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

> 儿童发展心理学

刘梅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11

第一章 认识我们自己的科学

——儿童发展心理学概述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界定及其与心理学的关系,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演变历史,了解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原则、研究方式及研究方法。

儿童发展心理学(children developmental psyehology) 心理发展(mental development) 发展历史(development history) 研究原则(research principle)

每一天都有一些新的生灵降临到这个世界,看起来他们很像你我的样子,但要小一些。他们的思维方式与我们不同,他们有自己奇特的言语,会问很多问题。显然,他们是想了解我们的生活方式,目标是要取代我们来管理地球。他们就是儿童。

一个孩子怎样成长为一个大人?不研究儿童就无法揭开这个谜。这是儿童研究最富有吸引力的一点。同时,还有另外一个令人感兴趣的原因:儿童对世界的理解与成人对世界的理解有着质的区别,想了解儿童的世界谈何容易,甚至可能同了解另一种文化或另一个星球的人一样复杂,这需要大量的心理学研究来帮助我们。

儿童发展心理学就是这样一门心理学,它以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成熟期间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总结出其发生、发展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

具体来说,它研究的时间界限是从受精卵到十七八岁。如果从发展的时期来看,这个时期大致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即胎儿期、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小学生阶段)、青春期(初中生阶段)和青年初期(高中生阶段)。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或分支。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最一般的心理规律,即人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而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为依据来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进行专门的研究。同时,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又转过来丰富普通心理学的内容。

心灵路径1-1

发展心理学的界说

发展心理学研究个体从受精卵开始到出生,到成熟,直至衰老的生命全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简言之,研究个体毕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人的心身在生命进程中表现出量和质两方面的变化,且与年龄有密切的联系,既表现出连续性,又表现出发展的阶段性,从而形成年龄特征。发展心理学正是研究各种心理活动的年龄特征。具体地说,研究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范围,应当包括两个主要部分和四个有关方面。

两个主要部分:一是人的认知过程(智力活动)的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思维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二是社会性发展的年龄特征,包括兴趣、动机、情感、价值观、自我意识、能力、性格等,人格的年龄特征的研究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环。为了研究生命全程或个体毕生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这两个主要部分,还必须结合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心理发展的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二是生理因素的发展;三是动作和活动的发展;四是言语的发展。

(资料来源:林崇德. 发展心理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第一节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及研究方法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

要明确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对象,有必要从心理和心理的发展说起。

(一)心理和心理的发展

1.关于心理的实质问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心理的实质是:人脑的机能,以及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它产生的条件是社会实践活动。

(1) 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这就是说,心理的内容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客观存在是第一性的,而心理、意识则是第二位的。

(2) 作为客观现实反映的心理,是通过大脑的活动来实现的。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特别是只有人的大脑才具有产生各种高级心理活动的机能。

从各种动物的脑图(见图1-1)中可以看出,只有人类的大脑是发展最完善的物质器官。

(3) 心理对现实的反映不是照镜子般机械的反映,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因此,人的心理具有主观性、个别性和差异性。尤其是,人的反映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在人的言语参与下进行的,因此人的心理、意识具有独特的社会性和自觉能动性。

(4) 心理、意识虽是第二性的东西,是一种反映,但它不是毫无作用的副现象。它一旦形成之后,就能在人的活动中起调节、定向作用。这就是说,人的心理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同时又能反作用于社会实践。

图1-1 脊髓动物脑的进化

心海畅游1-1

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现代心理学是一个学科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包含多种多样的心理学分支。根据它们担负任务的不同,可以大致将心理学划分为四个部分,即主干学科、基础学科、技术学科和应用学科。

1.主干学科

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人的心理活动为对象,阐述心理活动最基本规律的心理科学。它是所有心理学科的基础。

2.基础学科

基础学科包括四个部分: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和心理学史。

(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心理的基本过程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研究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社会态度、社会感情、团体心理以及时尚、风俗、舆论、流言等社会心理现象的特点及其变化发展的条件和规律。

(2) 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具体地说,它研究个体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及其形成规律。

(3) 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的科学。它主要研究各种感觉系统的机制、学习和记忆、动机和情绪等各种心理现象的神经机制以及内分泌对行为的调节机制等。

(4) 心理学史:是研究心理学的起源、产生和发展规律的科学。可以分为中国心理学史和西方心理学史两部分。

3.技术学科

技术学科包括三个部分,即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和心理测量学。

(1) 实验心理学:是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2) 心理统计学:是运用统计学原理和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心理与教育研究中获得的随机性数据资料,以找出心理与教育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

(3) 心理测量学:是研究心理测量与评价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的科学。心理测量是依据一定的心理学理论,使用一定的操作程序,给人的行为或心理属性确定出一种数量化的价值。

4.应用学科

心理学体系中除了上述的学科之外,可以说,其余的心理学科都可以归为应用学科,不同的心理学,可以看做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图1-2所示。

图1-2 心理学的理论体系

(资料来源:黄珉珉. 现代心理学全书.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1)

2.关于心理发展的内涵问题

在心理科学中,一般从两个方面研究心理发展问题。

1) 心理的广义发展

从广义而言,心理发展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心理的种族发展和个体心理发展。

(1) 心理的种系发展是指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比较心理学,也称动物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是对动物演进过程中从反射活动到心理的出现,由低级动物到高级的类人猿心理(与人类心理接近,却有本质差异)的不同级别的现存代表进行比较研究,以构成动物心理发生发展的大致图景。

