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心理学史导论(第四版、上下册)

定价 ¥118.00

心理学史导论(第四版、上下册)

  《心理学导论》是赫根汉教授最具代表性的大学心理学教材之一。赫根汉把心理学史置于人类思想演进的大背景中来考察,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写作心理学史;在第四版中,他根据心理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心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对第三版进行了补充和修改。全书写作深入浅出,非常适合作本科生教材。。

在那儿购买“心理学史导论(上下册)——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卓越价:93.00  节省25.00
当当价:93.20  节省24.80
蔚蓝价:110.80  节省7.20

原名:An introduction to the history of psychology
作者:[美]赫根汉 著,郭本禹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1
丛书名: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ISBN:756173512X
字数:1057000
定价:118 元(第一次印刷的是103元)

内容提要

  《心理学史导论》初版于1986年,2001年出至第四版,是一本在美国广为使用、影响较大的大学心理学史教科书。与我国引进的其他几本西方心理学史著作相比,该书独具特色。

  第一,赫根汉把心理学史置于人类思想演进的大背景中来考察,让读者看到学科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历史脉络。心理学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科学,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学科的相互促进,故心理学史家首先需要有一种广阔的视野。赫根汉这部著作正是把心理学史置于人类思想演进的大背景中,广泛地探讨了社会、文化、哲学、科学对心理学产生与发展的影响和意义,为我们提供了一幅宏伟的历史图景,让我们看到心理学怎样在历史进程中展现,又怎样与人类思想及其相应领域交错。例如,在阐明心理学独立前的思想背景时,作者不仅专门讨论了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实证主义、理性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还讨论了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对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其他心理学史著作中是不多见的。作者尤其重视发掘心理学独立之前的“长期的过去”——心理学思想史。从章节上看,全书共二十章,思想史内容为七章,达到三分之一;从篇幅上看,正文585页,思想史为230页,超过三分之一。这样的安排便于读者较为充分地理解后来的心理学概念、理论、学说在历史上的长期演化过程。正如作者指出:“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详细考察心理学的起源,要表明当今心理学家们所关注的大多数内容都是心理学史上的主题之表现,这些主题几百年甚至几千年来一直是心理学的一部分。”

  第二,赫根汉具有明确的史学观点和史学方法,站在客观、公允的立场来写作心理学史。作者对厚古说与厚今说、伟人说与时代精神说等心理学史的编纂方法,持折衷的态度而非激进的观点。他说:“本书试图表明,有时似乎是时代精神造就了伟大的人物,有时是伟大人物造就了时代精神。我也说明了伟人和一般时代氛围是如何能改变观念和概念的意义的。换句话说,我采取了折衷的方法,即无论什么方法,只要它似乎能很好地解释心理学史的某个方面,就可利用。”作者对心理学的各家各派学说不存偏见,不厚此薄彼,均给予客观、公允的介绍与评述。无论是科学主义取向的心理学还是人文取向的心理学,都给予同样的笔墨和分量。作者力求准确地阐释心理学为什么产生和独立,为什么发展和演变,以及当前发展的动态与前景是什么。

  第三,充实新材料,吸收新成果,展示新观点。赫根汉根据心理学史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心理科学的最新进展,对1997年的第三版进行了修改和补充。在本版的“前言”中,他一一列出了根据新材料、新成果、新观点对每章所作出的具体修改,修改之处涉及前版各章。尤其是将前版第十八章中有关认知心理学和心理生物学的内容单列为两章,同时增写了第二十章当代心理学的内容。

  第四,全书写作深入浅出,语言流畅,可读性强,非常适合作本科生教材。我们知道赫根汉,不是因为他作过多少心理学研究,而是因为他编写了三本有影响的心理学教科书。这本《心理学史导论》和他的《学习理论导论》、《人格理论导论》一样,都是专门为大学本科生编写的教科书。本书的“主要目的是要使初学心理学的学生对心理学史有一个全面而综合的了解”。作者多年来潜心投入教科书的编写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所编写的教科书,能够对心理学的大量文献进行融会贯通,再用自己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述出来,读起来十分流畅,让人感到是一气呵成,阅读过程就像是与作者分享精神产品的过程。

目录

心理学史导论(上册)
总序
译者前言
前言
研究心理学史的网站
第一章 导言
第二章 古希腊早期哲学家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之后:追求美好的生活
第四章 现代科学与哲学时代的开始
第五章 经验主义、感觉主义和实证主义
第六章 理性主义
第七章 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
第八章 生理学的早斯发展和实验心理学的产生
第九章 意志主义、构造主义和其他早期心理学取间
第十章 达尔文的影响
第十一章 机能主义
第十二章 行为主义
第十三章 新行为主义
第十四章 格式塔心理学
第十五章 心理疾病年期诊断、解释和治疗
第十六章 精神分析及其早期分支
第十七章 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
第十八章 认知心理学
第十九章 心理生物学
第二十章 当代心理学
心理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参考文献
资料来源说明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心理学史导论(下册)

