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失败的人生

> 拒绝失败的人生

西恩·史蒂芬森(Sean Stephen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01

《拒绝失败的人生》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17日 作者:(美)西恩·史蒂芬森(Sean Stephenson)  

第一章 积极沟通 

三言两语让人说出掏心窝的话

这位巴士司机大概五十多岁,秃顶,身材很胖,脸上带着淡淡的笑。“你好,我叫比尔,波士顿的老比尔”,他对正在上车的我招呼道。

现在是晚上十点多了,我和家人全都累得筋疲力尽。因为天气原因,我们回家的航班被取消了,之后一家人在机场大厅等其他飞机等了一整天,结果却没有一架飞往芝加哥。无奈之下,我们只能在波士顿过夜。经过一天的折腾,当我们登上比尔的机场巴士时,不用说大家全都无精打采的。更倒霉的是,这辆车上没有残疾人专用座椅,不得已我只好坐在司机身旁的儿童座椅上,因为只有这个座位有安全带,可以避免汽车在行驶中对我的身体造成伤害。要说起来,当时我不过是个十岁大的孩子,已经累得只想好好大睡一场,不过这个比尔看起来人挺不错,于是我便强忍睡意跟他聊起天来。

从机场到酒店,我们聊了整整一路。说笑声中时间过得很快,我不停地向比尔问这问那,聊得非常高兴。等车子到达酒店后,我还没忘向他道别祝好。

虽然夜色已深,但我们一家人都还饿着肚子。进入酒店后,我们准备先去餐厅随便吃点儿东西。没想到此时餐厅已经打烊,在我们再三请求下服务员只好答应帮我们做饭。现在想起来,我们当时肯定一脸风尘,两眼饿得直冒金星,搞得人家服务员都不忍心拒绝了。好不容易等饭菜端上来,我马上埋头大吃起来。

正当我的意大利面吃到一半时,我突然看到比尔从外面径直向我走来。此时他的脸上已经没有了刚才的笑容,取而代之的是另外一种表情,一种随时都会失声痛哭的表情。

比尔走过来对我的父母说:“很抱歉打扰你们用餐,我实在是有些事情想对你们倾诉。”说完,他的手轻轻地在我头上抚摸了几下。

“最近我的日子过得很不顺,老婆离开了我,孩子们不愿跟我说话,我又开始酗酒了。虽然我也去找过心理医生和治疗师,但他们全都没办法帮我走出阴影。今天晚上,就在你们一家上我的汽车前,我心里正在盘算着怎么结束自己的生命。”听到这里,我们都放下了刀叉,关切地注视着他。

“但是,我想说的是,你们的儿子简直是个奇迹,在从机场到这里的半个小时路程中,他对我的启发超过了任何心理医生。看到这个孩子承受如此严重的病痛还能保持快乐,我顿时感到自己的生命也充满了希望,自杀的念头马上就消失了。为此,我要对他表示真诚的感谢。”

说到这里比尔已经泪流满面,他俯下身子轻轻地亲吻了一下我的头顶,然后大步走出了酒店。这一幕来得快去得也快,我们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比尔就已经消失在夜色中了。爸爸、妈妈、姐姐和我全都愣在当场,仿佛刚刚看了场不可思议的魔术表演,我自己更是被弄得一头雾水。

我暗自思忖,我到底做了什么,居然会让一个大男人热泪盈眶?我不过只是跟他聊了聊家常,逗逗他开心而已,我只是想表现得容易让人接近而已,这可不是什么天大的事—毕竟,我又不是冲进大火救他一命,有必要这么激动吗?

这件事一直困扰了我很多年,直到我二十出头时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当时,我去参加一个颇有名气的演说家的报告会,这位演说家传达的内容很丰富,演讲的时候也很卖力。可不知为什么,下面的观众不是焦躁不安就是百无聊赖,坐在我旁边的一位姑娘居然睡着了。这一幕显然有些讽刺意味,一边是演说家在台上口若悬河,另一边则是下面的听众各忙各的,根本没人去听他在讲些什么。这让我感到很奇怪,既然他要传达的信息很重要,那为什么大家都没兴趣听呢?

我马上就想到了答案,没错,这位演说家缺少一种沟通要素,这种要素是保证人与人交流时能感到情绪呼应和情感激发的根本,即建立情感共鸣的能力。我的结论简直像新大陆一样令人兴奋:沟通只不过是信息的交流,但积极沟通产生的情感共鸣,则是人性的交流。

想到这里,我的思绪突然飘回到十多年前波士顿的那个深夜,想起了那个热泪盈眶的比尔。现在我明白为什么他会如此激动了,明白为什么在我眼中看来的一段闲聊竟会改变比尔的人生了。因为我关注他、聆听他,甚至逗弄和取笑他,在此过程中我和比尔建立了牢固的情感共鸣。显然,这种共鸣是他在多年的“沟通性”人际对话中所从未体验过的。

让我们再回到演讲会现场,此时演讲已经结束,大家纷纷起立离开,脸上没有丝毫快乐或感动,仿佛一张张凝固僵化的石膏像。哇!想不到缺乏情感共鸣的交流是如此可怕,能像“魔戒”一样吸干对方的情绪能量!

