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 专念:积极心理学的力量

王佳艺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2-4
9787213047374
39.80

2.被简化了的世界

潜念的六大根源

弗洛伊德

《有尽和无尽的分析》(Analysis Terminable and Interminable)

如果想要驾驭我们生活的世界,人类首先要做的就是发现各种能够

让我们摆脱混沌,让世界看起来变得有序的一般原理、规则和规 律。通过这一思维过程,我们将纷繁复杂的世界进行了简化,但这 种做法难免会让我们犯错误,特别是当这个世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时候。

如弗洛伊德所说的那样,人类在探索世界初期所形成的

那些规则和规律会导致错误的看法。但这些规则以及据 此形成的类别一旦建立,我们就倾向于“潜念”地遵守这些条条框框。 导致这种倾向的原因有几个:重复、练习以及更加微妙和有力的不成 熟的认知承诺。我将在本章中对这些根源以及促使其发生的心理定势 逐一进行介绍。

当我们做某事做到出神入化时,面对他人的 质疑,我们是不是无法解释清楚其中的各个 具体步骤?

潜念的“专家”

任何一个可以做到边看电视边织毛衣,或边听广播边开车的人都知道,我们在运用一些后天习得的技能时无需动用意识加以关注。 当我们通过反复练习,非常熟练地掌握一种技能后,该技能各组成 部分之间的界限就会变得模糊,而且会从意识中慢慢淡出。最后, 我们确信自己能够做一件事情,但却已经不知道是如何做到的了。

实际上,对某人已经掌握的技能提出质疑往往会产生意想不到 的结果。如果我们只是比较熟练,而不是非常熟练地掌握了某项技 能,那么在面对他人质疑的时候,我们可以在头脑中搜索并找到运 用该技能的各个步骤,并得出结论,认为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并不 差。但如果我们对某种技能过于精通,以至于可以像专家一样(潜 念地)完成该任务,那么在面对相同的质疑时,我们却说不出各个 具体步骤,进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我的办公室里曾经有一位打字速度极快的打字员,他 甚至可以做到一边通读文章一边打字。这些高级技能是他 在长年工作中慢慢培养出来的。一天,在他愉快地打字时, 我问他是否能将他的技艺传授给我。于是他开始对自己的 技能进行分解,而他的击键动作却慢了下来,记忆力也没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 “潜念”状态,它让你麻痹大意。

有原来那么好了。意识的关注(变得专念)让他非凡的能

力瞬间消失了。

为了搞清楚其他行为是否也能“潜念”地进行,我和同事进行 了一项有关即兴演说的实验。我们邀请波士顿的一些失业人士参加 研究,并告诉他们这是一项有关嗓音质地的语言学研究。我们要求 被试对着一台录音机说话。一半被试要谈一谈在波士顿很难找到工 作的原因。多数被试肯定反复考虑过这个问题。而另一半被试则需 要谈谈自己对阿拉斯加就业前景的看法。这对多数被试来说,是比 较新奇的话题。在这两组被试中,各有一半被要求在发言前仔细考 虑谈话内容。实验结果非常清楚。有两类被试在发表看法时说得更 加流利:一类是谈论新奇话题,且有时间仔细思考的被试;另一类 是谈论熟悉话题,且无需进行思考的被试。事先仔细考虑一个非常 熟悉的话题反而会让我们在发表看法时变得疙疙瘩瘩。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重复几乎都能导致“潜念”状态。如果 在一段文字中,单词与单词之前没有常见的空格,如“acrosstheseal- ives”,那么技巧纯熟的老打字员在打字时反而比不过经验不足的新手。 如果我们对一个被反复重复的任务进行细微,但不寻常的改变时, 新手反而会做得更好。

潜念的六大根源

熟悉的结构和韵律会让头脑懈怠,因为我们觉得不需要给予这

些信息过多关注。熟悉的韵律会麻痹我们,让我们进入潜念状态。

问题:由橡实长成的树木叫什么? 回答:橡树(Oak)。 问题:我们把滑稽的故事叫做什么? 回答:笑话(Joke)。 问题:我们把青蛙的叫声称作什么? 回答:蛙鸣(Croak)。 问题:鸡蛋的白色部分叫什么? 回答:蛋黄(Yolk)。