(2) 心理的种族发展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民族心理学。民族心理学是对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各民族的心理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人类心理的历史发展轮廓。

(3) 个体心理发展是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整个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研究它的学科领域是个体发展心理学。个体发展心理学是对人生命历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进行研究,以揭示现代人心理发展的规律。

2) 心理的狭义发展

心理的狭义发展仅指个体心理的发展,即指人的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衰老的生命历程中的心理发展。

一个人出生的时候是否具有心理?他的心理是怎样产生的?在人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胎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心理又是怎样发展变化的?它是按照什么规律发展变化的?这些发展变化在人的生活和教育上具有怎样的意义等,所有这些,都是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史必须阐述的问题。

在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中,人的儿童时期(从受精卵到青年初期)(0~18岁)的心理发展是被研究较多的部分,这个部分,就组成儿童发展心理学这门科学的主要内容。

(二)儿童心理的发展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儿童时期是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的整个阶段,是人心理发生和形成的重要时期。

具体地说,儿童期在生理方面是一个从不成熟到成熟、从不定型到定型的成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心理方面是一个从不识不知到具有意向和具有一定世界观的各具特色的社会个体的时期。在这期间,个体的可塑性最大,最易受教育。儿童期是发育身体、发展智力、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

儿童心理发展是人的个体心理发展史的一个最重要的部分,这是儿童心理学研究的专门对象。

1.儿童时期的主要特点

儿童时期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具体如下。

(1) 儿童与动物不同。他一开始就生活在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并向着人类社会成员的方向发展。

儿童从出生的时候起,就过着社会生活。在成人长期抚养和教育下,通过与成人的交际和系统的学习,逐渐掌握人类已有的社会经验。随着儿童的日益成长,他不但能适应社会生活,而且也能改造社会生活,这样,他就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成员。

(2) 儿童也不完全与成人一样。当然,从成人的社会性来说,儿童与成人是基本相同的,但从发展的水平来说,他们之间却存在很大差别。例如,儿童的脑的结构和机能还不成熟,儿童的思维不完全等同于成人的思维,儿童的劳动能力也与成人不完全一样。

2.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上,主要涉及以下一些理论问题。

第一,关于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不是先天遗传,遗传只给儿童心理发展提供自然前提,但不能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在儿童心理发展上起决定作用的是环境和教育,而教育则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或内部矛盾问题。

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或根本原因,不在于事物的外部,而在于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在儿童心理发展上也是这样。

第三,关于教育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关系问题。

环境和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发展起决定作用,但并不是机械地决定儿童心理的发展,它必须通过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才能实现。

第四,关于儿童心理不断发展和发展阶段的关系问题。

儿童心理一方面是不断发展的,另一方面又是有阶段性的,只看到不断发展的一面,或只看到发展阶段的一面,都是不对的。

以上关于儿童心理学的对象的说明,可以简单归结为以下几点。

(1) 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心理特征发展的具体规律。

(2) 儿童心理发展首先是一种心理现象。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心理的理解是唯一正确的理解。

(3) 在心理科学中,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一般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心理的种系发展和心理的个体发展。

(4) 儿童心理发展是个体心理发展中的一个具有自己特点的部分。它的主要问题是:作为个体的人的心理是怎样发生的?又是怎样在一定条件下从一个软弱无能的新生儿的心理经过一定阶段逐步发展成为一个能够独立参加社会生活的社会成员的心理的?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任务

一切科学都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为实践服务。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特点和基本规律的,这些特点和规律的发展和确定,是在人类长期生活实践中、儿童实践工作中和儿童研究工作中共同努力取得的结果。这些结果一旦取得之后,反过来,又能够而且必须为以后的实践更好地服务,使以后的工作实践更加有效,科学理论不断提高。儿童发展心理学史证明,儿童发展心理学正是在实践与理论的互动关系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儿童发展心理学将儿童期发展划分为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都有与其他各年龄阶段不同的典型特征,这些典型特征及其与其他各有关因素的相互作用等都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我们理解如下。

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特征、典型特征或本质特征。它是和年龄有联系的(因为年龄是时间的标志,一切发展都是和时间相联系的),但不是由年龄决定的。同时,它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只能代表某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而不能代表这个年龄阶段所有儿童的个别特征。

第二,在一定条件下,儿童年龄既是相对稳定的,同时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改变而有一定程度的改变的。这是因为:一方面,年龄特征是受许多比较稳定的因素支配的,例如儿童脑的结构和机能的发展是有一定过程的,知识本身的深浅也是有一个顺序的,这就决定了儿童心理发展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不能不有一定的、不能突破的限度;但另一方面,年龄特征又是可以随着社会生活和教育条件的变化而有一定的变化的(当然,也不是毫无限制的)。 

第三,教育的目的方向是由社会决定的,而不是由年龄特征决定的。但在教育的目的方向决定了以后,就不能不考虑:教材如何安排才能使儿童既容易接受,又学得更好更快;创设什么条件,采取什么方法,更适合于儿童发展的特点……要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不能不认识和运用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规律。

因此,儿童发展心理学要研究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揭示各年龄阶段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二)阐明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进程和特征

