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金钱、幸福与死亡

> 性、金钱、幸福与死亡

曼弗雷德
东方出版社2010/7

第21章 你不可能活着出去(1)

  死是我们谁都躲不过的债。

  欧里庇得斯

活得投入的人不怕死。

  阿娜伊丝•尼恩(Anais Nin)

死不算什么,但是对活着被打败并被羞辱的人来说,每天都要死一次。

  拿破仑•波拿马

从前,在喜马拉雅山山脚一个小国家里,住着一个国王,名叫净饭王•乔达摩(Suddhodana Gautama)。他的妻子怀孕了,这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孩子出生前,她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头小象用鼻子为她祈福。她把这个梦讲给国王和大臣们听,大家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吉祥的兆头。孩子出生后,被取名为悉达多(Siddhartha),意思是“义成就者”。悉达多出生后,净饭王请了一个有名的占卜师给他算命,看看他的未来如何。占卜师说,他的儿子长大后只可能成为两种人:要么是伟大的国王,甚至是帝王;要么是伟大的圣人、仁慈的救世主。因为悉达多是王位的唯一继承人,所以净饭王不想让他出家。净饭王非常渴望儿子成为和自己一样的国王,于是决定不让他接触任何有可能让其皈依宗教的东西,也就是说,不让他接触教义,也不让他了解众生的苦难。净饭王命令大臣们,不得让悉达多看到老人、病人、死人或者任何可能让其潜心灵修的东西。他只想让悉达多在美丽和健康的包围下长大。

  悉达多在著名学者的指导下钻研科学、技术、艺术、哲学以及宗教。另外,他在骑术、箭术和剑术方面也很有造诣。然而,住在华丽的宫殿里,他越来越焦躁,越来越不满,对宫墙以外的世界越来越好奇。最后,他决定请求父亲允许自己走出宫殿、认识外面的世界。净饭王答应了,但是精心安排了一番,告诉大臣只允许健康的人向小王子致敬,这样小王子就仍然见识不到可能让其出家的苦难了。尽管父亲费尽心机地赶走病人、老人以及受苦的人,但是在宫外“探险”时,悉达多还是看到了一对偶然来到游行路线附近的老人。他既吃惊又迷惑,于是去追赶那对老人,想问问他们是谁。这样做的时候,他撞见了很多病得很严重的人。而且最后,他在河边碰到了一个葬礼,有生以来第一次见识了死亡。看到这些,他感到非常沮丧,于是决定过苦行生活,以超越衰老、疾病和死亡。他放弃了王位、放弃了荣华富贵、放弃了可以继承的一切,离开宫殿,成了一位游僧,过上孤独的生活,余生都致力于研修如何超越苦难。三十五岁以后,悉达多被人们称作佛陀(Buddha),意思是“智者”、“悟者”。 

  人类的悲剧

  佛陀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都免不了一死。或者引用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话说:“长远来看,我们都会死。”人类面临一项可怕的心理负担:对死亡的恐惧。死亡很常见、很一般、无法避免,对死亡的恐惧也无处不在、半遮半掩。不管走到那里,死亡都像影子一样跟着我们。由于额叶的发展——人类大脑最后开始发展的部分——人类具有了展望未来的能力。其他任何动物都没有人类那样的额叶。尽管畅想未来能够令人心情舒畅,但是未来也包括死亡。这是我们为进化付出的高昂代价。

  作为人,我们整个一生都知道自己会死。不管是否喜欢,我们每活过一刻,就向死亡迈进一步。死亡焦虑是最大的痛苦源。用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话说,死亡对于人类存在来?,就像“果核上的虫子”,第一次呼吸就预示着总有最后一次。知道总有一天会死,让很多人如此害怕死亡,以致他们从来没有活过。他们踮着脚尖走过自己的一生,目的是安全达到死亡终点。他们似乎绝对不会理解苏格拉底的警言:“未经探索的人生过得没有意义”。把所有时间都花在担心死亡上,人不会活得快乐。我们最大的悲哀在于,想找到方法抑制对死亡、湮灭、注定分离的焦虑,但是我们之所以会焦虑是因为我们想要活着,结果,我们大多数人都难以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最充实。

  死亡焦虑会越来越严重,因为死亡认知( recognition of mortality)和生存本能是对立的。我们如何处理这对存在矛盾?我们能做些什么?我们怎样应对?

  所有人都知道自己终归会死,但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应对方式。有些人热衷于寻找超越死亡的方法,有些人则听天由命、沮丧抑郁。后者问自己,既然知道人终有一死、生前的一切努力最后都是一场空,那么为什么要劳神地活一次呢?为什么不放弃呢?有些人看到无望的尽头,有些人则看到无尽的希望。这两种选择中,后者更具有建设性。

  不管走哪条路,我们很多人都禁不住想方设法改变或者压抑这种烦人的认知。然而,努力压抑的做法,可以提供源源不断的压抑性心理能量,这种心理能量,在文化和历史力量的作用下,可以转变成一个充满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万花筒。这样,我们可以说,自保本能(drive for self-preservation)(与湮灭焦虑和死亡焦虑对立)是学习的动力,塑造我们的观念和行为,影响我们的思想、情感和动机。但是,这种能量不一定都是建设性的,它还能导致种族主义、宗教狂热主义、政治不宽容、暴力以及其他种种烦人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