孩子们很喜欢这种“潜念”的文字陷阱。这种游戏就是利用重 复来构筑陷阱的。

不成熟的认知承诺

潜念的形成还有一大原因,那就是依照不成熟的思维定势行事。

此类思维定势常常是在我们刚刚碰到某类事物时形成的,由于我们

前面三个单词的韵律极为相似,所以 在回答第四个问题时容易给出韵律相似, 但却是错误的回答。 译者注

对这些定势一般没有进行过深入思

考,所以它们被称为不成熟的认知承

在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些事物时,它们可能与 我们无关,我们不会费心去仔细探究,但不 成熟的第一印象却在头脑中深深地扎了根。 等这些事物与我们有关了,我们只会调用第 一印象,而不会去反思第一印象的准确性。

诺。在我们第一次遇到某些事物的时候,这些事物可能与我们不相 关,所以我们没有动力对其进行仔细分析,而相关的印象却会在我 们的头脑中扎根,直到某些相似的外部信息,如味道或声音将其激 活。这一次,此类事物可能就与我们有关了,但大多数人不会对先 前形成的印象进行反思。这类思维定势,特别是在儿时形成的思维 定势往往是不成熟的,因为我们无法预知将来什么时候会碰到相似 的情况,会如何运用既往的经验。就这样,处于“潜念”状态下的 个人习惯于用既定的方式来使用特定信息,而不会探索其他可能的 运用方式。

用口水润一下牙齿或口腔是一件挺舒服的事情。但是如果将口 水吐到一个干净的杯子里,然后再尝一尝杯子里的口水,你就会觉 得特别恶心。这是为什么呢?出于一些原因,我们很小的时候就了 解到吐口水是不卫生的。即便吐出的口水没有被污染,我们也会觉 得恶心,这是既有的思维定势在作怪。

我有个朋友在一个小镇上长大。那里有很多波兰裔居 民以采矿为生,他们都信奉天主教。这个朋友给我讲述了

潜念的六大根源

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她属于镇里少数不信奉天主教的人,

所以能够以局外人的身份(其实多少有些不得已)观察镇

上其他居民的怪异行为。 镇上有个牧师经常往来于各个地方,一条漂亮的灰色

卷毛狗总是相伴其左右。这条大狗训练有素,经常帮牧师 拿报纸或雨伞。一个星期天的下午,这位牧师做完弥撒后 开开心心地回家,享受着路边的美景。他的卷毛狗跟在一旁, 看起来也很开心,嘴里还叼着牧师的祈祷书,和它平时叼 报纸的动作没啥两样。这条狗的动作非常温柔,一点也没 有咬坏祈祷书。但目睹这一情形的修女们却猛烈抨击这位 牧师。在她们眼里,让狗叼祈祷书是对上帝的亵渎。虽然 这位牧师非常虔诚,名声很好,而且他的卷毛狗也很听话, 很乖巧,但是修女们看到的只是上帝被狗叼在嘴里。

我和查诺维兹找到了一个检验不成熟的认知承诺的方法。在进 行这项实验的时候,我们自己创造了一种名叫“Chromosynthosis” 的疾病。我们将其描述为某种听觉障碍,该病会让患者无法区分特 定的声音。被试被告知将要接受测试,以便诊断他们是否患有此病。 我们发给他们介绍病症的小册子,上面说这种疾病和色盲一样,患 者可能不知道自己患病。我们想搞清楚的是,如果被试“潜念”地 了解这种根本不存在的疾病,他们对疾病形成的印象会不会影响其在进行特定活动时的表现。

被试拿到的宣传册不尽相同。有些宣传册上说 80% 的人患有此病,这会让被试觉得自己很有可能患病。对他们来说,宣传册的 内容很可能与自己有关。我们还让他们想一想,万一自己得病的话 应该如何应对。而另一些宣传册却说只有 10% 的人患有此病。读 了这些册子的被试不太会觉得这些描述与自己有关。我们也没有要 求他们思考应对疾病的方法。所以,他们没有理由仔细考虑这些 问题。