心理活动是整体活动,这一整体活动是各种心理机能和各种心理过程整合而成的。心理学就是研究各种心理现象的科学,它主要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两大部分,其中心理过程包含知、情、意三个过程,人格又由人格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两部分组成。但在一定意义上,人格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同时人们心理过程的差异正表明了人们之间人格的不同。可以说各种心理机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发展变化的。因此,在研究各种心理机能的发展趋势和特征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各种心理机能的相互关联以及心理发展的整体特征。

(三)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

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有大量心理发展现象的描述性研究,在描述性研究的基础上或在描述性研究的同时,人们要更进一步深入到心理发展的内在过程的研究,注重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和内在机制。实际上,儿童发展心理学是一门复杂性科学。解释心理发展的现象,揭示心理发展的内在过程往往需要与其他学科结合,与脑科学、生物化学、教育学、社会科学等交叉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心理发展的内在机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更为本质的研究内容。

(四)研究心理发展的基本原理

随着个体心理发展研究的深入和进展,追求心理发展原理的重要性更加突显。各种发展心理学派别都在继续改进和加深各自的有关心理发展基本规律的观点,而每一学派都必须对以下问题做出阐述。

(1) 遗传素质与环境和教育因素究竟是以什么样的关系制约着心理的发展。

(2) 心理的连续不断发展与阶段性跳跃之间是如何有机统一起来的。

(3) 在心理发展中个体的自生成、自发展的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之间是怎样取得平衡的。

(4) 不同心理机能发展过程中是否具有各自的“关键期”,这一时期与发展可塑性的关系如何。

所谓关键期(critical period),是指个体对环境(积极或消极)影响的敏感性增强的一段时期,在这些时间内发生的事情可能对此后的发展依然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特别容易,发展特别迅速。但这时如缺乏适宜的环境影响,也可引起病态反应,甚至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心理学家曾广泛研究了儿童感觉、语言及其他方面发展的关键期,并研究了个体关键期的发展对日后发展的影响。研究证明,儿童幼年具有巨大潜力,而儿童发展的关键期又多在幼年期,因而,与儿童发展的关键期相对应,提出了教育工作的最佳期。家长及教师应选择最佳时机对儿童进行教育,以便充分发挥幼儿学习潜力,促进儿童心理发展,有利于早出人才。

心灵故事1-1

劳伦兹妈妈——有趣的追随

诺贝尔奖获得者康拉德•劳伦兹(Konrad Lorenz,1903—1989)曾经进行过一项有趣的实验,他把灰腿鹅生的蛋分作两组孵化。

第一组蛋由母鹅孵育,孵出的幼鹅和母鹅生活在一起。

第二组蛋在人工孵化器里孵化,幼鹅出生后不让它们看见母鹅,而是让它们最先看到劳伦兹本人。结果,这些幼鹅将劳伦兹当做母亲而形影不离地追随。

如果把两群小鹅放在一起,用一个箱子将它们扣住,过一会儿再把箱子提起,受惊的小鹅朝两个方向跑:由母鹅养育的小鹅朝母鹅跑去,而由劳伦兹抚养的小鹅则向他跑来。劳伦兹把幼鹅的这种学习行为命名为印记。印记是指处于发育早期的幼龄动物追随生活环境中某一合适物体的学习现象。除了雁、鸭等鸟类,很多昆虫、鱼类和哺乳动物的幼龄个体同样具有印记学习能力。印记学习只在特定时期才发生,我们称这个特定时期为敏感期。不同物种的敏感期长短相差很大。

一般来讲,哺乳动物和其他生命周期长的动物的敏感期较长,人类婴儿的敏感期可从第18个月持续到3岁;生命周期短、性成熟快的动物敏感期较短,往往只局限于出生或孵化后头几小时或头几天。如果在这个期限内剥夺动物进行印记学习的机会,那么以后就不会再出现这种学习。印记学习是一种局限性很强的学习方式,其不可逆性是它区别于其他学习形式的重要特征。

(资料来源:邹小兵. 发育行为科学.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

心灵考场1-1

请回答下面的问题

Ø 能诱惑儿童或青少年使他们产生欺骗行为或放弃某些研究吗?

Ø 能欺骗被试吗?比如故意错误地告诉被试研究目的,或告诉他们一些有关其自身的不真实的情况(如“你的这个测验成绩很差”)。

Ø 我们能在自然情境中观察被试而不告知他们已经被当做科学调查的对象了吗?

Ø 能够这样做吗?一个明明是错误的答案,却告诉儿童他的同学们都认为是正确的,然后观察他是否顺从同伴的判断。

Ø 只在口头上不赞成违反伦理的研究操作,实际上却在这样做,能行吗?

(资料来源:[美]谢弗(Shaffer D.R.),等.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邹泓,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一)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实践意义

1) 儿童心理学要以自己的科学规律来为新一代的教育事业服务

一个儿童出生以后,他的发展首先取决于教育的质量。所有的父母和教师,以及其他一切儿童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有效地把儿童塑造成为优秀的新一代,只有一种良好的教育愿望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时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依据这些特点和规律进行教育时,既要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又要恰当地提出新的要求,并把这种要求变为儿童自己的需要,才能使教育工作更好地进行,教育质量才能不断地提高。

作为新一代的每个儿童的生命,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的。母亲在怀孕以后,要注意些什么,是与儿童出生以后的发展有密切关系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以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提供这方面的知识。

