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书籍 » 心理师的眼睛

定价 ¥28.00

点击在线试读 心理师的眼睛

舒霖从一名校园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根源,以及家长、老师难以走进青少年内心世界的问题所在。如何才能智慧而巧妙地保护和引导青少年既顺其自然又不脱离正轨地成长?作者从真实的工作经验中,体悟到“生命直到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提出了自己面对“问题青少年”的种种方式方法。

心理师的眼睛

作者:舒霖

出版: 漓江出版社 2014-4

平装: 245页32开

ISBN: 9787540770242

定价: 28.00

编辑推荐

为何本该快乐享受青葱校园的孩子却成为了忧郁的王子?为何懵懂的情愫最后却成为了剪不断的情欲纠缠?为何父母、师长的关心找不到交集?为何青春期教育的结局常常是两败俱伤?

舒霖从一名校园心理咨询师的视角,向我们揭示了青春期叛逆心理的根源,以及家长、老师难以走进青少年内心世界的问题所在。如何才能智慧而巧妙地保护和引导青少年既顺其自然又不脱离正轨地成长?作者从真实的工作经验中,体悟到“生命直到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提出了自己面对“问题青少年”的种种方式方法。

本书不同于以往的心理咨询案例集,采用的并非科学式的心理咨询技术分析,而是融心理辅导的技巧于故事性的叙述方式之中,从而向我们展示了一名校园心理咨询师卓越的沟通技巧。

名人推荐

台湾著名作家隐地作序推荐:

台湾知名作家吴淡如,上海著名心理学专家顾歌,共同推荐。

为人父母如能看见成长期中孩子的个别身心需求,一如心理师的眼睛,由“看见”而“看

懂”,等到“领悟”乍现,其实所有青少年的“问题”已迎刃而解。

——隐地

如果洞悉个案或学生的本意,如果用心观察,那么这些我们所辅导的个案或学生,将拥

有属于自己擅长发挥的舞台,展现他的独特魅力,在那个舞台上发光发热!

——Naniga

满怀抱负的心理师舒霖,用“心”陪着这群在叛逆期的中学生成长,花了两年的时间,

用“笔”记下每一个真心与孩子交会的过程,并将其分享在成人世界中。

——书评

本书三个要素是隽永的文辞、发人深省的哲理及专业的涵养,三者都让人折服再三。

——何淑华

作者简介

舒霖,本名柯书林。台湾著名心理咨询师,擅长校园心理咨询、亲子心理咨询、企业心理培训等方向。从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毕业后,参与临床心理工作十余年。作品有《心理师的眼睛》《心理师的单行道》等。

目录

导读 故事书?工具书?

全新的尝试

辑一 校园小王子

情欲

虚拟妈妈

找不到班级的学生

校园小王子

音乐神童与古惑羔羊

苦闷

痴情狂恋不是爱

价值

时机

学校心理师到底要怎么做

校园罗生门

心理师的亲子信箱

考好考坏,别人只记得几分钟

好命的代价

只是单独,并不孤独

校园勒索知多少

与其对立,不如对谈

名校大学生沉迷电玩

学习面对恶邻

不成材

好人

中途家庭、中途学校,中途社会

帮派的义气

一粒麦子

辑三校园鸡汤

看重

找人陪你一起走

形状

心理力量

如何当老大

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

有梦的地方

后记一个也不能少

附录心波的延伸

《心理师的眼睛》随堂考

序言

这是一本写青少年心理转折的书。青少年在成长期间容易出现行为差异,内心也容易暴露焦虑不安和反抗。作者舒霖是我的孩子,他迈过自己的成长期,且考进台湾大学心理系,得到名师吴英璋教授等的教诲,走出自己一片心理师的天空。转眼他已在我主持的尔雅出版社出了两本书——《心理师的眼睛》和《心理师的单行道》,获得不少掌声。对于我这个老爸来说,看到孩子小有成就,心里当然感到欣慰。