随后,所有被试都要听一段 0 秒钟长的对话录音,并记录对话 中出现了几次“a”这个音。在给自己打分之后,每个被试都会发现 自己患有我们编造的疾病。然后,所有人进一步接受测试,测试的 内容是册子里描述的,那些患者缺乏的能力。

我们发现,觉得宣传册与自己无关的被试在后续测试中更容易 表现出册子里描述的症状。一旦发现自己患病后,他们的测试成绩 就变得较差。与那些觉得自己很可能患病,并认真思考应对之道的 被试相比,他们的测试得分只有前者的一半。这些结果证实了我们 的假设:初次接收信息的方式(专念或潜念)决定了我们以后如何 使用这些信息。在后面的章节里,我们将探讨此类不成熟的认知承 诺与衰老和酗酒的关系。

潜念的六大根源

潜念和潜意识

一些潜念行为,如口误与潜意识有关。由于我们所探讨的、无处不在的潜念有其他的根源,所以,我们有必要岔开话题,花一点 时间谈一谈潜念和其他相似概念的差别。弗洛伊德(或柏拉图或佛 教徒)认为,潜意识过程既是动态的,又是不可知的。它们之所以 是动态的是因为潜意识过程不断地影响我们的意识生活。除非花大 力气,动用像精神分析或冥想这样的技巧,否则我们无法认清或改 变它们的影响。

“让潜意识活动的产物进入意识之中倒不是完全不可 能,但我们要花不少力气。在洞悉自己潜意识的时候,我 们的心里会产生一种明显的厌恶感,这种感觉必须克服。 而在洞察他人,如病人潜意识的时候,我们会清晰地感受 到来自对方的抵触。所以,我们认识到,意识会用活生生 的力量将潜意识想法挡在外面,而这些力量却不会阻碍其 他想法,即前意识想法进入意识。”

正如弗洛伊德在上文中所说的那样,潜意识想法进入意识的过 程会受到有意的抵制。这些无法被接受的念想或欲望会通过梦的改

潜念无关乎我们的动机和欲望,它潜藏在我 们的头脑中,控制着我们的态度和行为。我 们一般不会主动反思已经形成的潜念想法。

装,进行隐晦的表达,让我们明白自己的生活受到了潜意识的影响。

潜念的六大根源

除此以外,我们无法窥见潜意识的真容。“在所有人,”柏拉图写道, “即便是好人的心里都潜藏着目无法纪的兽性 理性和羞耻心将 让位于兽性,我们内心的野兽将跳出来满足自己的欲望。”

潜念这个概念不像潜意识那样充满张力。它并不涉及我们的动机。 一旦潜念地学习了一样事物或某种想法之后,我们就不再考虑它们 了,无论它们是否能够被我们接受。所以,潜意识想法从一开始就是 不可知的,但潜念的想法在形成初期是可以被意识加工处理的。

我们无需解开内心深处的矛盾冲突就能了解潜念想法。但是, 人们一般不会主动反思已经形成的潜念想法。从这个角度来说,潜 念想法也是不可知的。但当我们了解了门的新用途,或以全新的视 角来审视衰老过程时,那些陈旧的思维定势是可以被轻易根除的。

资源真的有限吗

人们之所以墨守成规,不接受世界是持续变化的这一事实还有

一个主要原因,那就是我们相信资源是有限的。如果各种类别的界 限是清晰稳定的,我们就可以制定分配有限资源的规则。但如果资源并不是有限的,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有限,类别之间的界限就 没有必要变得那么僵化了。