儿童出生以后,或者在家中抚养,或者在托儿所养育,不论如何,儿童早期的发展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起点,起点不好,以后改正或补救就困难了。父母或保育工作者必须知道乳婴儿身心各方面发展的特点,并针对这些特点进行保教工作,才可以恰当地为孩子打下最初的良好的发展基础。

对于幼儿说来,他和乳婴儿不同,也和小学生不同,因为幼儿心理发展有自己的特点和规律。例如,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如何发展儿童的言语能力和计算能力,如何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等,都必须认真考虑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

从幼儿时期过渡到小学时期,是一个带有关键性的时期,父母和教师如何共同帮助孩子完成这个过渡是很重要的。进入小学以后,在品德发展方面,如何引导儿童从具体的道德示范逐步学会掌握道德准则,提高道德自觉性,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在认知发展方面,如何从初级的、具体的认知水平逐步发展到较高的、抽象的认知水平等,儿童发展心理学可以对这些方面提出有益的启示。

青少年期身心发展同样有自己的新特点,父母和教师要很好地理解这些特点,既不把他们当孩子看,也不把他们当成人看,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度过这个新的过渡时期。

2) 儿童发展心理学在其他实践领域中,也具有很大的意义

在儿童医务工作方面,一个儿科的医务工作者,不但要有医学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有儿童发展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特别是在儿童神经质和精神病的治疗上,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知识更是重要。

在儿童文艺工作方面,儿童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首先应当考虑的是思想政治道德方向,与此同时,也必须考虑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在儿童社会工作方面,如儿童广播工作者、儿童玩具工作者等,若能结合自己的业务来掌握和体会儿童心理的年龄特征,就可以更好地改进自己的工作,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质量。

2.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理论意义

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不仅具有实践的意义,而且具有理论的意义。列宁在《哲学笔记》中指出,认识论和辩证法是由很多科学构成的。他认为,各门科学史、儿童智力发展史、动物智力发展史、语言史、心理学、感官生理学是“构成认识论和辩证法的知识领域”。

认识论要研究: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意识的起源问题、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认识发展中的矛盾问题以及量变和质变问题等。所有这些哲学理论问题,当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从很多科学中概括出来的。儿童发展心理学正是从人的个体心理发展方面来论证这些问题的一门科学。例如,儿童发展心理学要揭示:儿童心理、意识是怎样在一定的物质条件下产生和发展的,儿童的认识是怎样密切依存于他的实践活动的,怎样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是什么等。所有这些,都可以直接为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的论据。

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是一项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采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自然和社会现象、探索客观真理,并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那么,要如何进行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它要遵循怎样的研究原则?有几种研究设计和基本方法?

(二)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心海畅游1-2

心理研究中的伦理问题

伦理性原则(ethic principle)是指在心理研究中,研究者必须尊重研究对象享有的一切权利;必须有承担保护研究对象的责任,使其权益免受研究活动侵害;必须保证研究结果合法、正当地加以利用。

坚持伦理性原则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尊重研究对象的意愿:研究对象有参加实验的自由,也有在任何时间退出实验的自由,不能强制研究对象参加研究。

(2) 研究对象具有知情权:研究对象有权了解研究的目的及其他有关情况。如果研究对象在了解研究目的后,其反应常常可能失真,进而影响研究的客观性,则应该在研究之后告知真相。

(3) 研究对象不受任何伤害:保证研究对象不受伤害,这既包括人身安全与健康,也包括不使其承受心理上的刺激与损害。

(4) 研究对象的隐私权:任何人的个人隐私资料都必须得到保护。

(资料来源:J.J. Shaughnessy,E.B. Zechmeister & J.S. Zechmeister,Research methods in psychology.

MacGraw- Hill,2003:46)

1.客观性原则

现代儿童发展心理学之所以被称为科学,是因为研究者在研究发展着的有机体时采用了一个有价值的体系——科学方法,以此来指导自己对人的发展的理解。科学方法与其说是一种方法,不如说是一种态度或价值观,它要求研究者必须首先遵循客观原则,一定要用观察结果(或数据)来证明他们所创建的理论优点。

客观性原则是指实事求是地根据心理发展的基本面貌加以考察,根据个体的社会生活条件以及个体身心的发展进行研究。客观地研究个体心理发展,必须做到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材料;坚持客观严格的态度;多方面搜集资料,详细认真地研究问题。做到收集资料客观、研究过程客观和研究结果客观。

心灵故事1-2

眼见真的为实吗——法庭作证的可信度

法庭判案,重视人证与物证。人证是指目击者凭其记忆所作的言词记录。目击者的记忆是否与事实真相符合,也就是,见证人在法庭上的陈述是否确实可以相信,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见证人在法庭上的陈述,一向被视为重要的证据,但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心理学研究结果来看,法庭作证的可信度不高。原因是人的眼睛不同于照相机,耳朵不同于录音机,事后凭回忆所作的陈述,与当时的事实真相可能有很大的距离。为了证明当时所见与事后所记的不一致现象,近年来心理学家从事过很多实验研究。以下的实验,即是其中之一。