有了这个新发现,我决定继续进行探索,体会一下情感共鸣到底是种什么样的感觉。在此过程中,我们可以随时与他人或自我展开对话,但关键之处在于,我们要注意与对方和自我建立牢固的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是积极的沟通,才能走入对方的内心。

记住,与他人共鸣就是对自我的提升。

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在波士顿那个疲惫的夜晚我这样对自己说:“我是可以跟比尔聊会儿,可是……我太累了,再说这样做对我有什么好处?”—停!我已经不敢继续往下想了,接下来要发生的事可能会让我悔恨终生。一个小小的“可是”足以让我们变得对世人冷漠,同时也让我们的灵魂坠入黑暗的深渊。由此我深信,如果人人都能做出改变,以积极的心态和周围的人保持情感共鸣,那么我们的社会恶疾必将大大减少。

为什么我会这么肯定?道理很简单,因为当我们真正做到和对方情感互动时,人人都会止恶向善;因为在情感共鸣中完全没有恶念的生存空间。即便在这种状态下心中闪过伤害对方的想法,我们也会马上犹豫畏缩,并为出现这种念头懊悔不已。

可是……生活中不是随处可见有人伤害自己心爱的人吗?这又是为什么呢?我认为,这是因为他们和所爱的人已经貌合神离,早已失去了情感共鸣的基础。实际上,如果两个人真的心意相通,他们无论如何是不会去蓄意伤害自己的爱人、朋友、家人、同事和客户的,因为这样根本就做不到。

那么情感共鸣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在人际沟通中,当一方感到另一方对其表示出真挚的关心时,情感共鸣就开始出现了。如果双方都能感到对方对自己的真挚关心,那么便会形成双向情感共鸣。这种感觉非常自然,情感共鸣一旦出现,双方马上就能意识到。

举个例子来说,如果你我之间形成情感共鸣,那么我们很容易进行深层次的交流,会对彼此说出“掏心窝子”的话。但如果我觉得你并不真正关心我,即使你提出的人生建议是最有效的,我听了也会无动于衷。同样的道理,无论是孩子、青少年还是大学生,只要他们感到老师、教练、辅导员或演讲者并不关心他们,你就是磨破嘴皮他们也不听。这就是为什么很多教育者或家长的苦口婆心总是被孩子们当做耳旁风的原因。

感谢造物主的设计,让我们每个人天生都有一套自己的识别机制,能分辨出哪些人关心我们,哪些人不关心我们。应该说,这种生物本能对人类来说意义非常重大。经过亿万年的进化,我们的大脑已经演化成一个高度灵敏的危险探测器。如果我们感到某人不关心我们,我们会下意识地认为对方有可能伤害到我们。出于自我保护的功能,我们便会从内心自然而然地对这些人产生抵触和戒备心理。

曾经有个学生这样问我:“既然情感共鸣如此重要,那为什么不把它作为一门课程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但很不幸的是,目前我们所有的教育都只强调如何与他人“沟通信息”,而不是如何建立“情感共鸣”。

诚然,沟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技能。没有它,我就根本没办法和大家共享这套“情感共鸣”理念。我们都很清楚,如果没有语言和印刷文字等沟通形式的存在,人类的早期历史也不会延续至今,不会发展成当今高度复杂的信息驱动型文明社会。

但是,如果我们的人际交流仅仅停留于“信息沟通”而无法进步到“情感共鸣”阶段的话,即使人类发明创造出成千上万种密切交流的工具,我们还是会感到人生缺乏进步的动力。其实这种情况在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有所表现,例如,我们拥有了即时通信工具和短信息,有了电子邮件、传真机和手机,但无论哪一种沟通方式都不能让人类解放,实际上我们反而变得比以往更加孤单和寂寞。有时我甚至会想起我们远古时代的祖先,在没有这些沟通工具的时代,他们是否会比我们更幸福,拥有更多人际间的情感共鸣呢?

要说起来我也是个高科技迷,总是抢着购买、体验最新式的手机和网络服务。没错,我是喜欢这些沟通工具,不过我很清楚它们存在的真正意义—方便人们随时随地互相传达彼此关心的能量,而不是仅仅用来打招呼或谈公事。

我们都知道要想驱动这些沟通工具就必须依靠电力,那么促进人际间情感共鸣的动力又是什么呢?

答案是—情绪!

每个人都有感知情绪的能力(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者除外)。我们可以感受到高兴、悲伤、孤独、兴奋、迷惑、害怕等各种各样的情绪。人类的情绪范围广阔而复杂,很难全部罗列出来。虽然我并不清楚你在生活中经历了哪些事件,但有一点我们是共通的,即我和你都体验过相似的情绪感受。

人类如果丧失情绪,生活就会变成一系列单调的机械动作。电影《撕裂的末日》反映的就是这样一种人类状态,在电影中人类失去了表达情绪的能力,侵略的消失导致暴力不复存在,但与此同时对激情和表达力的抑制也直接导致了艺术、喜剧和音乐的消亡。

这样的人类未来简直如噩梦般恐怖,不是吗?

克林顿总统的“焕然一新效应”

说到这位颇具争议的总统,不管你是喜欢他还是讨厌他,有一点可以肯定,你不得不承认他是一位善于创建情感共鸣的大师。我曾经多次观察过克林顿总统的行为方式,发现他的确能够制造奇迹。那么他到底是怎样做的呢?他是怎样和讨厌他的人建立情感共鸣,在短短几分钟内让对方对自己展露笑容、热情拥抱和侧耳聆听的呢?

