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与人格-人格心理学的认知革命

> 自我与人格-人格心理学的认知革命

[美] 兰迪·拉森,戴维·巴斯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12-8
9787115289001
25.00

人格领域的认知主题

1999 年2 月4 日的午夜,22 岁的西非移民阿马杜•迪阿罗完成一天的工作后,刚刚踏上其位于布朗克斯的家门前的第一级台阶。一辆没有标志的车载着纽约警局街头犯罪调查小组的四名便衣警察巡逻经过此地。他们正在调查滋扰该地区的犯罪案件,包括一系列持枪强奸案。该地区是纽约最危险的地区之一。当巡逻车从迪阿罗身边经过时,迪阿罗正背对着他们准备进入打开的大门。这引起了便衣警察的注意,于是巡逻车倒退着开回来,正好停在迪阿罗的面前。

便衣警察走出巡逻车时,迪阿罗正站在门廊的最后一级台阶上。两个警察靠近迪阿罗说:“我们是警察,想问你几个问题。”这时迪阿罗退回到门廊,于是两个警察命令道:“站在原地,把你的手放在我们能看到的地方。”

迪阿罗把右手放进衣服前面的口袋,转身的同时拿出了一个黑色物体,并做出蹲伏姿势。一个警察喊到:“枪!”另外两名警察就对迪阿罗开了枪。最靠近迪阿罗的警察尽力远离迪阿罗,后退到了台阶旁。其他警察以为后退的警察被击中了。

在接下来的4 秒钟,警察总共发射了41 发子弹,其中有19 发击中了迪阿罗,他在一瞬间被击毙。当警察靠近迪阿罗的尸体时才发现他拿的不是枪,而是钱包。

在随后对警察的审判中,这起有争议的悲剧案件的细节被公诸于众。案件的关键资料,以及上述描述的新闻报道可以从http://www.courttv.com/trials/diallo 中查到。陪审团认为那天晚上发生的一系列事故是令人震惊的,知觉和认知错误导致了灾难性的后果。警察“看到”了枪,他们“以为”一位警察被射中,他们还“以为”迪阿罗会开枪还击。而实际上,这是他们自己射出的子弹。警察们随后的行为是由错误的认知导致的。现在许多警官学校在训练新警察时,都会分析迪阿罗的案件,让他们理解是什么因素导致了这样的错误,从而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错误。最终这个案子在2004 年1 月结案,纽约市通过赔偿迪阿罗的家人三百万美元和做出道歉解决了这起民事诉讼。

迪阿罗的案件说明了认知因素与行为之间的关系。个体首先知觉事物,然后思考,接着才会行动。有时这个过程瞬间内就完成了,有时我们却会再三思量。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处理信息,并且用这些信息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的信息加工过程是相当准确的,并据此做出恰当的行为。但有时候,信息加工过程会出现失误,因而导致错误行为的发生。心理学家对人类的信息加工过程,以及加工过程中错误是如何发生的十分感兴趣。人格心理学家的兴趣则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他们对个体在信息加工上的差异感兴趣。也就是说,他们对知觉和思维的风格,以及个体在解决问题时采用的不同策略感兴趣。

接下来的案例描述了不同个体之间的知觉差异。这个案例不像迪阿罗的案例那样具有悲剧性,但它却说明了两个人面对同一物体时,可以知觉到不同的东西。女生联谊会收养了一条狗,教授知道这件事后感到很好奇,而恰好这个班上有几个女生是联谊会成员,于是教授就问其中一个女生:“狗是什么样子的?”女生说:“它的块头很大,很友好,喜欢散步,喜欢向上跳,还喜欢舔我的脸,我很喜欢它。”第二天,教授恰好碰到另一个女生,他问了同样的问题。而该女生则回答:“这条狗是一只3 岁大的雄性金毛猎犬。体重大约90 磅,很高大,毛是铁红色的。”这件事很有意思,同样的问题引发了两种不同的回答。第一个学生没有提到狗的品种信息,但她却讲述了她对狗的情感。第二个学生详细地描述了这条狗,但却没有提到她对这条狗的看法。当问及这条狗时,两个女生明显地加工了不同的信息。在日常生活中,这两个女生对许多事情的思考很可能也是不同的。个体思维上的差异揭示了人格的认知取向的关注焦点。

几年前,一项研究调查了个体面对情绪诱发刺激时的想法。研究者向被试播放能激发情绪的幻灯片,然后问被试看到每张幻灯片时的想法(这项技术叫做思维抽样)。例如,一张图片显示的是一位母亲抱着一个头部严重受伤、正在流血的儿童。在该研究中,研究者感兴趣的不是被试在这些情境中的情感,而是被试的想法(头脑中处理的信息)。一位被试谈道:“有一次我弟弟的头部也受了重伤。我记得到处都是血,妈妈当时很沮丧。弟弟尖叫着,妈妈试图给他止血。我当时有种很无助和慌乱的感觉。”另一位被试看着同样的图片谈道:“头部伤口流血是因为头部的血管很集中,并且紧靠着皮肤的表面。我一看到图片就想起了头部的主动脉群。”第一个人看到图片后的知觉被称为个人化认知,图片会促使他想起生活中类似的事情。第二个被试看到同样的图片所产生的知觉是客观化认知,图片会使他想起人类大脑中的血管分布。这两位被试之间的差异是一种认知差异。

