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亲密:唤醒19种情绪的隐秘力量

> 情绪亲密:唤醒19种情绪的隐秘力量

朱莉·霍兰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5-12

第一章

解剖情绪

情绪不仅是名词,更多的时候属于动词范畴。情绪并不是人们能从自身系统里获得的某件实物或东西,在某种程度上,情绪是一个动态过程。

情绪是人类存在的基本属性,我们每时每刻都受到情绪的左右,可是很多人并不清楚我们与情绪之间到底存在怎样的密切联系。比如,我们经常会感到羞耻,但如果对这一种情绪的实际特征并没有更深入的认识,也就无从知晓它会对我们产生哪些影响。

为什么情绪对我们来说如此重要呢?因为没有情绪,我们进行有意义的交流的能力几乎不可能存在。情绪属于进化现象为热血动物所特有,使得人类更有可能理解复杂的关系,对情境更敏感,同时更具创造性地利用我们的外在世界与内在世界。谈论起我们的情绪,原本是一件很寻常的事情,似乎它们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内在力量。我们可以描述一股“自然力量”如何贯穿人的身体:我们“气冲冲”地走出房间;我们内心充斥着“悲伤”;我们因为狂怒而“爆发”。然而,我们并不了解情绪,就像我们不了解天气一样,即便天气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生气的时候(不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但很少有人了解愤怒,可能是因为早前没有在“情感素养101”教室(EmotionalLiteracy 101)里认真学习过。

在晚上我们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并且无梦之时,是情绪唯一不会影响到我们的时刻;在这个阶段,我们的身体知觉、大脑思维均失去意识。一旦我们处于做梦或者清醒状态,情绪又会对我们产生同等重要的影响。梦境不仅是反映我们个人意图的画面(我们的梦是否一直静止不动过呢?),同时也是我们的情绪图像。事实上,我们很多的内在生活——无论是在梦中,还是在清醒状态——都可以被描述成多维的情绪图像(从快照到充满个人特色的戏剧),其中众多的画面场景都源自我们的外在生活环境。与此同时,我们的外在生活又浸透了情绪。

情绪并不只是感觉

那么,究竟什么是情绪呢?难道它只是另外一个用来描述“感觉”的词语?在有关情绪的文献作品中,“情绪”与“感觉”(甚至还有更具学术气的“情感”)经常交替使用。即使分别使用,就它们的含义而言,也没有一致的用法。总之,区别感觉与情绪的差异,是我们解剖情绪至关重要的一步。感觉,是对知觉的一种记录(比如,石头放在手上带来的知觉,或者腹部产生的饥饿感)。此外,感觉还指代一种具体知觉,也就是一种内在的、非认知性评估的知觉,位于情绪的核心,比如,发自本能的害怕、羞耻或者愉快等情绪。这里“非认知”指的是,在形成感觉的过程中,不需要进行任何思考;事实上,思考能够即时地引发感觉。当有什么迅速地涌入,思考是远远落在感觉之后的。比如,如果我们在马路上突然被人撞了(今天可真倒霉啊),那么我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思考更不是评估,而是瞬间爆发出愤怒的情绪。这是一种充斥着肾上腺素的纯粹的原始感觉,猛烈地流淌过我们。

通常情况下,感觉会在思考之前形成。其好处在于,这种极快的唤醒促使我们准备以便于瞬间采取行动(这就好比紧急刹车,避免猛烈地撞到前方横着驶来的车上);其坏处在于,在采取这种即时行动之前,我们没有时间去重新评估刚才究竟发生了什么(比如,你可以试着想象一下,刚才阻碍我们前行的司机或许载着一位病人,正在火速赶往医院的路上)。情绪由此产生,在交通受阻时我们感到愤怒,不仅在于我们在这一情境中感到挫败和被不公正地对待,而且我们还虑及过去的愤怒经历和其他影响这个情境的因素。现在,除了放开束缚或者大发雷霆,我们有了更多的选择,尽管仍受过去愤怒经验的限制。