该实验将受试者分为数组,先是共同观看一段影片,该影片描述一场汽车相撞的意外事件。看完后,实验者以不同的语气向受试者提出问题。对其中一组问道:“据你们估计,两车撞毁的当时,其行车速度是多少里?”对另一组则问道:“据你们估计,两车相撞的当时,其行车速度是多少里?”两组的问题之间,只有一字之差,而受试者都是对同一事实的目击者,在理论上不应有所差异。但结果显示:问题中用“撞毁”的一组,回答在每小时40里以上;而问题中用“相撞”的一组,则回答在每小时30里以上。一星期以后,所有看过影片的人,再回到实验室。这次不再分组,由实验者向他们问同样的问题:“根据你们的回忆,上次影片中的交通意外事件,汽车上有没有撞碎玻璃?”(影片中,没有撞碎玻璃)。结果发现:在前次接受“撞毁”二字问题的一组受试者之中,有30%以上的回答有;而接受带“相撞”二字问题的受试者中,做同样回答者只有14%。显然,实验者的问题性质,影响了目击者的回答。如果将此现象推论解释法庭作证的可信度,就很难相信,法官的问话方式不会影响见证人的陈述。

针对同一事实,如发问者刻意误导,也会影响目击者的回忆。与上述研究同一系列的另一实验结果,更明确地显示了此种趋势。让大学生看一段影片,片中显示一辆疾驰在乡间公路上的白色跑车。对不同的目击者问两个大同小异的问题,对某些人问道“经过谷仓旁边的白色跑车,大概时速多少里?”(片中没有谷仓),对另一些人则问道“白色跑车大概时速多少里?”几天后,再问他们一个同样的问题:“你有没有看见公路旁边的谷仓?”前次问题中有“谷仓”二字者,有17%的回答有;前次问题中没有“谷仓”二字者,则只有3%回答有。像此种在目击者记忆中形成的“无中生有”的现象,显然是发问者的误导所致。

(资料来源: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2.发展性原则

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研究心理发展要有发展的观点。

心理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心理发展是一个不断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通过“飞跃”达到新质阶段的过程。所以,对发展心理的研究不仅要描述发展量的变化,还要揭示发展质的变化。

个体心理发展是主客观矛盾对立统一的过程。我们必须从个体心理发展的内因和外因及其相互作用来研究心理发展,必须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的中介作用。

3.教育性原则

一切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都必须符合教育的要求,不允许进行足以损害个体身心健康的研究。这就是说,在选择研究方法和程序时,不能仅仅考虑对所要研究的问题是否有利,还要考虑所用方法对个体的身心是否会产生不良影响,或是否侵犯了他们的个人权利或人格,就是说所用方法对个体应该是道德的,是符合教育原则的。

心灵路径1-2

毁与誉——华生(J. B. Watson)的儿童恐惧形成实验

华生在实验室里证明他的行为主义理论。他找来一个刚刚11月大的男孩阿尔伯特(Allport)作被试。该男孩听到大的声音和失去支持时,会产生恐惧反应。同时这个孩子对大白鼠没有惧怕的迹象。但当阿尔伯特接近大白鼠时,华生用锤子猛敲钢棍,发出很强的噪声,使阿尔伯特产生很不愉快的感觉。他被吓得猛然跳了起来,然后跌倒,一头扎进床上的褥子里。以后华生重复这样做,每当孩子伸手触摸大白鼠时,华生便敲击钢棍,孩子便猛然跳起来然后跌倒,继而哭泣。这种做法显然给阿尔伯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一周后,华生又让阿尔伯特玩弄大白鼠,这时孩子对动物不怎么感兴趣,看来有点胆怯。在进行本实验之前,阿尔伯特是不怕大白鼠的,而这种实验重复多次之后,他不但惧怕大白鼠,而且害怕兔子,害怕用海豹皮做的衣服外套和棉花。

华生的实验第一次将巴甫洛夫(Lvan Pavlor)的条件反射法用于儿童心理的研究,这是个成功的开创,但其研究中对阿尔伯特的身心有一定的伤害,因此其实验在心理学研究史上存在很大的争议。在某种程度上,华生违反了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教育性原则。

(资料来源:张春兴. 现代心理学:现代人研究自身问题的科学.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4.系统性原则

心理是由多系统、多层次、多水平、多序列组成的整体结构,具有明显的系统性。系统中的每一部分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表现为一定的因果联系。因此我们在研究个体心理时,一方面要考虑个体本身的整体性,另一方面还要考虑心理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及环境,诸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以及遗传因素方面带来的影响。

5.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发展的研究应当结合实际问题进行,研究的课题应是针对实际所提出的重大课题,研究成果为实际服务。同时,还要重视那些与实际结合的理论研究,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实践意义;既能指导实际工作,又能为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建设提供实证资料。理论只有和实践密切结合,才有无限的生命力。

6.一般与个别相结合的原则

心理发展既具有一般性,也具有特殊性,具有个体差异。因此,在研究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事实和规律的同时,还应重视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殊事实和个体差异,而不应把一般和个别对立起来。

(三)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式

1.横向设计

横向设计(cross-sectional design)是指在短的相同时间段内,同时考察不同年龄组群被试者的心理发展特点和发展水平,并进行横向比较,以了解随年龄增长被试者组间的心理变化。其基本的设计模式如表1-1所示。

表1-1 横向设计模式

年 龄 组 样 本 观测时间 观察变量

A1

A2

M

AG S1

S2

M

SG T1

T2

M

TG X1,X2,X3,…,XM

X1,X2,X3,…,XM

M

X1,X2,X3,…,XM

1990年,横向研究中一个很好的范例是对3、6、9、12年级儿童进行的一项关于兄弟姐妹关系的问卷调查(Buhrmester & Furman)。研究结果显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兄弟姐妹互动中的平等关系越来越多,而特权越来越少;到了青少年期,兄弟姐妹之间的亲密感情逐渐减少。研究者认为,这些变化是由几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由于弟弟、妹妹的能力和独立性越来越强,他们不再需要也不愿意接受哥哥、姐姐的指令。其次,由于青少年的心理依赖逐渐从家庭转移到同伴身上,因此他们投入到兄弟姐妹身上的时间和感情就减少了。