在我担任白宫实习生的日子里,我对克林顿总统一直都很留意,想弄明白他到底有什么“征服”对手的秘密。我的第一个重大发现是,他在交际过程中始终非常关注对方的情绪感受。如果对方出现情绪退缩,他会马上想办法和对方建立共鸣,把对方“拉”回到交际情景中。克林顿总统的具体手段有很多,下面是我总结的他最常用的十个小招数:

1. 跟你套家常。这种方式非常平易近人,而且效果总是很明显,避免了领导讲话式的居高临下和咄咄逼人。套家常的方式可以轻松调动听众的特定情绪,如喜悦、愤怒或同情,建立好情感共鸣之后再向对方传达自己的观点就会变得水到渠成。

2. 保持身体接触。我在很多场合都发现,克林顿总统喜欢在说话时拍拍对方的肩膀、后背或手臂,这是一种很有效的情感共鸣建立方法,能够让对方迅速感受到你的情绪能量。

3. 记得你的姓名。这确实是让我一直都困惑和惊奇的一点。作为美国总统,克林顿每年会见过的人简直不计其数,换成别人根本不可能记住每个人的姓名—可这正是他的魅力所在,只要跟你见过几次面他就一定能牢记于胸。有了这个良好的开头,后面的沟通自然会顺利很多。

4. 像老朋友一样称呼你。除非在非常正式的场合,否则他很少以“先生”或职位相称,而是在交谈中像老朋友一样直呼你的名字,让人感到非常亲切自然。在不久前和我的一次会面中,克林顿总统对我说:“西恩,再次见到你可真高兴!”有人曾对我说过,最让人放松的声音莫过于有人用温暖的语调直呼我们的名字,我觉得这句话一点儿没错。

5. 和你保持密切的眼神接触。根据我的观察,一旦他和你建立眼神接触,那么不到交谈结束他肯定不会转移视线。在多年的咨询生涯中,我接触过许多名人大腕,其中既有体育明星和影视红人,也有商贾名流和政界要员,但这些人使用眼神交际的能力全都无法达到克林顿总统的水平。在和这些极度自负者交谈的过程中,他们的眼神在你身上停留的时间绝对不会超过一分钟,总是说着说着就开始目光游离,去寻找他们心目中的大人物去了。这种感觉实在让人恶心!

6. 利用面部表情来传达情绪感受。克林顿总统在高兴的时候会用带有笑意的眼神向你致意,在灾难的时刻会用悲伤的目光表达同情。如果他感到烦心,脸上就会像风暴来临一样阴云密布;同样,我想他也和我们一样,有时尽管心中百味杂陈,脸上却要装作若无其事。不过在我印象中他始终是个真情溢于言表的人,他总能成功地让对方感受到自己想要传达的情绪。

7. 根据和对方的亲密关系调整自己的音调和音量。如果和对方关系很近,他的声音会非常洪亮欢快;如果和对方关系不太密切,他的声音会变得柔软温和。千万别小看这一点,它可是和对方建立情感共鸣很有效的一招。

8. 征求你的意见。记得克林顿第一次询问我“西恩,你的看法如何”时,我简直吃了一惊,心想美国总统居然会向我征求意见。说实话我并不清楚他是因为确实不知道而问还是知道情况而故意这样问,但有一点我很清楚,那就是这种感觉棒极了!直到今天都让我记忆犹新。人就是这样,不管是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都喜欢发表一下看法。如果有人客气地征求和聆听你的意见,那种感觉肯定会让你的自信心顿时倍增。

9. 挑选合适的表达方式。我曾多次注意到,克林顿总统在说话时很有分寸,从不滥用俚语或蹩脚的表达,他总是针对具体的场合需要精心选择适当的表达方式。

10. 随时公开赞扬人。1998年7月24日那天,我在白宫玫瑰花园参加克林顿总统的一个演讲活动。他讲着讲着突然这样说道:“我要向西恩•史蒂芬森表示感谢,西恩是1996届全美男生会会员,现在是白宫内阁事务部的实习生。谢谢他所做的工作。”说完,他微笑着朝我站立的方向点了点头。他这样做到底是出于白宫的惯例还是真心对我的服务表示感激呢?呵呵,我宁愿相信是后者,因为这种感觉确实很棒。

克林顿总统的一个交际优势在于,他总是能和那些讨厌他的人成功建立起情感共鸣,对于这种能力,我喜欢称之为“焕然一新效应”。例如,我在白宫见过不少名人显贵前来参观,其中有些人对克林顿没有什么好感。他们从东配楼进入白宫,游览完公共区域后会来到西配楼,然后在这里接受总统的接见。根据我的观察,很多人一开始都是满脸鄙夷的神情,但几小时后从西配楼出来时仿佛都换了个人,眼神里充满了敬佩喜悦之情。这种场面很有意思,仿佛克林顿总统能把人们的怀疑和恼怒全部抹去,换上一副轻松自然的新面貌,这可真令人叫绝! 

有人说克林顿总统最出色的能力是擅长沟通,我更认为,他最大的特点是善于和谈话对象建立情感共鸣。

 “龟壳情结”

有不少客户这样对我说:“西恩,我明白情感共鸣的重要性,可……我就是不敢张口怎么办?”

认识我的人都不会觉得我这个人害羞,实际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特质,从极度内向到极度外向各不相同。我要说的是,不管属于哪种性格类型,我们都会不时地感到自己“害羞”,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羞怯行为的出现有很多原因,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认为它能让我们免受伤害。因为害羞我们便会放弃尝试,一旦放弃尝试我们就肯定不会犯错,不会让人取笑,不会令人失望,也不会出洋相。我喜欢把这种心理模式称为“龟壳情结”;瞧,遇到问题只要往厚厚的乌龟壳里一躲,世界马上就太平了—不过,我要提醒各位的是,如此一来你也就失去了尝试和他人建立情感共鸣的机会。

说到底,“害羞”心理源自于我们内心的自私,我们一旦开始只考虑自己的感受时便会引发羞怯的行为举动。当我们能放弃自私的念头,勇敢地伸出双手去帮助周围的人时,“害羞”的心理也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从羞于启齿到侃侃而谈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分每一秒都有和他人建立情感共鸣的机会,无论你是在咖啡店、冷饮店休息还是在银行排队,都可以锻炼自己的交际能力。然而可惜的是,很多人都觉得羞于启齿,这种心理障碍使他们很难迈出第一步,因此浪费掉很多交际机会。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羞怯感呢?

