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法则 C/2, by Weiner, 四川人民2007

> 心理治疗的法则 C/2, by Weiner, 四川人民2007

(美)韦纳Weiner 著,周博林 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2007-2

患者 人们为何接受心理治疗

二、人们为何接受心理治疗

不论人们是如何了解心理治疗的,他们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原因总是千差万别的。一些人是因为饱受令人苦恼的病症折磨,比如焦虑、抑郁、恐惧、强迫症或思维混乱;一些人是因为生活问题,比如工作压抑、成绩不及格、婚姻不和美或社会隔绝;一些人对自己的生活感到不满,或者对自己尚未达到理想的自我而感到失望。这些都是患者自愿前来接受心理治疗的一般原因,而且这些原因与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也是相对应的。关于心理治疗的主要目标在第一章中已有阐述,它们是:缓解症状、解决问题和增加生活满意度。

尽管患者在上述问题中可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是一致的,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带有预期性的患者其心理苦恼是相当多的,而且还有一些人并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困扰而前来咨询。那些不太苦恼的人偶尔也会去进行心理治疗,他们可能是出于对心理治疗的好奇,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把接受心理治疗看做一种地位的象征,还可能是因为他们相信心理治疗可以使他们本已富裕和有价值的生活方式更加完美。那些正在接受培训的准治疗师们通常也会去做治疗,这是因为他们被要求或者鼓励从患者的角度来获得心理治疗的直接经验。然而,关于心理治疗对那些没有太大问题的人来说是一种奢侈行为的假设并没有事实根据。相反的,奥夫逊和平卡斯(OlfsonandPincus,1994)的调查数据显示:与一般人群相比,接受心理治疗的人一般有更多的健康问题,而且工作压抑感的发生率也更高。

当然,还有另一种可能,就是那些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并不想改变自己,他们实际上并不想接受心理治疗。这些人并不是因为有心理问题才去接受心理治疗的。相反,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没有明显的心理问题,或者认为自己的问题都是由他人或环境引起的。这些人属于有预期性的患者,他们希望别人说他们并不需要帮助,而且他们所接受的心理治疗也往往是因为受委托才做的。有了治疗师的健康证明,他们就可以向缓刑监视员、校方领导或者配偶说,“我一切都好”,或者“你看,这不是我的问题,而肯定是你的问题”。

有时,对于非自愿的患者来说,心理治疗师的最好做法可能就是告诉他们没有必要接受治疗。而有时对于最初是非自愿的患者来说,他们是可以而且也应该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心理问题的。如果想很好地解决这两种情况,那么治疗师必须首先确定患者前来接受治疗的动机。

患者 对心理治疗的先验观念

除了心理治疗师和曾经接受过心理治疗的患者以外,大多数人前来接受心理治疗时都只有有限的信息和大量的先验观念。主动前来的患者对心理治疗很可能知之甚少,除非是曾经接受过心理治疗的朋友或配偶向他们简要介绍过。但即使没有他人的简单介绍,这些患者也不可能对心理治疗一无所知,只是他们可能否认自己对心理治疗有所了解。通过电影、电视、杂志和书籍等媒介,他们不可能对文学或剧本中所描述的心理治疗一无所知。

对于通过医生、机构或组织的介绍而前来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很多人可能已经通过讨论自己是否需要心理治疗而对它有所了解。但是,这些患者未必就比主动前来的患者知道的更多。这是因为推荐者对心理治疗的介绍可能有所保留,而且推荐者自己也有可能知之甚少,还有就是他们提供的有用信息可能也并不多。另外,推荐者在鼓励患者去接受心理治疗时,可能会使患者对治疗的速度、无痛性和疗效产生错误的看法。

心理治疗中的先验观念通常包括对治疗内容和目标的预期。在治疗形式上,一些患者希望能够谈论自我并能有人倾听,而另一些人则是希望接受药物治疗、催眠,并且希望治疗师能就如何使生活更加美好给出建议,或者是希望对他们的心理结构给以细致的分析。对于治疗的过程,一些患者认为心理治疗是一个在不定的时间段内定期会面的过程,而另一些人则希望几次诊断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治疗目的方面,一些患者是希望减轻那些令人苦恼的症状,而另一些人则是希望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

