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

> 人格心理学

玛丽安·米瑟兰迪诺
上海社科 2015-8
9787552007398
98.00

自测题

你是什么类型的人?列出最能描述你的特质。

由于特质不能像身高体重那样直接测量得到,因此心理学家将特质视为心理学概念。即心理学家认为,虽然特质是看不见的,但它是存在的。因为这个原因,有的心理学家认为特质仅仅是行为描述的汇总,而不去思考特质从哪里来,或个体为什么表现出某个特质(如“马里奥非常擅长社交,看看他与每一个人都相处得很好”)。其他一些心理学家将特质看作内在的、决定行为表现的品质(“马里奥当然与大家相处得很好,因为他是爱好社交的人”),并认为即使个体暂时没有表现出来,特质也是存在的。安静地坐在人格心理学的教室里并不意味着你是安静的人。等到教授转身走了,看看有多少人开始表现他们的健谈特质!

长期以来,心理学家对于特质的精确数量和种类争论不休。事实上,心理学家还争论如何最有效地研究特质。接下来的部分我们会介绍心理学家采用的两种主要的研究特质的方法:通过深入研究某个个体,或通过对很多人的综合研究。这两种方法分别被称为个案研究法和通则研究法(Allport, 1937; Allport, 1937/1961)。然而,从定义上来说,科学就是寻求普遍真理的,这两种研究方法存在不一致性,即使是奥尔波特(Allport)也在努力摆脱由此带来的困境(Allport, 1937)。

研究人格特质的两种方法

个案研究(idiographic approach)的目的是了解个体独特的怪癖或癖好,以及性格特质。心理学家从个体认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开始了解他/她,并努力回答:“特质的哪种独特组合能够最好地描述这个人?”从历史研究中,从一幅幅伟大的作品、感人的舞台表演的力量,或者吸引人的传记中,我们能获得关于人类的相关知识,这些是个案研究理解人格的方式。

通过采用科学的技术,如努力做到客观和减少偏差,心理学家能够采用案例研究(case study)或其他个案研究法来研究个体的人格(如,参见Swann, Pelham, & Krull, 1989,和Pelham, 1993,关于自我概念的实验)。

通则研究(nomothetic approach)的目的是通过发现能够描述任何人或适用于任何人的特质发现普遍规则——适用于任何人的概念。设想这样一种情境:据目前的估计,居住在地球上的人类数量超过67亿。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需要用超过67亿个特质才能描述所有人的性格?当然不是。但什么是“正确的”特质数量呢?我们如何才能对特质做最恰当的归类呢?我将这个哲学问题称为“伟大的研究人类普遍规律的通则法”。特质的数量至今仍然没有形成定论,我们在后面的章节中很快就会看到。

人们经常批评奥尔波特开启了个案研究和nomothetie之争,他从来没有就他对这个争论明智的解决方案做过保证。正如医学的做法本质上是个案研究——医生必须对每一个病人做诊断并个别治疗——他们诊断的方法和治疗的标准是基于普通分子生物学和细菌学的坚实基础的,也就是说,个案研究和nomothetie存在重合部分,它们都有助于充分理解人格(Allport, 1937)。

“不参照其他任何人而对个体的描述,可以是文学、传记或者小说,但绝对不是科学。”

美亚(1926, p.217)

“尽管人格的无穷无尽的多样性让艺术家感到迷惑……但是很多心理测量学家从来不回避人格的丰富多彩,也不因此而感到害怕,他们感到非常真实。”

卡特尔(1946, p.1)

个案研究法从很多维度详细地描述个体的人格。

nomothetie发现少数几个维度,可以用来描述一群人。

奥尔波特提醒:“不能用科学方法来研究个体”(Allport, 1937/1961, p.8),然而,他也承认在心理学领域有研究个体的方法:

我们何不开始将个体行为作为直觉的来源(正如我们过去那样),然后寻找共同的东西(过去我们也是那样做的),最后再回到个体——不是为了应用原则(正如我们现在做的),而是为了比现在更全面地、补充性地或更精确地进行评鉴?我怀疑导致当今的人格评鉴如此不准确甚至荒唐的原因,也许就是我们缺少了最后一步。我们仍停留在相信人格的普遍原则,而几乎从来不分析具体的个体。(Allport, 1962, p.407)

因此,艾森克(Eysenck)继续了奥尔波特的挑战,他发现了个案研究和nomothetie这两种看似矛盾的研究方法的融合之道。他意识到既可以研究个体的普遍特质(nomothetie),也可以研究其特异性的方面(个案研究),然后形成人格理论(Eysenck, 1998)。他认为人格是一个分层级的系统组织,可以将其看作一个金字塔(见图2.2)。这个金字塔从最顶端、最普通的水平,到最底端、最特异性的水平,将人格分为各个不同的层级。普通意味着这个特质是普遍存在的、适用于任何人的,而特异性意味着某个特质为个体所独有。

图2.2人格金字塔:人格的层级组织。来源:Reprinted with permission from Eysenck, H.J.(1967), The Biological Basis of Personality,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Thomas). Permission conveyed through the Copyright Clearance Center。

自测题

你能看出哪些习惯和反应构成了你的人格特质吗?

