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

> 孩子,你的情绪我在乎-为我亲爱的宝贝情绪管理训练

[美]约翰·戈特曼 [韩]崔圣爱 [
沈阳出版社 2011-10
9787544147323
45.00
没有100%完美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

“一直以来,我以为自己是个十足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我从小是在压抑型父母教育下长大的,诸多行为上我都受到了他们的种种限制。所以,我下定决心,要让我的孩子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长大。于是,我努力给孩子各种爱,尽可能地尊重孩子。但是我意外地发现,其实我自身依然带着压抑型父母的许多影子。”

这位家长是一位小学老师,当她对我讲述自己内心残留的幼年烙印时,掩饰不住对这种现象的意外和吃惊。当她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节目,意识到自身也存在着压抑型父母身影时,着实受到不小的打击。

其实,缩小转换型、压抑型、放任型和情绪管理训练型,很难严格地说,一位家长身上绝对只存在其中的一种特点,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兼具这4种特点。有时可能会无视孩子?情绪,加以训斥;而有时尽管能包容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却未能进一步引导孩子摸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虽说4种情形都可能集中存在于一个人身上,但肯定会有一个是最突出、最基本的。你在最焦急时表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你最基本的类型。可能在孩子比较乖时,你有足够的耐心接纳和包容孩子的情绪,显得和蔼可亲;而当孩子不听大人的话,撒娇耍赖时,你就会不知不觉地发起火来,忽然来了脾气。如果这就是你的写照,可以肯定,你就是压抑型家长。

能把情绪管理训练师的角色做好,当然再好不过,但在这一点上不必过于苛求自己,强迫自己在孩子每次表露情绪时都能做好情绪管理训练。对此,戈特曼博士的意见是,只要有40%的概率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其效果也是充分的。接受过情绪管理训练的孩子,对父母怀有信任,即使偶尔父母未能及时做好情绪管理训练,也不会因此感到受到冷落式伤害。因此,家长不必过于紧张,强迫自己时时刻刻都充分做好情绪管理训练。这一点也希望家长们能记住。

了解孩子的天生气质,让情绪管理训练变得不再困难(1)

有时候,同样的情形下家长说了同样的话,有些孩子会显得大受伤害,而有些孩子则无动于衷,眼睛都不眨一下。这是?为每个孩子的天生气质不同。气质与性格不同,它是与生俱来的。有关这方面的内容,要数哈佛大学杰罗姆?凯根教授的高反应(抑制性)气质和低反应(非抑制性)气质研究论最为著名。所谓高反应,顾名思义,就是对细微的刺激也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应;而低反应则是指,只有在受到较大的刺激时才会有所感知,对于刺激的反应速度和强度较弱。

这种现象属于与生俱来的,据研究表明,这是由生物学因素所决定的,所以气质会贯穿一个人的一生,不太可能发生大的变化。在本书开头提到的不愿意上学的慧敏,就属于高反应型孩子。她的父母在了解了孩子的?质之后,接受了这一现实,并对孩子进行了情绪管理训练。经过父母的情绪开导,慧敏认识到自己对于负面刺激(男同桌的恶作剧和取笑)的排斥心理,并不是什么坏情绪或错误情绪。由于认识到这点,孩子内心感到轻松的同时,也能够自行摸索出有效解决矛盾的方法了。

除了高反应气质与低反应气质一说,科学家们还从其他几个角度对气质进行了研究。20世纪50年代,美国最早从事儿童气质研究的切斯博士和托马斯博士将所有孩子大致分为3种气质:①容易型;②困难型;③迟缓型(即逐渐热情型或大器晚成型)。有些孩子身上某一种气质非常突出,但也有不少孩子兼具几种气质。容易型有时也会表现出慢半拍的气质,而困难型有时会兼有迟缓型的一面。气质是不会轻易改变的,因此家长需要先认可孩子的气质,再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

