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与心理治疗

> 心经与心理治疗

马宏伟
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9787543498167
申荷永 序

能持自性,法规物解——马宏伟《心经心理治疗》序》序》序》序》序

“能持自性,法规物解”,是宗才法师为我写下的一句话,我将其作为心理分析的原理,身体力行。也正是宗才法师,他将《心经》作为心理治疗的指引,发挥与体现其治愈的精神和力量,作为其一生弘法的要旨与实践。

收到《心经与心理治疗》手稿时我正在远赴俄罗斯的旅行中,为了参加在圣彼得堡举行的国际分析心理学会(IAAP)欧洲会议,会议主题为“边界:历史、文化、治疗与科学”。“边界”(Borderlands)以及“边界人格”是一个新的心理治疗术语,由伯恩斯坦(Jerome Bernstein)提出,努力要在“边缘性”和“边缘性人格障碍”等治疗的困境中有所突破。作为荣格心理分析师,伯恩斯坦也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包括《心经》和禅宗。

在《心经与心理治疗》中,可看到作者马宏伟的努力,其辛勤的耕耘与应有的收获。不管是从精神分析来解读《心经》,还是从《心经》来阐释精神分析的道理,还是将两者融合付诸心理治疗的实践,作者都做出了难得的尝试和探索。

我与宏伟曾几次去到赵县柏林禅寺,与住持明海法师交流。2008年7月,汶川大地震后的70余天,我应邀在柏林禅寺作有关“心理分析与心理援助”的报告,介绍我们心理分析专业团队在四川震区心灵花园的心理援助模式,后被称之为“慈悲疗法”。尹立和宏伟与我同行,尹立曾随陈兵教授读博士,博士论文便是《佛教与精神分析》,而陈兵先生本人,也出版了百万字的《佛教与心理学》。宏伟则已是在勾画其“《心经》与心理治疗”的思路。

差不多30年前,我开始心理学和心理分析学习的时候,不仅遇到了高觉敷老师,他是把精神分析引入中国的主要学者(高觉敷先生与弘一法师是朋友,深悉法理,并曾撰写过佛教与心理学的论文),也遇到了南京栖霞山的圆湛法师,他引导我做有关“禅与精神分析”研究,那是我硕士论文的选题。后来,在美国和瑞士从事心理分析研习时,常听到人们说“荣格便是慧能的化身”。实际上,整个西方的精神分析,以及广义的动力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和格式塔心理治疗,包括荣格,包括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也包括拉康和比昂等,都深受佛教和佛法的影响。

大约90年前,中华心理学会成立之初,曾邀请梁启超先生演讲。梁先生则用了《佛教心理学浅测——从学理上解释五蕴皆空》这样一个主题,其中已是包含了对《心经》和心理治疗的分析。诚如梁先生所言:“我确信研究佛学,应该从经典中所说的心理学入手,我确信研究心理学,应该以佛教教理为重要研究品。”梁先生从“无我”入手,阐释佛法,剖析“无名”,他说:“倘若有人问我:(佛)‘法’是什么?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就是心理学。’”。

96年前,梁漱溟先生写下了《究元决疑论》,其中便已包含“佛教与心理治疗”的要义。梁漱溟先生开篇介绍说:“(今)人陷大忧恼病苦,则我等必思如何将以慰解而后即安。”文中梁漱溟先生述及自己辛亥之冬两度几取自杀,对他来说,佛法便是医疗和治愈。“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即心是佛佛即心,心佛众生不差甚。一声佛号观世音,声声唤醒自家心。此心好莫昏昧去,留得当前做主人……”正是梁漱溟先生一生的写照。梁先生所留下的心理学论著《人心与人生》,可为其思想的代表,已是将《心经》要义融入生活。

《心经》是大乘佛教要典,般若之精髓,本为救世之心药。马宏伟所著《心经与心理治疗》,也正是要为当代心理治疗注入中国文化的元素。作者在书中提到济群法师,其主持的戒幢论坛,以及其中佛法与心理治疗的整合。我与济法师是朋友,曾邀请他参加复旦大学第二届中国荣格学术周,以及复旦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我也曾在其南普陀的阿兰若处(那也曾是弘一法师隐居的处所),听济法师讲《心经》;也曾带国际资深心理分析师,在苏州西苑寺与济法师作深入对话与交流。后来,济法师和我作为主编,与徐钧、李孟潮和徐维东等一起出版了《佛教与心理治疗丛书》,便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将佛法融入心理治疗的努力。

260字的《心经》,可为字字珠玑,尽是佛法之心意表达。马宏伟在其自序中,将其理解表述为“让心灵获得自由”,这已是《心经》与心理治疗的有效结合。不管是弗洛伊德的自由联想,还是荣格的积极想象与自性化,“心灵的自由”都是核心与关键所在。《成唯识论》有言:“法谓轨持”。轨持中包含“轨生他解,任持自性”。正如佛法之“法谓轨持,轨谓轨范。可生物解,持谓任持,不舍自相。”(《成唯识论述记》)这是将佛法之“转识成智”化作心理治疗技术中的自性功夫。希望这也是《心经与心理治疗》所能带给读者的启发。

申荷永

华人心理分析联合会

广东东方心理分析研究院

2012年9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