从聊天开始!

下次当你外出时,可以试试下面的方法:

首先你要假装自己脸皮很厚,问一问超市的收银员今天过得怎么样;记住千万别听到“还行”就卡壳了,你可以继续问一些小问题,注意听对方是怎么回答的。例如,你可以这样问:

“你对这份工作感兴趣吗?”

“要是可以选择的话,你喜欢做什么?”

“明天你有什么计划吗?”

想想看在和对方交谈之前你是什么感觉(我想肯定有些紧张),然后再看看交谈结束后又是什么感觉,注意对比一下其中的差别。

接下来,你可以找个人再试一次!

人和人彼此相通

情感共鸣并不是简单地向对方表现友好,我们要通过它来发现对方正在经历怎样的生活难题和人生痛苦,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能帮助我们感知对方情绪的手段。也许有人会认为生活就是一个人的故事集,所有在我们身边出现的人物都是虚幻的,和我们毫无联系的—这种观点绝对是错误的。

我要说世界上每个人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能从别人的眼中看到自己,别人同样能从我们眼中看到他们自身。我研究过很多宗教和科学理论,它们全都指出了这一点:人和人是彼此相通、情感共鸣的。

和讨厌的人建立情感共鸣

记得在一次心理咨询过程中,有位客户这样对我说:“我也想和别人建立情感共鸣,可有些人真的很差劲,我干嘛要对他们好呢?”

和你喜欢的人建立情感共鸣算不上什么本事,因为谁都能和喜欢赞扬和鼓励自己的人打得火热。除非你存在人际交往恐惧症,否则这种爱屋及乌式的交际对你并没有多大作用;只有努力和自己讨厌的人建立情感共鸣才能真正锻炼你的交际能力。

当然,我说的建立共鸣并不是要你和这些人去交朋友,认为情感交际就是给自己建立个人粉丝团的想法就更加错误。我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抛开个人喜好,和身边的所有人建立情感共鸣,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同我们的内心建立共鸣。

实际上,我在生活中经常喜欢对自己说:我爱所有人!

也许有人会觉得奇怪:你怎么会说出这种不着边际的话?

不,我这样说是有道理的。简单点说,我爱所有人就是说我对任何人都是平等的,没有人可以占有我的思想和情绪空间。换言之,如果我在心中忌恨某个人,那么他就占据了我的心灵。大家可以想想看,当你讨厌某个人时你的生活是否会出现下列变化:

每当你想起对方的坏处时,他便占据了你的思想。

每当你向朋友抱怨此人时,他便占据了你的谈话空间。

每当你为了避开此人而改变行程时,他便控制了你的行为。

所以说,憎恨他人是一件非常“划不来”的事。一旦我们厌恶某人,我们就成了对方手中的小木偶,他的一举一动都会牵动我们跟着做出各种反应;除非这种憎恨之情停止下来,否则我们永远都无法继续前行。当然,要做到“我爱所有人”的原因有很多,不愿受人控制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

别简单地“把鞋子扔回去”

说到情感共鸣的力量,我对它的了解是在大学时代。当时我选修了一门儿童心理学课程,被分派到离学校不远的小学去工作。我的工作内容之一是为四十多个孩子提供心理辅导,这些孩子来自不同年龄段,从幼儿园到小学六年级都有。这些孩子有的来自双亲家庭,有的来自单亲家庭,但他们的父母全都忙于工作,无法按时接送他们,因此只能留在学校里让老师照看。

一天下午,我把孩子们集中到学校的体育馆,让大家在我面前围成一个半圆形坐下。然后,我开始向他们讲述人生道理,比如要学会爱护自己啦、善待同学啦、学会分享啦……突然,不知从哪里飞来一只鞋子,正好打在我的太阳穴上—我差点儿没疼得大叫起来。

我抬头望了一下,只见有个孩子正为自己的恶作剧得逞而哈哈大笑,他的脚上果然只剩下了一只鞋子。

如果换做是你的脑袋被球鞋砸得生疼,你的第一反应会怎么做?抓起来狠狠丢回去?呵呵,我倒是想,不过这可不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在学生们面前应该做的。那么把那个调皮鬼叫到外面训斥一番呢?嗯,这个主意还比较可行。可是,当时也不知道是出于震惊或痛苦,还是因为缺乏经验或不够成熟,我竟然什么都没有做。准确地说,我甚至假装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幸好那只“飞鞋”的力量不大,我还能继续坚持。于是,我若无其事地接着上课,甚至没有多看一眼那个捣蛋鬼。

等放学后,家长们陆陆续续地来接自己的孩子,很快体育馆里只剩下了我和另外一个学生,哈!你猜他是谁?没错,正是这个捣蛋鬼。我们在一起坐了45分钟,我的头仍然隐隐作痛,但我没有发作,只是和他随便聊着。说实话我心里其实还是挺恼火的—用鞋子砸老师!您说这该是什么样的孩子啊!

又过了好久,大门终于开了,一个年龄挺大的女人慢慢走了进来。

“好了,你该回家了。”她一边说一边拉着小男孩往外走。

“西恩先生再见!”这小子语气很是兴奋,看样子他还挺喜欢我的。

“再见再见!”我故作热情,还挤出一个虚伪的笑容。当然,这种表情只有成年人才明白,小孩子是看不懂的。

我收拾好自己的东西,移动轮椅朝门外走去。刚走出不远,身后突然有个声音传来:“西恩,等一下!”