比如,人们认为大学的入学名额是有限的。如果大家都认为智 力是一种单维度的、不变的特质,那么我们就可以根据学生智力水 平的高低,明确地决定谁该上大学。但如果我们意识到,智力和其 他事物一样,也有许多组成部分,而且每个组成部分会随着背景和 年龄的变化而变化,那么用智力这一标准来挑选学生就显得不再那 么严格了。有人甚至可以提出主张,应该让那些智力水平不高的孩 子上大学,因为他们更需要接受高等教育。这一主张会让情况变得 更复杂,也会让那些落榜的学生意识到,高等教育资源不应该只对 高智力水平的学生开放。

让我们想象另一个场景,一对离异夫妇正在抢夺孩子的抚养权。 孩子应该归谁呢?这个问题也许无从回答。双方争夺的到底是什 么?是孩子的肉体,还是与孩子的关系?或是孩子对父母的爱?甚 至是治愈不幸婚姻所带来的心灵创伤的良药?如果双方仔细考虑他 们真正想要得到的东西,那么就会发现,所谓的有限资源其实并不 那么稀缺。孩子的爱并不是“零和”的,不是多给爸爸一份爱,妈 妈就会少一份爱。父母双方都可以爱孩子,孩子也可以同时爱父母。

人们之所以认为很多东西是有限的,是因 为他们过分关注这些东西数量的确有限的 方面。


感情并不是有限资源,人们之所以认为感情是有限的,是因为他们

过分关注那些数量的确有限的方面。

只要人们狭隘地认为资源是有限的,那么那些因为武断或僵化 的标准,如 SAT(类似于中国高考)而获得利益的幸运儿就会努力 维持现状。而那些所谓的失败者则会认为自己与其他人费心建立起 来的所谓现实格格不入。

在讨论有限资源的时候,人们常常会想到金钱。诚然,对大多 数人来说,金钱的确是有限的,但我们追求的真的只是金钱吗?富 有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有钱人能够获得权力、他人的尊重,他 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能够去想去的地方,还能买速度更快的跑车, 享受各种美食。在某些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人们不懈追求的难 道不是一种心理状态吗?

如果每个人都仔细分析一下自己的欲求,就会发现,我们的许 多愿望并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无论是爱情、亲情、信心、尊重, 还是兴奋,皆是如此。只有当我们想要得到的东西供给短缺时,取 舍才是必要的。如果我们不是狭隘地去看待生活中那些宝贵的东西, 那么就不会受制于各种条条框框,就会意识到我们是在作茧自缚, 进而能够放开手脚,打破各种类别的既有界限。

潜念的六大根源

不要狭隘地看待欲望或生活中那些宝贵的东 西,它们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稀缺,我们 可以鱼和熊掌兼得。

自然资源乍一看当然是有限的。就拿煤炭来说吧,人们之所以

将其视为资源,是因为它能产生热能。虽然煤炭的储量是有限的, 但是产生热能的方式还有许多。这类资源虽然是有限的,但没有大 多数人想象的那样稀缺。

此外,我们还常常认为自己能力有限。和上面提到的问题一样, 我们的狭隘看法也会限制自己潜能的发挥。无论是游泳、演说,还 是学习数学,一旦达到了预先设想的极限,我们可能就会止步不前,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就没有提升空间了。

所以我们最好不要事先对自己的能力设限,这样至少不会受到 错误预期的消极影响。人们曾经认为人类无法在 分钟内跑完 1. 公里。到 1922 年的时候,这一极限下降到了 分钟。19 2 年,罗 杰 ? 班尼斯特(Roger Bannister)打破了这个极限。每一次破纪录后, 人们都会设置新的极限,但极限这一概念却始终颠扑不破。

突破极限的一个有趣事例便是柯立芝效应。观察老鼠、仓鼠、猫、 羊和其他动物的研究者很早就注意到,雄性在完成交配,并满足性 欲之后需要休息一段时间。但如果此时有新的雌性出现,它们能够 立刻恢复体力,重燃爱火。


