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是开心药

> 话是开心药

(美)巴德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1
9787111327332
29.00

第一章 行为医学

和那些放弃了的同事相反,我却因挫折而燃起了对病因的探究热情。发生了什么事呢?为什么这些人明明没有生病,却出现各种症状?他们也不是故意装病逃避什么,他们的确感到了痛苦,可原因在哪里呢?

在提出这些问题的同时,我开始留意生活中我自己身体与精神之间的关系。那些日子,我对病人的痛苦无能为力,每天结束时都觉得疲惫乏力。而如果我觉得自己能帮上他们,有成就感了,我那天就会精力充沛,活力十足。是的,我的思想影响了我的身体,而我的身体状态又改变了我的思想。

这是我自己临床诊断时的直觉,很快就得到了支持。当时,我接触到了一种新的医学思维方式。大概在20世纪50年代初,一群医学研究员开始提出行为医学这个概念,认为心灵和身体不可分割,紧密依存。从他们的研究中,已经可以看到,传统上,我们将焦虑、生气、抑郁等问题视为心理上的疾病,但其实这些问题都会带来身体的改变,反之同样成立。

这些先锋者们,如赫伯特·班森、肯尼思·佩尔蒂埃、诺曼·卡曾斯、戴维·索贝尔和雷德福·威廉斯,开始提出与身心依存相关的各种问题。比如,杜克医学院的教授雷德福·威廉斯就表示,“生气”的人与“不生气”的人相比,患心脏病的概率更大。而《星期六评论》的前任编辑诺曼·卡曾斯则从自己几次患重病的经历中,认识到了精神状态与病症之间的关系。卡曾斯声称,他是在看了马克斯兄弟的喜剧电影之后,心情大好,病才跟着好起来的。

我看了他们的书后,非常激动,觉得可能发现了通往健康的新治疗方式。但我同时也发现,要把这些观点和见解运用在具体某一位病人身上,还是很有难度的。这些身心依存的理念为我们搭建起了一个平台,却无法在平时的实践中运用,在我的包里没有合适的工具,虽然装备了新理论,我却无法帮到病人。

我已经学到了冥思能让人放松,也有人用它来提升意识,但这都不够。我们需要的是借此迁移至一个新的地点,建立全新的、更和谐、更健康的心灵与身体,对此我毫无头绪。

所以,这就是我的现状,经过10年医科训练与教育,牢记各类知识,装备了各种技术,却对大部分病人都束手无策。

也就是在那时,我在研究班上遇到了芭芭拉,发生在她身上的事情让我愈加迷惘,很明显精神与身体相互关联,但确立这个想法之后,我还能做些什么呢?我要通过什么办法来帮助病人战胜他们的痛苦呢?

像我们在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那样,当我终于提出了正确的那个问题,答案也就呼之欲出。我意识到,答案其实一直就在那里,只是我未曾看见而已,在下一章里,我会对此做进一步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