只见这家小学的校长大步向我走来。

“西恩,你的课程进行得怎么样?孩子们还好吗?”

“大部分都很可爱,只有一个有点问题。”说完我把那个捣蛋鬼的情况讲了一下。

“哦,我知道你说的那个孩子,他的情况有点特别,你应该多了解一下他。”

“我就知道他很调皮!”我一边揉着脑袋一边说。

“西恩,是这样,一年前这孩子的父亲杀死了他的母亲,现在他的父亲也进了监狱,眼下唯一能照看这个孩子的是他的奶奶,这位老人家既要照顾儿子又要照顾孙子,每天还必须打两份工来糊口。这孩子每天的午餐就是一块糖和一杯汽水,平时在家里也没人关心照顾他。呃……我觉得有必要让你了解一下这些情况。”

听到这儿我有些惊呆了,真想给这个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成为支持和鼓励他战胜困难的人生导师。我突然感到很庆幸,庆幸自己没有因为一时气愤把那只鞋子扔回去,那样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有可能会增加对这个孩子的伤害。

可以说,那一天的经历让我学到了比专业知识还要重要的人生体验,它让我认识到一个人的行为并不代表他的内心,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可能非常巨大。在不了解内情的情况下,简单粗暴地“把鞋子扔回去”完全是徒劳无益的。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陷入这样的困境,有些人总喜欢搅乱我们的生活或是给我们制造麻烦。每到这时我们想到的往往是:“你凭什么要干涉我的生活!”但我们却从不清楚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做。虽然我们觉得了解某人,明白对方的感受,实际上却并非如此。真正的情况是我们永远无法了解对方经历过哪些痛苦,因为我们根本不是对方,无法替代对方的感受。

至于那个向我扔鞋子的小男孩,尽管他的行为不可饶恕,但他的行为动机却是值得原谅的—毕竟,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来引起别人的关注。有鉴于此,我们必须学会通过一个人的行为去分析其内心世界,只有这样才能弄明白为什么他会表现出冲动、鲁莽、自私和具有伤害性的外部举动。为此,我想再次强调一下这个观点:一个人的行为并不代表他的内心。

犯人不可怕,监狱才可怕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17日 作者:(美)西恩·史蒂芬森(Sean Stephenson) 点击数:115 【小 中 大】

收藏到:

文章关键词:《拒绝失败的人生》

第一次到高度戒备的监狱去演讲时,朋友们都问我:“那些犯人让你害怕吗?”

老实说,我觉得这些犯人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监狱本身。当我穿过尖利的铁丝网、荷枪实弹的警卫和沉重的大铁门时,我看到的只是一群“人”,我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囚徒或罪犯,而是和我一样实实在在、有尊严有情感的人。在他们当中,很多人与我年纪相仿,有些甚至比我还年轻。是的,他们的确在生活中做出了非常错误的选择,因此才会走到这一步;但我认为,要想和他们达成心灵上的交流,我就必须把对方当做平等的人来看待才行。

我的开场白是这样的:“首先,我要说的是我尊敬你们每一个人。”这句话让大家感到有些诧异,我能感受到他们在这里毫无尊严可言,这大概是他们头一次不用靠拳头赢得别人的尊敬。

“我觉得我和你们有一个共同点。”—这句话让大家产生了兴趣。

“这个共同点就是,我被囚禁在自己残缺的身体中,而你们是被囚禁在自己的往事中。我想我们可以从彼此身上学到很多东西。”

我很清楚,寻找相似点对成功建立情感共鸣是非常必要的。我的话赢得了很多犯人的认同,有些人开始探过身子仔细聆听,那副神情好像在听什么宇宙奥秘。随着演讲的深入,更多的人开始点头附和我的看法,他们脸上的漠然神情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让人难得一见的笑容—我知道我们之间已经产生情感共鸣了。

|/darticle3/list.asp?id=157699 | 25

瞧!连我一个坐轮椅的残疾人都可以和穷凶极恶的罪犯们建立情感共鸣,你还有什么好顾虑的呢?所以,我认为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和任何陌生人展开互通心灵之旅。

有人会问:“那具体该怎么做呢?”很简单—寻找你和对方的相似点。

人人都是这样,容易和与我们相似的人产生共鸣;如果对方的生活跟我们差距太大,我们肯定感觉没有共同语言可以沟通。我们的外表、财富、年龄、种族、宗教、智力水平和教育程度等各方面因素可能和他人千差万别,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和某个人或某个群体建立情感共鸣,就必须努力去寻找我们和对方的共同点。

其实,寻找共同点并不困难,完全可以从一些身边的小事开始。例如,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开场白:

“你昨天晚上看比赛了吗?”

“哇,怎么汽油价格又涨了!”

“今天的天气可真糟啊!”

别泄气,只要找到一条共同话题,情感共鸣很快就能建立起来。

诚恳地自曝弱点

在情感交际中,寻找共同点最有效的方式莫过于和对方分享自己的缺点。在人际交往中,与其表现得“完美无缺”还不如老实承认自己的不足之处,这样反而更容易和对方建立可靠的情感共鸣。

在我看来,自命不凡简直是破坏人际交往的元凶。试想一下,如果有人对你大肆吹嘘自己的成就和强项,在这种情况下你能和对方建立起密切共鸣吗?绝对不会!这种人只会让你感到虚伪浮夸,进而心生厌恶。实际上,诚恳地道出自己的缺点和不足才是铺垫情感共鸣的牢固基础,真实和谦逊才是构建情感共鸣的黏合剂。不信,你可以试试下面的小招数:

