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定价 ¥72.50

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认知心理学是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观点开始表现出怀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诞生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几起重要的事件。如Chomsky发表了他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G.A.Miller发表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研究结果、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结果、 Br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了概念形成问题、Newell和Simon开发了《通用问题解决者程序》以及Piaget也在这个前后提出了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正如本书作者所言,认知心理学已成为心理学的主流,并且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认知心理学家教授因其对决策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在那儿买“认知心理学(上下第4版)——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 . . . .

卓越价:57.40  节省15.10
当当价:57.30  节省15.20
蔚蓝价:68.20  节省4.30

作者:(英)艾森克,(爱尔兰)基恩 著,高定国,肖晓云 译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2-1
ISBN:7561735677
字数:892000
印次:1
版次:1
纸张:胶版纸
定价:72.5
从书: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作者简介

  Michael william eysenck教授,1944年2月8日生于伦敦,1965年获伦敦大学心理学荣誉学士学位,1973年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伦敦大学 Birkbeck学院和Royal Holloway学院工作,是Europen journal of cognitive psychology的第一任主编(1989-1990), 现为伦敦大学ROyal holloway学院心理学系教授、系主任。
  Eysenck教授的主要研究领域是焦虑与认知。他利用认知范式对特质焦虑和焦虑障碍进行了广泛研究,并根据这些研究成果发表了两部专著:《焦虑的认知观》和《焦虑与认知:一个统一的理论》。Eysenck教授至今已出版27本著作和发表130余篇论文。


  Mark keane教授,1961年生于都柏林,1982年获都柏林大学学院心理学荣誉学士学位,1987年获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哲学博士学位,曾在伦敦大学、公开大学和威尔士十大学心理学系工作,1990-1998年在都柏林大学三一学院计算机科学系工作,1998年起担任都柏林大学学院计算机科学系讲座教授。2003年,受尔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资助Keane教授进行人工智能方面的研究。
  Keane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是问题解决、概念组合和推理,至今已在认知心理学和人工智能领域发表80余篇论文和出版10本著作,包括获得良好评价的《认知心理学》教科书和专著《类比问题解决》。

目录

上册
 总序
 译者前言
 作者、中文译作者和审校简介
 第1章 绪论
  认知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认知科学
  认知神经心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本书总体构架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2章 视知觉:基本过程
  引言
  知觉组织
  深度和大小知觉
  颜色知觉
  大脑系统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3章 知觉、运动与行动
  引言
  结构主义知觉理论
  直接知觉
  理论整合
  运动、知觉和行动
  视觉指导的运动
  物体运行知觉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4章 物体识别
  引言
  模式识别
  Marr的计算理论
  认知神经心理学证据
  认知科学证据
  面孔识别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5章 注意与操作局限性
  引言
  听觉集中注意
  视觉集中注意
  注意分配
  自动化加工
  动作失误
  本章小结
  补充读物
 第6章 记忆:结构与过程
  ……
 第7章 长时记忆理论
 第8章 日常记忆现象
 第9章 知识:命题和表象
 第10章 对象、概念与类别

下册
 第11章 言语知觉与阅读
 第12章 语言理解
 第13章 语言产生
 第14章 问题解决:谜题、顿悟与专家技能
 第15章 创造力与发现
 第16章 推理与演绎
 第17章 判断与决策
 第18章 认知与情绪
 第19章 现在和未来