在金字塔的最底端,是个体特有的水平,包括反应、行为、认知或日常生活应对(Eysenck, 1990)。因为这些行为只被观察到一次,因此它们可能与人格相关,也可能不相关。然而,如果同样的行为发生了很多次,我们可以认为它是习惯或典型反应。进一步,如果某个习惯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发生过多次,我们就认为这是人格特质。再进一步,如果我们发现某个特质倾向于在很多人身上出现,我们就可以说发现了一种人格类型,或者综合特质(Cattell, 1946),一个超级因素,或者艾森克所说的“特质的可观察集合”(Eysenck, 1998, p.36)。

根据艾森克的理论,越接近金字塔的底端,我们就越表现出个性化的行为反应。类似地,越接近顶端,就越表现出类似某个人格类型的行为模式。为了更好地说明这一点,我们设想一个叫做拉凯莎(Lakeisha)的高级工程师。假设她周四晚上与室友在客厅里一起看电视。这意味着她是外向的吗?从单个具体的行为,我们无法对她的人格做任何判断。毕竟,可能那天晚上电视上有特别节目。再假设拉凯莎在校园中经常同相遇的人打招呼,经常与朋友一起吃午饭。我们可能据此判断她倾向于对他人友好或有他人陪伴。如果她一直表现出这个倾向(如在整个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或者在不同场合表现出这种倾向(在家、学校或夏季实习中),我们可以说她表现出爱好社交的特质。如果她也表现为冲动、活跃、有活力和易激动,我们可能会说她是外向型的或者与外向型的人很类似。尽管本例始于对个体的研究——拉凯莎——且以某一类人的特质作为结束,但艾森克提醒道,我们的结论必须建立在实验基础之上,这样的理论才是科学的理论。

个案研究告诉了我们什么?

研究个体的人格:个案研究法

请你尝试着比较以下两个人的性格。其中一个将自己描述为固执的、挑剔的、好奇的、明智的、有趣的和冷嘲热讽的人,而另一个将自己描述为关心人的、安静的、富有创造力的、忠诚的、有趣的和有爱心的人。以上的人格描述来自两个学生对于“你是哪种类型的人?请将最符合你的特质列出来”这个问题的真实回答。通过这样的人格描述,心理学家可以理解个体特异性,以及了解对个体来说最重要的特质是什么。这就是个案研究法研究人格的一种方式。

通过这种方法,奥尔波特发现了三种类型的特质:中心特质、次要特质和首要特质(Allport, 1937)。中心特质(central traits)是指对于理解一个人非常重要的特质,大约有5到10种。在你的推荐信或向不认识你的人介绍你时,熟人会提到这些特质。次要特质(secondary traits)是相对不重要的特质,这些特质很少表现出来或表现得不稳定,或稍微有所表现,以至于只有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才能注意到(如“在陌生人面前会害羞”、“有时候像个领导”)。

最后,有些特殊的人可能有一个或仅有一个最典型最概括的特质。这种单一的、主导个体性格特质的人格被称为首要特质(cardinal traits)。这些特质如此重要又极具影响力,实际上,个体生活的方方面面几乎都受这个“占统治性志趣”或“主要情感”的影响(Allport, 1937, p.338)。你认识这样的人吗?尽管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只有一种特质的人格,然而在虚构的角色中就不足为怪了。想想唐璜、堂吉诃德、奥斯卡小怪人或者白雪公主里的七个小矮人!奥尔波特本人提醒我们首要特质在人群中非常罕见,而一旦出现,则可以根据这个人的名字来命名该特质。如花花公子(Beau Brummell, 19世纪初英国的时尚达人)、马基维亚利(Machiavelli, 佛罗伦萨的政治外交家)和萨德侯爵(Marquis de Sade)都已经成为描述特质的英语词汇(Allport, 1937, p.338)。

“每个人的人格特质都是一个独特的综合体,同样也是一项心理学数据,而且仅仅是心理学的数据。”

——戈顿奥尔波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