1. 打开你的日记本,列出十条自己不为外人所知的缺点,注意!写得越不留情面越好。例如:

  “虽然我是个会计,可简单的加减都要靠计算器。”

  “虽然我是个营养师,可有时候还是忍不住想吃火腿罐头和玉米薯条这样的垃圾食品。”

  “虽然我是个作家,但却并不喜欢阅读。”

2. 接下来,寻找合适的机会和别人分享你总结的缺点,比如聚餐会就是个不错的场合(注意是聚餐会而不是求职面试)。你会惊奇地发现,这些自曝家底的话能很好地帮助你和他人建立情感共鸣,这样做表明你正在展示最真实的自我,而不是在装模作样。

3. 如果你面对的是一群兴趣爱好各异的人,可以试着和每个人聊几句家常,看看大家有没有相对共同的话题。和他人分享你的兴趣爱好是一种很有效的交际手段,它能帮你快速吸引人们的注意,然后成功地形成情感共鸣。

“打乒乓球”式交谈法

不知道你是否有过这样的谈话经历:对方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喋喋不休,让人急得一会儿低头看一下手表,心里盘算着该怎样赶快脱身。显然,这种交际肯定不存在情感共鸣,充满情感共鸣的交谈非常令人惬意,以至于会让对话双方忘记时间的存在。

那么我们该怎样创建情感共鸣式的交谈呢?答案是学会和对方“打乒乓球”!

什么?打乒乓球?

没错!打乒乓球的过程是这样的:你和对手轮流发球,接到对方的反馈后再马上回应对方,如此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试想一下,如果你发出球后对方没有反馈,或是轮到对方发球却迟迟没有行动,这会是多么尴尬的情景!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交际者简直比比皆是,结果搞得我们不是自顾自地说个不停就是一句话也插不上。

要想掌握在对话中建立情感共鸣的艺术,你只需发挥语言上的“乒乓球”战术即可。我是个很能聊的人,每次和别人谈话之后都会这样小小地反思一下:“西恩,你今天的话是不是讲得太多,让对方无暇开口呢?”这个办法很有效,关注双方的谈话表现可以帮助你进行自我调节,从而在情感交际中表现得更出众。我们在谈话中应努力避免出现这样的情况:你口若悬河地讲了整整一小时自己的情况,最后要结束时才来一句“啊!该走了,对了,你的情况呢?”—这种感觉肯定非常煞风景。同样,如果在交谈中我们只顾接连向对方发问而不肯分享自己的经历,这也是情感交际的失败表现。要想让对方感觉到你的情感共鸣,你就必须坦诚以待,告诉他们你的近况和情绪感受。如果你只是一味发问,表面上看这样做似乎是在关心对方,但实际上你们之间并不能建立起情感共鸣。

掌握了上面的技巧,你就可以把自己的交际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和对方谈话时,你可以把上次聊过的一些内容“温习”一下。例如,你可以问问对方:“上次你跟我说买车的事,后来怎么样了?”这么随意地一问会让对方感到你对他很在意,把每个谈话细节都记得清清楚楚。

说到这种情感交际的能力,它们简直天生就是女性的专利。可惜的是,大多数男性在此方面都不擅长。想想看,如果某人几周后遇见你时能问起下面的问题,这种感觉肯定会很棒。

“上次你说的那个聚会,后来你是穿成什么样去的?”

“对了,上次你提到相机丢了,他们找到了没?”

“嘿,你上次去约会的情况怎么样啊?”

这些貌似不起眼的只言片语可以迅速拉近你和对方的距离,当他们愉悦地就此和你展开交谈时,你们之间的情感共鸣就自然建立起来了。

没时间沟通就得花时间修补人际关系

我常听人说:“我也想按你说的这套做,可我实在太忙了,没时间啊!”

的确,没时间已经成了现代人最头疼的问题。但换个角度来看,时间又是生命唯一绝对公平的恩赐,每个人都拥有完全一样的每天24个小时,一年365天。

因此,我认为“没时间”这个借口和时间本身并没有关系,它其实是一个轻重缓急的问题。如果你没有把情感共鸣放到重要地位,自然不会有时间去身体力行。也许有人会觉得这是件可有可无的事情,但事实恰恰相反:如果你不愿每天抽出一点点时间和朋友、家人、爱人、同事进行情感沟通,最后你很可能要花数倍的时间来修补人际关系裂缝。

如果能做到每天花上几分钟和身边的人进行情感共鸣,你的人生肯定会发生令人惊讶的积极转变,这些转变可能是浪漫约会、老板加薪或聚会邀请。记住,情感共鸣本身就是一种付出,而得到它的人总是乐于对你做出积极反馈。换句话说,和他人进行情感共鸣的经济回报非常高,现在你还觉得它可有可无吗?

上次我在机场时,听到两个朋友在闲聊。其中一个说他非常喜欢公司里的一个女孩,但却从来没有向对方吐露过心意。几年过去了,他一直暗恋对方,始终不敢向她倾诉。突然有一天,这个女孩来上班时手上戴了一只闪亮的结婚钻戒,当她给这位男士看时,此君只是语气怪怪地说了句“还行”,然后便匆匆离去。

这位男士的举动让女孩感到很奇怪,于是向同事打听事情的原委。不问不知道,同事告诉她此君一直暗恋着她,因为受不了她结婚的打击所以一时情难自禁。女孩听到后顿时伤心地哭泣起来,哽咽着说:“其实我也一直都很喜欢他,不过他从没向我表白过,我还以为是他不喜欢我,所以才选择了别人。现在,一切都已经太晚了!”从讲述者的语气中,我听得出这件事让他非常懊悔,可这又能怪谁呢?