书摘

  柏拉图(P1ato,约公元前427一前347)的著作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早期,柏拉图主要阐述其老师苏格拉底的思想和方法。在苏格拉底被处死后,柏拉图流亡至意大利南部,在那里,他受到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影响。返回雅典后,他建立了自己的学校——学园。后期,他的著作综合了苏格拉底的方法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神秘哲学。和苏格拉底一样,柏拉图希望找到某种永恒的东西,并以此作为知识的目标。但他对永恒的追求,使他远远超出了苏格拉底所设定的对本质的探讨。

形式论或理念论

  我们已经看到,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虽然数字和数字关系是抽象的(可以不通过感官而经验到),却是实在的,而且影响着经验世界。但他们认为,这种影响的结果与产生这种影响的抽象原因相比,是次要的。如前所述,当毕达哥拉斯定理用于抽象的(想象的)三角形时,是绝对正确的;但用于经验世界中实际存在的三角形 (画在纸上的三角形),则从来不是完全正确的。这种不一致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在经验世界,构成直角的线永远不会是平直的。

  柏拉图对此加以深化,根据他的形式论,经验世界的一切都是抽象存在的纯粹形式(理念)之表现。因此,椅子、马车、岩石、猫、狗、甚至人,都是纯粹形式的次要表现。例如,人所遇见的成千上万只猫,只是抽象地存在的纯粹形式的“猫”之次要摹本,“猫”存在于抽象的纯粹形式。这种形式对任何能命名的物体来说都是真实的。我们通过感官所获得的经验,来源于纯粹形式与实物的相互作用;而且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必定不如在理念尚未与实物发生相互作用之前的纯粹形式完美,因为实物在不断变化并通过感觉而经验。柏拉图以理念的概念取代苏格拉底的探究的本质概念,以作为永恒而可知的实在。换而言之,苏格拉底认为,一个完整的定义可以确定一个问题或概念的本质;而柏拉图认为,一个物体或概念的本质等同于它的形式。对柏拉图来说,本质 (形式)的存在独立于个别物体的显现。而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同意,知识惟有通过理性才能获得。

  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贝尔—马戎第定律指出,神经既不是将动物精气传向并传出大脑的中空管道,也不是同时具有感觉和运动机能的一般结构。贝尔和马戎第证实了担负着两种不同机能的神经类型的存在。正如已提到的,贝尔还提出存在不同类型的感觉神经。实际上,贝尔提出但没有证明,五种感觉是由各自一类的感觉神经负责的。

约翰尼斯,缪勒
  著名的生理学家约翰尼斯·缪勒(Johan-nes Mailer,1801—1858)1801年7月14日出生在德国堪培林,通过创立特殊神经能说发展了贝尔—马戎第定律。1822年,在波恩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之后,他留校担任教授,直到1833年接受柏林大学新设立的生理学教席。柏林大学这一新教席的设立标志着生理学被承认为一门科学(Watson, R.I.1978)。依照贝尔的研究,缪勒证明了五种感觉神经的存在,每一种都有一种特殊的能;当它们受到刺激时,就会产生一种特殊的感觉。换句话说,每种神经以自己的特殊方式反应,不管它是怎样受到刺激的。例如,用光波、电流、压力或给头部一击来刺激眼睛,都会引起视觉。缪勒的学生杜波依斯—雷蒙德甚至说,如果我们切断并交错视神经和听神经,我们将用眼睛听而用耳朵看(Boring,1950,p.93)。

  缪勒详细的实验研究使古老的知觉流射理论走到了终结,按照这种理论,物体的微小摹本经过感受器沿着神经到达大脑,产生该物体的影像。这种古老的观点认为,任何感觉神经都能将任何感觉信息传导给大脑。

  适宜刺激尽管缪勒认为各种神经都有各自的特殊能,但他并不认为所有的感觉器官对同一种刺激有同样的感受性。更确切地说,每一种感官都会对某种特定的刺激最敏感。缪勒称之为“特殊兴奋性”,后来被称为适宜刺激。眼睛最容易受到光波的刺激,耳朵最容易受到声波的刺激,皮肤最易受到压力的刺激,等等。眼睛可以感受到压力的刺激,但对于视觉,压力与光波相比是一个不太适宜的刺激。当我们经验环境时,各种感官的不同的感受性提供了一系列感觉。通过这种方式,一幅物理环境的 “图画”得以形成,但这幅图画的性质——例如,它是如何被清楚地表达的——依赖于人们所拥有的感觉系统。贝尔早就谈到物理世界和人们对它的看法之间的对应:

  [我们的观念]是某种感觉的专门器官的变化或操作的结果,而该器官构成大脑的一部分……有人认为,各种感觉神经末梢对物质的某种特性具有敏感性;而外部感觉的影像,正如它可以被称为的那样,与内部器官的操作之间,存在着确定的联系,从而使被激活的观念和我们周围的各种物体的特性之间,具有一种永久的对应。(Boring,1950,p.87)