横向设计是最常用的设计方式。其优点在于:可以同时研究较大样本;可以在短时间内取得大量资料;可以使研究工作降低成本,节省时间和人力。横向设计的缺点在于:难以得出个体心理连续变化过程;难以了解心理变化中各事件的因果关系;研究结果中出现的组间差异可能有不属于心理发展的因素。

心灵路径1-3

同辈效应——横向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横向研究中,每个年龄段的被试是不同的人,即他们来自不同的群体。这里的群体是指由那些生长在相似的文化环境和历史背景下的同一年龄的人组成的集体。横向比较总是涉及不同的群体从而使得对实验结果的解释很棘手。因为在研究中发现的年龄差异并不总是由年龄和发展造成的,相反却可能是受了文化和历史因素的影响。比如,多年来,横向研究一致地显示出青年人在智力测验中比中年人得分略高一些,而中年人的得分又比老年人高出很多。但是,智力真如这些结果所示那样随年龄增长而下降吗?

事实并不总是这样。1990年Schaie研究揭示,个体的智力测验得分保持跨时间的相对稳定性,而早期的研究所测量的是完全不同的东西,即在教育方面表现出来的年龄差异。在横向研究中,老年人很少受到学校教育,使得其智力测验得分比中年人和青年人低。他们的智力测验得分并没有下降,但总是比那些年纪轻的人低。因此,早期的横向研究发现的是一种同辈效应,而非一个真实的发展上的变化。

尽管有这样重大的缺憾,横向研究依旧是发展学家用得最多的一种设计。

(资料来源:[美]谢弗(Shaffer D. R.),等.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邹泓,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2.纵向设计

纵向设计(longitudinal design)是在较长的时间系列内对被试个体或同一被试组群进行定期的系统的考查,以了解心理随时间进程而发生的连续变化。纵向设计也叫追踪设计、发生设计或时间序列设计,其基本的设计模式如表1-2所示。

表1-2 纵向设计模式

年 龄 组 样 本 观测时间 观察变量

A1

A2

M

AG S1

S1

M

S1 T1

T2

M

Tt X1,X2,X3,…,XM

X1,X2,X3,…,XM

M

X1,X2,X3,…,XM

2001年Gullone,King,Ollendick进行的一项关于儿童和青少年的焦虑发展情况的调查研究采用了纵向设计,目的是为了探索儿童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焦虑情况发展的连续性与非连续性问题。研究对68名10~18岁儿童连续性追踪三年。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青少年自我报告的焦虑情况总体上随时间的变化而降低,只有社会关注(social concerns/concentration)这一亚焦虑类型例外,没有表现出随时间变化而降低;对于正常的恐惧(normal fear),女孩和年幼儿童的焦虑分数要高于男孩和年长儿童的焦虑分数。然而,那些获得高焦虑分数的儿童在三年的追踪过程中,其焦虑情况也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此外,纵向数据也揭示出焦虑的发展具有连续性,最初的焦虑水平可以显著地预测追踪后期的焦虑水平。研究者认为,儿童青少年的焦虑比成年人的短暂,成人焦虑模型不能应用于青少年。未来的研究应着重放在环境因素对儿童青少年焦虑发展的影响上。

纵向研究的优点在于:便于了解个体心理发展的连续变化进程;便于揭示量变、质变现象,了解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稳定和比较迅速的变化时期;比较容易发现心理发展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纵向研究的缺点在于:样本少而且在追踪过程中容易流失;由于时间较长,会因环境变迁而出现某些新的变量;同一测量方法反复应用会导致重复效应;成本较高,耗费人力和时间。

3.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在目前的发展研究中,研究者为解决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的固有问题,想出了一些综合两种设计方法的优点、避免其缺点的办法,提出了改进型的发展研究设计方法,即横向设计和纵向设计相结合的交叉设计。

这种横向与纵向的交叉研究,一般是先从横向方向抽取不同年龄组进行横向研究,其后按一定的时间间隔对这同一批被试进行所需次数的重复测查,使之又成为纵向研究,从而使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结合在一起。这种设计通过在较长的时间跨度内,对不同年龄的个体进行有限的重复测量,以对个体某一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内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其基本的设计模式如表1-3所示。

表1-3 横向设计与纵向设计相结合的交叉设计模式

年龄(观测时间)

群组 11岁 12岁 13岁 14岁 15岁 16岁 17岁

11岁 √ √ √

12岁 √ √ √

13岁 √ √ √

14岁 √ √ √

15岁 √ √ √

2002年Buist,Dekovic,Meeus.等人进行了关于青春期儿童对其父亲、母亲以及兄弟姐妹之间依恋质量的发展模式的调查研究。该项研究的被试的取样包括11岁、12岁、13岁、14岁、15岁儿童五个样本,对每个样本分别测量三次,每次间隔一年,整个研究历时三年。其研究设计模式如表1-3所示。总共有288个家庭的儿童报告了他们在青春期阶段与他们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之间的依恋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儿童青春期的依恋质量是变化的,这些变化既受儿童本身性别的影响,也受依恋对象性别的影响。男孩对母亲依恋质量的平均水平呈现非线性变化曲线,而女孩对母亲依恋质量的平均水平呈现直线下降的线性变化曲线。