容易型孩子

容易型孩子从婴儿时期就很乖,能吃,能睡,也爱笑,让父母很省心。只要喂饱他们,及时为孩子换尿布,孩子基本上没什么哭闹的时候。长大了也不会惹是生非,遵从父母的要求,显得乖巧温顺。这并不是说父母的照顾有多体贴到位,而是因为这类孩子天生就是容易型气质。这类孩子约占40%。

由于容易型孩子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因此遇到什么样?父母,也就决定了他们将来有什么样的结果。孩子的情绪基本上属于稳定型,如果是在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培养下,那么他们的成长道路应该是一帆风顺的。如果遇上压抑型父母,那就会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因为尽管他们内心不情愿,但由于天生气质所致,他们不可能违抗父母的意思,而是一一遵从,因此在精神上备受压力折磨。而生长在暴力环境中的容易型孩子,由于他们强迫自己顺应来自家庭的暴力,严重时甚至会患上忧郁症或其他精神疾病。

容易型孩子通常不轻易心怀抱怨,而是习惯性地承受和忍耐着,因此对这种气质的孩子,家长应给予更细致?关怀。有时在家长看来,孩子没什么特别引人注意的举动,于是家长就会粗心大意,以为孩子挺好挺正常,但此时,孩子的内心有可能早已千疮百孔,像个里面坏掉的苹果一样经历着莫大的痛苦。因此,如果您的孩子刚好属于容易型气质,家长就应该特别留意,即使孩子没有表露出特别的情绪,作为父母也应该经常主动问及孩子的情绪,看看孩子是否有什么不开心或苦恼的事情。通过这种方式积极疏导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打开心扉。

 困难型孩子

困难型婴儿和容易型婴儿截然相反,无论抱着、哄着或背着,孩子还是会时常哭闹不停,家长在照?孩子的过程中,会感到很吃力。困难型孩子的另一个典型特点是听不进父母的话,经常和你唱反调,你让他向东,他就会像头倔强的马驹一样非得向西。

困难型孩子不喜欢被条条框框所束缚,他们拒绝自己被现有的秩序驯服,而是更乐于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来挑战新鲜事物。因此,如果父母刚好是压抑型父母,那家长面对这种困难型孩子时,会感到更头疼、更棘手。

尽管这种局面看起来非常令人头疼,但人类学家对于困难型气质的孩子,却有另一种积极的主张。他们坚信,困难型孩子的存在必然有着无可代替的理由。无论是何种肤质、哪个国家,肯?都有困难型孩子的存在。切斯和托马斯博士认为,全世界至少约有10%的孩子属于困难型气质,可不要小觑这10%,世界之所以不断变化到今天的崭新面貌,正是因为困难型孩子在发挥力量。

乍一看,世界上好像有了乖巧的容易型气质的人,就足以让社会和国家按部就班地发展下去。但不得不说,倘若对现实社会不加以正面批评和牵制等积极干涉,社会是不可能长足发展的。试想一下,就算社会存在一些不协调与不合理的现象,如果没有一个人站出来提出异议,就不可能纠正这些问题。一味地顺应现实,对新鲜事物消极对待,只会让社会停滞不前,如同死水?般腐朽。举个极端的例子,如果父母自身存在严重的缺陷,而他们的孩子属于倔强的困难型气质,因此对父母的命令不会言听计从,更愿意靠自己去挑战新事物,因而避免了承袭上一辈的弊端,从而有望改写家族未来的命运。所以说,困难型孩子因家族而生,一点都不为过。

想要养育好困难型孩子,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事实上,这类孩子的父母无一例外都操碎了心。有时候由于孩子太偏执,他们的父母甚至会怀疑自己能否胜任情绪管理训练的重任,顺利让孩子敞开心扉。而值得一提的是,困难型孩子身上特有的气质,放在当今这个风云多变的时代,将会?现为难得的优点。因此,家长千万不要刻意压抑孩子的天性,而要用肯定和欣赏的态度,积极地开发他们的特性。由于这种类型的孩子吃软不吃硬,所以你越想压制他,孩子就会更走向偏激。所以,家长要对这类孩子给予适度地安抚和理解,凡事多让他们自己判断孰是孰非。

