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定价 ¥35.00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寇哈特的最后著作,乃针对《自体的分析》和《自体的重整》的批评做响应,并重新评估自己对自体心理学的观点。

在书中寇哈特不仅阐述对神入、伊底帕斯情结和自体客体转移关系的独到看法,对精神分析治愈之本质,也发展出完全不同之概念。寇哈特在陈述理论时,常与精神分析临床实务的评估一起进行,借着强调精神分析治愈效果的本质,澄清临床的理论。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为寇哈特去世后,由Arnold Goldberg与Paul Stepansky 编辑。除了反驳不同的意见外,本书更是精神分析自体心理学在历史与演进上的里程碑。

在哪儿买《精神分析治愈之道》.....

作 者:Heinz Kohut着;林明雄 主编
出版社:心理出版 2002-12
ISBN:9577025528
定 价:400
原版链接:How Does Analysis Cure?

目录

第一部分 自体的重建:回应与反思
   第1章 从自体心理学看可分析性
   第2章 阉割焦虑之重新检视
   第3章 科学客观性的问题与精神分析治愈的理论
 第二部分 精神分析治愈之本质
   第4章 自体——自体客体关系的反省
   第5章 精神分析的治愈效果:基于自体心理学发现的初步说明
   第6章 精神分析的治愈效果:自体心理学对治疗过程的重新评估
   第7章 自体心理学对防御与阻抗的看法
   第8章 自我分析功能的省思
   第9章 自体客体转移关系与诠释

标签

Goldberg Kohut Stepansky 精神分析 寇哈特 自体心理学

评论1

最新评论


科胡特《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书摘讨论

作者:dhiti  

春节抽空读科胡特的《精神分析治愈之道》等等著作,发现一些地方很有意思。因此逐段摘录一些觉得比较有意思的内容与大家分享。


1。《精神分析的概念与理论》(1963年,P369—371)、《精神分析治愈之道》(P109),发现自体心理学的内容十分丰富,虽然1963年时自体心理学还没有真正产生,不过这个概念直接运用到后来完全成熟的自体心理学中。

恰好的挫折的概念来说,里面似乎包含了与比昂的包容概念的许多重合,而比昂在此的文献我看到的大约是1962年(各位知道有更早的可以提示时间),科胡特在1963年的著作中也类似叙述"恰好的挫折"概念:

科胡特的引文,这段引文出现在他1963年的著作中:

“中和的心理结构是心灵不可二分的部分,......它的形成来自无数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的内化。

恰到好处挫折......经验的复制(认同)经由内射的机制而建立.......小孩的驱力被父母的禁止阻挡。如果这些禁止是非创伤性的,那么经由无数良性的会议,孩子将摄入父母这种克制驱力的态度。。。。。。。结果,若孩子内射了许多恰到好处的挫折经验,那他婴儿期驱力就可被一种平静、安抚及关爱的态度驾驭,而不是被一种父母的反攻击态度凌驾,小孩之后也可以用相同的方法处理自己的驱力要求。

一个功能良好的心理结构,最重要的来源是父母的人格,特别是他们以没有敌意的坚决和不含诱惑的深情去回应孩子驱力需求的能力。”

比昂在1962年也强调包容,婴儿常常被极端且未调节的情感所淹没,并且会在脸上或哭泣、喃喃自语时传达出来。籍由倾听与观看,照顾的双亲接纳这些感觉,调整它们、转变它们,赋予意义,然后反映给孩子。小孩子最后内化这些过程并且学习到包容自己的情绪,或者说因此(父母的情绪反映)而改变自己的内在情绪经验。

科胡特在此表述的十分清晰,读者这两个概念的类似性不差异性觉得如何?想听听大家意见。

——————————————————————————————————

2。科胡特在其《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作了很有建设性的提示,他提示自体心理学可能和古典精神分析或者克莱因学派在当代实践中并不是差异的,而是总结了比较有效的疗效因子。
这些疗效因子并不是自体心理学独有的,而是有效的精神分析治疗中都具备的,但差异可能仅仅在无意识和有意识。
例如投射—认同如果作为一种临床过程的客观现象,不单是克莱因学派的专家才会遇见,而自体心理学家也会遇见。在科胡特的分析中,科胡特认为真正起作用的可能不全部是那些诠释的内容,而是诠释内容时候的气氛和治疗师的方式。任何有临床意义的疗效因子的存在可能比学派理论更加普遍。

美国的Westen在他的论文里也讨论了类似,他将整个治疗归类成八个阶段的临床互动过程。

如果说古典精神分析的治疗是三个人的俄底浦斯问题,那客体关系理论的治疗就是两个人的客体关系单元,而自体心理学则是针对一个人的自体.