这类研究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对横断设计与纵向设计优缺点的取长补短,其最大的优点是只需要相对较短时间的追踪测量,就可以分析个体某一心理特征在较长时间的发展变化趋势。这种设计在减少反复测量对结果准确性带来影响的同时,也减少了被试流失的机会,降低了研究费用。此外,由于它同时对几个群体进行观测,所以可以就重复测量的发展趋势是否在不同年龄群体中相同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和证实。但由于这种设计对个体内重复测量的次数有限,所以对个体内的发展趋势、行为的连续性以及预测性等问题的研究也只集中在简短的时间内,其结果可能导致从不同群体中得到的信息不足以提供完整的发展曲线模型的信息。

4.跨文化比较研究

跨文化比较研究(cross-cultural comparison)是对来自不同文化或亚文化背景的被试的发展进行观察、测试和比较。这种类型的研究有着多种目的。比如,它使得研究者能够确定对某一社会背景的儿童发展研究得到的结论是否也能适用于其他社会背景中的儿童,或也适用于来自其他种族或同一社会中的社会经济背景不同的儿童。因此,跨文化比较使得研究结果不被过度概括化,并且也是确定在人类的发展中是否真的存在共同性的唯一方法。

同时,跨文化比较还可以寻找不同文化中的差异。例如,教育儿童的适宜时间和步骤问题,最适合男孩和女孩的活动是什么,儿童期何时结束,成年期何时开始,怎样对待老年人,以及生活中的许多其他问题。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对世界的感知方式、情感表达、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面存在着差异。因此,跨文化研究除关注发展的普遍规律外,也阐明了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极大影响。

如何区分不同文化背景?区别一种文化最重要的是文化之间交往的机会和交往的可能性,它包括:语言——人们使用的语言是否能了解;时间——这些人是否生活在同一历史时期;地域——这些人是否生活于世界的同一地区;习俗——这些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行为方式、文化的价值取向、态度体系是否有差异。如果其中有一个方面不同,我们就可以认为可能有两种以上的文化。

心海畅游1-3

性别角色的跨文化比较

跨文化比较的一个极重要的作用是能告诉我们一个发展现象是否具有一般性。来看看男性和女性在我们的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角色要具备传统要求的特点,诸如独立性、果断性和控制性。相比之下,对女性的期望是有教养、敏感。这些男性和女性特征是普遍适用的?男女的生理差异一定会导致他们在行为方面的性别差异吗?

1935年Margaret Mead人类学家比较了新几内亚岛三个部落中的性别角色,她的观察结果引发了争议。在阿拉佩什部落中,不论男人还是女人都被教导着去扮演我们认为属于女性的角色:相互协作、攻击性低并且关心别人的需求。相比之下,蒙杜鲁古部落的男人和女人都被培养成攻击性较高的、对他人的情感反应迟钝的角色——按西方的标准是男性行为模式。最后,加蒙布拉部落展现了一个与西方模式截然相反的性别角色的发展模式:男性是被动的、情感依赖型的、社交敏感型的,而女性是有控制性的、独立的和果断的。

米德的跨文化比较指出,文化学习较之生理差异对男人和女人的典型行为模式影响要大。所以我们非常需要像米德这样的跨文化比较。没有跨文化比较,人们会很容易错误地认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正确的东西在其他任何地方都是正确的;借助跨文化比较,我们开始去认识生理和环境因素对人类发展的影响。

(资料来源:[美]谢弗(Shaffer D. R.),等.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邹泓,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

(四)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一定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观察法是儿童发展心理学研究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进行观察研究必须首先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三个步骤:首先是确定过程内容;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最后是制定观察记录表。

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 对所要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

(2) 尽量使儿童自然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之中,不要使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观察者通过单向玻璃、电视、纱幕、潜视镜等进行观察,就是为了使儿童的真实行为不受影响。

(3) 要善于记录与观察目的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意见。

(4) 观察者除了观察儿童一般行为外,还应分析儿童其他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等。

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儿童行为发生的当时,现场进行观察和记录,能够收集到比口头报告或问卷调查更客观、全面、准确的资料。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所希望观察到的行为有时是难以预测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2.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儿童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他们有关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它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儿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儿童,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访谈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儿童的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

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访谈前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尽可能了解儿童的背景情况,选择好访谈的时间和地点,带齐进行访谈所需的材料。

(2) 访谈开始时应提一些非研究性问题,以便建立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气氛。

(3) 访谈者要掌握交谈的艺术,尽量做到轻松自如,谈话的话题和内容应是儿童能够回答和乐于回答的,并能从中分析出其心理活动。

(4) 访谈成功的关键是把握谈话的方向。访谈者可以是用多种提问方式把握好方向,使谈话自始至终围绕调查目的进行,避免离开主题的漫谈。

(5) 访谈的记录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是边记录、边交谈、边观察,及时捕捉能代表儿童心理特征的信息。