书摘

Gibson的直接知觉范式可看成是一个自下而上加工理论:他认为环境可提供的感觉信息比通常所了解的要多得多。然而,他强调体在所处环境中的运动对知觉 的影响。因此,从观察者被动接收感觉刺激这层意义上来说,他的理论并不是一个自下而上加工理论。事实上,Gibson (1979)把他的理论称为生态学范式(ecological approach)以强调知觉的首要功能是促进个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以下是Gibson理论的主要假设:
● 刺激眼睛的光线模式是一个光学分布(optic array);这种结构性的光线包含来自环境中的所有投射到眼睛的视觉信息。
这种光学分布提供关于空间中目标分布特征的明确的或恒定的信息。这种信息存在多种形式,包括结构极差(texture gradient)、光流模式(optic flow pattern)和功能承受性(affordance)。
● 知觉是在很少或没有信息加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共振直接从光学分布中提取各种丰富信息。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Gibson被要求摄制一些描述飞行员起飞和降落时所面临问题的影片。这一任务促使他很想知道当飞行员完成这些任务时,环境能给他们 提供哪些信息。Gibson (1950)认为当飞行员完成上述任务时存在一个光流模式。我们可通过考虑飞行员接近着陆跑道时的情景来演示光流模式。飞行员着陆的目标点(扩散面的焦点 或极点)似乎是静止不动的,而其余的视觉环境似乎是离开那一点向外运动的。着陆跑道上的任一点离开目标点越远,该点的运行速度也就越大。随着时间的推移, 离极点一定距离的周围环境特征从视野中移开,并被出现于极点的新特征所替代。光流中心点的移位表明飞机的方向变化了。
根据Gibson(1950)的观点,光流域(optic flow field)向飞行员提供了关于飞行员自身方向、速度和高度方面的清晰信息。Gibson深刻地体会到,光流域能给飞行员提供丰富的感觉信息,使他致力于 对其他条件下的各类感觉信息进行分析。例如,他认为结构极差就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正如从第2章所见,当你从目标近边看向远边时,这些斜向离你而去的目 标存在一个结构密度(texture density)上的极差(变化率)。Gibson(1966,1979)宣称观察者从光学分布中“提取”信息,因而某些深度特征是被直接知觉的。
光流模式和结构密度可提供给观察者一些关于环境的较为清晰的空间布局信息。用更一般的术语来说,Gibson(1966,1979)认为当观察者在他们的 环境中四处运动时,视觉分布(不变量)的某些更高位顺序的特征会保持不变。观察者即使改变观察角度这些不变量也保持不变的事实更能体现出它们在知觉中的特 别重要性。我们运动所指向的目标点保持不动是光学分布的一个不变量。另一个不变量在维持大小恒常性上非常有用:不管目标离观察者多远,它的高度与其底部和 地平线之间的距离的比值保持不变。这一不变量称为地平线比率关系(hofizon ratio relation)。其他不变量将随后讨论。

Humphreys和Riddoch(1987)报告了一例非常有趣的失认症个案。患者HJR在一次中风后不能识别绝大多数目标。然而,他可凭实物或记忆 较为准确地描绘那些不能识别的目标。他的知觉障碍主要表现为很难把关于目标各个部分的信息整合起来以便识别这些目标。用HJA自己的话来说,“如果单独呈 现的话,我能够识别众多常见物体……当物体放置在一起时,我就面临更多困难。单独识别一片香肠要比从一盘冷食色拉中挑选出同样的东西容易得多” (Humphreys和Riddoch,1987)。
Humphreys等(1992)的研究发现患者HJA在整合或组织视觉信息方面存在严重问题。对大多数人来说,在由干扰字母T组成的字母表中搜索一个倒 写的T应该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然而,HJA的搜索成绩不仅很慢,而且错误也多:这一现象很可能是因患者很难对干扰字母进行整合造成的。
HJA并不是迄今发现的唯一一位具有视觉整合障碍的失认患者。例如,Behrmann、Moseo-
vitch 和Winocur(1994)研究了因车祸而导致头部损伤的患者CK。CK在复制一个由三个彼此相连的几何图形(两个菱形和一个圆)组成的图形时基本没有 什么问题。几乎所有正常被试都是一个接一个地复制那些几何图形直到任务完成。HJA的做法是他先把整个图形的外形复制一遍,然后再补上缺省的部分。也就是 说,在完成一个几何图形的复制前,他常常会跳到下一个图形去。正如Gazzaniga、Ivry和Mangun(1998,p.193)所总结的那样, “缺乏把各特征整合为一个连贯整体的能力可能是许多失认患者的显著特性”。
总的来说,Humphreys和Riddoch(1993)认为知觉性失认和联络性失认这乙区分可能过于简单化了。根据他们的观点,视觉性物体识别涉及一 个序列加工过程,即:特征编码(feature coding)、特征整合(feature integration)、提取存储的目标结构性特征知识(accessing stored structuredobiectdescriptions)和提取目标的语义知识(accessing semantic knowledgeaboutobjects)。上述任何一个过程出现问题都将引起视觉性物体识别障碍。相对于知觉性失认和联络性失认这样一个简单分类, 上述区分更为复杂但又符合实际一些。