认知是一个一般性概念,它涉及意识与思想,以及具体的心理活动,譬如知觉、注意、解释、记忆、信任和预期。所有这些心理活动的总和被称为信息加工,也就是将感觉刺激转换成心理表象,并操控这些心理表象的过程。如果你曾经想知道他人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否与你相同,那么你已是一个初级的认知人格心理学家了。也许你会怀疑他人看到的颜色是否与你看到的相同。例如,每个人对绿色的知觉是否都是相同的?

研究者感兴趣的认知主题(从知觉到问题解决)代表着人格中的信息加工领域。人格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取向在上世纪70 年代至80 年代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同时整个心理学界掀起了对认知研究的空前高潮。在信息时代强调人格心理学中的信息加工也许并非一种偶然。人类在某些方面类似于计算机,因为我们花费了许多时间处理信息;而不同于计算机的是,人类在处理信息时不能做到永远准确和无偏见。而且,人类彼此之间的信息加工过程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体现在:个体如何知觉、思考和建构自身、周围的世界以及他人。人类在信息加工上的认知差异代表了人类本性的一个领域,人格心理学家详细研究过的一个领域。

在本书中,我们将要揭示人格心理学家感兴趣的三个认知水平。第一个水平是知觉,或者说是对感觉器官收集的信息施加指令的过程。你也许会认为不同个体间的知觉没什么不同,因为我们的感觉和知觉系统是相同的,我们所知觉到的就是外物的准确表征。但事实并非如此,两个人看到同样的事物,却可能会知觉为完全不同的东西。

在看图1 时,你可以看到三个维度。也就是说,你看到的不是二维的、平面的图形,而是具有深度、似乎跃然纸上的图形。这是因为你的知觉系统将深度线索当做三维物体的标志。另一方面,对于这个图形(被称为内克尔立方体),你看到的立方体图1 内克尔立方体可能是从底部右侧向上伸出的;而其他人看到的可能是从底部左侧向下延伸的。因此,尽管图形是客观存在的,是相同的,但并非所有的人都看到了相同的物体。内克尔立方体的一个非常有趣的特征是,大部分人都可以看到它的反转。如果你盯着图形看足够长的时间,就会看到两个不同的三维立方体。而且

你会看到这两个立方体来回翻转,从朝上朝右倾斜变成朝下朝左倾斜。

想象一下,当个体面临更为复杂的社会情境时,他们所感知到的将会有多大的差异。即使是在知觉水平上,我们看到的世界也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且,这些不同与每个人的人格差异联系在一起。这就是诸如罗夏墨迹之类的投射性测验的理论基础,个体在墨迹中所见的是其人格的产物。在看同一幅墨迹时,一个人看到的可能是蝴蝶落在花园的花朵上;而另一个人看到的是一辆车撞上了一只狗,鲜血溅得满街都是。难道你不认为这两人的人格存在显著差异吗?

人格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第二个认知水平是解释,即给生活中的各种事件赋予意义。当你遇到一件事,并思索“这意味着什么?”或者“这件事是如何发生的?将会产生什么后果?”时,你就开始做解释了。举个例子,假设你在开车时遇到一点小意外,撞在护栏上刮花了挡板。有人可能问你“为什么会撞车?”你会立即自动地做出一种解释:“路况不太好。路太窄,并且弯道太急,许多人还在横穿马路。这是公路部门的责任。”然而,事实上你也可能会有另一种解释:“我是一个笨拙的司机,我不太会开车。也许我今后不应该再开车了。”上述只是许多不同解释中的两种,每一种都能揭示个体人格的某一方面。不同的解释代表着不同的人格,这就是诸如主题统觉等投射性测验合理性的基础。在主题统觉测验中,首先给被试看一幅模棱两可的图画,然后让被试解释正在发生着什么,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个体对主题统觉测验的解释极为不同。有证据表明这些解释揭示了个体的人格,尤其是个体的长期动机,比如对成功、权力、亲密关系的需求。

人格心理学家感兴趣的第三个认知水平是个体的意识目标,即个体形成的评估自己和他人的标准。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些特定的信念,比如生命中什么是重要的,哪些目标是适合去追求的。这些目标可能受年龄和文化背景所限,比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体在成人早期会建立起自己的独立性。个体将这些关于什么是合适和重要的任务的文化信仰转变成自己的愿望或目标。认知取向的最后一个话题是智力,它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较大且充满争议的话题。

我们将从知觉入手探讨认知与人格。大多数心理学的门外汉认为知觉是对客观现实的准确的心理表征。接下来你将了解到,知觉者建构了心理表征,即使两个人看到同样的简单事物,他们的知觉也会有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