野营顾问很清楚能力极限是人为设定的这个道理。我在新罕布什尔就有这样一位朋友。他每年都要带 6 个 12 岁大的孩子攀登一座名叫查克鲁瓦山(Mount Chocorua)的 小山峰。多年的攀登让他对这座山峰了如指掌,而且他也 很清楚孩子们的体能在什么时候会接近极限。如果有孩子 气喘吁吁地问:“还有多远?”他会说不知道。登顶前的 最后一道难关是一个陡坡,那里到处都是凹凸不平的岩石。 而山峰就在不远处,清晰可见。印第安酋长查克鲁瓦当年 就被想要得到他土地的白人逼到了这里。

满头大汗的孩子们走到这里时常常会放下背上的行 囊,瘫坐在地。这时候,我的朋友会给孩子们讲查克鲁瓦 酋长的故事,让他们明白这是登顶前的最后一道难关。于 是,孩子们会将这段陡坡视为全新的挑战。而当他们成功 登顶,任来自北面白山的凉风吹拂时,孩子们兴高采烈, 没有丝毫倦意。疲倦感同样会受到不成熟的认知承诺的 影响。

潜念的六大根源

我们眼前所谓的现实只不过是人们主观构建 的结果。如果能意识到这一点,我们将获得 更大的自由和控制力。

熵和线性的时间

与资源有限观点相关的一个概念是熵,在一个封闭的系统中,

实体或组织的形式将会渐渐瓦解。熵乍一看能赋予人们更多的控制 力:如果所有事物都保持不变,或自动变得越来越好,那么我们就 没什么可做的了;相反,如果事物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化,那么我 们就要不断努力改善现状。熵这一概念将宇宙描绘成一台不断老化 的巨大机器。很多人想都没有想就接受了这种看法。但不幸的是, 这种观点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捆住我们的手脚。如果我们意识到 人们眼前的现实有许多是人为主观构建的,那么我们的控制力会变 得更大。

许 多 物 理 学 家 并 不 认 为 极 限 是 一 成 不 变 的。 比 如, 詹 姆 斯 ? 吉 恩 斯(James Jeans) 和 阿 瑟 ? 埃 丁 顿 爵 士(Sir Arthur Eddington)就认为,宇宙是新理念的试验场。每当一个系统看似几 近完美的时候,我们不曾预见的新事物就会被发现。

另一个会限制我们思维的相关概念便是时间的线性观。如果我 们仔细研究历史和不同的文化就会发现,人们并不总是认为时间是 线性的。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认为时间永远停留在当下。在巴布亚新几内亚的特罗布里恩群岛(Trobriand Islands),人们并不认为过去是现时的既往。霍皮印第安人也不认为时间是线性的,虽然他们创造出了其他起到相似作用的概念(但这些概念是想象中的,而非现实 中的)。心理学家约翰 ? 爱德华 ? 奥姆(John Edward Orme)推测, 在原始时期,人们认为时间就是当下。波利尼亚人并不认为任何冒 险有何新奇之处,他们相信自己只是在重复神话里某个探险者的 旅程。

另一种观点认为时间是循环往复的。毕达哥拉斯相信任何一个 时点上的历史都将被重演。而东方的许多宗教都有轮回转世的说法。 尼采也持有相似观点,他认为事件是可以重复的。从这一视角来看, 预测未来只是知晓另一个周期中的过去。在这一框架下,未来和过 去是无法区分的。

即便是在一维模型中,时间也未必是一辆单向行驶的列车。 未来或许能像过去一样对现在产生影响。我该如何为即将到来的 考试做准备呢?圣奥古斯汀(St. Augustine)说:“现在有几个不同的维度 过去事物的现在、现存事物的现在和未来事物的 现在。”

康德将时间视为组织感知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世界赋予我们的事物,也不是其他事物的“投射”。由此概念出发,他发展出了数学中的“先天综合命题”,即无需现实世界中的经验作为证据就能得出的真理。

改变对于时间的看法并不只是智力游戏。比如,在有关专念 和健康关系的第 9 章里,我们对认为康复时间是固定的观点提出 了质疑。时间观的改变让此类质疑变得更加有力。其实,认为 时间是确定无疑的观点十分荒唐。著名物理学家恩斯特 ? 马赫(Ernst Mach)说:“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测量时间中的事物。事 实恰恰相反,时间是一个抽象概念,我们用事物的变化来得出时间。”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