Farah(1990)通过讨论以下知觉障碍而检验了她所提出的模型:面孔失认、视觉性失认(即使视觉信号能抵达视觉皮质,但物体识别能力仍受到损害的现 象)和失读(alexia,阅读出现障碍但口头语言理解以及物体识别能力均完好的现象)。根据这一理论,面孔失认主要是整体或完形加工能力损害所引起的, 失读是因分析加工能力损害造成的,而视觉性失认则是整体和分析加工能力均受到损害的结果。应该指出的是,Farah(1990)的模型并没有区分知觉性失 认和联络性失认。
Farah(1990)对87位患者中同时出现上述三种障碍的个体很感兴趣。根据她的理论,我们能作出怎样的推论呢?第一,视觉性失认患者也应该同时具有 面孔失认或失读障碍,或者二者兼有。这一预测得到了确认。患者中有21位具有上述三种障碍,15位具有视觉性失认和失读障碍,14位具有视觉性失认和面孔 失认,但只有1位患者仅表现出视觉性失认障碍而未见其他两种障碍。
第二,也是最重要的,面孔失认与失读之间存在双重分离现象。患者中共有35位具有面孔失认障碍但未出现失读现象,而其他大量文献则报道了出现失读却未见面孔失认的现象。从而,面孔识别所涉及的认知过程与大脑系统应该不同于词汇识别。

人们常常把心理比作一个物理空间,记忆和思想存在于此空间之中(例如,我们说搜寻那些失去的记忆)。这就是关于心理的空间比喻。对于空间比喻来说,我们首先需要满足一些一般性的要求(Roediger,1980):
● 记忆贮存于心理(mind)空间内的某些特定场所。
● 记忆提取涉及在心理空间内进行搜索的过程。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把心理比作一个鸟舍,而个别记忆就好像生活于其中的鸟一样。技术的进步导致类比形式变得更为贴切(Roediger,1980)。多年以来,人类记忆的工作形式一直被类比于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如Atkinson和Shiffrin,1968)。
空间比喻暗示贮存系统是相当呆板的。如果我们所知的每一样东西都贮存于一个三维空间里,那么某些类别的信息应该比另外一些在贮存时在空间上靠得更近一些。 也许人类记忆中信息的组织就像一个图书馆一样。但是,如果一个新分类插进来的话(如红色封面的书籍为一类),这个图书馆的编目系统就将面临崩溃。但相反的 是,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却是相当灵活的。空间比喻的运用导致研究者过分强调信息在记忆系统中的表征形式,而忽视了对这些记忆表征的操作过程。
根据连结主义或神经网络的观点(参见本书第l章),关于个体或事件的信息是以结点或单元间大量连结的形式贮存的,而不是贮存于某一独立场所。 Haberlandt(1999,p.167)认为,“在神经网络模型中,并不存在拥有唯一地址的用于贮存记忆信息的特定场所。恰恰相反,记
忆与普遍存在于类神经元的结点间的兴奋模式以及结点间的连结相对应”。

Dell(1986)与DeH和O,Seaghdha(1991)提出了扩散激活理论。这一理论是根据连结主义原则发展而来的,由4个水平构成。这个理论的主要假设(包括对4个水平的描述)如下:
● 语义水平(semantic level):将要说出的内容的意义;这一水平在理论中并未详细介绍。
● 句法水平(syntactic level):计划句中各单词的语法结构。
● 词素水平(morpholosical level):计划句中的词素(语义或词形的基本单位)。
● 语音水平(phonolosical level):句子内部声音的基本单位或音素;
● 在口语计划过程中,加工在4个水平上都同样进行,而且是平行的和交互式的;然而,更高水平(如语义)的加工要比更低水平(如语音)的更先进一些。
根据扩散激活理论,每一水平均存在一些类别规则(categorical rule)。这些规则是针对项目类别和类别组合的限定条件。每一水平上的规则都会定义适合于那一水平的类别。例如,在句法水平上的类别规则会规范句子内部各项目的句法类别。
除了类别规则外,该理论还定义了一个结构主义网络(constructionist network)形式的词典(lexicon)。它包含针对概念、单词、词素和音素的结点。当一个结点被激活时,它就把兴奋传播到与其相连的各结点(参见 第1章)。最后,嵌入规则(insertion rule)根据如下标准在每一水平上选择包含项目:扩散度最高的结点所对应的类别会被选定。例如,如果在句法水平上的类别规则规定,在句法表征内的某一特 殊点上某一动词是所需要的,那么这个动词(其结点获得最强烈的激活水平)将被选定下来:在一个项目被选定之后,它的激活水平立即被减少到零;这一原则会阻 止它被重复选定。
根据扩散激活理论,口语错误发生的原因是,一个不恰当的项目比恰当项目处于一个更高的激活水平。扩散激活会导致数量巨大的结点在同一时间内被激活起来,而这会增加口语中错误发生的概率。
这个理论会预测什么样的错误呢?第一,由于类别规则的作用,错误应该是属于合适类别的(如一个不正确的名词取代了一个正确的名词)。正如所预测的,绝大多数错误确实属于同一合适类别(Dell 1986)。
第二,许多错误均应该是预期错误(anticipation error),其中一个单词会比其应该的位置提早一点说出来,如"The sky is in the sky”。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在口语准备阶段,句子中所有的单词都倾向于被激活起来。
……

