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 性学与爱情心理学

> 弗洛伊德 性学与爱情心理学

弗洛伊德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5-11

第三部分 爱情心理学

第一章 放荡的女人有人爱

一直以来,在人们根据什么样的“爱情标准”进行对象选择,以及他们如何在想象的要求和现实之间保持一致这个问题上,我们一直很信任作家们的描述。

客观地说,作家们的确也有解决这个问题的潜质。一方面,他们善于借助细致入微的观察发掘隐藏在他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另一方面,他们也敢于将自己的潜意识世界展现给他人,进行自我剖析。但有一点却降低了他们创作的现实价值:他们在创造特定情绪效应的同时,还必须引发读者的理智和审美快感。有鉴于此,他们无法将现实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而必须对其进行切割,去除那些有碍创作的干扰成分,同时又加入另外一些细节,以此为整部作品服务。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所谓的“诗人的特权”。

然而,他们虽然竭尽所能地描述生命和爱情,却对人类心理状态的起源与发展关注甚少。所以数千年来,虽然作家和诗人借助爱情这一素材给人类带来了莫大的愉悦,相比之下,心理学对爱情题材的介入难免相形见绌,索然无味,却也不应等闲视之。

心理学的研究虽无情趣,却完全能够以严谨的方式向人们展示人类的爱情或其他的事情,使之更符合科学和逻辑。另外,心理学的发展将会展示人心是可以不完全屈从于“快乐原则”的。

在精神分析的治疗过程中,我们有足够的机会搜集到神经症者的爱情行为方式。同时,我们也可以回忆到所见、所闻的类似行为,不管它们发生在一般健康者的身上,还是一些杰出人物的身上。一旦某些素材经常出现并累积为共同素材时,一些明显的类型便更加清楚了。

在此,我首先描述一种发生在男人间的性对象选择的类型,因为此种类型的爱情必要条件很有特点,并令人迷惑和费解。不过,精神分析仍然可以对此进行简单的解释。

在这一类型的人的爱情条件当中,爱情的第一个先决条件相当特别,只要这个人身上有这一条件出现,那么这一类型的其他特征肯定都会在这个人身上得以呈现。这个条件我们可以称之为“受伤的第三者”。

也就是说,这类男人在选择爱恋对象的时候,绝不会考虑单身或是离异独居的女子,而只会对有夫之妇、已经订婚的人或者他人的情妇发生兴趣。有些时候,由于这一条件变得如此强烈,以至于那种“名花无主”的女人往往会被这类男人所忽视,甚至遭到他们的拒绝;可是只要这个女人一跟其他男人扯上关系,她就会成为追逐的对象。

另一个条件也许不那么常见,但也十分引人瞩目。它经常和第一个条件联袂出现,当然,第一个条件更经常地独立出现。这第二个条件表现为,这种男人从不把那些贞洁、正派的女子当做他们的爱情对象,反倒是那些在性生活方面很不检点、毫无忠诚度可言的女子会对这类男人产生巨大的魅力和诱惑。

这类男子的口味也分不同的层次,无论是那些喜欢与人调情的有夫之妇、习惯于脚踏几条船的交际花还是所谓的大众情人,都有人喜欢。说得粗俗一点,这些人简直就是非荡妇不爱。

如果说第一个条件满足了这些男人争强好胜的欲望,那么第二个条件中那些浪荡的女子,则能使这类人的嫉妒心有足够的发挥空间,这一点也是这类人所必需的。只有当他们能够嫉妒时,其情感才能达到极致,女人在他们眼中也才具有充足的价值。于是,这些男子会抓住每一个能够借题发挥的机会,将自己的妒火煽动到顶点。

奇怪地是,他们从不会妒忌自己情人的合法对象,而总是会将怀疑的目光投到自己意中人身边的那些陌生人身上。有些人甚至从来不希望独自占有一个女人,而更愿意沉浸在某种三角恋关系中。

我有过一个病人,他曾经因为自己情妇的放荡而饱受折磨,但后来那个情妇要结婚了,他却没有表示出任何异议,甚至极力促成此事。此后的若干年,他都没有对情妇的丈夫表现出丝毫的嫉妒。

还有另外一个典型病例,患者起初对自己初恋对象的丈夫十分嫉妒,后来多次要求自己的情妇离婚;但在随后的几段感情中,他也开始变得与其他人一样,不再将情妇的合法丈夫视作障碍。

以上两点说的是这类男性的爱恋对象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接下来我们要说说他们是如何对待自己的爱恋对象的。

