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的力量

> 性格的力量

詹姆斯·希尔曼
商务印书馆有限公司 2015-1
9787100106900
36.00

序言

关于本书

这本书包含了三部分的内容,通过三个阶段来阐释性格这一主题。这些阶段并不是通常的三个阶段——儿童期、成年期、老年期;与之不同的是,本书会详细描述性格在晚年所历经的变化。首先是尽可能活得长久的渴望;然后,随着续命的能力不断消殒,身体与灵魂发生了改变,而性格则越来越多地表露出来,变得越来越固定;直到第三个谜题出现:已然离去的你,留下的又是什么。活着,离去,留下,三个部分,三种主要的观念。

一本书是建立在观念之上的,本书尤甚。玩味观念并在这种消遣中找到乐趣的能力,很长时间以来都是从事写作和阅读的理由,也是坚持把写作和阅读作为无价财富的出发点。“寿命”这一章检视的是这种观点所蕴含的更为普遍的意义、其所承载的抱负,以及寿命这一观点如何能超越对生物效能和统计预期的测量。第一部分也会检视有关“老”的观念,以及为何说“老”对于我们所爱的某个人的性格、某个地方和某样东西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第二部分会审视在我们即将离世之际,生命给我们带来的躯体症状,并且去寻找这些症状在性格形成中的作用。这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因为它深入了生命的内核。“离去”试图在12个短篇中展现衰老所带来的功能失调是如何转化为性格所具有的功能。当我们发现了它们的企图之后,晚年的纷扰、磕绊,令人忌惮的症状,它们的意义也会发生改变。“离去”是本书的一个部分,也是人生的一个部分,在整个“离去”中我们可以深入思考的观点便是性格能从身体上获得智慧。

“离去”将心理学和其历史上的第一故园——哲学重新联系在一起。尼采(Nietzsche)说,哲学家的任务是“创造价值”。今天,价值常常被打上了折扣,被认为不过是些个人意见,或者变成了教条,或者被营销所包装,以此来赢得皈依者或顾客。通过在晚年发现不朽的价值,心理学家如同哲学家那样,用尼采的话来说,就是找到“和他今日的自己相对立的自己”。所以说,本书也是一本哲学著作。在书.中,我会大量引用昔日哲学家们的观点,热忱欢迎他们就创造价值这一议题各抒己见。

在“离去”和“留下”之间,我编排了一个简短的“幕间”——“面孔的力量”。这一部分所提出的观点会暂时偏离我们的主题:性格会为年老的面孔烙上独特的印记,而面孔的美则将性格表露在外。因为性格,面孔得以作为智慧、权威、悲剧、勇气、灵魂的深邃等意象而拥有永恒的力量。当代社会及其公众人物为何缺乏上述品质呢?这一章里会提出,这是因为在公众的眼中,年老的面孔已被伪造和篡改了。

第三部分“留下”是在和古老的格言“性格即命运”角力。因为“留下”的是每个人独特的性格所体现出的命运。做到独特便是做到意料之外,与众不同,不落俗套,和其他任何地方的任何事物都不雷同。一个人会在他/她人生的多数时间里努力磨平自己古怪的棱角,让自己泯然众人。但这些古怪的特性在晚年又会重现,构成留下来的自我形象。

第三部分强调的是在有关性格的谜题和心理学家所偏爱的“自我”(self)这一抽象观点之间的区别,同样也会强调在性格和更为通俗的“人格”(personality)这一概念之间的区别,后者更适用于描述名流的魅力和年轻人的担忧。

在整本书中,另一个区别也贯穿始终:一方面性格被作为一种由感知印象所反复灌输的道德结构,而意志和外界的高压则维系了这种结构;另一方面性格被作为持久的特质所具有的一种审美风格,这种风格在个人化的品位与行为中得以表达。因为一旦你离开舞台,那么你所留下的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形象,尤其是在晚年所展示的形象,而不是你在被误解了的“性格”名下所坚持的道德印象。一个人所留下的形象,那种存在和处事的独特方式,会留在他人的脑海中,继续影响他们——在轶事中,在往事里,在梦境中;作为榜样,作为指引者的声音,作为先祖——在那些仍继续活着的人们身上,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力量继续发挥着作用。

一则序言应言明一本书的内容,是一篇描述全书的大纲。如果这本书完全都是心理学的,那么这则序言也就实现不了它的初衷。为什么呢?心理学从来都不是关于某事某物的,而是置身事外的一则文摘,一篇概要。一本邀请灵魂同去探寻的书会将我们引领到迷宫内部。一则序言是在尝试陈列出这座迷宫的平面图,但是,它却无法标识出其中曲折迂回的小路和转角、漆黑一片的甬道,也无法描绘出通透的光线冲破黑暗的那一刻。或许,这则序言能够做的最好的事情是祝福本书“一路平安”,为本书的存在,为它能被某人拾起,阅读,甚至还能触及某人的头脑和心灵,而心存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