3。科胡特在其《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指出,自体心理学的主要思想来源是自我心理学(弗洛伊德的关门弟子,移民美国的哈特曼创立),科胡特在自体心理学之前更多是自我心理学的成员.客体关系理论对于科胡特的影响要小于自我心理学的观点,特别是自我心理中哈特曼和雅克布森对他的影响.

4。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另外一个澄清是,也就是自体心理学与客体关系理论的某种关系,"自体心理学认为自体——自体客体关系是一辈子心理生活的要素.......自体心理学也认为在心理学层面上,人不可能从依赖(共生)发展到独立(自主).在我们的观点中,正常的心理生活发展的特征是自体与自体客体间关系本质的概念,而不是自体抛弃自体客体的过程.更特别的是,我们不能用爱之客体 (love object)取代自体客体或从自恋过渡到客体爱等等这些观点来理解此一进展过程'(1984年)

如果和客体关系理论相比,自体心理学强调的点接近客体关系温尼科特理论所说的绝对依赖或者说你我未分自恋的点.但自体心理学将此表述为自体终生的核心功能之基础,而非仅仅是早期一个阶段.

5。不过这里有客体关系学家,曾疑问"这是否说自体心理学所认为的人类自体过于脆弱?"

在自体心理学的回答中,自体客体在与自体接触中,自体客体的功能会内化入自体中.如果人生早期的自体发展是健康和质地紧密聚合的,那除非是外在的巨大创造性打击——例如突然丧偶、被长期禁固、冷战时期的间谍性折磨等等,自体才有可能受到严重创伤。
但即使遭遇如此事件,科胡特也还相信只要这个人所受的折磨或打击没有导致这个人精神分裂、神智失常的话,这个人的自体还是有许多康复的资源,并可能在修养一段时间后比较好的康复。这可以看出自体心理学所相信的自体并不脆弱。但自体客体的接触对于人是终生需求的.不过只是和客体关系理论的立场视角不一样引起的差异而已。
这点在我研究的西藏和缅甸佛教长期隐居闭关者的人身上也得到体现,他们至少三年以上独处闭关中,但良好的作息和一些建构自体与自体客体接触的仪式等等足够调用一个人的内部早期资源,来达到健康心理,甚至获得精神进展。并没有出现在独处之后的精神崩溃.
6。科胡特在《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中认为,克莱因学派的分析家在他们早期工作中,经常以好乳房等等来作为直接诠释的术语.实际是比较野蛮分析的.但他们经常成功的原因并不在于克莱因学派的那些解释,而在于治疗师解释时候的那种包容和同理的态度,是使来访者产生改变的关键.
关于克莱因学派的那种诠释这点在后来克莱因学派也不再使用了,而更注意那种包容的方式,或者说包容的气氛.
所以在这点上科胡特认为,克莱因学派比弗洛伊德的古典学派有更有益于来访者利益的效果。

科胡特在著作中想说明,当代精神分析,包括哈特曼学派、克莱因学派、温尼科特学派,他们都呈现更加具有包容同理的治疗特点,这些特点为自体心理学所提炼为有意识的。
同时关于来访者对于治疗师等对象的暴怒或诱惑,应该理解成来访者自体的缺陷——一种自恋需求的次生状态,而非原生状态。是自体与自体客体相遇时候发生的某种转移关系。治疗师需要在恰好的挫折的互动(我觉得似乎部分和治疗设置有关)中,作为自体客体去神入来访者的自体。从而是来访者的自体获得更良好的自体客体功能或者说自我协同功能。