另外,还有一系列不同的更深层次的先验观念。比如,一些人第一次咨询时就认为他们正在接受心理治疗,并将与该治疗师继续合作;另一些人则把最初几次咨询看做是评价期,以确定自己是否需要接受心理治疗,如果需要的话,将由谁来做;而还有一些人开始时对心理治疗或者某个特定的治疗师没有任何期望,只是把第一次咨询看做是为了推荐医生或机构而作的诊断性咨询。像患者如何知道以及为什么来作心理治疗一样,所有这些观念都需要在心理治疗前考察清楚,特别是因为心理治疗的成功与否与患者的期望和治疗师对患者的治疗规划之间的一致性有一定关系(参看第五章)。

患者 心理治疗初期的希望和担忧

几乎所有接受心理治疗的人都对此有复杂的感情。即使是那些动机很强的患者也会对自己所接受的心理治疗心存疑虑,而即使是那些非自愿的患者也会对从心理治疗中受益心存希望。诸如此类的矛盾态度在心理治疗的初期是很少表现出来的,至少不会自发地表现出来。动机很强的患者害怕表现出疑虑会削弱治疗师治疗的兴趣,而非自愿的患者不愿意让别人因预见到自己可以从心理治疗中获益而感到满意。

在谈到心理治疗时,大多数患者期望尽快地使感觉好一些。与人们接受心理治疗的基本原因相对应,“感觉好一些”对一些人来说是特定症状的减轻,对一些人来说是特定问题的解决,而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获得更强的自我满意感和生活目标。但不论“感觉好一些”是什么含义,它都是患者共有的一种希望。这些患者包括自主接受治疗的患者、非自愿接受治疗的患者和那些否认(至少最初如此)自己有心理症状、问题或缺点的患者。其他人认为这些非主动的患者需要心理治疗这一事实也证明了这些患者的生活处于困境当中。当然心理治疗可能并不能改善这些环境,但是非自愿的患者必定可以(而且也会)希望心理治疗对他们来说是有效的。

关于让感觉迅速地好起来这个问题,几乎所有的患者都希望可以有快速而且神奇的方法。虽然一些人知道要达到满意的结果通常需要数月以至几年的时间,但是如果最初的几次咨询没有产生很好的效果,那么他们仍然会感到失望。另外,许多接受心理治疗的人开始时都希望心理治疗可以完全彻底地解决所有的情绪问题。当治疗师意识到患者大多具有这样的期望时(不管患者是否表达出来),治疗师就应该对与患者讨论治疗目标和可能的治疗结果作好更充分的准备。

在接受心理治疗时,患者的担忧与其希望相比可能并不明显,但是担忧几乎总是存在的。一些患者担心自己会被认为是疯狂和危险的,并会被送进医院。一些人觉得向一个完全陌生的人袒露内心的秘密是难堪和丢人的。一些人害怕了解自己以及过去的一些事情,对此他们认为还是不知为妙。一些人担心接受心理治疗会破坏他们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或者以某些自己不愿意的方式改变自己以及自己的生活。虽然有一些人把心理治疗看做是地位的象征,但是还是有许多人担心会被打上“精神”病人的烙印。在评论治疗中的恐惧时,库什纳和谢尔(Kushner&Sher,1991)提出了令人信服的看法,即对正在接受心理治疗的关注并没有被心理健康专家所充分认识,而且这种关注对那些正在尽可能经常地寻求心理援助的人来说是一种阻碍。谢伊(Shay,1996)发现,对于那些希望自我揭露和隐私共享的心理治疗等的情境,男性特别可能产生一些文化决定的反感之情。

自愿前来的患者疯狂、不健康或者过度依赖的感觉使得他们在初次会见咨询师时受到严重的束缚。一方面,他们想展示自己最好的一面,表明自己是一个健全的、能干的和有价值的人,能够处理好自己的事情。另一方面,他们又想充分表现出自己的情绪问题,以使治疗师确定他们需要帮助,并作出相应的治疗。诸如此类的相互矛盾的动机可能会对初次咨询时患者的自我表现有一定的影响,而治疗师对这种影响的敏感性又影响了治疗师是否能够对潜在患者当前的状况和需要进行准确判断。