我们之所以会变得“潜念”与另一个非常不同,但又相关的问题有关,那就是我们接受的早期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学校教育的 焦点通常是各种目标,而不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从学会系鞋带到考 进哈佛大学,孩子们忙于追求各种目标,而这种执著往往会让他们 难以对生活抱有“专念”的态度。

如果孩子在学习新技能的时候以结果为导向,那么像“我是否能做到”或“如果我失败了该怎么办”的问题将萦绕在他们的心头,让他们对成败得失焦虑不已。原本具有好奇心的孩子将无法释怀地 沉浸在有趣的探索之中。他们将无心进行有关形、色或式样的各种 尝试,而只是竭尽全力,正确地写出字母“A”。

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结果导向将会引发潜念状态。如果你自 认为知道应该如何处置某种情境,那么就无需对其过多关注。如果 我们觉得某种情况非常熟悉,那么我们只会花很少的力气去注意那 些不得不关注的细节。而在遇到陌生情境的时候,我们又会一心想 着成败得失,进而忽视自己和他人行为的细节。因此,我们很注重 与结果相关的问题,而忽视了当下的情况。

而如果以过程为导向(第 6 章将详细介绍),我们提出的问题 就会变成应该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这样,我们会将注意力集 中到实现目标的各个步骤上。我们要记住,世上没有失败,而只有 无效的解决方案。

在孩子们的编程课上有一项重要的活动,那就是修补程序缺陷。 孩子们要想出新的解决方案,而不是对出现的问题耿耿于怀。孩子 将不断对目标进行修正。当情境发生变化的时候,以过程为导向的以过程为导向就是关注如何做,而不是能否做到。世上没有失败,只有无效的解决 方案。

人不太会手足无措。

以结果为导向的教育还容易将知识作为普适的事实教授给学 生。这也会催生孩子的“潜念”心理。如果某一陈述被当做是绝对 真理,那么学生就没有必要考虑其他的可能性。这种狭隘的世界观 会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这种文化将随着僵化的教育模式代 代相传。虽然这种做法能够带来稳定,但我们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

背景的力量

我们的行为和所处环境的背景密切相关。在医院里,我们会不

由自主地小声说话;在警局里,我们很难放松下来;在墓地里,我 们会变得伤感;在学校里,我们自然而然地听老师的话;而在聚会 时,我们又会变得十分兴奋。人们的行为由背景所控制,而心理定 势又决定了我们如何对背景信息进行解释。

我们对于特定背景的反应模式大多是在儿时习得的。比如,我 们儿时看到的世界会影响我们长大后处理视觉信息的方式。在一项

对背景的理解决定了我们会做出何种行为反 应。而我们对于特定背景的反应模式大多是 在儿时习得的。


富有争议的研究中,研究者对两个群体进行了调查。其中一个群体是加拿大的白人,他们在城市里长大,那里的建筑都是方方正正的, 直角随处可见。另一个群体是克里族印第安人,他们从小就住在帐 篷和木屋里,能看到各种不同的形状和角度。结果那些白人长大后 更容易看见直角,而印第安人则更容易发现斜角。这是因为独特的 生活环境塑造出印第安人独特的认知思维方式,所以他们能够看到 更多不同的视觉线索。

有一个著名的童话故事能够很好地说明背景的强大力 量,这个故事的主角就是丑小鸭。当丑小鸭刚刚从蛋壳里 爬出来的时候,第一个不成熟的认知承诺便在它的头脑中 形成了:它看了看四周,随即便把个头最大的鸭子当成了 自己的妈妈。而当其他小鸭子取笑戏谑它的时候,丑小鸭 的头脑中形成了第二个不成熟的认知承诺:它与众不同, 更糟的是,它很丑。

丑小鸭终于离开了那个冷漠的家,开始了自己的探险 之旅。一次,它在一片冰冷的沼泽里看到一条猎狗,而猎 狗却没有扑上来吃掉它。丑小鸭第一次觉得长得难看也不 是一无是处:“我长得有多丑啊,连狗都不想吃我。”下面