科胡特认为自体心理学这样的理解,能够使治疗师更宽阔的理解整个治疗进程和来访者。而可能会比克莱因学派更少一些不适当的对质性,同时更加在设置上有适度弹性而少冷漠。特别是没有古典学派和克莱因学派的成熟道德主义设置的预设。

这也是科胡特认为虽然哈特曼学派、克莱因学派、温尼科特学派的成功者一定也会有相当好的或者和自体心理学一模一样的疗效,但自体心理学的视角和治疗师对于来访者的态度会更加宽阔和同理。这也是自体心理学存在的必要性——对科胡特及其学派而言。

7。科胡特提出,精神分析历史表明分析治愈的本质是随着对于来访者的精神结构的认识加深而演变的。
疗法的治愈本质的变化至少经历了四次变化.
古典早期精神分析强调治愈的本质是意识对于无意识的扩展。
自我心理学强调治愈的本质其实是自我功能对于本我领域的扩展.
客体关系说治疗是好客体的内化和健康的客体关系的建立。

自体心理学则说,治疗的本质是自体与自体客体神入的接触.

8。科胡特反对认为自体心理学只是简约的精神分析,只是强调理解的精神分析的批评。
他指出在自体心理学中,治疗实际还是具有对于来访者神入的理解和对于来访者的心理进行神入的诠释二个部分。所以它并没有所设想的简单。

9。著作指出,在实际治疗中,理论只能是参考的框架,不能按照理论去想病人。但不管这个治疗师怎么不使用理论,在实践中治疗师还是受到某种价值理解框架的限制,所以一个宽阔的理论的学习对于治疗进程和理解来访者是有巨大帮助的。



读到这些作为理论的经验,真是感叹科胡特实为一代大师。

《精神分析治愈之道》为科胡特遗著及绝唱.
所谓遗著,是指此书英语本是在1984年在美国出版的,开科胡特去世已有三年(科胡特逝世于1981年,61岁).

所谓绝唱,为科胡特在1978年完成《自体的重建》之后,获知自己遭受两个严重的考验。
一是美国芝加哥精神分析教育委员会开除了他精神分析督导等等地位,将他作为“异端邪教”的叛徒来对待。在科胡特给其朋友的信件中,据说他所在大学的之前一些同事在校园见到他时不再和他招呼,精神分析杂志不允许刊登引用科胡特论文文献的论文。
二是他自己获知已经身患晚期癌症,几乎治疗无望,将在不久后死去。

在此考验时,自体心理学早期团体给了他很多自体客体功能的支持。美国《时代》杂志评选他为时代人物。在他最后与一历史学家合作的自传里,他想往希腊的时代。

这时候,他基本把人生最后精力全部集中自体心理学之探索和澄清对于自体心理学的误解上。而没有去试图脱离精神分析学会而另干一派。这很类似他所说的健康自体的没有敌意之坚决。
所以《精神分析治愈之道》,是在此背景和心态下,科胡特集中人生所有力量来完成的最后著作。说绝唱一点不为过。

我一直欣赏科胡特生活中的一个故事,充分显示了科胡特的为人和神入之透彻,值得咱学习:
Kohut在Berkley的校园作人生最後的演讲——《On Empathy》,  那是一个人在过世前四天最後的一个公开的场合的出现. 。。。。。

有人问科胡特身前的同事Paul Ornstein“Kohut是什么样一个人?”
Paul Ornstein那天在Berkley的事。
Kohut走进来的时候, 他其实是一直在旁边, 旁边大家就是站起来, 然後Ornstein在Kohut走进来的时候, 就跟Kohut打招呼, 但是 Kohut 眼睛只能看著前头,并没有回应.
Ornstein觉得有点郁闷的感觉.

Kohut过世后两天, Kohut太太打电话给Ornstein说, Kohut有交代一件事情要跟他讲一声,

那天他(科胡特)走进来的时候, 他不是没有看到他, 但那天他必须把最后人生精力都集中在最後那40分钟学术演讲上, 所以他没办法打招呼, 他没办法回礼.所以交代太太和他作这样的告别。

当时的情况是,那天Kohut演讲完时,他最后一句话是说:“我现在很疲倦了, 我现在必须要休息了。”

精神分析 » 自体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