  对于贝尔和缪勒来说,我们的感觉和物理世界中的客体之间的对应是由感觉及其“特殊兴奋性”决定的。缪勒被下面这个问题所困扰:是神经本身的特性,还是在大脑中的位置,即神经终上的位置,能解释这种特殊性?他得出结论,认为神经起决定作用,而后来的研究证明,大脑中的位置是决定因素。

  我们意识到的是感觉,而不是物理实在缪勒学说对于心理学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确定了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特性而不是物理刺激的特性决定我们的感觉。按照缪勒的观点,我们意识到的不是物理世界的客体而是各种感觉冲动。由此推出,我们关于物理世界的知识必然受到我们所拥有的感受器类型的制约。

  作为一位热情的康德主义者,缪勘相信他发现了康德的思维范畴在生理学中的对应物。按照康德的观点,感官信息必须经过先验的思维范畴的转换才能被意识经验到。而对于缪勒来说,神经系统是物理客体和意识之间的中间物。康德的先验论强调心理范畴,而缪勒的先验论强调生理机制。在这两种理论中,感官信息都经过了修正,因此我们所意识到的不同于物理世界所呈现的。但是,对于缪勒来说,感觉并没有详尽阐述心理生活。在他的名著《人类生理学手册》(1830— 1840/1842)题为“关于心灵”的部分中,他假定心灵具有关注某些感觉而排除另一些感觉的能力。在他独特的机械论体系中,缪勒甚至为主动的心灵提供了一席之地,这再次暴露出他对康德的忠诚。

  缪勒是他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实验生理学家之一。他的《手册》总结了那个时代的人们所掌握的人类生理学知识。缪勒还在柏林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所实验生理学研究所。缪勒还预见到生理学和心理学之间的紧密联系。他说:“没有人能成为心理学家,除非他首先成为生理学家。”(Fitzek,1997,p.46)

  以下是詹姆士(1892/1963)对心理学的描述。在他看来:

  心理学不过是一串原始的事实;一点有关看法的闲谈和争吵;仅仅是描述水平上的分类和概括;一种强烈的偏见,即我们有心理状态,并且这种状态是由大脑决定的:但这不是在物理学表现其规律的那种意义上的单一规律,也不是任何结果都可从中推演出的那种单一假设……这不是科学,它仅仅是对成为一门科学的期望。 (p.335)
  40多年后,海德布雷德(1933)也对心理学进行了描述:

  事实上,如果没有其他原因的话,心理学是很有趣的,因为它展示了还在形成中的科学景象。我们对科学的好奇已经渗透到自然的各个领域,它也体现在下面每个行动中:在刚开始探索的领域里,克服困难、弄清困惑、摸索前进;在尚未解决的问题上,时而笨拙、时而灵巧、时而兴奋、时而消沉地工作。心理学还是一门没有做出过伟大发现的科学,它还不像化学有奠定其基础的原,子理论、生物学有奠定其基础的有机体的进化原理、物理学有奠定其基础的运动定律那样,有为自己奠定基础的发现,也没有发现或认识到能让心理学统一的原理。一般而言,人们从主题和发展两个方面来呈现一门科学的重大成功。它已被证明的假设构成了公认的界限,据此来有序地安排事实,组织其研究。但是,心理学还没有赢得它统一大业的伟大胜利。它有着知觉上引人注目的地方,有着一些线索,但它还没有获得既令人信服又似乎真实的综合和洞察。(pp.425—426)

  尽管詹姆士和海德布雷德的观点相隔40多年,但它们有着惊人的相似。自海德布雷德提出其看法之后,50多年来,心理学有所进步吗?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看到的那样,在阐述了心理学是否是一门科学的问题之后,科赫(1981,1993)断言,与其说心理学是一门单一学科,还不如说心理学是几门学科的结合;有些学科是科学的,但多数不是科学的。科赫认为,把该学科视为心理学研究要比视为心理科学可能更为现实。心理学研究这一指称认识到了心理学的多样性,并表明了在研究人时使用各种方法的意愿。

最后,斯塔茨(staats,1989)提出了他对当代心理学的评价。
  心理学的各领域已发展成了独立的实体,至于它们的相互关系则几乎没有或根本没有规划。各研究领域都是在孤立的状态中发展,根本没有谁要求把它们自己与心理学的其他部分联系起来。心理学中还有各种相对的观点——天赋与教养、情境论对人格论、科学心理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在整个心理学的许多问题领域中,它们都是在各自发挥作用。由于心理学家应用了不同的研究方法,所以可以根据心理学家了解的、使用的,以及他们愿意接受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划分。心理学有大大小小、不计其数的理论(据说仅仅是心理治疗就有100—400种独立的理论),每一个人都是独立地建构其理论,而没有将其理论构成要素与其他理论的要素联系起来。与系统地发展起来的理论相反,许多理论结构都是用常用语言表述的,它们是经验努力的基础。把小的常识性概念结构建构为一个人心理学专业活动的基础,这种实践提供了无穷的、相异且无关的知识,以及与方法——理论相联系的结构。(p.149)
……

标签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郭本禹 赫根汉 华东师范 经典教材 名著译丛 心理科学 心理学史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学分支 » 心理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