情绪不仅包含感觉、认知、社会因素和其他相关的行动倾向,同时还囊括了四者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间不存在绝对的孤立,而是融合成了一个整体。

所以,如果想真正了解一种情绪,我们需要研究的范围绝不仅限于它所带来的感觉。比如,我们必须了解——不仅是在头脑层面——早年生活的动力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这个系统决定着我们在特定的情境如何表达相应的情绪。我们也需要带着充分的临在和关爱感受那个时刻,并与之产生关联,这样,它们就更少涉入我们对当下情绪的处理。

如果不清楚自己为什么要保持某一种特定情绪,我们就更倾向于使用父、母亲那代人所教授的老一套的方法来表达情绪。假如我们未能充分意识到有哪些社会因素(包括现在的和过去的)影响了我们的情绪表达,这就意味着这些因素今后极有可能主导我们的情绪表达。情绪是对感觉的一种戏剧化诠释。只有认真学习有关情绪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充分了解它的构成;除非我们深入了解各种情绪的来龙去脉和形成因素,否则我们无法与与情绪亲密。 

举个例子,假如有个兄弟姐妹对你冷酷、无情,你对此感到无比憎恨,而父母却反复告诫你:这种憎恨是错误的,是罪恶的。那么接下来,你的这种恨意就很可能演变成一种内化的、自我导向的负担,由内在强势的批评家施加给你。如果你不探索和穿越这方面的历史遗留问题,那么以后每当有人对你不好,你就会习惯性地受到内在憎恨的支配,竭尽所能地避免与之对抗,然后将愤怒转向自身。 相较之而言,感觉属于一种“反应”,而情绪指代一种“改写”。所以说,感觉是即时性的、非反思性的(因为根本没有时间反思!),但是情绪却与我们如何处理感觉有关。 

比如,身体内部会突然升起一种纯粹的羞耻感:脸瞬间红了、眼神垂下、脑袋耷拉着、思维变得迷惑或者一片空白,我们被强烈的尴尬捕获,却无法脱身。。我们感到寸步难移、极端不舒服,就好像在大庭广众中被脱得一丝不挂。然后——通常只有几秒钟——我们表现出惯常的羞耻,很可能脑海里会浮现出以前发生过的与之类似的事情。

现在,我们有必要把研究重心移向情绪,也就是所谓的“改写”。我们的羞耻处于一个特定的舞台上;戏剧正在上演——极不情愿地作为主角陪伴着我们——已经自动地求助于某个预先设定的策略来处理羞耻。于是,我们最初的羞耻反应已经让位给已有的策略,至少其目的是如此,很可能已经转变为其他情绪,比如愤怒或恐惧,或者进入退缩或疏离状态。所有这些会根据当时的情境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

情绪能够吞没我们,尤其是当核心感受特别强烈或有强制性之时,或者被压抑了太久之后。之所以说“强制性”,是因为当一个人的情绪状态特别强烈的时候,他就很容易被相应的观点迷惑,甚至执着于此,尽管这种观点可能是很不切实际的我们可能极度渴望“释放”这种感受,而这种感受可能会“让我们心中的猛兽出笼”,或者“让我们在悲伤中溺毙”(正如我们将要看到的,这类关于情绪的比喻建基于我们感知和运动的经验)我们将在后面进行讨论:关于情绪的这类比喻,我们可以利用感官与肢体方面的经验做出解释。)尽管人类都属于感情动物,但我们难免会指责他人过于激动或者冷血。有时候,过度的情绪表达会令我们感到很尴尬,尤其是当它与我们平时的自我控制相比之时(比如说,“坚定沉着”“扑克脸”或者“冷静的面容”)。

许多人倾向于认为情绪显得更低级或更原始,因此情绪不值得信任。通常情况下,我们觉得情绪会妨碍理性思考,影响我们的客观判断。我们经常用这个借口来责备情绪,比如,“我被自己的情绪打败了。”在这个比喻当中,情绪成了自己的对手。然而,若与情绪展开争斗,我们就无法与培育与情绪的亲密。“亲密”暗示着友谊——只有与情绪建立友谊,我们才能对之进行工作,从而获取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