潜念的六大根源

背景不是一成不变的客观存在。它会随着 我们过去和现在的经验,我们看待问题的 视 角 而 改 变 , 从 而 改 变 了 我 们 的 感 知 和 行为。

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很清楚了吧。在一个新的背景中(天鹅 的世界里),丑小鸭觉得自己很漂亮,并为此而感到骄傲。 它的伙伴也有长长的脖子和宽宽的翅膀,以前在它头脑中 形成的思维定势被一扫而空。

在谈论背景的时候,我们总是错误地认为背景一直就在那 里。我们在解读某些信息的时候容易断章取义,英语中叫做 out of context,容易把背景当做客观存在的不变事实。但是背景并不能脱 离我们而独立存在。在阅读的时候,我们要不断地解读词句以及段 落之间的关系,就像丑小鸭解读自己和母鸭之间的关系一样。背景 是一种不成熟的认知承诺,是一种思维定势。

背景取决于我们的现在和过去,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 但有时候,这些会发生冲突。如果你看到修女为了给教会集资而 大跳艳舞会作何感想?如果有人因为母亲被误诊而在医院里大喊大 叫,一旁的人会反感,因为人们觉得不应该在医院里吵闹。虽然有 些时候在医院里喊叫或大声走路无可厚非,但是由于思维定势,大 多数人不会这么做。


萧伯纳笔下的希金斯教授让我们清楚地看到,背景能够极大地改变我们对于美的感知。《卖花女》(Pygmalion)开篇,在伦敦街头卖花的伊莉莎 ? 多莉特衣衫褴褛,口音 里带着浓重的乡音。希金斯教授走进了她的生活,并决心 让她脱胎换骨。希金斯教授深知背景的重要作用,于是他 努力改变伊莉莎的口音、吐字、衣着和习惯。他就像宝石 匠打磨原石一样重塑伊莉莎。改头换面后的伊莉莎在伦敦 名声大噪,人们把她当公主一样追捧。更有趣的是,伊莉 莎对自己的看法也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心理学家戴维 ? 霍姆斯(David Holmes)和肯特 ? 休斯敦(B. Kent Houston)用实验向我们展示了背景对于感知的重要影响。他 们在征得实验对象的同意之后对其实施轻微电击。他们让其中一半 被试将电击想象成新的生理感觉。与另一半被试相比,他们在接受 电击时没有那么焦虑,心跳也没有那么快。

同样的刺激换一个名字就会变成不同的东西。人们觉得坐过山 车很有趣,但飞机遇到气流而颠簸似乎就完全不是一回事了。

潜念的六大根源

让我们再举一个例子:一位女士在乡间小道上行走,突然,一群蜜蜂包围了她。和大多数人一样,她感到无比恐惧。

她血压上升,心跳加速,要么傻傻地待在原地不动,要么拔 腿飞奔,试图摆脱蜜蜂的攻击。但如果这位女士还带着一个 孩子,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她不会胆怯,而是会拼命保护孩 子。同样的蜜蜂在另一种背景下变成了不同的刺激。

背景还能决定价值。《波士顿环球报》(Boston Globe) 让我们见识了一个邮政职员的出众营销技巧。苏珊 ? 安东 尼(Susan B. Anthony)纪念币并不受欢迎。但这位职员却 挂出牌子,上面写着“每人限购两枚”。结果这种纪念币随 即成了抢手货。我相信销售人员对这个故事并不陌生。

即便是在我们进行精确判断的时候,背景也会产生重要影响。 在唐纳德 ? 布朗(Donald Brown)所做的一项实验中,被试要举起 不同重量的杠铃片,并在轻、一般、较重、很重这四个选项中进行 选择。在一些被试举起杠铃片之前,布朗让他们先举起一个特定重 量的杠铃片,我们将其称为锚。布朗提出假设认为,锚和其他杠铃 片的重量差会影响人们对重量的判断。实验结果证实了布朗的假设。 如果被试先举一个很重的杠铃片,那么即使其他杠铃片的实际重量 不变,但它们感觉起来也会变得轻一些。


