一样,超我也不受现实限制。它自由地确立美德和自我价值的标准,其中有些标准甚至是非常完美的、非现实和苛刻的。如果儿童形成了低的道德标准,其结果是,当他们伤害了别人时并不感到内疚。然而,由于超我要求完美,所以另一些儿童发展出了强有力的内在标准。超我使这些儿童为几乎不可能达到的超高道德标准所累。这些非现实的标准导致儿童接二连三的失败,因此他们可能长期经受羞愧和自责的折磨。

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交互作用

心理的三个部分(本我、自我和超我)处于无休止的相互作用之中。它们各自有着不同的目标,从而导致个体的内部冲突。经常出现这样的局面,我们心理的一部分想要某一个东西,而另一部分却希望得到其他的东西。例如,设想一位年轻的女士正在快餐店排队买快餐,她排在队尾,前面站着一位男士,这位男士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钱包里掉出了20 美元。这位女士看见钱正好落在她前面的地上,此时,她人格的三个部分便出现了冲突。本我说:“抓起它,赶快跑!假如有必要的话,还可以把那个人推到一边去。”超我说:“不许偷。”自我不仅要面对本我和超我的要求,还要面对现实情境,它琢磨着:“那个员工看到掉落的20 美元了吗?其他顾客看见地上的20 美元了吗?我可以在不被其他人看见的情况下,用脚踩着它吗?我是否应该把它拾起来并还给那个人,或许他会给我一些酬谢。”在这种情境下,该女士将会体验到焦虑。焦虑是一种不愉快的状态,意味着事情是不对的,必须做些什么。它是一种信号,代表着自我正受到现实、来自本我的冲动以及超我的严格控制的威胁。这样的焦虑可能会以某种身体症状来表现,例如心跳加速、手心出汗、呼吸不规律等等。处于这种状态中,个体也会感到自己正处在惶恐的边缘。除了这些症状之外,个人的欲望与现实,或与内化的道德之间的冲突将使他(她)在此类情况下显得更加焦虑不安。

强大的自我能使人心理平衡,远离焦虑。自我一方面协调来自本我的力量,另一方面协调来自超我的力量。假如这两部分竞争力量中的任何一方超过了自我的力量,那么就会导致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