访谈法的局限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费时费力,而且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另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3.问卷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问卷法和访谈法都是收集儿童心理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基本方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它们经常结合在一起使用。只是问卷法的问卷比访谈法更具目的性,内容更加详细完整,设计更为缜密科学。问卷法的特点是标准化程度较高,是严格按照统一设计和固定结构的问卷进行研究,避免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问卷法的另一个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的资料,由于问题和答案都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因此,所得资料也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目前,这些定量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所以,问卷法在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问卷的设计是问卷研究的关键环节,直接涉及研究结果的科学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问卷一般包括题目、前言和指导语、问题、选择答案和结束语等几部分。

使用问卷法研究儿童心理的发展时,应注意下列问题。

(1) 问卷中试题的数量不宜过多,必须紧紧围绕研究的主题。

(2) 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儿童熟悉的,以使儿童愿意积极配合,认真回答。

(3) 大规模的问卷研究,必须在预测的基础上进行。预测中出现的答案是充实正式问卷试题的来源之一,应及早删去预测中难以区分等级或水平的试题。

(4) 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答案要便于归类、统计。

(5) 问卷法选取被试的数量不能正好等于研究对象,应根据回收率和有效率来确定。

(6) 研究者应注意儿童可能因为某些思想上的顾虑,在填写问卷时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

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问卷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它的内容客观统一,处理分析简洁方便,节省人力、物力和经费,取样较大,对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很有意义。另外,问卷法匿名性强,回答真实,那些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以及涉及儿童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问卷法的缺陷在于: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另外,被试的回答还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要其他方法加以印证。

4.测验法

测验法是通过测验量表来研究儿童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

编制测验量表需要经过编制测验题目、预测、项目分析、合成测验、取得信度与效度资料、建立常模等标准化过程。应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儿童进行测量,将其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儿童的发展水平。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使用测验的过程中,研究者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做好测验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熟悉测验手册特别是指导语和准备测验所需材料。

(2) 选择适宜的测验环境,一般应为被试日常学习的环境,同时应尽力排除一切干扰。

(3) 严格按照标准化的指导语和标准时限进行测验,若无特殊情况,不能随意改变。

(4) 努力与被试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被试的合作,保证测验的效果。

(5) 根据被试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测验方法,如学前儿童独立工作能力差,模仿性强,所以对学前儿童的测验应采用个别测验,不适合采用团体测验。

测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测验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的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所以,测验法与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是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5.实验法

实验法是指对研究的某些变量进行操纵和控制,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和规律的研究方法。实验研究是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其基本目的在于揭示变量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法和现场实验法两种类型。

1) 实验室实验法

实验室实验法是在专门的实验室内,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研究心理发展的一种方法。它的特点是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保证样本的代表性即不同被试组间的可比性,排除顺序效应等对研究结果的影响。它可以对实验情境和实验条件进行严密的控制,研究者在实验中处于主动地位。另外,其结果记录也客观、准确,便于进行定量分析。在实验室研究中,还可以大量使用有关专门仪器来呈现刺激和记录实验结果,这就大大提高了研究的科学性。

对儿童进行实验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实验目的、材料和方法都应该与教育的原则相适应,这样有助于儿童身心的发展。

(2) 儿童心理实验室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儿童的日常生活学习环境,使儿童在实验条件下表现自然。

(3) 实验进行中应考虑到儿童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努力使儿童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

2) 现场实验法

与实验室研究相对应的是现场实验法,即在现实的生活环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现场实验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在现场实验中既尽量控制各种变量,又保持现场实验的自然性,因而能较好地同时保证研究具有较高的内部和外部效度。当然,也正是由于现场实验更接近于自然,自然环境的复杂性也给现场实验的实施带来了困难。例如,现场研究的背景难以控制和把握,由于其环境是开放的、动态的,社会生活背景中的政治、文化等因素将会明显地影响现场实验的结果。另外,由于现场实验难以采用随机方式,所以样本的代表性也不易控制。还有,现场实验费时费力、费用高,所需技能也较复杂,这些都是采用现场实验存在的局限性。

从上述可知,儿童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研究时,研究者不应孤立地采用一种方法,而应根据研究的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多方面、丰富、客观的数据资料。

心灵路径1-4

美国心理协会及儿童发展研究协会关于变化参与研究的儿童的权利及研究人员的责任

1.避免伤害

研究者不能使用任何可能伤害儿童的身体或心理的研究操作。

2.获得许可

研究应该得到儿童的父母及其他监管人的同意,最好做成书面文件。必须告诉他们研究的所有特点,使他们依此来决定是否准许儿童参与研究。

3.保密

研究者必须对所有来自被试的数据保密。儿童有权要求在正式的或非正式的数据收集及结果报告中,隐瞒他们的身份。

4.欺瞒、接受询问、告知结果

尽管儿童有权预先了解研究的目的,但有些特别的研究项目可能必须隐瞒某些信息或对被试进行欺瞒。无论如何,当一个研究项目的进行必须隐瞒信息或进行欺瞒的时候,研究者必须得到同行的委员会的认可。如果某研究对被试隐瞒了信息或进行了欺瞒,事后必须对被试一一解释,即用被试能理解的语言,告知被试研究的真实目的及为什么必须隐瞒他们。儿童也享有对研究结果的知情权。

5.信度

信度(reliabilitu)是指测量工具在不同时间和不同观察者间得出一致结果的程度。

6.效度

效度(validity)是指测量工具能否精确反映研究者想要的东西的程度。

(资料来源:[美]谢弗(Shaffer D. R.),等. 发展心理学:儿童与青少年. 邹泓,等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