在正常的恋爱关系中,洁身自好的女子总会受人喜爱,生性放荡的女子则会被人看低一等。但我们现在要说的这类男子却恰恰相反,他们认为后者才是值得倾心爱恋的对象。他们会费尽心机维持与这类女人的暧昧关系,说他们为之神魂颠倒也不为过。在他们眼里,情妇就是自己唯一的挚爱,并一而再、再而三地要求这样的女人对他保持忠贞,这样的要求当然又会在现实中被击得粉碎。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这种关系明显有着强迫症的影子,这可以说是所有这类恋爱关系的通病。并且,这种爱情关系清楚地展现了它的“冲动性”特征。虽然任何涉入爱河的人都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冲动,但是这一类型的患者,当他们无可救药地爱上一个女人时,他们那种冲动就会更加明显。

令人费解的是,当他们热情似火地爱着的时候,人们都以为这种孤注一掷的爱情会耗尽他的全部热情,在有生之年,他不可能会像这样再爱一次,事实却恰恰相反。在这种类型的人当中,他们这样狂热的情感依恋会以同样的特征反复多次出现:每次遇到的女人都可完全替代之前的那一个,再次让他燃烧起来。比如,由于居住环境、换工作等外在条件的变化,这类患者所爱的对象也会经常发生改变,以至于他们与多个女人形成了长期的系列关系。

最令旁观者大跌眼镜的,恐怕是这类人“拯救”自己情妇的欲望了。这些人坚信自己的情妇需要自己,否则她们就会自甘堕落,跌入道德的谷底。所以,为了拯救她,他才紧紧地抓住她不放。如果说他们的情人真的放荡不羁,为社会所不容,那他们的这种想法倒也情有可原;可问题是,即便现实中的女人没有被拯救的需要,这一类人依然会存在这种冲动。我就见过一个这一类型的男人,他用花言巧语将情妇骗上了手,接着就开始不遗余力地说服她对自己忠贞不二。

在看过了以上这些特征后,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人喜欢有夫之妇和放荡的女子,他们的嫉妒亟需释放,他们自命忠诚,却又孽缘不断,还幻想着去拯救自己的情妇;这些人为什么会变成这样,这一切绝不是一个简单的原因所能够概括的。

要找出问题的答案,我们必须对这些研究对象的生活史作深入的精神分析。与常人的恋爱生活一样,这群人独特的对象选择和情感纠葛,也必然可以追溯到孩提时期对母亲的依恋。可以说,他们的这些行为也是摆脱恋母情结的方法之一。

哪怕是在正常的情感生活中,一个男子选择的爱恋对象往往也会有母亲的影子。许多年轻人偏爱成熟的女子,就是最好的例证,只不过他们很快就能把力比多从母亲身上转移开来。而我们这儿研究的这类人在进入青春期后,其力比多仍然停留在母亲身上,他们随后选择的爱恋对象都有母亲的特征,甚至很容易就能被看作是母亲的替代物。

就此而言,我们可以作一个有趣的比喻:如果孩子在出生时能够很快地脱离母体,那么孩子的头多半会又大又圆,形状很正常;而如果新生儿费了半天劲才与母体脱离,那么这个孩子的头看上去很可能会像母亲狭窄的骨盆的形状。

这种人的爱情条件及爱情行为确实源于和母亲有关的心理情结,对此我们当然有足够的证据。最容易解释的大概也就是第一点特征,即其恋爱对象必须已经身有所属,也就是说,“受伤的第三者”是必不可少的。不难发现,在孩子的意识中,自打娘胎里出来起。母亲就是属于父亲的,“受伤的第三者”其实就是父亲的化身。

这样一来,这些人把情人视作掌上明珠,对其忠心耿耿,也就不难解释了。因为每一个人都只有一个母亲,孩子与母亲之间血浓于水的亲情,是怎么也割断不了的。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这种人选择的爱情对象总是母亲的替身,那么要理解下面的事实就会容易很多:这种人虽然每次都是狂热地爱着一个女子,但是终其一生都在不断地追逐新的爱情对象。

精神分析的研究发现,如果个体在潜意识当中对无法代替、独一无二的东西有着热切的渴望,那么他就会无休止地去追寻。他想要的是母亲,而现实中所选择的爱情对象都是母亲的替身,替身永远代替不了真实的母亲,所以他会不断地更换,不断地追寻。

这种情形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也会遇到。比如,在某个年龄段,小孩子会表现出喜欢无休止地提问问题,他们原本想问一个问题,但是很少问了就算。同样地,一些喋喋不休的神经症患者的表现也几乎出于同样的原因,他们心中担负着某种秘密的重压,但总是话到嘴边口难开。这些现象,都可以用上述理论去解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