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谎心理学

> 说谎心理学

伊恩·莱斯利
湖南文艺出版社2013-4
9787540460891
39.00

序言

蛇骗了我,我就把苹果给吃了。

——夏娃

《圣经》上说,说谎让人沉沦。有史以来无论从康德到欧普拉,还是从哲学家到名人们,大家对说谎的态度向来都很明确——谴责并抵制。我们也时常教导孩子“绝对不能说谎”,因为说谎就是颠倒是非、脱离常规,同时也会成为苦难的根源。恐怕世间没有哪件事能像说谎那样令我们深恶痛绝。

当然,每当提到“说谎”,通常都是指责别人在说谎。发生争执的情侣指责对方说谎,有选举权的公民断言所有的政客都是骗子,笃信宗教的人指责无神论者藐视真相,无神论者则指责那些去教堂做礼拜的人让史上最大的谎言永垂不朽。在这些争论中,谁对谁错并不重要,而它的原理基本上是一样的:我说的都是真话,你则用虚构的、对你有利的辞藻来欺骗我。

奇怪的是,说谎并不像偷窃、虐待或谋杀等刑事犯罪那样骇人,因为说谎是人人都会犯的道德罪行,而且人们还非常习惯犯这种罪。心理学家贝拉•德保罗(Bella DePaulo)要求147个人记录他们在一周内的社会互动,同时记录下他们有意误导别人的次数。其研究报告指出,受试者平均每天都会说谎1.5次,这应该是保守的估计。而另一位研究者罗勃特•菲尔德曼(Robert Feldman)则发现,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在10分钟内就会说3次谎。

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这种情况:明明自己的身体很不舒服,但嘴上却说“我很好,谢谢”,这时我们在说谎;在我们看到某个长得像外星人的婴儿而惊讶不已的时候,可嘴里却说“多么漂亮的宝贝啊”,这时我们在说谎;当我们撕开梅拉阿姨精心包装的黛安娜王妃瓷像时,我们的表情已经做好说谎的准备了。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曾经假装生气或悲伤,也曾经虚情假意或口是心非地说过“我爱你”,就像我们曾虚与委蛇地赞美过别人的厨艺一样。我们要求孩子在收到奶奶送的生日礼物——肥皂时,要满怀感恩地微笑。之后,我们对此还要解释道:“如果不这样做的话,圣诞老公公今年就不会来了哦!”马克•吐温曾经说过:“大家都在说谎。每一天、每一小时、清醒时、沉睡时、在梦中、在喜悦中、在哀悼中。”

在此,我们不仅仅为“不能说谎”的禁令破例,甚至还会热烈地赞同谎言。某医生对一位罹难者的丈夫讲述道,你的妻子在意外发生后并未遭受太多的痛苦,瞬间就丧命了。而事实上,他的妻子生前最后几个小时承受了巨大的疼痛。无论事实与否,我们都会大加赞扬这位大夫,认为他极富同情心。当一位失望不已的足球教练在中场休息时极力说服他的球员,他对他们的能力非常有信心,相信他们能够追回输掉的两个球时,我们会赞扬这是一种懂得鼓舞士气的领导策略(尤其当这个球队最后真的赢球时,我们更会这样认为)。我们也赞同那些有助于建立和睦关系的谎言,例如,对那些真心帮助过我们,光对他说“谢谢”还远远不够的人,还有对那些在特定的情况下,需要对其说出一些违心之语才算合乎情理的人所说出的“必要的谎言”,我们称之为“白色谎言”,但如果要我们精确定义什么样的谎言才可以称得上是“白色谎言”时,又很快会因为其模棱两可的特性而自相矛盾。

只要不是直截了当地说真话,就是说谎。近年来,许多不同领域的学者都开始研究谎言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复杂角色。科学家们观察孩子的说谎行为,研究人类在说谎时大脑的变化,将人类的欺骗行为与那些遗传关系最亲近的“动物亲戚”相比较,他们的发现已经推翻了我们对谎言的假设。当我开始研究这个议题时,本以为人类会说谎是一种物种的缺憾,总有一天会被改正;然而我却发现,说谎其实驱动了人类的演化。我以为我知道该如何指认说谎的人,但是我错了。我将谎言视为一种心智不稳定的征兆,然而事实告诉我,善于说谎的人比其他人更为安定和谐。我相信我对自己一向很诚实,但事实上,这本身就是自我欺骗,因为所有人都善于自欺。而且,自欺是一种需求,而不是问题。自欺会带领我们获得更成功的事业、拥有更健康的体魄、获取更快乐的关系。同时我也发现,当我们无法说谎时,我们会生病、沮丧或抓狂。

简单来说,说谎不是人类的堕落,而是天性如此。欺骗以及察觉别人的谎言是人类独特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极其有分量。如果不先了解欺骗,就无法了解人类社会,甚至无法了解你自己。

我在前面引用了夏娃在面对上帝指责时的辩词。但在这个故事中,谁是说谎的人?肯定不是蛇,它只是鼓励夏娃和亚当这对年轻的情侣享用水果;真要追究谁是说谎的人的话,这个人就是上帝。因为他告诉亚当和夏娃,如果他们吃了苹果就会丧命。亚当和夏娃无疑吃掉了苹果,却没有死。可见,上帝并不诚实。换句话说,如果连上帝都无法做到诚实不欺的话,我们凡人又有谁可以做到永不撒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