布朗对实验做了一个有趣的修改。他让一些被试帮忙搬运放置杠铃片的托盘。我们先前已经了解到,作为锚的杠铃片会影响被试对其他杠铃片重量的判断,那么托盘是否也有相同的作用呢?虽然

实验任务中并没有举托盘这一项,但不管他们是怎么想的,托盘具 有一定的重量是不容置疑的事实。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托盘的分 量也应该会影响被试对于杠铃片重量的判断。但是,如果不是特定 刺激的物理属性决定我们的主观体验,而是我们感知的背景,那么 托盘就不会有影响。

这一精妙实验最后得出的结果显示,对于杠铃片重量的判断不 受托盘重量的影响。就好像被试进入实验背景,让自己的判断受到 锚的影响,随后又自己走出实验背景对重量进行判断。在进行判断 的时候,托盘对他们来说是没有重量的。

我们很久以前就知道,价值观会创造特定的背景,进而影响 我们的感知。利奥 ? 波斯曼(Leo Postman)、杰罗姆 ? 布鲁纳

(Jerome Bruner)和埃利奥特 ? 麦金尼斯(Eliot McGinnies)于

19 8 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使用一种名叫速示器的机器让一系列 词语在屏幕上闪过。这些词语和不同的价值观有关。比如与政治有 关的治理、公民、政治等词;与宗教有关的祷告、神圣、崇敬等; 以及与美学有关的诗歌、艺术家和美等。总之,这些词语与奥尔波特 - 弗农价值量表(Allport-Vernon Scale)测量的 种价值观有关。

潜念的六大根源

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和自己的动机是 一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 很多种。

在实验开始前,研究人员也用同一种量表对被试所秉持的价值观进行了测量。虽然人们对这些词语的熟悉程度没有显著差别,但被 试辨识词语的速度还是受到了自己所持价值观的影响。他们能够更 快速地辨识出那些与自己所持价值观相关的词语。比如,政治价值 观倾向更重的被试更容易辨识出与政治相关的词语,而不是与美学 相关的词语。价值观创造出来的背景似乎能够影响我们的视觉感知 能力。

背景对于我们行为和感知的影响还会让我们掉进背景混淆这 个陷阱。背景混淆是指人们将决定他人和自己行为的背景搞混的 现象。在对同一种行为进行解释时,大多数人会假设别人的动机 和自己的动机是一样的。但实际上,一种行为背后的含义有很多 种。如果我在跑步锻炼的时候发现有人走得很快,那么就很容易 假设对方也希望跑步锻炼身体,只是受条件限制不能跑罢了。但 对方很可能不喜欢跑步,而只喜欢通过快走来锻炼身体。走路和 跑步是不能同时发生的,对于这种非此即彼的行为,背景混淆的 情况经常会发生。如果那位原本喜欢走路的人渐渐被跑步健身的 主流价值观洗脑,那么他将被视为“跑不起来”,而不是主动选择 了快走。在忘记了行走的快乐之后,此人将难过地认为自己不善 奔跑。

人们容易被主流价值观洗脑,用主流标准来 衡量自己的行为,而忘记了自己的初衷。所 以在任何时候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非常重 要的。


这种情况常常发生在边缘群体身上。在审视自己行为的时候, 他们所使用的标准其实和他们的初衷没有太多关系,这会给他们造 成伤害。他们很可能原本并不清楚自己为何要做一件事情,但事后, 更有影响力的主流群体会劝说对方,让他们相信自己做得不对,或 能力低下。主流群体无意间用自己的背景替换了边缘群体行为发生 的背景。我们将在有关偏见的第 8 章继续讨论这一话题。

我们已经介绍了导致“潜念”的许多原因,其中包括重复、不 成熟的认知承诺、关于资源有限的信念、线性时间观、以结果为导 向的教育以及背景的巨大力量。它们每天都在影响我们的生活。在 探讨如何使用专念来抵制它们之前,我们有必要看一看潜念会让我 们付出哪些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