书名用《心理师的眼睛》,作者强调——生命直到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无疑点出家长和老师必须随时关心成长期的青少年,不要只责怪孩子们的行为为何出了偏差,而更应了解“出了偏差”背后的原因;为人父母如能看见成长期中孩子的个别身心需求,一如心理师的眼睛,由“看见”而“看懂”。等到“领悟”乍现,其实所有青少年的“问题”已迎刃而解。

人人都应感谢自己有一双眼睛,从年轻到年老,一直让我们看见人间的善恶美丑。当有勇气看清丑恶时,怎能不称颂美善?透过心理师的“眼睛”,让我们以爱和同情,练习以平常心来面对孩子成长期的暂时脱序。

后记

少了我,又有什么差别?

在二十七岁前的我,找不到我。

充其量,我只是跟着莘莘学子走着一条“不会错”的路。

“不会错?”会这么肯定的理由无他,因为在这条路上同行的人可多着呢!

途中的我并非只想摸鱼打混而缺少生命热情,相反地,正是因为不想犯错而不敢将脚步迈出,于是那找不到出口的能量反而不时侵蚀着自己的灵魂。

一直到踩进了“学校临床心理师”的幽径,我才在两年的旅程间真实地闯出些属于自己的得意,当然也碰撞出许多无法回避的失志,只是很幸运地被许多贵人给“看见”。望着他们对我“充分相信”的眼睛,感受到自己努力的价值;更从其眼眸的投影中,隐约地看出了自己存在世间的轮廓。

尽管,一切都还模糊得很。

我,一个人

就这么七个年头过去了,沿路上我仍找着可以安放自己的位置。还好见过自己的轮廓,心比较踏实,脚步敢跨出,路就一步一步给走了出来。

从考虑是否要出国进修,到后来跟着我那了不起的指导教授一起投入“九二一”地震的灾后心理复健工作;从开始尝试在大学里兼任心理咨商老师一职,一直到取得了临床心理师的专业证照;从到处客串讲演打零工起头,现在则有幸进入大大小小的机构中挥洒自我

在这七个年头中,大部分时间,都是一个人工作。

我,一个人开着车,赶赴事先约好的单位,散场后再转进下一站驻点;我,一个人吃饭,一个人听音乐;我,就这么行走着,单单一个人。

也不知跑过了多少个单位,但我唯一未曾停止接触的,就是关于校园的心理卫生服务。

即便不再担任“学校临床心理师”已有七年之久。

一个特殊的角色

工作跟我的生命是全然紧密地交织着。从创造丰富的角度来说,心理师的工作可算是我认真体验生命的主要休闲。

今晨,依约前往南港的某所中学,参与一场个案研讨会(会先了解学生在校及在家的状况,再提出心理专业的分析,并与老师或家长讨论后续的行动方案)。工作并不固定的我其实很幸福,可凭借临床心理师的身份,跟这个世界产生联结的正当性。时间许可的话,我会先到会场周边的绿地走段路,也许是公园,抑或是亲山步道。只需十来分钟,我从不忘记要先安顿自己的心。

可今个儿在我徐行至会议室后,却见到超乎预期的大阵仗:校长跟主任到场就不用说了,局里督导的长官、法院的观护人,以及跨校的辅导伙伴,全都不寻常地与会列席,还有民间的慈善团体也来了,再加上提报学生的第一线辅导教师及爱心志工们,算算会场的人数竟超过二十来位。

“到底是何方神圣?一个学生竟可以动员这么多大人来讨论?”我忍不住在心底嘀咕着。

顺手翻了开会的资料,才惊觉共有十八位已中辍或濒临中辍的学生要被提出来讨论。三小时的会议讨论中有二十分钟是安排给临床心理师提出专业知能,为的是帮助这些大人学习如何辅导那群迷途羔羊。

