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金钱、幸福与死亡

> 性、金钱、幸福与死亡

曼弗雷德
东方出版社2010/7

第13章 难以捉摸的幸福(1)

  生命是什么?

  计时的沙漏

  朝阳中的薄雾

  重复出现、熙熙攘攘的梦境

  生命有多长?

  片刻停顿

  片刻思索

  幸福是什么?

  溪流里的水泡

  被捏破

  约翰•克莱尔(John Clare)

  (《英国人的壁炉旁之“生命是什么?”》)

幸福很少接踵而至。

  保加利亚谚语

我们人类是社会存在,我们来到世上,是缘于别人的行为。我们活在世上,需要依赖别人。不管我们是否喜欢,我们几乎没有哪一刻不从别人的行为中受益。正因为如此,我们大多数的幸福来自与别人的相处之中,这是不足为奇的。

  达赖•喇嘛(Dalai Lama)

法国哲学家让·德·拉布吕耶尔(Jean de la Bruyère)曾经说过:“对一?人来说,人生只有三件大事:生、活、死。生的时候他不知道,死的时候他遭受痛苦,而他不记得是怎么活过的。”显而易见,德·拉布吕耶尔非常悲观,他不会“享受生与死之间的那段”。和他不一样,我在此的目标就是, 集中关注生与死之间的那段,致力于更好地理解幸福到底是什么。

  所有人都渴求幸福。古希腊人深谙这一点,围绕幸福形成了一套自我实现理论:幸福论(eudaimonism)。“eudaimonia”,字面上的意思是“高昂的情绪”(eu 加 daemon),经常被翻译为“幸福”。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审视了一系列?类体验。按照他的说法,人类的最高体验——也是唯一的真情实感——就是幸福。他将幸福定义为“灵魂从善”,认为幸福就是善,是灵魂的一种活动。亚里士多德将对幸福的追求看作人类最重要的追求——人类活动的终极目标。幸福是达到的,他说,通过秩序井然的生活方式,通过从事那些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但是,他意识到幸福绝不容易达到:“一只燕子成不了夏天,一个晴天也成不了夏天。同样,一天或几天的幸福也不能让一个人彻底地幸福。”实际上,按照他的定义,幸福只能在人死之后才能加以评价。

  人类对幸福的追求并没有随着古希腊时期?结束而终止,而是持续了数世纪。我们甚至能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一个正式的政治文件——中找到这样的语句:人类“不可剥夺的权利”之一就是“追求幸福”。讽刺的是,托马斯•杰弗逊(Thomas Jefferson)(文件的主要起草人)是个非常忧郁的人,对追求幸福了解甚少。(而且,当然,我们知道,追求幸福和达到幸福是十分不同的。)

  很多心理学家用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高峰体验(peak experience)、个体化(individuation )、成熟(maturity)、流动感(sense of flow)、主观安适感(subjective well-being)等字眼来阐释幸福,试图让幸福的含义更加具体。对大多数研究这些课题的学生而言,这些标签意味着,生活总体上是好的、令人满意的而且是有意义的。不幸的是,幸福——不管我们给它什么标签——似乎只是一个理想。很多情况,比如疾病、受伤、缺乏教育、想要从事的职业市场需求不足、政府政策不允许,都可能阻止我们从事最适合于自己的职业。尽管困难重重,但是对我们大多数人而言,追求幸福是存在的终极目标。它给予我们希望以及活着的理由,让我们即使生活艰辛也能继续活下去。

  那么?什么,尽管几乎所有人都推崇幸福,但它还是一个神秘的概念?为什么我们如此热衷于描写幸福却发现无从描写?是因为我们还不知道答案还是因为没有答案?有些写过幸福的人甚至认为这是个不该探索的主题。例如,英国作家吉尔伯特•切斯特顿(Gilbert Chesterton)写道:“幸福犹如宗教,是一种神秘的东西, 永远不要对它加以理性的阐释。”他宁愿不再深入探索,因为他觉得没有答案。美国作家纳撒尼•霍桑(Nathaniel Hawthorn)说:“幸福就像一只蝴蝶,你越是追逐,它飞得越远;然而当你的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的时候,它又会飞回来,轻轻地落在你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