所以,和他人建立情感共鸣是一件极其重要、容不得半点拖延的大事。只要有机会和他人进行情感交际,我们必须当机立断马上行动,把所有的“可是”都抛到脑后。实际上,我认为拒绝和他人进行情感共鸣甚至对我们有百害而无一利,上面例子中的这对男女就是最好的证明。对拒绝展开情感交际的人来说,他们不但会失去宝贵的机会,而且会给自己招致非常消极的后果。

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个例子,我发现那些懒得跟病人进行情感共鸣的医生,总是容易受到玩忽职守的投诉,可实际上他们在工作中并没有做错任何事。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假设你是一位病痛缠身的患者,医生爱搭不理的态度肯定会让你火冒三丈,不投诉他才怪呢。

体会情感共鸣的乐趣

与他人建立情感共鸣不一定要经过精心策划,也不一定要谈吐深刻;它的目的甚至不一定是为了形成长久的人际关系。实际上,和街头巷尾的一个陌生人随便闲聊几句的快速情感交际,也能使我们一整天都感到轻松愉快。这个小例子充分说明,情感交际的本质在于:它是充满乐趣的!

1. 学会做搞怪表情。在情感交际中,你可以直视对方的双眼,然后做个让对方忍俊不已的表情,接着再进行交流。当然,你的滑稽表情不能太莫名其妙,否则肯定会把对方搞得一头雾水。在时间、地点和交际对象都合适的情况下,一个轻松搞怪的表情可以让对方马上开心起来,同样它也能为你带来非常积极的情感反馈。

2. 用双手握手。下次有人向你介绍某人认识,当对方伸手准备握手时,你可以用双手相迎,给对方一个热情的第一印象。你应当目光直视对方的双眼,微笑,点头,然后对他说:“很高兴认识你。”瞧,就这几个小动作,一点儿也不深奥,但它们却能直接让对方感受到你的真诚和热情。

3. 学会赞美对方。“称赞对方”是一个很棒的小游戏,非常适合在旅行或家人朋友聚会时玩。这个游戏很简单,大家围桌而坐,依次说出最爱其他人哪一点,然后再听听大家最喜欢你哪一点。这个小游戏是我去一个幼儿园演讲时从一个老师那里学到的,我们一起玩了半个多小时,随后我就迷上了它,不时拿出来和朋友们玩一玩。现在,无论是约会、电话聊天还是和家人出行,每个月我都要跟周围的人玩上几次,我简直已经爱上了它!(注意,千万不要别出心裁搞什么“讨厌对方”的游戏方式,那样的话会让所有人都非常难堪!)

4. “创意问答”小游戏。这也是个很棒的小游戏,特别适合和陌生人交际时使用。它不但能让你更好地了解对方,还能在你们之间快速建立情感共鸣。这个游戏也很简单,只需轮流向对方提问题即可。记住,问题问得越有创意,这个游戏就越好玩。例如,你可以问:“你有什么别人猜不到的秘密?”或是“如果可以选择,你愿意消除自己哪种负面心理因素?”(注意,这个游戏不是真心话与大冒险,不要拿对方的隐私开玩笑!)

记得我曾经和一位女士就玩过这种问答游戏。我问她无聊时最喜欢用什么方式打发时间,她的回答是吃动物造型饼干。所以,当我们第二次在一起聊天时,大家肯定能猜到我准备了什么—没错,是一大包小熊饼干!瞧,这就是建立情感共鸣的催化剂!

讲了这么多,我想现在大家一定明白我为什么会这么强调建立情感共鸣的积极沟通了吧。

说到底,和他人建立情感共鸣并不是要你表现得完美无缺,它更多的是一种向对方展现善意和礼貌的能力。只有敞开心胸,以真实的自我去接触对方的心灵才能取得成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展示出自己全面的人性本质,其中既包括好的方面,也包括我们有缺点的部分。此外,它还意味着我们必须利用倾听、关注和移情等多种情绪手段努力融入对方的情感世界,从而使交际双方变得更开心、更投入和更充实。作为情感共鸣的回报,当你和周围的人交际越亲密时,你能得到的支持和帮助也就越多。

在下一章里,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改善和人生最重要的(也是最容易被我们忽视的)交际对象形成情感共鸣的能力,这个对象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案例一:看雷内如何摆脱失败人生

  “我希望成功,可是我出身贫困。”

第一次看雷内演讲时,我对他充满了深深的敬佩。他站在演讲台上,下面的听众是2000多位职业演说家。为2000人演讲已经是个很大的成就,对着2000位演说家侃侃而谈该需要多大的勇气!可是,他做到了,雷内的演讲优雅自然,极富吸引力,虽然英语并不是雷内的母语,但他依然征服了全场听众。

演讲结束后,我摇动轮椅上前做自我介绍,我们聊得很投机。在交谈中,他始终表现出对我的浓厚兴趣,对我表达的内容非常关注,那副神情就像一个非常好奇而真挚的孩子;而这两点特质,恰恰是引发情感共鸣最重要的因素。雷内在台上和台下的交际表现让我感觉到,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人具备了和任何人成功进行情感共鸣的能力。

雷内出生于海地一个非常贫困的小村庄,那里没有水、电和任何医疗服务。在他九个月大的时候,妈妈把他丢给一个邻居照顾,只身前往首都太子港打工。她的梦想是能为孩子提供更好的生活,结束生活上的贫困。

就在母亲离开后不久,雷内得了很严重的疾病。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过记录非洲饥荒的照片,当时雷内的情形和这些照片里的孩子一模一样,全身瘦得皮包骨头,生命奄奄一息。