以前在我担任学校临床心理师时,曾遭遇“九大金刚”(参见《音乐神童与古惑羔羊》一文),他们的确帮我在两年校园的服务过程中,缔造了不少可歌可泣的回忆。今日赫然遭逢“十八罗汉”,在有限的二十分钟内,我又能施展什么“绝招”来协助这些好心的大人呢?边听着他们跟这群孩子接触后的心得分享,我一边盘算着待会到底该如何开口。

少了一个人

时间一分一秒流逝,我聆听到的是一个接着一个叫人心碎的真实故事;尽管冷气开得不小,但随着发言时间的逼近,我竟察觉脸上微微渗着汗水。

面对这么沉重的生命难题,大伙儿实在已经尽了力!况且心理学从衡鉴到治疗所努力追求的,是按着个案数据来推论出一套合理而有计划的改变方案,而非展现神迹!我哪来什么“偏方”或“绝招”呢?但难道我只能这么坦白地跟大伙招认,然后眼睁睁地看这群好人们陷入失望吗?我的内心纠结个不停。

一面对苦难,就不由得想起“九二一”大地震时的东势乡亲和遭逢癌症的病友;碰上跟前的无助,我的脑海浮现了日前看到一部关于震灾的纪录影片——《生命》。我突然惊觉今天的讨论会还少邀了一个人:一位能记录这群好人所有努力付出的专业人士!

“应该邀请一位关心教育的导演!”我终于得以开口了。“他可以帮我们把大伙儿所有努力的过程拍摄起来,先不管这群孩子将来的发展如何,光就你们曾付出的努力,其实已经十分让人动容!”在我话匣子打开的同时,我的心也跟着感应着,我知道讨论会的磁场有了转变!

很奇妙地,当会场的“空气”变得容易呼吸时,我那不再缺氧的脑筋就跟着灵光了起来。

“心理专家今天来,不可能有魔法让这十八个生命立刻产生奇迹!如果我真有这么神的法术,今天也用不着到处赶场,干脆请你们把他们带到我家施法一番即可,不是吗?所以就算今天会打破你们对专家的迷思,但我仍须声明在先。”甩掉了虚幻的光环,也就等于抛开了没必要的包袱,我笑着说道:“单靠这‘十八罗汉’的一页简表,我实在难以深入分析,不过今天我至少可以给大家一个提醒……”清了清喉咙,我一本正经地说着:“看到这名册与听到他们的际遇后,我建议下次各位家长在帮孩子取名时,可能要避开这些名字……”语未毕,有人笑出声,我也跟着放松地微笑。

看见一个独特生命

从刚才听到这十八个生命的故事中,我快速地摘要出其个别的特质所在。并据此推论出哪些帮助是准确无误,只待孩子将来的因缘是否俱足;哪些热心却可能适得其反,会使孩子的灵魂加速远去。

只见大伙儿似乎听得专心,我那说话的“瘾”又忍不住发作了起来(参见《瘾》一文)。

“我发现许多大人在帮孩子找资源时,容易掉进‘制度’的设限。像刚刚许多人提到因为依规定孩子得有八年级同等学力后,才能转介至现行少数的中途学校。但我们往往忘了任何一回在校园或小区跟这些孩子的相遇,其实都是一次次生命关怀课程的机缘啊!只要我们练习不开口就问‘要不要来上学?’或是把‘最近有没有认真念书?’当成发语词,我相信每一次的‘交错’经验,都可能成为彼此生命中的温馨回忆呢!就举老师刚刚在简报中提到的‘第九号罗汉’来说吧,虽然他无心课业,但有爱心妈妈发现他对7-11的打工,好像还顶‘沉迷’的!如果有机会跟他偶遇的话,我倒很想跟他请教如何才能当上7-11的店长。说不定,有朝一日他会成为‘打工达人’喔!”只见自己话瘾一犯,大家都成了配角。从团体动力观点来看,当下这局面让我有了警觉。

“我倒是好奇为什么大伙儿都已尽了力,但还是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呢?”试着将发言权抛回会场,我开口问了在场每一个大人。