迟缓型孩子(逐渐热情型或大器晚成型)

约占15%的孩子天生属于慢半拍型,无论说话或做事,都倾向于迟缓型。在凡事都讲究快捷的现代社会,这种性子恐怕很难适应。就连家长面对凡事都慢吞吞的孩子,也会焦急上火。孩提时倒也没什么,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这种慢半拍特性,简直能让家长直冒火。

韩国体坛名将朴泰桓,小时候刚开始游泳训练时,表现的并不突出。别的孩子聪明伶俐,一学就会,而朴泰桓却胆小退缩,让妈妈既着急又难过。但是,当朴泰桓适应了游泳训练后,就表现出难得的稳定,他不像别人那样喜新厌旧,半途而废,而是始终如一地表现出对游泳的热忱,并坚持不懈,直至成为闻名世界游泳名将。

正如朴泰桓的例子,迟缓型的孩子并不是打一开始就会喜欢新鲜事物,他们适应新事物往往需要较长的时间。但一旦完全适应后,就会一直踏踏实实地持续下去,表现出非同一般的努力与执著。纵观很多成功人士,大多不是头脑多聪明或才能多么出众的人。能够在喜欢的领域坚持不懈的人,成功的可能性才更高。作为家长,应该了解迟缓型孩子的特性,努力做到取长补短,帮助孩子走向成功。

面对迟缓型孩子的慢条斯理,家长经常忍不住抱怨:“我真是受不了,就你这样得什么时候才能写完作业啊?赶紧麻利点!”。孩子不笨不傻,听到父母的数落当然会黯然神伤。其实这种慢性子,孩子自己也无法控制,父母因此而责备孩子,孩子只能更委屈,并深深地受到伤害。

父母越是急性子,就越无法容忍孩子的慢性子。其实,迟缓型孩子需要的,是父母能够用坦然的心态来对待他们这种无法改变的特性。

想要顺利做好情绪管理训练,就必须先了解孩子所处的环境。近年来,孩子和父母之间最大的争议领域可能就是电脑、mp3和手机了。?果孩子能掌握好尺度,倒也不至于让双方为此争得面红耳赤,但孩子往往过分沉迷于其中,这就会让家长担心了。第一章里介绍的贤基,小时候经常被妈妈托给“电视保姆”照看,一打开电视,贤基就能安安静静地坐上一整天独自看电视,妈妈刚好可以趁这个机会赶紧打扫一下脏乱的屋子,再给孩子做点辅食。只是,时间久了,孩子完全对电视节目着迷了,后来又不可控制地迷上了电脑。

可能在许多家庭中,电脑是最令父母头疼的“罪魁祸首”了。如果是男孩,可能连续几小时迷恋电子游戏;如果是女孩,虽说不至于成为电游狂,但是上网聊天和装扮博客?时间,一点不亚于男孩玩游戏的时间。而手机和MP3,几乎和孩子形影不离。孩子走到哪里,手机和MP3就跟到哪里。无论是学习或走路时,耳朵里都不忘塞入MP3的耳机,手指还飞快地忙着给朋友发短信。孩子们的痴迷程度,让家长不禁担心起来,怕这样下去只能使孩子学坏了。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观察和分析一下当今孩子所处的成长环境。如今的孩子没有空间释放压力。在学校不得不面对严峻的学习压力,回到家,他们也得不到片刻的喘息机会。他们要赶着去培训学校上课,还要完成学校留的作业,简直可以用“压力接力赛”来形容。面对着四面楚歌般的压力,电脑和手机等无疑成了消除孩子压力的避难所。如果家长因为害怕耽误孩子的学习,而禁止他们使用电脑或干脆没收MP3和手机,那只会加剧孩子与家长之间的代沟。正确的做法是,应该理解孩子的处境,再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法。我建议在家长心情平静时,就应该和孩子“约法三章”。每逢新学期开始或家中买新电脑时,都是“约法三章”的绝佳契机。