书评

认知心理学是在心理学家对行为主义观点开始表现出怀疑的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1956年是认知心理学诞生的一年,因为那一年发生了几起重要的事 件。如Chomsky发表了他关于语言起源的理论、G.A.Miller发表了短时记忆容量有限的研究结果、Buner等利用人工概念研究了概念形成问 题、Newell和Simon开发了《通用问题解决者程序》以及Piaget也在这个前后提出了其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正如本书作者所言,认知心理学已成 为心理学的主流,并且已经渗透到其他领域,如社会心理学、工效学、心理语言学以及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认知心理学家Daniel Kahneman教授因其对决策的研究而获得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我这里不想再介绍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了,因为本书第一章对此已有相当详尽的介绍了。我想介绍一下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几本重要著作。1967年,Ulric Neisser出版了第一本以“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为书名的著作,这本书共有11章,主要介绍语言、记忆、注意和知觉等方面的研究,书中较少涉及思维、问题解决和推理等过程。这本 Appleton-Century -Crofts出版公司以“划时代著作”的形式出版(一年出版一本),可惜未被翻译成中文。
1980年,John Anderson出版了他的《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目前此书已是第5版,是我所知道的版本最多的认知心理学著作。我国学者杨清曾翻译过此书的早期版本。Anderson的这本 书虽然简略但比较晦涩难懂。1984年,
Michael Eysenck出版了《认知心理学》(A Handbook of Cognitive Psychology)第一版.1990年和1995年,他又与Mark Keane合作出版了第二版和第三版。在80年代,我国学者孙晔等还翻译了Lindsay和Norman的《人的信息加工:心理学概论》(Human information processing)。1992年王 和汪安圣的《认知心理学》出版了。这本书 写得很流畅,至今还被大陆心理学系使用。这些著作在不同时期都曾起过重要作用。 一直以来,我都有介绍一本最好的认知心理学教科书给心理系学生的愿望。2001年底在广州召开全国心理学年会时,李其维教授要我推荐一本认知心理学教材作 为“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的一本。我当时推荐了John Anderson的《认知心理学》(第4版)。大概过了两个月,李教授对我说,选编工作组希望让我翻译一本认知心理学,并让我自己确定翻译哪本书。我又仔 细比较了几本《认知心理学》教材,觉得John Anderson的那本和现在我翻译的这本(当时我只有第三版)都不错,但Eysenck和Keane的这本更全面:Eysenck和Keane的《认知 心理学》(第三版)当时各方评价很高。于是我又咨询了香港大学心理学系李永贤教授、英国Sussex大学心理学系Brendan Weekes教授、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周晓林教授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系博士生肖峰的意见,前三位都极力推荐现在的这本书。我于是决定翻译此书。之后,出版社 方面说,此书第四版三经发行并建议翻译最新的一版。第四版和第三版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前者增加了认知神经科学的许多内容,而运用脑功能成像技术研究认知的 认知神经科学也已经成为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主流范式之一。我经过比较后,认为第四版更具有时代意义,可以翻译第四版。出版社最后决定由我翻译该书第四版并约 请荆其诚教授负责审校全书。
……

标签

eysenck Eysenck 当代心理科学名著译丛 华东师范 名著译丛 认知心理学 心理科学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学分支 » 认知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