“因为在我们这儿中辍生的‘数目’偏高,而现在正是全民拼治安的关键时刻,我们希望通过大家的努力,把每一个孩子都给找回来!”辅导主任认真地说明社会赋予大伙儿肩头的压力。

“其实每个孩子的命运不同、特色也不同,但或许在有限的校园、标准的课程,乃至于深植于我们潜意识的狭义学习中,并没办法完全让每个生命的独特性得以开展吧。”我直言出自己对“中辍生”这个存在事实的看法。“他们不见得一定要被‘找’回,因为这些孩子一个也不曾少过;他们向来就待在这个社会的角落,天天上演着属于他们自己的‘边缘戏码’,只不过很少被人‘用心一看见’,直到他们‘出事’之后。”我喘了口气,试图让自己别说得太过激昂。

“这些生命的存在,并不是要让我们难过到心碎;这些生命的故事,其实是要让人感动与流传的!”说着说着,想起了《追风筝的人》中的哈山,还有《我来过,我很乖》一文中的小女孩余艳②也出现在脑海,我便与在场的好人们分享起关于他们的故事。

上不了台,就躲起来

其实我也曾经深深地怀疑过自己的专业。因为在与那些孩子奋战多时后,有时也真见不到什么明显成效。他们依旧爱玩、出席率低,容易跟同侪或师长起纠纷……我甚至一度不太敢面对资深的老师们,就怕被大人在背后指指点点:心理专家也不过如此嘛;理论只归理论啦;终究是太年轻,经验嫩了些……

其实,生命的开展过程,远比到校或待在教室与否,要来得复杂得多。如果我们知道被长官或同事批评有多难承受,就不难理解那些边缘的孩子为什么不爱读书。在大环境的有限眼界中,如果成绩永远跟不上的他们,每天还都闷头进班上,那他们的生命岂不就等同于“没有价值”,或干脆当选“根本不存在”的最佳代言人呢?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直到成为中辍生之后,他们生命的剧本才有了张力!可预见的是,想当主角的驱力,成了他们继续中辍(相较于主流)的宿命。

过去我服务的学校在信义区,类似“九大金刚”的故事在校园内屡见不鲜。这几年中,一零一大楼落成,购物商城与豪宅接二连三地跟着群聚冒出,整个信义计划区俨然成为台北最时尚的舞台所在。令人惊奇的是,我竟发觉该区那些边缘的孩子好像也跟着变少,莫非“教改”改了半天远抵不上“金改”的调教?对比自己七年前曾经的徒劳,我有点丧气。

直到那些中辍后偶尔还有联络的孩子被我发现都搬了家,我才推论也许是信义区的房价太贵,他们的家庭大多因为住不起而迁往周边了。

我忍不住想逗逗眼前这些受挫甚深的南港好人们,或许因为待不起信义区的那些家庭,有不少都往南港汐止一带移动,也难怪这儿的中辍生数目会直线攀升。不过若真是这样也好处理,只要等南港软件园区的发展渐成气候,这些孩子就会自动往北县再行迁徙,甚至一次转进基隆或是其他更远的地区。

其实,这些命运多舛的孩子根本不曾消失。

练习看见自己

一路正常升学的我,也是直到有了学校临床心理师的角色后,才逐渐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舞台上有光,我见到自己的存在;舞台下有观众,我惊艳到自己的力量!

我们的孩子一直都在,只是没被“看见”。

而我深深地确信“生命直到被‘看见’,改变才可能发生”。

面对这群可爱又辛苦的大人,我忍不住想多叮咛一番:“拼治安只是一时的,长官会这么盯,当然有着长官身上的压力,实在也不能怪他们。但与其在意长官的‘注视’,我宁愿各位真正知道自己所付出的这些有多么不凡!你们可知,正因着你们坚持对下一代的关注,方得以帮他们有机会看见自己,而这所延伸的价值,可是既长久又深远的呢!”

标签

青春期教育 青少年

评论0

最新评论

心理辅导 » 青少年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