贤基的妈妈在电视节目中接受了一次情绪管理训练培训后,就把家里的电脑收起来了。当然,在“夺走”孩子大爱的同时,家长也没忘记用其他方式及时填补空白,他们不但增加和丰富了孩子喜欢?游戏,还抽出更多的时间陪孩子玩,并且让孩子多和同龄孩子接触……结果,孩子不但和同伴们的关系融洽了,性格也开朗了许多。过去说话吞吞吐吐的毛病也改掉了,如今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愿。

如果是稍大一些的孩子,家长不妨和孩子一同制定电脑使用规则。例如,周一到周五决不能用电脑,周末可以用4小时;做功课时手机要关机……当然,还要把未能遵守规定要承担的责任一并向孩子说明。例如,违规一次,那下次使用电脑的时间就要缩短一半;如果发现两次违规,一星期就甭想玩电脑了;一旦出现3次违规,那以后就别想用电脑了。这种双?的约法三章,还是非常必要的。

哪怕是再好玩的游戏,也应该尽量控制在1小时以内,不要一次超过1小时。如果已经玩了1小时电脑,那下个时间段最好选择其他事情。无论是踢毽子,还是看书,一旦超过1小时,头脑就会不再清晰,视神经也会感到疲劳。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这个交替时间可以适当延长至2小时。但如果孩子还小,最好不要让他长时间只做一件事情。

过分的情绪刺激,只会过犹不及

情感都是通过多种经验而逐渐丰富起来的。如果想让孩子的感情获得充分发展,家长应该努力让孩子多尝试一些新事物。给孩子创造尽可能多的体验机会,让孩子亲自去看、听、触摸及感受。孩子会在每次尝试中体验到新的情绪感受,随之也会拓宽眼界。除了这些方法,多阅读有益的书籍、接触各类优秀的人物,也是拓展情绪的有效方式。

只是凡事过犹不及,过分的情绪刺激应尽量避免。无论何时都应该铭记,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孩子,应该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给予适当的刺激体验。刺激一旦过激,孩子会感到措手不及,无法承受,甚至表现得迟钝和麻木。这就如同大哀无泣,人在过度悲伤时,往往没有眼泪。

即使是尚不懂得语言表达的小宝宝,给他过度刺激时,也会表现出厌烦情绪。当大人对着孩子做躲猫猫(大人反复遮住脸又露出脸,逗小婴儿注意的游戏)时,一旦孩子失去兴致了,就会扭过脸去。如果妈妈未能及时发觉,一厢情愿地继续逗孩子玩,孩子恐怕会烦躁地推开妈妈的手,甚至哭闹起来。这时应该接受孩子的情绪,让他休息片刻或换个新游戏。虽然是小孩子,但对妈妈能体谅自己的情绪,孩子会心存感激,从而增加对妈妈的信任,变得更容易调节情绪。

孩子过了两周岁后,对于过分的情绪刺激,会做出更明显的反应。或者双手搭在胸前,或者说话结巴,或者重复同样的动作,有时还会翘起眉毛、闭着眼睛或紧闭嘴唇。孩子一旦?现出这些反应,家长应该温柔地问他“是不是想休息一下了”或“你希望做什么”,尽量满足孩子的愿望。情绪本身没好与坏之分,人类拥有的情绪应该尽可能多让孩子体验一些,但如果过早给孩子一些极端的情绪体验,那只会得不偿失。只是,如今的孩子很容易暴露在过激的情绪环境之中。打开电视或观看电影,不难看到野蛮暴力或杀人的情景,而网络情况更令人堪忧,只要动动鼠标,想要多刺激的场景就能搜索到多刺激的内容。网络游戏的情节也早已大大超越了一定的危险指数,刀光剑影的暴力网络游戏早已泛滥成灾。孩子对这些画面和情节接触得多了,就会?得暴力也没什么可怕,继而变得麻木和不在乎。

孩子过早地暴露于极端情绪,或者因为强烈的刺激而经历过激的情绪时,会导致承压能力非常脆弱,变得容易激动。随之,情绪调节就会受到阻碍。所以,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保护好孩子,避免让他们暴露于恶劣的情绪环境中。根据孩子的实际年龄,尽可能地在孩子可接受的范围内给予恰到好处的刺激。

