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宝宝玩神奇的心理游戏:50个让你了解0-2岁孩子的趣味科学实验

> 和宝宝玩神奇的心理游戏:50个让你了解0-2岁孩子的趣味科学实验

查理·E. 谢弗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19-6

前言

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曾向圣诞老人许愿,想要一个无线电器材公司出品的五十合一的电气工具包。这个工具包内有一个电路板,还有许多电容器、电阻、LED灯和一个可以输出声音信号的蜂鸣器。在用工具包完成每个小实验项目时,你可以用电线将各个部分相连,然后打开开关观察效果。那个工具包真的是太好玩了,而且,那段经历也是我之后一直对科学和工程学十分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而现在,我已为人父母,儿时的科学工具包对我来说太幼稚了;于是,我转而研究一个更加复杂的实验“装置”—宝宝。

在尝试各种稀奇古怪的实验的过程中,我的孩子们绝对是我有幸能够研究的最有趣、最令人着迷、最让人惊讶的实验对象(当然,实验过程也最让人筋疲力尽)。我曾经花了无数小时,只为搞清楚用什么姿势抱着宝宝才能让他以最快的速度入睡—最后却像许多家长那样无奈地发现,适用于一个宝宝的办法可能并不适用于另一个宝宝。我也曾尝试了不下20种方法,试图让我家的小朋友吃一点豆子(然后发现,最有效的方法是跟他说“拜托,无论发生什么,都千万不要吃那些豆子”)。我还曾经通过感受宝宝碰触我的脸时的力度,来记录他精细动作的发展—从让人疼痛地一通乱抓,到笨拙地用手指戳,再到轻轻地碰,宝宝在不断进步。我能够感受到在生命的早期,宝宝独特的人格特质是如何逐渐浮现的。即使在宝宝几周大时,通过他看着你和观察周围世界的方式,你也能隐约察觉到他的内心世界在如何运转。和宝宝一起尝试一些小实验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而宝宝自己也在时刻尝试着他们的小“实验”—一般是通过“这是什么东西?不如放到嘴里感受一下”的方式进行的。

在你开始读这本书并根据书上的内容和宝宝一起做实验之前,请一定注意下面这几点:

★本书中的实验并不是用来评估宝宝的身体或精神健康、智力以及任何动作、认知和行为方面的发展的;同样,它们也无法告诉你宝宝是否在按正常的时间表发育,或是各项指标是否合格。介绍这些实验仅仅是希望以一种有趣、易读的方式展示一些婴幼儿发展的原理。所以,请千万不要将这些实验看作宝宝必须完成的“挑战”,甚至拿宝宝和“别人家的孩子”(或是“爱因斯坦家的孩子”)去比较。

★虽然书中标注了实验适用的年龄范围,但这些范围都是大概的估计,并不一定完全精确。所以,如果你的宝宝在某个年龄没有表现出实验中描述的行为,千万别紧张。我尽量将一些标志性的发展节点(例如,“当宝宝刚刚能独立行走时”)囊括其中,而不是仅仅提供一个严格的年龄范围。

★在书中提到的原始科学研究中,许多都在报告结果时排除了一部分参与实验的宝宝,大多是由于宝宝在实验过程中很不配合,大哭大闹,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没能完成必要的实验步骤。有时候,如果宝宝的行为和其他大部分孩子有着实质性的差别,他们的数据也可能不包含在最终的分析中。所以,如果你尝试了一个实验,但没法让宝宝顺利完成实验步骤,或是宝宝的行为和书中的描述非常不一样—不用担心,这是很常见的。

★在写作这本书时,我需要选取已经发表的、经过同行评审的学术研究,然后将它们改编为在家中容易实施的、不需要特殊装备或训练的小实验。这多少造成了一些限制,从而影响你观察到的现象与原始研究结果的一致性。例如,在绝大多数原始研究中,多个参与实验的宝宝会被随机分入不同的组,每组会在实验中经历不同的情境。这些组中会包含对照组与实验组,从而让科学家们能够比较不同情境下的结果。而在本书介绍的小实验中,大部分时候你都需要间隔一段时间,在同一个宝宝身上尝试多个不同的情境。在专业的研究中,采用多组的设计当然更为严谨,但在家庭环境中,和自己的宝宝完成整个实验似乎更具可行性;而从邻居们家里招募许多个宝宝,进行严格控制的分组实验则不太现实。(当然,如果你家刚好有一对双胞胎,分别在他们身上尝试不同的实验情境会更接近原始实验设计—如果你有足够的空闲时间的话)。

通过尝试书中的50个小实验,我希望你能对儿童发展的各个研究领域有一些新的认识—但更重要的是,我希望你能对自己家最棒的“小科学家”有更多的新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