他每天只能以面包树的果实充饥,这是一种淀粉类食物,味道尝起来像土豆。对雷内来说,早餐、午餐和晚餐根本没有分别,除了面包果还是面包果,没有任何其他选择。长期单一、缺乏营养的饮食严重损害了他的消化系统,他吃下去的淀粉根本无法消化,瘦弱的身体和胀得鼓鼓的肚皮看起来很不协调,让人感到触目惊心。

由于唯一的饮用水源是未经处理的脏水,雷内的体内很快就出现了寄生虫;这些虫子拼命繁殖,已经让这个可怜的孩子到了濒临死亡的地步。雷内每天晚上都要忍受刀绞般的腹疼折磨,当他在沉沉夜色中在地上来回打滚、疼得直喊妈妈时,身旁却连一个安慰的人都没有。

更糟的是,除了身体上的病痛,雷内还必须忍受精神上的折磨,因为村子里所有的人都嘲笑和羞辱他,以当众奚落他为乐。

终于,在他七岁那年,雷内的母亲回来接儿子了。但是和妈妈住在城市里的生活丝毫好不到哪里去。雷内的妈妈住在一小间黑暗破旧的地下室里,里面到处是老鼠和蟑螂。

每天晚上,雷内只能睡在墙角的一堆破布烂席上。半夜里身上爬满蟑螂对他来说一点儿也不新鲜,他要提防的是饿极了的老鼠,因为自己的脚已经被咬得伤痕累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生活中,雷内顽强地活了下来。他甚至有了一个梦想—有朝一日要到美国去,因为美国就是他心目中的天堂。

18岁那年,雷内喜欢坐在公园的长椅上,看一群人在那里演奏音乐。他暗自想:“要是能和他们一起表演该多好!”但是,他很快又打消了这个念头,对自己说:“可是我一点儿演出经验和背景也没有啊。”

奇迹终于发生了,这一天雷内鼓起勇气,不再理会心中那些“可是”的声音,他径直走到乐队负责人面前,询问能否加入对方—令人惊奇的是,这位负责人竟然答应了!其实,听到这里时我并不感到吃惊,我相信他当时肯定直视对方的双眸,以最真诚的情感共鸣来为自己争取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又有谁能拒绝他呢?

就这样,在他21岁那年,雷内随着剧团离开海地,到加拿大蒙特利尔演出。到了加拿大之后,他向别人问美国在什么方向,当大家告诉他加拿大的旁边就是美国时,他兴奋得难以自抑。

于是,雷内开始四处打听去美国的最佳途径,但很多人都对他泼冷水,警告他这样做很危险。大家都认为这是个根本不可能实现的梦。

可雷内还是坚持自己的想法,他躲在一辆大拖车的两排后轮之间,双手紧抱膝盖,经过一路颠簸终于来到了美国。

雷内确实做到了。从1983~1984年,他在迈阿密的街头以帮人洗车为生;1984~1985年他在餐厅做拖地工;接下来的14个年头,他在亚特兰大的酒店做门童。在这漫长的时间里,他坚持和遇到的每个人进行交流,一个词一个词地学习英语。在代客泊车的那段时间,他常常会在汽车后座发现励志书,这些书引起了雷内的巨大兴趣。他暗想:“如果那些有钱人都喜欢读这类书,那我也应该读一读,没准儿书里有什么我不知道的成功秘诀。”

于是,雷内开始买来各种励志作品,从头到尾地认真阅读。在阅读过程中,他发现其中不少作者都是“激励演说家”。这可让他大开眼界,心想原来世上还有以此为职业的人。很快一个更大胆的念头蹦了出来,雷内对自己说:“我也要成为美国的励志演说家!”

不过,他的“可是”又来了:“……可是我英语不好,口音又太重啊。”这一次,雷内没有给“可是”任何机会,而是毅然地投入到这项事业中去。最后,凭借着巨大的勇气、毅力和坚持,雷内终于在短短几年后成为美国的顶级励志演说家。

如今,雷内已环游全美,和人们分享他的故事和“明天会更好”的理念。此外,雷内还非常关注人道主义活动,他出钱资助饥饿儿童,帮助无家可归者,为贫困国家的青年提供发展机会。在他的家乡海地,雷内被人尊称为“草鞋英雄”。

每次讲述雷内的故事我都感动不已,童年时代的赤贫和严重的健康问题完全可以轻易地摧毁这个孩子,但他却顽强地活了下来。假如他坚持对自己说:“可是我能有什么办法?谁让我生下来就这样贫困?”—恐怕现在我们看到的只会是一个蜷缩在草棚中自怜自艾的流浪汉了。

也许有人会说:“没错,他是成功了,可那是因为他遇到了好的机会。”这话不错,并不是所有生活在贫困中的孩子都有雷内这样的好机会;但这话又不对,因为这些好机会是不会无缘无故落在他头上的。我认为,是雷内主动去发现这些机会,主动和机会提供者积极沟通,建立情感共鸣;最终,正是这些努力促成了他的成功。

换句话说,如果雷内坚信内心各种“可是”的声音,那些追求自由、财富和快乐的机会肯定会和他擦肩而过。即使当他到达美国后,如果任由消极负面心理的摆布,雷内最多也就是一辈子辛苦挣个糊口钱,不会有更大的发展。但他显然没有选择这样的人生,他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向成功,是因为他选择和身边的每个人积极沟通,以自己的真心换取对方的接受和认同;当周围的人感受到他的情感共鸣时,就会自然而然地伸出帮助的双手。

在第一章的结尾,我想再次重申:与他人和自我积极沟通,建立起真正的情感共鸣,是帮助我们拒绝失败人生最关键的第一步。

伤害性的语言具有致命杀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