耐心!再耐心!直到对孩子的情绪感同身受

即使理解并接纳了孩子的情绪,效果也不会立竿见影,尤其是长期在压抑型环境下成长的孩子,由于家长对孩子的情绪长期以来的不重视,以至于家长改变过去“冷漠”的态度,摇身一变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时,孩子会没法立刻接受并适应,觉得家长的这种改变很陌生的,很别扭。而家长通过自我改变,努力尝试着理解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并为孩子的行为划定明确的界限时,由于没有得到孩子立竿见影的回应,容易一下子失去信心,很失望,这时很可能如同泄洪一样,一下子崩溃,于是不再对孩子抱有任何奢望,完全放手,沦为放任型父母。

压抑型父母当中,属于下列情形的比较多见。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采用压抑的方式可能很管用,但孩子一旦上了中学,就渐渐“不吃这一套了”。孩子长大后变得抵触心理强,顶撞父母,甚至会还手,让家长措手不及。孩子的过激反应让家长感到很无奈,不知所措,甚至暗暗心想:“到了这个地步,恐怕我也管不了你了。”于是从内心里放弃了孩子,对孩子放任不管。而一向对父母的干涉表示强烈反感的孩子,一旦父母真正放手不管时,又会表现得不太情愿。他们成年后,大部分人会对父母心生抱怨,责怪家长没有对自己管教到底:“那时候为什么没能好好管管我!那时我年纪小,是非观念模糊,父母哪怕打骂,也应该及时纠正,阻止孩子误入歧途啊!”

是的,无论任何情况,家长都不应该松开牵住孩子的手。当尝试与孩子进行情绪共享时,应该不懈地坚持和努力,哪怕10次、20次,就算都失败了,也不应该轻易放弃。科学家的研究表明,一种习惯的形成,平均需要21天时间。而让某种行为成为一种潜意识行为,就需要63~100天。也就是说,只要努力坚持两三个月,即使不用刻意去想,也会习惯成自然。所以,即使你第一次尝试情绪管理训练时生硬、别扭或不习惯,也大可不必灰心丧气,应该不懈地坚持下去。不知不觉中,你就会发现自己成了相当不错的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而孩子也有了可喜的变化。

父母一起努力,孩子的幸福感加倍

若想让孩子幸福地成长,并独立规划自己的人生,情绪管理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不过有一点比这个更重要,那就是父母的婚姻和谐。夫妻关系将给孩子带来绝对的影响,哪怕并没有刻意进行情绪管理训练,如果整个家庭和气融融,安定和谐,孩子也会幸福成长。反之,如果夫妻关系不和谐,就算家长再怎么努力尝试解读孩子的情绪,孩子也会始终伴随着不安情绪。

其实,有很多夫妻由于关系恶化而想过放弃另一方,而对于子女,他们无论是哪一方,都愿意付出最大的努力。如果想真正成为对孩子成长有益的情绪管理训练型家长,那首先要做的就是先改善夫妻关系。

夫妻矛盾的最大受害者——孩子

夫妻吵架时,往往会认为当事人是最痛苦的,但事实上夫妻吵架带给孩子的身心压力,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从小生活在父母吵架频繁家庭中的孩子,对其进行小便检测的结果显示,他们的压力激素皮质醇远远超出平均值。而父母吵架越激烈,孩子小便中的压力激素就会越高。

在父母的吵架过程中,孩子做出的反应五花八门。有些孩子努力试图为大人仲裁,而有些孩子则会全然不理,在房间里继续做自己的事情,仿佛父母吵架是别人的事情。然而,别看孩子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检测他们的小便时,同样可以测出大量的压力激素。父母不和,将给孩子小小的心灵带来无比的痛苦和压力。

尤其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听着父母吵架长大的孩子,他们在今后情绪调节出现障碍、承压能力脆弱的倾向也会加大。孩子出生后的头3年,是形成亲昵情感的最关键时期。这时,如果家长疲于吵架而疏于照顾孩子,孩子只会在情绪上变得不安起来。

不幸的是,约有67%的夫妻会在结婚生子后的头3年关系急剧恶化。他们的生活重心由原来的以夫妻为重心,转变为以孩子为重心,无论是丈夫还是妻子,都面临着许多压力。妻子由于照顾孩子手忙脚乱,筋疲力尽,开始对老公的不闻不问产生不满情绪,并与日俱增,而丈夫白天要承受来自社会和职场的压力,晚上回到家中不但没能得到妻子的安抚,眼前看到的是杂乱不堪的房间,家务堆了一大堆,于是也变得心情烦躁起来?再加上长期睡眠不足,会引发脾气暴躁、忧郁症及亚健康等一系列的毛病,日积月累之后,一旦触碰到某个琐碎的导火线,就会立刻引发夫妻争吵,最终让夫妻关系越来越疏远。令人堪忧和不忍的是,最大受害者,其实是孩子。

有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懂得表达,所以孩子对于情绪感受应该也比较迟钝。大错特错!当夫妻在孩子面前争吵时,哪怕是襁褓中熟睡的婴儿,都难逃压力的产生。出生3个月的孩子,当他的父母吵架时,孩子会显得更烦躁,哭闹厉害,血压也会上升。由此可见,孩子已经深深感受到父母吵架带来的压力。

为了研究改善夫妻关系的课题,戈特曼博士针对两组准父母进行夫妻关系改善教育,再把接受这种教育的夫妻所生的孩子,与另一组未接受这种教育的夫妻所生的孩子进行了比较。他分别针对出生3个月和6个月的孩子进行比较后发现,接受改善教育家庭中的孩子,笑的时候更多一些,也非常安静乖巧,很快能恢复自我平静。而且,这一组孩子在语言、身体、智能和情绪发育等多项比较中,均显示出比另一组更优秀。

在父母关系不和睦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很难与同龄的孩子相处,而且很难适应学校生活。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有不少孩子成绩不理想。根据美国教育研究所的一项实际考察表明,导致孩子的成绩不理想、自我成就感缺乏、常常迟到、早退及缺课的最大的可能,就是父母不和或离婚。另一项研究也证明,其中约有20%的孩子最终沦落为社会的最底层,过着不幸的生活。也就是说,孩子的这种变化与人们一直以为的其父母的职业和经济情况等因素没有关系。

不过,就算夫妻吵架,如果能在事后找到解决的方法,重新和解,那就没什么大的问题了。有些父母认为,当着孩子的面吵架本身才是问题所在,于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得恩爱无比,其实这种做法并不可取。孩子会很敏感地嗅到父母之间异常的氛围,于是会更焦虑?安。

如果不可避免地争吵了,不妨坦率地对孩子讲出来。可以告诉孩子,因为爸爸和妈妈的意见不统一,所以正在努力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戈特曼博士称,至少孩子可以通过父母的表现,学会产生意见分歧时应如何解决。重要的是,必须明确告诉孩子,让孩子明白爸爸和妈妈之所以吵架,并不是因为孩子的问题。小孩子大多会有这种担心,认为爸爸妈妈吵架或离婚都是因为自己不够乖才会这样,于是无端地自责,这点极为不好。孩子由于不能客观看待爸爸妈妈吵架的事情,会把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以为都怪自己,才会惹得爸爸妈妈又吵架。加上感?到自己又没法帮助大人做些什么,显得很无助,很不安,甚至怨恨自己。

所以说,夫妻吵架受害最深的,不是大人,而是孩子。因此,家长如果真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一些,首先应该积极改善一下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可以通过情绪管理训练获得改善。这没什么难度,哪怕接受几次,也会为二人关系带来很大的改善。不仅如此,这种良好的关系还能维持较长时间。所以,不应该盲目不负责任地轻言放弃,为了夫妻和好,为了子女健康成长,还是应该认真地把情绪管理训练进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